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晏婴评价孔子:能言善辩圆滑世故很难驾御(晏子的资料和著名事迹)

华里士 2023-07-20 03:17:57

齐国大臣晏婴却进言劝阻道:“陛下,像孔子那样的儒者总是能言善辩,圆滑世故,您很难驾御他的。而且他那么推崇丧事,过分追求尽哀,不惜破费厚葬,要是这种主张影响我们的风俗可是不好。而且他到处游说以求取官禄,这种人怎么可靠呢?现如今礼乐制度已经崩坏,他那一套繁文缛节太不合时宜了。”

在孔子的羁旅生涯中,有这样一段小插曲。当时孔子周游列国,无遇明主,常受冷落甚至遭人迫害。如《列子·杨朱》中所记载:孔子“伐树于宋,削迹于卫,穷于商周,困于陈蔡,受屈于季氏,见辱于阳虎,戚戚然以至于死”。其中尤以他在郑国的遭遇令人感慨万千。那次是因为孔子带领弟子子贡在宋国的一棵大树下演习礼仪,宋国权臣派人把树给推倒了。师徒二人便慌忙离开宋国而去郑国。到了郑国,两人却走散了。孔子便一个人孤零零地站在城门外等待,子贡也在四处寻找老师。一个郑国人看见便对子贡说:“东门城外有一个人,头长得像唐尧,脖子长得像皋陶,肩膀长得像子产,可是腰部以下比夏禹还短三寸,一副可怜兮兮、风尘仆仆的样子,像极了一条丧家之狗。那不会是你的老师吧?”子贡听着有点像,匆忙赶到城门,发现果然是孔子站在那儿。心底泛起一丝酸楚,便把刚才郑国人对他说的话告诉了孔子。谁知孔子哈哈大笑,然后说道:“他形容我相貌的地方不一定像,但是他说我像丧家之狗真是对极了!”难道这位圣人真这样自低自贱或是脸皮厚不怕骂吗?

其实不然,在孔子35岁的时候,由于鲁国内乱他放弃了身为教师的安稳生活,投奔齐国。为了接近齐景公,他住在齐国贵族高昭子家。次年,景公才向他询问政事。孔子答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景公说:“好极了,如果君不像君,臣不像臣,儿子不像儿子,即使有再多的粮食,我也吃不着啊。”过了些时日,景公又向孔子问为政的道理,孔子说:“管理国家最重要的是做好财经工作。”景公听了很高兴,便决定重用孔子。谁知齐国大臣晏婴却进言劝阻道:“陛下,像孔子那样的儒者总是能言善辩,圆滑世故,您很难驾御他的。而且他那么推崇丧事,过分追求尽哀,不惜破费厚葬,要是这种主张影响我们的风俗可是不好。而且他到处游说以求取官禄,这种人怎么可靠呢?现如今礼乐制度已经崩坏,他那一套繁文缛节太不合时宜了。”景公听信了,便开始冷落孔子,再加上齐国的大夫中有人想加害于孔子,孔子便返回了鲁国。

在家里沉潜了十多年,渐渐地学识也得到增长,几乎到了无所不知的地步。那是有一次鲁国掌权的上卿挖井得到了一个陶罐,里面有一只像羊的东西。为了考考孔子,便骗他说得到了一只狗。孔子可不上他的当,仰仗自己博闻强识,他说道:“据我所知里面应该是一只羊。我听说山林中的怪物是只有一只脚的龙和一些精灵鬼怪;水中的怪物是龙和一种叫做”罔象“的水怪;而土里的怪物是一只雌雄未分的坟羊。”上卿心里暗服,只是仍然把这样的人才束之高阁。后来鲁国内部越来越混乱,孔子不想再做官了,便操起了教书的旧业,学生越来越多,还有专从外地赶来的。孔子也就以此为乐。

直到五十多岁的时候,他又再度被请出仕,还接连升官。眼看鲁国的形势有所好转,齐国有些着急,他们怕孔子掌权,鲁国定要称霸,而自己距离鲁国最近,必要先被兼并。于是想出了一个缺德的主意,即用美女和骏马诱惑鲁国君臣,使其终日迷恋声色。孔子则大失所望,于是又离开了鲁国,带领着弟子周游列国,此时的他已经55岁了。

孔子就像跳蚤一样从这个国家跳到另一个国家,先后经历了卫国,曹国,宋国,郑国,陈国等,并反复在这些国家之间周旋。一个年近半百的老人,如此颠沛流离为了什么?他自己曾经说过:“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为什么如今天下大乱,他还不选择隐退呢?

其实,在出世与入世之间,历代文人存在着一种可贵的矛盾,孔子也在其中。他何尝不想“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他都想好了可以由勇敢的子路陪伴。然而这只是一时兴起说的话,能够代表他的真正态度的要算“问津长沮和桀溺”两位隐士的那一次。

当时长沮和桀溺在田里劳作,孔子骑马路过,便叫子路去问问渡口在哪里。长沮说:“那个手持缰绳的是谁?”子路说:“是孔丘。”长沮又问:“是鲁国的孔丘吗?”子路回答说是。长沮便说:“他这个人是知道渡口在哪儿的,又何必来问我。”子路不爽,便去问桀溺。桀溺说:“你是孔子的徒弟吗?”子路回答说是。桀溺便说:“天下的污浊与混乱就像滔滔江水一样,你们有谁能去改变呢?跟随孔丘那样躲避坏人的人,不如跟随我们躲避乱世的人呢。”一面说,一面头也不抬地干着手里的农活。

子路回来告诉孔子,孔子怅惘地说:“我们是没有福分隐居山林,与鸟兽共居了啊,如果天下有道,我还忙乎什么?正因为天下无道,我才想与你们一起去改变它啊。”孔子不在乎郑国人骂他为丧家之狗,却对隐士们的诘难感到怅然若失,可见他心中的矛盾以及“不仕无义”的信念之坚定。于是他继续奔走,独弦哀歌于天下,却有人说他是在卖名声。《论语·宪问篇》记载,微生亩对孔子说:“你为什么要这样不停地奔波?该不是想卖弄口才吧?”孔子说:“我不敢卖弄口才,我只是痛心世人固陋,不通仁义之道。”

就这样,无论是卑鄙小人的陷害,还是平民百姓的误解。无论是他崇拜的老子的反对,还是他敬重的晏婴的嘲笑,他都顶住了。以至于有人谈论到他时便说:“就是那个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人吧”。

这让人想到西西弗斯的故事。西西弗斯是柯林斯国王,他死后获准重返人间去办一件差事,但是他看见人间的水、阳光、大海,就再也不愿回到黑暗的地狱,这触怒了众神。在召唤、愤怒和警告都无济于事的情况下,神决定对他予以严厉惩罚,即把一块巨石推上山顶,石头因自身的重量又从山顶滚落下来,屡推屡落,反复而至于无穷。神认为这种既无用又无望的劳动是最可怕的惩罚。如此看来,孔子不就是中国的西西弗斯吗?他们干的活儿是类似的。朱熹说:“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孔子也正是不想再见到黑暗,才义无返顾地传仁道于诸君。

晏子的资料和著名事迹

1、晏子的资料:

晏婴,字仲,谥平,也称晏子。春秋时齐国夷维人,齐国大夫。他是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以有政治远见和外交才能,作风朴素闻名诸侯。

他爱国忧民,敢于直谏,在诸侯和百姓中享有极高的声誉。公元前556年,其父晏弱死后,继任齐卿,历任灵公、庄公、景公三世。

是春秋后期一位重要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曾奉景公之命,与晋联姻,曾预言齐国政权终将为田氏所取代。传世有《晏子春秋》一书。

当是战国时人搜集有关他的言行编辑而成。敢于犯颜直谏,纠正国君的错误,提倡节俭并且自己能身体力行。灵公,庄公、景公三帝。

均在齐国为官,是名副其实的“三朝元老”。传说晏子五短身材,“长不满六尺”,貌不出众,但足智多谋,刚正不阿,为齐国昌盛立下了汗马功劳。

2、著名事迹,舌战群雄的故事:

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入朝时,为了嘲讽晏子短小的身材,楚国派身材高大的武士罗列在两旁迎候,晏子对楚国陪同说:“我是为二国友好交往而来,并不是来与贵国交战的。

把这些武士撤下去吧。”陪同只得尴尬地叱退武士。晏子进入朝门,楚国几十员大臣等候着。楚郊尹斗成然首先发话:“听说齐国在姜公封国时,强于秦、楚,货通鲁、卫。

而自从桓公之后,屡遭宋、晋侵犯,朝晋暮楚,齐君臣四处奔波臣服于诸侯。但凭景公之志、晏婴之贤,并不比桓公、管仲差呀,这是为什么?”

晏子说:“兴败强衰,乃国之规律,自楚庄王后,楚国不是也屡次遭到晋、吴二国的打击吗?我们景公识事务,与诸侯平等交往,怎么是臣服呢。你的父辈作为楚国的名臣。

不也是这么做的吗,难道你不是他们的后代?”斗成然羞愧而退。楚大臣阳丐上前一步说:“听说你很善于随机应变、左右逢源,然而,齐国遭遇崔、庆之难。

齐多少忠臣志士为讨伐二人而献出生命,你作为老臣,既不能讨贼,又不能退位,更不能以死相拼,你留在朝廷还有何用?”晏子说:“抱大志者,不拘小节。

庄公之死有他自身的错误。我之所以留身于朝中,是要扶助新君立国、强国之志,而非贪图个人的性命。如果老臣们都死了,谁来扶佐君王呢?”阳丐自知无趣退下。

楚右尹郑丹上前逼问:“你说得太夸耀,崔、庆之难,高、陈等相并,你只是隔岸观火,并不见你有什么奇谋?”

晏子答:“你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崔、庆之盟,我未干与;四族之难,我正在保全君王,这正是宜柔宜刚,怎么说是旁观呢?”郑无话可答。

楚太宰启疆闪出发问:“你贵为相国,理当美服饰、盛车马,以彰显齐国的荣盛。你怎么骑着瘦弱的马、穿着破旧来呢,还听说你这件狐裘。

已经穿了三十年了,你是不是太吝啬了。”晏子笑答:“你太见小了,我自从居相位来,父辈有衣裘、母辈有肉食、妻族无饥荒。

同时,依靠我救助的还有七十多家。我个人虽然节俭,而富于三族、解除群士之难,这不是更显示出君王的德正吗?”启疆叹服。

楚王车右囊瓦指问:“我听说君王将相,都是魁梧俊美之相,因而能立功当代、留名后人。而你身不满五尺,力不能胜一鸡,你不觉得羞愧?”

晏子坦然自若地回答:“秤驼虽小,能压千斤;舟桨空长,终为水役。侨如长身而被鲁国所杀、南宫万绝力却死于宋国,你自以为高大。

还不是只能为楚王御马吗?我虽然不才,但能独当一面,忠心为国效犬马之力。”囊瓦羞愧难当。楚大夫伍举见大家难当晏子。

忙解围说:“晏平仲天下奇才,你们怎么能跟他较劲呢,算了,楚王等着召见呢。”后来,晏子又与楚灵王斗智斗勇,另是一段佳话!

3、华而不实

齐景公对晏子说:“东海里边,有古铜色水流。在这红色水域里边,有枣树,只开花,不结果,什么原因?”

晏子回答: “从前,秦缪公乘龙船巡视天下,用黄布包裹着蒸枣。龙舟泛游到东海,秦缪公抛弃裹枣的黄布,使那黄布染红了海水,所以海水呈古铜色。

又因枣被蒸过,所以种植后只开花,不结果。”景公不满意地说:“我装着问,你为什么对我胡诌?”晏子说:“我听说,对于假装提问的人,也可以虚假地回答他。”

4、晏子数罪

齐景公喜欢捉鸟玩,便派烛邹专门管理鸟儿,可是烛邹不慎让鸟飞逃了。景公大为恼火,下令杀死他。晏子说:“浊邹有三条罪状,让我数落他一番。然后再杀,让他死个明白。”

齐景公高兴地说: “好。”于是把烛邹叫进来。晏子便一本正经地说:“烛邹!你知罪吗?你为国王管鸟却让它逃走,这是第一条罪状。使国王为了鸟而杀人,这是第二条罪状。

这事传出,让天下人认为我国重小鸟而轻士人,败坏我们国王的名誉,这是第三条罪状。 你真是罪该万死!”说完,马上请求景公下令斩杀。可是景公却说:“不要杀他了,我接受你的指教了。”

5、南橘北枳

晏子将要出使楚国,楚王得知这个消息后,对左右的大臣说:“晏婴是齐国能言善辩的人,如今来到我国,我想羞辱他一番,大家看用什么办法好?”

有个大臣献计说:“他来了以后,请绑一个人从大王面前走过。大王问:‘他是哪里的人?’回答说:‘是齐国人。’大王再问:‘他犯了什么罪?’回答说:‘他犯了盗窃的罪。’”

楚王觉得这个主意不错。晏婴来到楚国,楚王用酒招待他。宾主正喝到兴头上,两名小吏捆着一个人来到楚王面前。楚王故意问:“这捆着的是什么人?”

小吏回答:“是个犯了盗窃罪的齐国人。”楚王转过头来对晏婴说:“齐国人生来就喜欢偷盗吗?”晏子离开座位,走到楚王面前。回答说:“我听说,橘树生长在淮河以南就结橘子。

如果生长在淮河以北,就会结出枳子。橘子和枳子叶子差不多,但果实的味道却不一样。这是为什么呢?因为水土不同呀。现在捉到的这个人,生活在齐国的时候,并没有盗窃的行为。

来到楚国以后却偷盗起来,难道是因为楚国的水土容易使人变成小偷吗?”楚王听了,尴尬地笑着说:“圣贤的人是不可戏弄的!是我自讨没趣啊。”

6、晏子逐高缭

高缭在晏子手下做官,晏子把他辞退了。随从的官员们向晏子提出劝阻,说:“高缭已跟你做了三年的工作,一直没有给他一个职位,而且还要辞退他,于道义不合啊。”

晏子说,“我是一个狭窄浅薄的人,要大家都像撑开大网的绳子那样,拉紧了,这张大网才能稳固,才能立国。

到现在为止,高缭在我身边工作三年,从来没有说过一句纠正我办事失误的话,这就是我要把他辞退的原因。”

-晏婴

晏子使楚文言文赏析

晏子使楚这则故事通过晏子出使楚国,挫败楚王诬蔑齐人入楚为盗阴谋的故事,表现了晏子机智善辩的才能和政治家.外交家的风度。说明了侮辱别人的人到头来必然受辱于人。下面是关于晏子使楚文言文赏析,欢迎阅读了解!

赏析

1、整个故事就是一条成语:自取其辱。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论语》中。子贡问怎样交朋友。孔子说:“忠言相告,好话对导,他不听就算了,不要自找羞辱。”但是多数后人对这个成语的了解来自本篇课文。楚王三次想侮辱晏子,结果不但轻而易举被晏子化解了,最后反被晏子侮辱了。成语的意思是说自己所受到的侮辱难堪,都是因为自己造成的。

2、面对楚王的第二次侮辱,晏子这样回击楚王:“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大伙儿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呢?” (晏子的这段话里,衍生出三个成语:一是举袂成云;二是挥汗成雨:挥,甩掉;大家用手洒出去的汗珠就像下雨一样,形容人很多。当然,这一成语后来也形容出汗很多,就不是原先的`意义了。三是磨肩接踵:磨,并;磨肩,肩膀靠肩膀;踵,脚跟;接踵,脚尖碰脚跟。肩挨肩,脚碰脚,形容人多,拥挤。这一成语也写作“摩肩接踵”。)

3、当楚王取笑齐国人偷盗时,晏子面不改色,站起来,说:“大王怎么不知道哇?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可是橘树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同样道理,齐国人在齐国安居乐业,好好地劳动,一到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这段话中包含了一个成语:南橘北枳。枳:落叶灌木,味苦酸,球形。也叫枸橘。南方之橘移植淮河之北就会变成枳。比喻同一物种因环境条件不同而发生变异。)后人遂用“南橘北枳”来比喻环境对人的影响,现代汉语中似乎用于贬义稍多些,形容某种事物因为环境的变化而“异化”或者“变质”。

解析

景公意识到单凭齐国的力量是无法与强晋抗衡的,于是他将目光放到了南方的楚国,决意与楚修好,共抗晋国。在这种情况下,晏子作为使者访问了楚国。 此时楚国由楚灵王执政,他目空天下,狂妄自傲,因此打算羞辱一下齐国的使节,于是便有了“晏子使楚”这个故事。

这则故事通过晏子出使楚国,挫败楚王诬蔑齐人入楚为盗阴谋的故事,表现了晏子机智善辩的才能和政治家.外交家的风度。说明了侮辱别人的人到头来必然受辱于人。

外交无小事,尤其在牵涉到国格的时候,更是丝毫不可侵犯。晏子以"针尖对麦芒"的方式,维持了国格,也维护了个人尊严。晏婴是聪明机智,能言善辩,勇敢大胆、不畏强权的人。

晏子能赢得这场外交的胜利的原因:不仅是因为晏子的话不卑不亢,有礼有节,用语委婉,头脑清晰,还是因为晏子的背后有一个强大的国家支撑着他。

春秋末期的晏子

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更道,从大门入。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使子为使。”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接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子何为使乎?”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左右对曰:“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何为者也?’对曰‘齐人也。’王曰‘何坐?’曰:‘坐盗。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编辑本段]2、故事译文
晏子出使楚国。 楚国君臣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在大门的旁边开一个小门请晏子进去。晏子不进去,说:“去拜访狗国才从狗洞进,现在我出使到楚国来,不应该从这个洞进去。”迎接宾客的人带晏子改从大门进去。
晏子拜见楚王。楚王说:“齐国难道没有人了吗?怎么派你来呢。”晏子回答说:“齐国的都城临淄有七千五百户人家,人们一起张开袖子,天就阴暗下来;一起挥洒汗水,就会汇成大雨;街上行人肩膀靠着肩膀,脚尖碰脚后跟,怎么能说没有人呢?”楚王说:“既然这样,那么为什么会派遣你来呢?”晏子回答说:“齐国派遣使臣,要根据不同的对象,贤能的人被派遣出使到贤能的国王那里去,没贤能的人被派遣出使到没贤能的国王那里去。我晏婴是最没有才能的人,所以只能出使到楚国来了。”
晏子将要出使楚国。楚王听到这消息,对手下的人说:“ 晏婴,是齐国善于辞令的人,现在将要来,我想羞辱他,用什么办法呢?”手下的人回答说:“当他来到的时候,请允许我们捆绑一个人,从大王面前走过。大王问:‘做什么的人?’回答说:"是齐国人。"楚王又问:‘犯了什么罪?’回答说:"犯了偷窃的罪。"
晏子到了楚国,楚王请晏子喝酒。喝酒喝得正高兴的时候,两个官吏绑着一个人到楚王面前。楚王问:“绑着的是什么人?”小吏回答说:“是齐国的人,犯了偷窃罪。”楚王对晏子说:“齐国人本来就善于偷窃吗?”晏子离开座位,郑重地回答说:“我听说过这样一件事,橘子生长在淮南是橘子,生长在淮北就变为枳子,只是叶子的形状相似,它们果实的味道完全不同。这样的原因是什么呢?是水土不同。现在百姓生活在齐国不偷窃,来到楚国就偷窃,莫非是楚国的水土使百姓善于偷窃吗?”楚王笑着说:“圣人是不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讨没趣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885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