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中地区作为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中华民族文化祖先炎帝、黄帝即诞生于此。关中地区也素有祭黄祠炎的习俗,这是凝聚海内外炎黄子孙的神圣仪式。
黄帝与蚩尤的大战是传说中上古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在儒家的解读系统中(在传说故事里),蚩尤被视为是犯上作乱的暴民,最终被华夏族始祖黄帝消灭。因此,我们的传统是将“祭祀黄帝”作为主流,而忽视了对蚩尤的尊崇和祭拜。这其实是对历史的“误解”,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在于蚩尤身份的确认。
丁山先生在二十世纪上半叶就提出了“炎帝即蚩尤”的观点。《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黄帝轩辕氏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而《太平御览》引《归藏》曰“昔黄神与炎神争斗涿鹿之野。”蚩尤与黄帝的涿鹿之战是我们大家所熟知的。丁山先生根据《水经注》对于涿水、涿鹿山、阪泉、蚩尤泉、蚩尤城的记载,经过仔细研究认为:蚩尤泉是阪泉的支流,阪泉又是涿水的支流,所以黄帝与炎帝的阪泉之战可以说成是与蚩尤战于涿鹿。那么,炎帝和蚩尤便是同一对象,蚩尤就是炎帝。吕思勉先生也曾经详细讨论,认为“蚩尤炎帝一人,阪泉涿鹿一役。”
关于蚩尤与炎帝的关系,当代神话学家田兆元教授有着更为深入的研究。他认为,炎帝是一个联盟首领的称号,炎帝神农氏为一系,炎帝蚩尤为一系。他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分别担任炎帝的氏族领袖,从而获得了炎帝的称号。炎帝起自西部,神农氏为最初的领袖。因为神农氏是第一代炎帝,所以我们往往称炎帝神农氏,而忽略了后来获得炎帝称号的其他领袖。随着炎帝部族的向东迁移,与东部蚩尤氏相互融合,最终蚩尤氏夺取了炎帝的地位。《路史·后记四·蚩尤传》记载蚩尤“兴封禅,号炎帝。”夏曾祐先生曾搜集汉以前诸子百家之言,编成蚩尤传,我们可以看到蚩尤夺取炎帝称号的过程:蚩尤既就有外国,稔知诸夏九黎终不能并存于世。又莫观神农世衰(五帝本纪),知事机不可失,乃潜铸金类,以为利器(管子地数及山海经),遂即率众北向,以方抗中国。未几,逐帝榆罔而自立,号炎帝,亦曰阪泉氏(路史,后记四)。
炎帝部族是以部族联盟形式存在的,蚩尤驱逐了前一任“帝榆罔”,取得联盟的主导。从汉初的情况看,至少在东部地区,在刘邦的家乡一带,蚩尤还是被视为炎帝,并且获得了与黄帝同等的祭祀地位。刘邦被视为是赤帝子,在著名的斩蛇起义故事中,刘邦就是赤帝(炎帝)的化身。《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刘邦沛县起兵时“祠黄帝,祭蚩尤于沛厅而衅鼓,旗帜皆赤。”可见在当时祭祀炎黄二帝的仪式里,炎帝是以蚩尤的形象出现的,而非我们熟知的炎帝神农氏。刘邦定都长安之后,还将这种祭祀蚩尤的仪式带到了西部。《史记·封禅书》记载“令祝官立蚩尤之祠于长安”。蚩尤的存在,使东部一度成为文化中心,因此,蚩尤是炎帝文化发展的重要开拓者和继承者,他给已经衰微的炎帝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将东部一个庞大的族群整体加入到炎帝文化的阵营。
我们一直自称为炎黄子孙,既然已经证实了蚩尤即为炎帝,那我们华夏民族同样也是蚩尤的子孙。蚩尤就不再是“犯上作乱,反抗黄帝统治的暴民”。夏曾祐先生所编的蚩尤传写道:(蚩尤)一仕于炎帝,使宇少昊(周书尝麦),再仕于黄帝,为主金之官(越绝书计倪内经),又为当时之官(管子五行),黄帝深器重之,使佐少昊(计倪内经)。
可见经过史官选择性地记录,黄帝大战蚩尤的另一面隐藏着黄帝与蚩尤和谐相处的一段历史。《韩非子·十过》就记载“昔者黄帝合鬼神于奉山之上,驾象车而六蛟龙,毕方并辖,蚩尤居前。”在这里我们看到了蚩尤作为炎帝,与黄帝同行,二人同时拥有我们华夏族始祖的崇高身份。因而在后世的祭祀中,蚩尤应该同样享有尊崇。
上古时代九黎族部落酋长,中国神话中的战神。原为炎帝臣属,炎帝被黄帝击败后,蚩尤率八十一个兄弟举兵与黄帝争天,在涿鹿展开激战。传说蚩尤三头六臂,铜头铁额,刀枪不入。善于使用刀、斧、戈作战,不吃不休,勇猛无比。黄帝不能力敌,请天神助其破之。杀得天昏地暗,血流成河。蚩尤被黄帝所杀,帝斩其首葬之,首级化为血枫林。后黄帝尊蚩尤为“兵主”,即战争之神。他勇猛的形象仍然让人畏惧,黄帝把他的形象画在军旗上,用来鼓励自己的军队勇敢作战,诸侯见蚩尤像不战而降。后来人们为了歌颂黄帝,便丑化蚩尤,使他沦为妖魔、邪神形象。
采纳哦
华夏自从有人类存在就有了祭祀,黄帝和蚩尤是华夏民族的人文祖先,这是公认的,虽然他们之间是敌人,但在战争中彼此融合,黄帝是少典的儿子,号轩辕氏,是上古华夏姬姓部落的首领,炎帝是上古华夏姜姓部落的首领,蚩尤是上古东夷部落的首领。
黄帝部落、炎帝部落、蚩尤部落在不断的战争中融合,先是黄帝打败了炎帝,整合了炎帝,然后黄、炎二帝联合打败了蚩尤,又整合了大部分的东夷族部落,黄帝、炎帝、蚩尤也就成为华夏民族的三大祖先,华夏族就是这么来的。
到了五帝时期的舜帝,开始了以巡游的方式祭祀,按照史记的说法,舜祭祀的是:上天、六宗、山川、群神。
《史记 封禅书》:尚书曰:舜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遂类于上帝,禋于六宗,望山川,遍群神。
这话的意思是:尚书上说:舜用美玉所做的浑天仪,观察日月五星运行的法则,作为人民稼穑农事的依据。于是类祭于上天,禋祭于六宗(天、地、春、夏、秋、冬),望祭于山川,遍祭于群神,类祭、禋祭、望祭、遍祭都是不同的祭祀仪式,同时舜还在华夏不断地进行巡游,向东到达泰山,向南到达衡山,向西到达华山,向北到达恒山,向中到达嵩山,以五年时间巡察一次。
舜的接班人禹沿用的舜的祭祀,禹的儿子启建立了夏朝,夏朝灭亡后是商朝,商朝灭亡后是周朝,周朝的礼仪制度影响了后世几千年的华夏社会,周朝的祭祀仪式是:冬至那一天,在城南祭祀上天,到了夏至,祭地,周天子还要祭祀天下的名山大川,包括五岳(泰山、华山、衡山、恒山、嵩山)和四渎(黄河、长江、淮水、济水)。
在祭祀祖先方面,周朝郊祭祭祀的是后稷,后稷是帝喾的长子,而帝喾是黄帝的曾孙,后稷的名字叫姬弃,周天子把后稷当成自己的祖先进行郊祭,而在宗庙祭祀方面,周天子祭祀的是周文王,周朝的祭祀没有涉及到神的方面。
祭祀神是从秦国开始的,因为秦是周的继承者,所以华夏把周之后的秦及与周并列的秦国也奉为正统,秦国从被立为诸侯的秦襄公开始进行祭祀,首先祭祀的是白帝,白帝是上古神话中主管西方的帝王,五行中对应的是“金”,五色中对应的是白色,一般被认为是黄帝的长子少昊,秦襄公与后来的秦文王都用马驹、黄牛、羝羊这样的三牲大礼来祭祀白帝。
之后,秦宣公渭水以南作密畤,祭祀青帝,又过了一百年之后,秦灵公开始祭祀黄帝与炎帝,史记中有明确的记载:
《史记 封禅书》:秦灵公作吴阳上畤,祭黄帝;作下畤,祭炎帝。
这话就是说:秦灵公在吴阳设上畤,祭祀黄帝;设下畤,祭祀炎帝。
这里的上畤和下畤都是指祭祀的场所,秦国祭祀的场所有:密畤、鄜畤、下畤、上畤,分别在不同的地方,这是有讲究的,比如鄜畤是祭祀的是白帝。
密畤祭祀的是青帝,青帝是掌管东方的神或者帝王,五行中对应的是“木”,五色中对应的是青色。
上畤祭祀的是黄帝,这里的黄帝可以理解五帝之一的黄帝,也能理解为掌管中央的神,五行中对应的是”土“,五色中对应的是黄色。
下畤祭祀的是炎帝,也称为赤帝,是掌管南方的神或者帝王,五行中对应的是”火“,五色中对应的是红色。
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认定秦朝是水德,崇尚黑色,还把黄河的名字改成了”德水“,以每年的冬季十月作为一年的开始,相当于今天的正月。秦始皇在泰山进行封禅的时候,一路上祭祀了名山大川、河流以及八神。
所谓的八神就是:第一神是天,第二神是地,第三神是兵神蚩尤,第四神是阴主,第五神是阳主,第六神是月主,第七神是日主,第八神是四时主。所以祭祀蚩尤是从秦始皇进行封禅大礼开始的。
秦朝灭亡后,刘邦建立了汉朝,刘邦是以布衣之身起家,关于刘邦起兵反秦有一个神话故事,是说刘邦曾经杀死了一条大蛇,这条大蛇是白帝的儿子,而杀死白帝之子的刘邦被认为是赤帝之子,刘邦起兵后不久,就开始祭祀蚩尤,把战鼓和旗帜全部染成红色,刘邦自认为是赤帝的后裔,以红色为尊贵,同时认为汉朝是火德。
刘邦统一天下后,开始以正式的仪式进行祭祀,刘邦在长安修建了蚩尤庙进行祭祀,同时任命专门的官员负责祭祀的各项工作,比如刘邦设置了梁巫,来祭祀天、地、天社、天水、房中、堂上。设置了晋巫来祭祀五帝(白帝、青帝、赤帝、黄帝、黑帝)、东君、云中君、司命、巫社、巫祠、族人、先炊。设置了秦巫,负责祭祀社主、巫保、族累。设置了荆巫,负责祭祀堂下、巫先、司命、施糜。设置了九天巫,用来祭祀九天。设置了河巫用来祭祀河神。设置了南山巫用来祭祀南山和秦中。
所以,汉朝不仅祭祀黄帝也祭祀蚩尤,祭祀黄帝的原因主要是:黄帝是五帝之一,主管中央,祭祀蚩尤的原因主要是:蚩尤是兵主,主管战争,祭祀蚩尤能让自己一方打仗胜利,这是祭祀的内容不同罢了,不存在祭祀谁,不祭祀谁,古人巴不得把所有的神全部祭祀一遍,以保护自己的方方面面。
黄帝和蚩尤应该是处于半农耕半游牧的状态向农耕状态的转变过程,这从史书的记载也能看出来,史记中记载了黄帝不断地迁移,平定一个地方之后就离开,从来也没有在哪里安定过,这种不断迁移的日子是不可能靠种地为生的,而是靠游牧与打猎为生的。
《史记 五帝本记》:天下有不顺者,黄帝从而征之,平者去之,披山通道,未尝宁居。
翻译过来的意思是:天下有不归顺的,黄帝就前去征讨,平定一个地方之后就离去,一路上劈山开道,从来没有在哪儿安宁地居住过。
种植五谷、豢养家畜是神农氏发明的,黄帝时期就已经有了,但并没有大规模普及,当时的社会才刚刚摆脱原始社会不久,华夏大地遍布着很多的部落,而黄帝是最大的一个,逐渐征服了反叛的部落,包括打败了炎帝和蚩尤,统一了华夏。
在这个过程中,黄帝是居无定所的,打仗打到哪里,就迁移到哪里,史记上说黄帝向东到达了东海,登上了丸山和泰山,向西到达了空桐(甘肃平凉市西),登上了鸡头山,向南到达了长江,登上了熊山、湘山,向北驱逐了荤粥部族,并在逐鹿山的山脚下建起了都城,从黄帝的行踪来看,就能看出上古黄帝时代华夏东、南、西、北四个方向的范围。
黄帝在建立了自己的都城之后,就不再到处迁移,而是开始定居下来,最终形成了农耕民族的华夏,而蚩尤作为神农氏的后裔,其先祖发明了种植五谷与豢养家畜,蚩尤更是农耕民族的代表,所以准确地说,黄帝时期正是华夏生活习俗变化最大的时期,华夏由半农耕半游牧的状态逐渐向彻底的农耕状态转变。
详细内容:古老炎帝黄帝的传说,反映了什么?是我国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过渡,还是华夏族悠久的历史活动? 中华民族有着古老悠久的文明历史。《炎帝黄帝的传说》特别强调炎帝黄帝是中华民族的祖先,正是由于他们解决了人类赖以生存的吃穿问题,并在此基础上将人们团结起来,共同抵御外敌,才使中华民族生存和繁衍下来。
我们作为炎黄子孙,华夏儿女,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要忘记自己的根。
根据中国史书的记载,他在炎帝之后,统一了中国各部落。建都在曲阜、新郑、涿鹿三种说法。他推算历法;教导百姓播种五谷;兴文字;作干支,制乐器,创医学。纪时:帝使大挠作甲子,以十天干配合十二地支以纪时沿用至今农历(甲子、乙丑以至癸亥,共十年为一周期),即道教之六十元辰。
数学:隶首作数,定度量衡之制。
军队:风后衍握奇图,始制阵法。
音乐:伶伦取谷之竹以作箫管,定五音十二律,合於今日。
衣服:元妃嫘祖始养蚕以丝制衣服。
医药:与岐伯讨论病理,作内经。
文字:仓颉始制文字,具六书之法。
铸造:采首山(河南襄城县南五里)之铜以造货币。
其他:舟车、弓矢、房屋等之发明。
徐水“釜 山”考
徐水釜山,山形如釜,俗称锅顶山,位于徐水县城西北22.5公里处。西、北、南三面山势较陡,东坡较缓,西北—东南走向,面积约2平方公里,海拔290米。山上遗迹众多,有轩辕黄帝庙基址、围墙基址、黄帝台、黄帝泉、古井、古碑等,荒草凄籁,残垣逶迤,三块残损的古碑兀立山顶,似乎在等待着人们去揭示它的年龄和来历;半山腰一巨石突兀而出,传为黄帝台,黄帝台旁即黄帝泉。
釜山下有四个村庄都以釜山为名,分别为南釜山、北釜山、东釜山、西釜山。釜山乡人口近万人,80%都住在釜山村。
徐水旧称安肃,据清《安肃县志》、民国《徐水县新志》(明修,民国三十二年刻本卷十“大事记” )载,轩辕黄帝曾巡方问俗,诛蚩尤于涿鹿之野,登釜山会诸侯,合符示信于徐水;《资治通鉴》亦注明黄帝合符釜山为武遂(徐水遂城旧称)之釜山;另据《通鉴纂要》注:釜山在安肃县(《炎黄汇典?方志卷》);又据《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0年出版,P1496)述:“合符台在徐水釜山”。
目前,已经考古发现的徐水县各个时期的古文化遗存多达46处,且在时代上没有大的缺环。1986年全国第二次文物普查时,在釜山周边发现了一批上古文化遗址,《徐水文物志》、《徐水文史资料》均对此进行收录,并由县文保所建立了文物普查档案。
1986年5月,在釜山正东约10公里处的南庄头村北,发现了一处上古文化遗址。1987年8月,北京大学考古系对南庄头遗址进行了试掘,认定该遗址“下文化层的年代距今9700—10500年左右,是一处我国目前已知的最早的新石器时代人类文化遗存,填补了我国北方旧石器文化晚期至磁山、裴李岗新石器文化的空白,同时也为研究我国北方全新世气候环境变迁提供了珍贵的地层剖面。”
在釜山周边发现的文村、金家坟、遂城、瀑河等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遗址,属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文化遗址,距今有5000年的历史,大致相当于黄帝时代。
釜山周围出土的5000年前的陶釜、红顶钵,证明黄帝时期的制陶工艺已经有了相当的水平。当时的养蚕制衣、文字、音乐、律历、舟车等发明一旦在此得到证实,釜山及周边地区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
【历史地理1975年,被誉为“文化神州”的历史地理学家谭其骧先生在《山海经》中找出了一条经流凿凿可考的黄河故道——“山经河”。“山经河”出孟津小浪底沿太行山东麓折向东北,途经今安阳、邯郸,经深州、高阳、徐水,经安新、霸州东流至天津北部汇入渤海。“山经河”经流图显示,黄河故道曾在徐水境内釜山脚下折了一个近乎90度的急转弯,掉头东去,给我们留下了众多历史的遗迹。1985—1986年的文物普查工作证实,各个时期的文化遗址几乎遍布釜山周边,即古黄河故道沿岸。“釜山合符”,应该是一种黄河文化现象。
关于釜山合符,釜山及周边地区至今流传着许多民间传说故事。原徐水县政协副主席靳凤云编著的《揽胜徐水景更奇》收录了有关釜山的民间传说故事;徐水乡贤、大王店西街退休工人杨忠林先生曾收集当地流传的民间故事撰成《釜阳及周边逸闻录》一书,其中很大篇幅皆与炎帝、黄帝、蚩尤等上古部族首领有关。
“豆棚瓜架雨如丝。”人们世世代代口耳相传的关于上古历史文化的民间传说,隐现着模糊的历史投影。传说,黄帝在釜山合符前,先是经过阪泉之战征服炎帝,并在釜山西侧北合村与炎帝握手言和,至今北合村边尚有北合台遗迹;后又通过涿鹿之战擒杀蚩尤,收编了蚩尤残部,釜山东南有一红土山相传为“蚩尤冢”。
结论
对釜山的考察基本完成了,河北徐水的釜山可谓“山有其形,地有其名,史有所载,物有所证,民有所诵”,经得起推敲和考证。大量资料证实,釜山是唯一的,徐水釜山及周边地区是黄帝及其后人的主要活动区域。釜山合符为中华统一和华夏民族的融合奠定了初步基础,是古黄河文化现象。合符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大一统的雏形思想,是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2008年5月29—30日,“黄河?釜山历史文化座谈会”在河北徐水大午集团召开。中国考古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院长李伯谦教授,全国著名科技考古专家、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原思训教授,北京大学图书馆古籍善本室主任张玉范教授,以及保定市考古专家和徐水釜山文化研究会成员参加了座谈。
北京大学李伯谦、原思训教授为釜山文化研究会题词:
探索历史之迷,宏扬传统文化,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明做出新的贡献。 ——李伯谦
宏扬釜山历史文化遗产。 ——原思训
编辑本段
精神文明
发明历数、天文、阴阳五行、十二生肖、甲子纪年、文字、图画、著书、音律、乐器、医药、祭祀、婚丧、棺椁、坟墓、祭鼎、祭坛、祠庙、占卜等。
政治文明
建立古国体制:划野分疆,八家为一井,三井为一邻,三邻为一朋,三朋为一里,五里为一邑,十邑为都,十都为一师,十师为州,全国共分九州;设官司职,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设三公、三少、四辅、四史、六相、九德(官名)共120个官位管理国家。对各级官员提出“六禁重”,“重”是过分的意思,即“声禁重、色禁重、衣禁重、香禁重、味禁重、室禁重”,要求官员节简朴素,反对奢靡。提出以德治国,“修德振兵”,以“德”施天下,一道修德,惟仁是行,修德立义,尤其是设立“九德之臣”,教养百姓九行,即孝、慈、文、信、言、恭、忠、勇、义,进行思想道德建设。在使用人才上,访贤、选贤、任能,因才使用。实行以法治国,设“礼文法度”、“治法而不变”,命力墨担任法官、后土担任狱官,对犯罪重者判处流失,罪大罪极者判处斩首等。
物质文明
史书记载,黄帝在农业生产方面有许多创造发明,其中主要有实行田亩制。黄帝之前,田无边际,耕作无数,黄帝以步丈亩,以防争端,将全国土地重新划分,划成“井”字,中间一块为“公亩”,归政府所有,四周八块为“私田”,由八家合种,收获缴政府,还穿土凿井。对农田实行耕作制,及时播种百谷,发明杵臼,开辟园、圃,种植果木蔬菜,种桑养蚕,饲养兽禽,进行放牧等。缝织方面,发明机杼,进行纺织,制作衣裳、鞋帽、帐幄、毡、衮衣、裘、华盖、盔甲、旗、胄。制陶方面,制造碗、碟、釜、甑、盘、盂、灶等。冶炼方面,炼铜,制造铜鼎、刀、钱币、钲、铫、铜镜、钟、铳。建筑方面,建造宫室、銮殿、庭、明堂、观、阁、城堡、楼、门、阶、蚕室、祠庙、玉房宫等。交通方面,制造舟楫、车、指南车、记里鼓车。兵械方面,制造刀、枪、弓矢、弩、六纛、旗帜、五方旗、号角、鼙、兵符、云梯、楼橹、炮、剑、射御等。日常生活方面,熟食、粥、饭、酒、肉、称尺、斗、规矩、墨砚、几案、毡、旃、印、珠、灯、床、席、蹴踘等。
蚩尤与黄帝之战
蚩尤与黄帝之战,载籍所见,有三种说法:一说是黄帝胜炎帝之后,再胜蚩尤而巩固帝位,黄帝与蚩尤之战似为黄炎之战争的余波;另一说是蚩尤驱逐赤帝(即炎帝),赤帝求诉于黄帝,二帝联手杀蚩尤于中冀;三说是蚩尤作兵攻黄帝,兵败被杀。
第一种说法如汉代《史记·五帝本纪》载:“轩辕乃修德振兵,治五气,艺五种,抚万民,度四方,教熊罴貔貅[]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三战然后得其志。蚩尤作乱,不用帝命。是黄帝乃征师诸侯,与蚩尤战于涿鹿之野,遂依附杀蚩尤”。太史公言黄帝名轩辕,国号有熊轩辕本意为车,应是指发明制作车的技术而得名的氏族及其首领的名称,如发明制作农耕工具技术称神农氏,发明制作捕捞工具技术而称伏羲氏,发明钻燧取火技术称燧人氏然。有熊国号。当时的“国”,实为部落。熊、罴、貔、貅、[]、虎为六种兽名,应是有熊部落中六个氏族的名称,或谓图腾。阪泉,水名,在今北京市延庆县。涿鹿,山名,在今河北涿鹿县,与阪泉相距不远。
第二种说法见于周代《逸周书·尝麦解》,也是历史上最早出现有关黄帝的记载:“蚩尤乃逐帝,争于涿鹿之阿,九隅无遗,赤帝大慑。乃说于黄帝,执蚩尤,杀之于中冀”。广平之地曰阿。争战发生在涿鹿山下的开阔地带,隅指角落,“九”意指多,并不限于具体数目八加一。“九隅无遗”是说蚩尤驱逐赤帝(即炎帝)部落不留遗地。地冀指中原冀州。《尔雅·释地》:“两河间曰冀州”。郭璞注:“自东河至西河”。当时把黄河入海处称为东河,河套向南流处称西河。《周礼·职方》记:“正北曰并州”,今山西太原、河北正定保定皆属之;“东北曰幽州”,今北京市属之。上古冀州位于幽、并之南,地在今山西南部及河北西南部。传说蚩尤被杀之处,在今山西运城解州。
第三种说法如战国至汉代的《山海经·大荒北经》载:“蚩尤作兵伐黄帝。黄帝乃令应龙攻之冀州之野。应龙畜水。蚩尤请风伯雨师纵大风雨。黄帝乃下天女曰魃,雨止,遂杀蚩尤”。风伯雨师是农耕蚩尤部落专司气象的巫师,后为农业气象神,立有庙,岁时奉词。《韩非子·十过》说:“昔者黄帝俣鬼神于泰山之上……蚩尤居前,风伯进扫,雨师洒道”,反映了风伯雨师与蚩尤部落之密切关系,因为农业部落生产的丰收部是与风调雨顺分不开的。
三说孰是,今已无考查之可能与必要。对于此类沪传千年后才被记入载籍的史前传说,史学家注视的焦点,是其中透出的史影;而民族学者关心的问题,则是该传说反映出的族体的类型、文化特征及其形成和衍变的过程。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860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