胤礽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
身为皇太子的胤礽,可以说是康熙悉心培养的储君了。但后来,胤礽为何二度被废,落得晚年凄惨幽禁而亡,以至于,他的嫡子弘晳都被乾隆皇帝打压,这个问题值得一说。
据史料记载,胤礽第二子弘晳是为康熙的皇长孙,自幼获得祖父宠爱,抚育宫中。在其父胤礽被废太子之后,弘晳已长成了一名青年。他为人贤德,故时有传言康熙帝会因宠爱弘晳会第三次册立胤礽为储君。
其实,对于胤礽的废立,正史上说得很清楚,康熙觉得胤礽缺乏“爱心”,不珍惜兄弟情谊。所以,第二次废他之时,已然决绝之态,任何人都无法劝说康熙回心转意了。
之所以如此,不外乎两点:
一、康熙感觉自己的帝位受到了威胁;
都知道,康熙是一位非常长寿的皇帝,也是一位了不起的父亲。虽然,历史上多子多孙的皇帝不少,但像他这般,儿子几乎个个有能耐的,真是少之又少。
其实,这也培养了大量的皇位窥探者,康熙能不清楚这一点吗?没有哪位父亲不希望子女不成才,不过,作为皇帝而言,他只能挑一位接班人。
其实,对于胤礽来说,他主要是沾了生母的光,出生后不久就被立为了太子。他本人的资质也不错,文武精通。若是康熙没有那么长寿,胤礽大概也不会有如此危机之感。
但是,当他的弟弟们陆续成人,并且,各方面展示的才华都不输于他时,他必须得考虑自己的将来了。他虽然有顶皇太子的帽子,也参与朝政多年,但并不能保证他将来一定能当上皇帝。《清史稿》中就说了一个故事:
十八皇子突发疾病,康熙很是着急,但作为哥哥的胤礽却没有表现出应有的关爱。也许,康熙希望自己的后代能如民间普通家庭那般兄友弟恭,不过,对胤礽来说,任何一位成年的皇子都是他政治上的潜在对手。于是,他暗中开始培植自己的势力。
也许,胤礽没有想明白,他能做皇太子这么久,已经说明康熙很念父子情谊。他若是继续做一个“听话”的儿子,没有人可以替代他。
历史上不乏逼宫的事例,胤礽作为皇太子,自然有不少拥趸者,而更多的人是希望能在一次博弈中,就捞足自己的政治资本。不过,胤礽面对的是实力强大的康熙,以及很多实力不弱的兄弟。而且,他的这些兄弟们,还不时在康熙面前说他的坏话。
比如:说胤礽放纵奶妈的丈夫,还截留蒙古的贡品等。这些“罪证”都是暗示胤礽不配做一位好皇帝。康熙为何会选择相信,而不是派人去调查真相呢?因为,他从这些“小报告”中,“感觉”到了胤礽的势力,似乎隐隐要超越他。
所以,康熙直接给胤礽定了性:“欲分朕威柄,以恣其行事也。”
虽然,康熙是一位好父亲,不过,他更看重皇帝的身份,希望儿子们能好好听他的安排,而不是表现出对皇位充满兴趣,哪怕他是储君。
二、康熙二度废胤礽是在宣告自己的绝对统治权;
胤礽第一次被废的直接起因,是在一次返京途中夜宿时,胤礽偷偷靠近康熙的帐篷窥视被发现,康熙认为他要“弑君”,就直接将其给废了。《清史稿》是这么说这段历史的,当时康熙要废胤礽时,说了一大段理由:“允礽不法祖德,不遵朕训,肆恶虐众,暴戾淫乱,朕包容二十年矣。”这里的“允礽”,是雍正继位后重新改的名。
这段话说的很厉害,说胤礽不尊祖宗规矩,不听康熙的话,品行恶劣,康熙已经包容了他20年。若是按照这段说辞,可以推断康熙已经无法再忍受胤礽了,那为何又在同年释放了他,第二年将其重新复立为太子呢?
其实,康熙是想通过这个事情,好好教育一下他的儿子们。
虽然,他是父亲,但更是一位皇帝。作为皇子,首先要恪守的是皇家的规矩,然后才是其它事情。可见,废和立只是康熙的一句话。只是,胤礽似乎没有想明白,还以为自己在康熙心中的地位是无法替代的。
然而,胤礽的那些兄弟却看得很明白,就等着他犯错。本来,他们的希望不大,但是,康熙此举一出,他们似乎看到了信号,几乎个个拉帮结派。这不是在走胤礽的老路吗,康熙怎么会将位置给他们?
所以,一直到康熙临终,都没人知道储君是谁。于是,关于雍正继位的版本满天飞。但有人分析,康熙是需要一位手腕厉害的接班人,这样才能维持满清的继续统治。
如果《清史稿》的话真是出自康熙之言,那么,康熙也许想要的是一位“仁君”。但可惜,他的那些儿子们,似乎无人能猜透父亲的心思,只有胤禛(雍正)表现得像个局外人。也许,康熙不会想到,其实,在胤禛的眼中并没有他的那些兄弟们。
综上所述,康熙废太子,更多的是出于皇权统治的需要,而他和儿子们则是君和臣的关系罢了。
因为太子恃宠而骄,多次惹康熙皇帝生气,所以康熙三废太子。
康熙三十五年二月,清圣祖康熙帝北征噶尔丹,特命胤礽监国,后清圣祖北征都让胤礽监国理政。康熙四十一年九月,胤礽侍驾南巡,以病留德州而止。
四十二年正月,仍侍驾南巡。康熙四十七年九月,胤礽以罪废拘系于咸安宫,同年十二月被释放。康熙四十八年三月,胤礽被复立为皇太子。
康熙五十一年十月,再以罪被废黜,仍禁锢于咸安宫。此后多次有推荐其复立的建议,但康熙帝始终未再立胤礽。
扩展资料:
胤礽是为清代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明立皇太子,他自幼即聪慧好学,开讲经筵,主持祭祀。紧序有秩;作为康熙殷切期望的继承人,他不负众望,精通文韬武略,具有不俗的治国才能。
这点即使是后来康熙帝对他失望透顶之时仍予以承认。数次监国听政,多少减轻了康熙的负担,对清朝极盛时期的来临,胤礽功不可没。
但长期的养尊处优及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最终使其人格分裂,贤德不再,而对高度集权的最高统治者来说,皇太子拥有的过多特权对其构成严重威胁。
君储、父子之间的悲剧不可避免。皇太子废而复立、继而再废,使得晚年的康熙帝心力交瘁,在第二次废太子后,虽然并非如他自己所说毫不介意,谈笑处之,但确实不像第一次时那么痛苦。
因为他发现,立太子就难免有矛盾;不立可能更好,因为这样可以减少皇储争夺的内斗。自康熙朝后,雍正帝鉴于太子立废、皇子纷争的残酷性,故另创秘密建储制度,此后沿用至咸丰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爱新觉罗·胤礽
在《雍正王朝》中,可以说太子胤礽是非常苦逼的了,40多年的太子生涯,小心翼翼,还是不免被诸多兄弟设计,由此也导致了两次立废,最终被圈进了终生。当然了,我们也很是能够理解这个当了一辈子太子的老二的心,毕竟古来当了这么多年太子的,可能胤礽是头一份了。迟迟的都不能转正,自己的位子还被诸多兄弟虎视眈眈的,一不小心还被设计,或者被自己的父皇康熙皇帝给责骂。
太子胤礽
因此说,后来的胤礽的性情大变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长时间的压抑,无论哪个都是受不了的。当然了,历史上真实的太子胤礽肯定是要比影视剧当中的要优秀稳当的多,一表人才的他,也是个文化成绩好、骑射成绩好的大有为皇子。
对于胤礽,康熙皇帝也是多次赞赏,且一度还是非常满意的。初期的胤礽可以说非常谦恭,也在康熙几次南巡过程中,多次主持祭祀和监国,可以说是颇得康熙皇帝的信任。但在影视剧当中,我们也知道,在康熙皇帝塞外出巡的过程中,太子竟然做出了跟妃子之间的苟且之事,再加上是起突然,从而导致了胤礽直接在康熙皇帝心中印象大跌,甚至直接被抛弃,特别是有十四阿哥与八阿哥的假调兵手谕更是直接被叫停了太子的印信。
康熙皇帝
实际上,此时的太子也仅仅是有些昏聩有些懦弱罢了,这长期积累下来的心理郁闷,可以说是逐渐爆发了,康熙皇帝也发现了,这一点让皇帝康熙是大失所望!
这一年是康熙47年,太子被废除了!
八阿哥胤禩
可仅仅一年之后,诸多阿哥之间的夺嫡逐渐趋于热烈,大家都对太子之位、皇帝之位是非常垂涎,朝廷上下也是乌烟瘴气,由此康熙皇帝便想到了重新立废太子来缓解朝廷上下的矛盾。但实际上,此时的康熙皇帝并不是对这个太子胤礽重拾信任,而只是拿那个胤礽当做挡箭牌而已,自己当初心中已经有了理想的继承人,这样重新立下胤礽让他成为众矢之的,果然这下子胤礽又成了大家的眼中钉肉中刺,而胤礽却不自知,其实悲惨人生已是注定了的。
果然,到了康熙51年,无奈之下的康熙只有再次把太子胤礽给废除了,并留下了暂不立太子的旨意。实际上还是在不断对自己的理想继承人进行磨砺,甚至把他身边的唯一亲近的阿哥老十四给找由头圈进,都是在磨砺理想继承人。
太子胤礽与郑春华
总之,为了大清江山,康熙皇帝也算是下了苦心了,就是有点苦了这个太子胤礽了!
我们先来看看正史中关于胤礽两次被废的原因记载。
第一次,康熙四十七年五月(公元1708年),康熙巡幸塞外,命包括太子在内的八位皇子随驾,巡幸期间,大阿哥等皇子联合向康熙告发太子暴戾不仁,纵容属下肆意滋事等,康熙对此深信不疑,接着后面发生的一件事使得康熙对胤礽的不满更加深了,在巡幸途中,康熙疼爱的幼子皇十八子患了急病,而身为兄长的胤礽竟然毫无关心之意,这令康熙大为不满,他责备太子作为嫡长子,毫无做兄长的样子,而胤礽不仅不接受批评,还蛮横的跟康熙顶嘴。
返京途中,康熙发现太子夜晚靠近他的帐篷,进行窥视,康熙怀疑太子已有?谋逆?之心,这更加坚定了康熙废掉太子的决心,于是十一月,康熙回京,在畅春园召集众臣决议废太子,再立储君,只是因为种种原因,旧太子废了,新太子却一直没立,直到胤礽被复立太子。
第二次,胤礽复立后,原来的君储矛盾并没有得到解决,反而因为康熙在位时间的不断加长而得到激化,后来胤礽再次被告发重金贿赂当朝大臣,企图拉拢他们发展自己的势力,并企图逼迫康熙退位。要知道,在君王眼中,这种行为就是谋反,即便是自己的亲生儿子,在至高无上的权力面前,那也是不能容忍和原谅的,于是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2年),康熙向诸皇子宣布:?皇太子胤礽自从复立以来,以前的狂妄还未消除,以至于大失人心,祖宗的基业断不可托付给他。朕已经奏报给了皇太后,现在要将胤礽拘执看守。?于是胤礽再次被废幽禁,直到死去。
其实当我们仔细分析并了解了胤礽在太子期间的作为后会发现,胤礽被废,上面这两个原因只是表因,而根本原因则是太子党势力过大,严重威胁了康熙的皇权!这里举个例子,康熙巡幸返京途中,察觉胤礽在窥视他,怀疑胤礽要杀他,那么问题就来了,他们是父子,而且胤礽又是储君,将来的皇位必定是他的,为什么康熙会怀疑胤礽企图不轨呢?自古以来君储不和,严重的能引发国家的动荡,康熙晓通历史,汉武帝晚年的巫蛊之祸,唐初时的玄武门之变这些骨肉相残的惨剧康熙不知道吗?我想康熙是知道的,所以康熙废太子,还是太子势力过大,已经动摇了康熙的地位,康熙害怕如果任由太子势力坐大,到时候自己便不得不像李渊那样被迫退位,但是康熙对权力的欲望太大了,这从他少年擒权臣鳌拜便能看出来,他是不允许任何人分化他的权力的,太子也不行!
还有一点能看出康熙对权力的过于看重,康熙废掉胤礽后,迟迟不立太子,晚年更是出现了九子夺嫡的局面,即便这样,他还是不肯早早定下储君,说明他对他的儿子们并不信任,有了一个胤礽这个教训在前,他不想再把权力分给儿子们了,也许他太怕儿子们有了权力真的会对他有所不轨,我认为这是康熙长期独占皇权产生的一定的心理扭曲,为何这样说?他曾在第一次废太子之前说过一句话:?欲分朕之威柄,以恣其行事也?,不难理解这句话的含义,就是康熙认为胤礽想要分他的权力,这是康熙不能容忍的!所以在既想立太子又不敢立太子的矛盾中,胤礽就成了父子争斗,兄弟争权下的牺牲品。
而且史书记载,胤礽自由聪慧好学,文武兼备,不仅精通诸子百家经典,历代诗词,而且熟练弓马骑射,在康熙北征葛尔丹时,胤礽又受命监国,监国期间胤礽把国家大事处理的井井有条,在朝野内外颇具令名,所以我有理由相信胤礽也是具有一定治国才能的。但是胤礽也不是一个沉稳的人,面对自己还很健朗的父皇,做了三十多年太子的胤礽可能还要再继续在太子之位上呆十年,二十年甚至更长,如果他行事低调,或许能保住太子之位,可惜他并不能做到。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86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