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安徽的建德县,有个叫周复的人,是李鸿章的老乡。李鸿章组建淮军时,周复前去应聘,因为字写得好而被录取了,安排的工作是办理文案。有一次,李鸿章在写嘉奖令时,将周复的名字写成了周馥,周复便将错就错地将名字改成了周馥。
周馥自年轻时,就一直跟随李鸿章,一直到李鸿章去世,时间长达30年。
1901年,李鸿章在北京弥留之际,守在李鸿章身边的就有周馥。当时,李鸿章的眼睛一睁一睁的,老是闭不上。只见周馥伏在他的耳边说:“您还有什么不放心的啊,我们会替您将所有的事情都办好的,您就放心地闭眼吧!”说完,周馥拿手在李鸿章的脸上一抹,李鸿章的眼睛这才闭上了。
北洋军是我国最早的新式陆军,同时也是以后袁世凯赖以窃国称帝和北洋军阀夺取政权、进行内战的资本,关系我国近代 历史 ,非常重要。我早年曾在北洋军服务,了解一些北洋军的情况,但很不全面,现将我和姜文熙老先生 (字体仁,上海人,马厂练兵时曾任军医总办)共同回忆的北洋军最初建立时的情况整理出来,以供参考。
袁世凯的出身
在叙述北洋军建立的 历史 前,首先介绍一下当时主持建军人袁世凯的出身简历。
袁世凯是河南省项城县人。他叔祖袁甲三 (字午桥,河南人,晚清重臣,因镇压太平军、捻军有功而得到清廷嘉奖),是前清的漕运总督;伯父袁宝绪,是前清的天津海关道。他父亲袁宝庆,是前清的江南道员。袁世凯以世家子弟应试陈州,考列了前十名,不幸被主试官摈出。袁世凯气愤已极,另找门路,向亲戚刘延年凑集路费,投奔到天津他伯父袁宝绪那里,并通过他伯父的关系,谒见了直隶总督李鸿章 (字渐甫、子黻,安徽人,晚清重臣,淮军及北洋水师创始人与统帅,洋务运动领袖之一)。李鸿章看他一表人才,大加赏识,正想重用他,认为他的功名前途将远远超过袁保绪之上。袁保绪以袁世凯年纪很轻,又刚从家里出来,恐怕误事,不让李鸿章派他事情,袁世凯在天津文不能成,又想就武,因此去到朝鲜,找他世交前辈驻朝鲜军事总统吴长庆 (字筱轩,安徽人,淮军将领)。吴长庆以袁世凯青年有为,劝他入幕,随名流张謇 (字季直,江苏人,清末状元,中国近代实业家、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和周家禄 (字彦升,江苏人,清末优贡,中国近代诗人,文史学家)从业学习,袁世凯就留下入幕了。
袁世凯想到自己没有科名,前途希望很小,就求助于他伯父的好友周馥 (字玉山,安徽人,淮军重要成员,洋务运动后期实际上的操盘手),由周馥出钱替他捐个同知的官衔,在吴长庆那里担任了营务处 (负责军营行政)的职位,随吴长庆驻在朝鲜。
袁世凯在朝鲜奉令领兵查衔,遇到违犯军纪的官兵,毫不留情,按军法执行,因此,他很得吴长庆的信任。
朝鲜东学党之乱起 (由东学道领袖全琫准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农民起义),驻朝鲜商务委员陈某遇险,由一人持枪护送出来,此人即唐绍仪。袁世凯与唐绍仪 (字少川,广东人,民国首任内阁总理)相识后,互相爱慕,两人感情极为融洽,结为盟友,彼此帮助,共求上进。后来袁世凯接任驻朝鲜商务委员,以唐绍仪任帮办。
甲午年间,中日战争爆发,袁世凯电请李鸿章派兵入朝鲜,由唐绍仪代理驻朝鲜的商务委员。袁世凯亲回京师,面报军情。
甲午战争结束,李鸿章退居北京贤良寺,袁世凯也没有回朝鲜去,而是在北京闲住下来,因为听说日本人有害他的消息。
袁世凯虽在北京闲住,但并不甘寂寞,他经常外出活动,接近名流,曾拜那是权要庆亲王奕劻 (晚清宗室重臣,铁帽子王)为师,又经翰林张孝谦的介绍,得识康有为 (字广厦,广东人,晚清改良派代表人物)。
袁世凯在北京活动的结果,弄到了一个浙江温处道的官职,他正要走马上任时,忽被直隶总督王文韶 (字夔石,浙江人,晚清重臣)留下。因此,袁世凯没有到浙江就任,而是在小站主持练兵,所练之兵便是北洋军的前身——新建陆军。
小站练兵
袁世凯奉令在小站练兵后,即在小站新农镇(原为旧淮军周武壮部屯田之地)成立新建陆军总部。
总部下设有:
其营制分左右两翼,左、右翼长两人。左翼步兵二营、炮兵一营;右翼步兵三营、骑兵一营,共七营。每营统带一人,帮带一人。步、骑每营四队,炮三队,每队队官一人;又工程一营,管带一人、帮带一人,每队队官一人。
此外,另设有粮饷局、军械局、转运局、洋务局。
北洋六镇
袁世凯兼北洋大臣 (管理直隶、山东、奉天三省通商、洋务,办理有关外交、海防、关税及官办军事工业等事宜)时,曾在北京设练兵处,编成六镇部队。因为天津条约规定在天津二十里以内驻兵不得超过三百人,所以只好在马厂练兵。他将旧军改编为巡警队和守路兵,并加以训练,以为维护天津市区及京榆铁路治安之用。
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十月,袁世凯由山东巡抚调升直隶总督。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正月,袁世凯奏: “委武卫右军营务处候选道王英楷、王士珍等,分赴正定、大名、广平。赵州、深州、冀州各属,会同各该地方官按属均派精选壮丁六千人,分领训练,兵必合格,人必土著,按名注册,由地方官备案,以便稽考。” 成军后名曰“新练军”。五月又奏报北洋创练常备军情形,称:“现已挑选各属壮丁为常备兵。拟先创练常备军一镇,计步队十二营、炮队二营、马队四营、工程一营、辎重一营。俟饷项稍裕,再添练两镇四协,共一万九千一百二十人。”
此项常备军(即新练军)在保定东关外训练,分左右两翼,各设翼长一人。每翼步队六营,共十二营。又炮队二营、马队四营、工程一营、辎重一营。每营设营长一人。兹将各翼各营长官姓名列下: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五月,袁世凯奏称:“现在省垣设军政司,其中区分三处,每处隶以各股,一曰兵备处,一曰参谋处,一曰教练处。军政司督办暂由臣兼摄。兵备处查有军机处记名留直补用道刘永庆,堪以委充总办。参谋处查有留直补用知府段祺瑞,堪委令总办。教练处查有分省补用知府冯国璋,堪以委令总办。其余亦皆人有专职,事有定程。”
以上三处总办,均系奏派。此外,又设有营务处、粮饷局、军械局、军医局。
练兵处成立,北洋军政司改为督练公所,王士珍调督练公所总参议。光绪末年(1908年),王英楷、田文烈相继为总参谋。其后,各省均设督练公所(督练公所的参议尚有唐在礼、金榜平、袁克定等人,已记忆不全)。
北洋六镇系先后改编成立的,兹将成立经过及官长姓名烈下:
第一镇(近畿陆军),驻北京一带。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十二月上谕:“现在八旗挑选兵丁,着先派三千人交袁世凯认真训练。”袁世凯奏请派内阁中学士铁良 (字宝臣,穆尔察氏,清末宗社党主要成员之一,曾与袁世凯争夺北洋军权)为京旗练兵翼长,又奏请将此项旗兵命名为“京旗常备军”。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六月,第一镇成立。
第二镇(直隶陆军,即新练军),驻直隶永平府暨附近山海关一带。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正月,袁世凯奏:在正定各属,挑选土著壮丁八千人,分左右翼,各六营,又炮马队各三营,名新练军;左翼翼长王士珍,右翼翼长王英楷。是年五月,袁世凯奏:“按照新订营制饷章,创练常备军一镇,俟今秋明春,饷项稍裕,添练一镇,合一军,名为第二镇。”
第三镇(近畿陆军),驻保定府暨奉天锦州府一带。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三月,调至奉天及长春、昌图一带,宣统三年(1911年)十月开回北京。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一月,陆军部奏:“陆军第三镇系于光绪年间,当局外中立之时仓促成军,无暇招募土著,因于直隶省外,在山东、河南、安徽等省招募。”
第四镇,驻天津府附近之马厂、小站一带。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五月,袁世凯奏:“现将留京各营,改编陆军第四镇,分驻南苑一带,此军系抽调各镇营编成(如马队一营从第三镇调来)。”
第五镇(近畿陆军),即武卫右军先锋队,驻山东济南府及潍县一带。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三月,袁世凯奏:查山东省现有各营,先分别裁调二十营,仿照武卫前左各军营制,拟练成新兵二十营。奉上谕:“此项军队,着即名为‘武卫右军先锋队’。”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练兵处奏:查山东有武卫右军先锋队二十营,系臣袁世凯抚东时编练,拟将该军抽六七成,照新章编练成镇,编成后,名为第五镇。
第六镇(新建陆军、由武卫右军、南洋自强军组成),驻京师宿卫宫门,并分扎南苑和海滨一带,后移驻保定。辛亥革命,吴禄贞率第十二协至石家庄,其十一协则编为二十一混成协,由李纯率领赴汉口作战。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练兵处奏:京畿一带,曾调有武卫军分扎巡防,并有该军千人宿卫宫禁。拟将该军调集南苑屯扎,并以南洋自强军两千数百人照新章并编一镇。袁世凯奏:查江南自强军马步炮队共十一营,自调防畿辅,经练兵处于上年十二月间奏准该军二千数百人,又以武卫右军七千余人,改编北洋六镇,已于三十一年二月初一日编定,编成后,名为第六镇。
清末名臣李鸿章,,是历史课本里常出现的重要人物,他一生历经讨伐太平军、洋务运动、中法以及甲午战争等等,还为清朝建立了一支西式海军北洋水师,他代表清政府和列强签订了30多个条约,其中「马关条约」与「辛丑条约」可说是他充满争议一生的两大污点,他签「辛丑条约」大吐血,直到临终前,下属周馥跟他说了一句话,才让李鸿章含泪气绝,享寿78岁。
李鸿章自1823年出生,年轻的时候师从曾国藩,因镇压太平天国有功,之后又和曾国藩等人开展洋务运动,还建立起北洋水师,不过百姓只要一提起他,就会想起他所签属的30几个「丧权辱国」的条约,其中包括《辛丑条约》、《马关条约》等等。
清朝末年,慈禧默许下,义和团打着「扶清灭洋」的口号进京,围攻各国领事馆,慈禧痛恨洋人,因此向列强宣战,接着,各国立即组成八国联军,一路进京。但北京城已无力抵御,于是慈禧带着光绪帝匆匆向西逃窜,命令两广总督李鸿章全权代表清政府,赶赴北京与列强谈判。但李鸿章晚年身体不好,已经有咳血的症状,李鸿章一家人极力反对他接受慈禧的这一任命,千方百计地劝阻他推辞掉这个任务。然而,李鸿章不顾家人的反对与劝告,坚持赶去了北京。
一路上舟车劳顿,加上与洋人的周旋调停带来的心理负担过重,李鸿章病倒了,他拖着病体,强撑精神,与列强据理力争。即使谈判过程中吐了好几次血,但他还是坚持把清政府的损失降到最低。最后,洋人把10亿两白银减少到4.5亿两。李鸿章别无选择,在经过了慈禧的同意,最终还是签订了屈辱的《辛丑条约》。
1901年,李签署了历史上知名的《辛丑条约》,李鸿章因胃血管破裂,大量吐血,最后他强忍着在临死之前签完了合约,回到家后再没能起来,躺在床上等死。他的下午周馥接到李鸿章病危的消息赶往探望。李鸿章早已病入膏肓,穿着殓衣,默默等待死亡,这时候周馥哭着对他说「君有何放心不下,不忍去耶?公所经手未了之事,我辈可办,放心去吧!」这时李鸿章嘴动了动,留下两行泪后气绝辞世,享寿78岁。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848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