前262年,秦国武安君白起伐韩,取野王邑。上党与韩国本土的道路被断绝。韩国派阳城君到秦国谢罪,割上党之地请和。另一方面,派遣韩阳,通知上党靳黈撤离上党,靳黈不肯,韩桓惠王派冯亭接替他的位置。
冯亭到达上党一个月后,与其官吏们说:“上党与韩国联络的道路已经中断了,秦国的军队每天的逼进,我国不能应付,不如将上党送给赵国。赵国接受了我们,秦国一定会进攻赵国的;赵国被秦国攻击,必定会与韩国亲近的。
韩、赵两国联手,一定可以对抗秦国的。”于是派遗使者到赵国,对赵孝成王请求说:“我韩国不能守上党,而且已经决定割给秦国,但是当地百姓皆不愿接受秦国统治,而是甘愿作赵国子民。现在上党有城池十七座,臣愿意全意奉献给大王,但愿大王能酌量处置。”
赵王相当高兴,将此事告诉给赵豹,赵豹说:“臣听说,‘圣人认为,无缘而受禄,必定会招来祸害。’”赵王说:“他们仰慕寡人的千秋大义,怎能算是无缘而受禄呢?”赵豹回答:“秦国为了蚕食韩国的土地,故意切断上党和韩国的联络,认为如此就能轻取上党。韩国之所以把上党献会我国,是企图把战祸转嫁给我们。秦国蒙受疲劳,而我国坐享其利。强秦不能从弱韩的手上得到上党,那弱小的我国又怎能从强秦得到上党,怎么能说是意外之获呢?不如不要接受。”赵王将此事告诉给平原君赵胜,赵胜请求接受。赵王就派遣赵胜前往接收上党。
赵国封冯亭为华阳君,给予民户三万,封其县令为侯,给予各民户一千,官吏都加爵三级。冯亭一听非常伤心,不见赵国使者,说:“我不忍心出卖国家的土地而作为自己的俸禄啊!”。
冯亭(? – 前260年),战国时期韩国人。继靳黈之后担任韩国的上党郡守。
春秋时期,虽然周王室权威渐衰,但是各国诸侯依旧不敢有太大的僭越,这才搞出了所谓的“春秋争霸”。然而随着赵、韩、魏三家分晋事件的发生(三家分晋事件被认为是春秋和战国的分界线),周王室的最后一丝颜面被彻底撕毁,诸侯们便再也不将周王室放在眼里了。
是以,诸侯们开始了长期的兼并战争。在这场残酷的斗争中,有七个国家逐渐脱颖而出,史称“战国七雄”。本来七个国家之间的国力差距并不悬殊,因此各国之间虽互有胜负,但总体而言还是保持着相对和平的,直到秦国的崛起。
战国时期,各国之间为了增强国力,都纷纷选择了变法强国。然而除秦国外,其余国家的变法都不彻底,这就导致了秦国越来越强大,直到战国中后期成为了七国之中唯一的超级大国。
而此时的山东六国之中,唯一有能力和秦国抗衡的国家就只有赵国。只是很可惜,长平之战中,赵王中了秦国的反间计,居然将久经沙场的廉颇换成了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使得赵国四十万军队被坑杀,赵国也由此衰弱。
然而令人感到惊讶的是,在长平之战遭受重创的赵国,居然在邯郸之战中抵御住了秦国的侵略,并且将秦军打得大败而归。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邯郸之战
长平之战以后,白起本来想要借机一举消灭赵国。然而秦国范雎却害怕白起灭赵以后威胁到自己的地位,便劝谏秦昭襄王接受赵国割地赔款的行为,放赵国一马。而秦昭襄王也认为秦国在长平之战中损失惨重,此时进攻不利,就同意了这个建议。
谁曾想,赵国在看到秦国退兵以后,不仅拒绝将城池赔给秦国,反而借机合纵诸侯,以此抵抗秦国。秦昭襄王见此,十分恼怒,便命王陵再次带兵出征,势要消灭赵国。
结果却出人意料,王陵在于赵国作战的过程中屡屡失利,秦昭襄王几次增兵都无法打败赵国。不得已,秦昭襄王只好请白起出马。
然而白起自从长平之战以后,便对秦昭襄王阻止他消灭赵国的行为耿耿于怀,于是称病不前往。秦昭襄王好歹也是一个大国的君王,看见白起的这种行为,自然也不会卑躬屈膝的请他。《战国策》中记载了秦昭襄王此时的心情:“微白起,吾不能灭赵乎?”大概意思是说,难道没有白起,我秦国就消灭不了赵国了吗?
可惜,战争的成败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哪怕秦昭襄王是秦国的君王也不行。
此后的数次出征,秦国不仅无法突破赵国的防守,反而损失惨重。《战国策·中山》中记载为:复益发军,更使王齕代王陵伐赵。围邯郸八、九月,死伤者众,而弗下。赵王出轻锐以寇其后,秦数不利。
最终,邯郸之战以秦国的惨败而告终。赵国也免去了一场灭国之祸。
邯郸之战赵国胜利的原因
一、赵国胜利的内因:平原君赵胜的及时醒悟
长平之战的发生,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那就是平原君赵胜的色令智昏。当时,赵王曾经就着冯亭奉献上党郡的问题询问过众臣。
平阳君赵豹认为上党本来就是秦国的囊中之物,赵国既没有把握击败秦国,也没有接受上党郡的理由,应该直接拒绝冯亭。而平原君赵胜却极力劝谏赵王接受这个城池,理由就是白送的城池,没有道理不要。
结果如大家所料,赵国输了,而且输得彻底。而这一切的起点,就是因为平原君赵胜的色令智昏。
好在,平原君赵胜还不算太蠢,他还是热爱自己国家的。当他看见秦国军队围困邯郸之时,果断散尽家财,编妻妾入行伍,鼓励军民共赴国难。
而他这样的做法也极为有效,不仅激发了赵国士兵的斗志,还得到了敢死队三千人。赵国也正是靠着这三千人,才能阻挡住秦国进攻的步伐,使得赵国成功地支撑到了援军的到来。
二、赵国胜利的外因
秦国内部发生的矛盾
上文中已经提到过,邯郸之战的过程中,秦昭襄王在作战失利以后,曾经派遣白起出征,只不过白起拒绝了。这才使得秦昭襄王大为恼怒,不惜一切代价的增兵邯郸,想要灭亡赵国。
而白起拒绝秦昭襄王的理由有两个:
一个理由是赵国经历过长平之战的惨败以后,一定会痛定思痛,众志成城的抵抗秦国。事实上,赵国确实是这么做的,就连色令智昏的平原君也晓得散尽家财,编妻妾入行伍。
另一个理由是秦国不趁着长平之战赵军恐慌的大好时机消灭赵国,反而在赵国众志成城的时候进攻赵国,是十分不理智的行为。
在这两个理由当中,第一个理由固然是对的,但是第二个理由才是关键。
赵国固然会因此众志成城,但是不能否认邯郸之战中秦国的军队数量是赵国的数倍。《战国策》中记载秦昭襄王几次增兵,投入的秦军达到了几十万之多,其数量完全不比长平之时少。反观赵国,青壮年皆死,邯郸城中尽皆老弱妇孺。赵国想要恢复元气,起码要十年之久,而邯郸之战距离长平才不过数月。这从平原君赵胜只能凑得三千敢死队上也能看出。
因此,秦国就算无法借助邯郸之战彻底消灭赵国,至少也不会输得那么惨。如果是白起亲自出马,甚至还有胜利的希望。而白起之所以一直拒绝秦昭襄王的派遣,第二个理由才是关键。
白起对于秦昭襄王不让其在长平之战以后消灭赵国的举动,可以说是十分的不满。这样的不满其实在秦昭襄王请白起出征的过程中就可以看出。
秦昭襄王请白起失败以后,本来想凭借自己的力量消灭赵国,只是很可惜,秦国依旧失败。不得已,秦王只好再次拉下脸来去请白起,谁曾想,换来的却是白起的一句嘲讽:“不听臣计,今果如何?”
《战国策·中山》:臣宁伏受重诛而死,不忍为辱军之将。愿大王察之。
短短的一句话,讽刺意味却十足,这足以看出白起对秦昭襄王的不满。这种不满甚至令白起宁愿死也不要再帮助秦昭襄王。
魏国和楚国的帮助
赵国在长平之战以后已经国力骤降,如果没有别国的帮助,就算赵军再勇猛,也击不退秦军。而在赵国求得援军的过程中,秦王曾经威胁魏王不准出兵。魏王碍于秦国的强大,也一直犹豫不决。好在魏国信陵君魏无忌深知唇亡齿寒的道理。因此他冒着失去荣华富贵,被魏王仇恨的风险,也要出兵救赵。而信陵君的这个行为,也有一个对应的成语,叫做“窃符救赵”。
至于楚国的帮助,则全赖于平原君赵胜的门客,毛遂。本来楚王和魏王一样,碍于秦国的强大,对出兵救赵一事一直犹豫不决,平原君与之聊了一天也没有聊成。多亏了毛遂对楚王的言辞讥讽,才使得楚王决定出兵救赵。
邯郸之战中,赵国的胜利,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方面,白起和秦王心生芥蒂,使得君臣离心。最终促使秦王恼羞成怒,失去了分寸,而这可是兵家之大忌。另一方面,赵国人民因为国难的缘故,众志成城,激发出了强大的战斗力。而平原君赵胜也是及时醒悟,不仅鼓励了赵国百姓,更是争取到了楚国和魏国的救援。这种种因素交织在一起,才促成了邯郸之战赵国的胜利。
邯郸之战的影响
在秦国强大之时,山东六国之中虽没有出现与之一样强大的国家,但是总能够出现一个领头羊。而在这个领头羊的带领下,山东六国虽依旧处于劣势,但还是能勉强抵挡住秦国进攻的。
但是随着山东六国之中的大国,楚国、齐国和赵国的相继衰弱(楚国衰弱于张仪骗楚怀王,齐国衰弱于乐毅伐齐,而赵国衰弱于长平之战),秦国已经具备了统一天下的资本。而邯郸之战就是一个信息,一个秦国即将统一天下的信息。
好在,邯郸之战以秦国的失败而告终。这一次的失败,再一次消耗了秦国的国力(长平之战秦国虽然胜了,但是依旧付出了极大的代价),延迟了秦国统一天下的步伐。
但是无法否认的是,虽然秦国在邯郸之战中遭到重创,但是秦国制度的优越性,就代表了其抚平创伤的能力比山东六国快。而秦国本来就比山东六国强大不少。
所以说,这一次的失败,仅仅只是影响了秦国统一天下的时间,并影响不了秦国统一天下。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888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秦赵阏与之战(阏与之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