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墨西哥屠华事件大清曾派军舰护侨,

人生百味 2023-07-20 01:43:53

到达纽约的海圻舰近年来,有关墨西哥排华后,清政府出动军舰护侨的故事,在网上广为流传。萨苏等所著《中国海魂》一书中也说,“伍廷芳1905年竟用炮舰政策威胁过外国(即墨西哥)人,迫使其放弃迫害华人的法令”;又说墨西哥再次发生排华事件时,中国“当即宣布一艘巡洋舰前去访问。吓了一大跳的墨西哥人赶紧道歉赔款”。雾满拦江则将这两件事都算在伍廷芳头上,并说对墨外交胜利,“原因是伍廷芳压根就没通知清政府,否则外交必然失败”。①

事实上,当年中墨交涉的真实情况,并不是萨苏、雾满拦江等在书中告诉读者的那样。

伍廷芳凭“炮舰政策”吓坏墨西哥,纯属子虚乌有1、1899年,中墨建交后,墨西哥华人权利得到保障,人数稳步上升

华人大规模进入墨西哥,始于迪亚斯当政时期(1877—1911年),他为发展本国经济,大举引进中国劳工。由于清政府当时同墨西哥尚未建交,华工在墨权利无法保障。直到1882年美国通过《排华法案》,清政府才真正考虑同墨西哥建交,一方面可以“疏通华民去路”,另一方面也能“广开利源”。1899年,驻美公使伍廷芳代表清政府,同墨西哥代表在华盛顿签订《中墨和好通商行船条约》,两国从此建交。

以上条约共二十款,规定华工出国“皆须出于情甘自愿”,禁止“妄用勉强之法或施诡谲之计,诱令中国人民不出情愿而往”;两国“人民可订立合同在彼国承工(田寮、机器厂、行店、住宅等处),均按章办事”。如果中国人在墨西哥发生诉讼事件,则享有的权利“与墨国人民或相待最优国人民无异”。②1895年,旅墨华人只有不到1000人,至1904年,这个数字已经上升到8000多人。③

2、伍廷芳只建议向秘鲁派舰,未曾在墨西哥强硬表示“下旗回国”

华工在墨西哥初期,既并未受美国《排华法案》影响,那有关伍廷芳实施“炮舰政策”的传言又来自于何处呢?原来在1909年,伍廷芳第二次出任驻美公使期间,南美各国出现排华倾向,在秘鲁有数十家华人店铺被抢、数名华人受伤。伍廷芳致电外务部,建议依照国际法,及1908年派军舰游弋南洋的先例,让军舰“再赴各国,顺道南美洲抚慰侨氓”。④外务部权衡得失后,没有采纳他的建议,但命他出访南美各国。后来伍廷芳凭借外交手段,同秘鲁订立条约,以停止华工出国赴秘为条件,让秘鲁废除了苛待华人的政策。

另在刘世禺所著《世载堂杂忆》中,记录有一个相关故事。在故事中,墨西哥欲仿效美国排华,伍廷芳亲赴墨西哥,同墨外长发生冲突,拍案而起道:“下旗回国,再电中国政府调兵船来,与汝等周旋。”墨西哥政府闻说,急忙请美国国务卿出面调停,停止排华。伍廷芳回到美国后,有留学生问他:“中国兵船何在?”“老博士何毅然敢言绝交?”伍廷芳回答:“在华盛顿出发赴墨时,美国务卿与予最善,予与彼密谈,如在墨西哥交涉决裂,彼已应允负责调停矣。”⑤意即说伍廷芳虚张声势,使墨西哥被迫屈服。但事实上,兼任墨西哥公使之职的伍廷芳,既未去过墨西哥,也不会如此视外交为儿戏,这个故事显系子虚乌有。

在杂糅了上面一真一假两个事情后,于是有了伍廷芳大施“炮舰政策”,兵不血刃而让墨西哥屈服的虚假传奇。另外,需要说明的是,伍廷芳在驻外任上,一切交涉,事无巨细都会电告外务部,绝没有所谓“没通知清政府”的擅自行动。

程璧光同纽约市长一起检阅海圻舰官兵屠华事件后,清政府护侨决心并不强烈,只是命军舰顺道宣慰1、墨西哥革命党叛军起事,出于仇富心理屠杀华人,致303人遇害

晚清时期,墨西哥政府对华人相对友好,华人数量不断增多,至1910年,墨西哥全国大约有3万华人。原本主要在铁路、矿山、农场工作的华人,经过多年积累,不少开始从事零售行业,成为殷实的商户。如在墨西哥北部的托雷翁城(又称“菜苑埠”),600多名华人经营着餐馆、旅店、洗衣房和杂货铺。甚至康有为在这里也有大量投资。

1911年,墨西哥革命党人马德罗起事,意图推翻迪亚斯政权。当年5月15日,叛军在攻陷托雷翁城后,出于仇富心理,同当地人一起大肆抢劫华人店铺,屠杀华人。在华墨银行中,他们先杀死大厅里的雇员,又用大镰刀在尸体上乱砍,把头和四肢丢到大街上。事后统计,在这场屠杀中,共有303名华人遇害,经济损失上百万比索。⑥

2、美国建议中国出动军舰护侨,但清政府为避免“使华侨生骄,而墨民益愤”,改派海圻号顺道“就近赴美洲游历,系联交谊”

曾两度担任清政府驻美公使的伍廷芳事发后,驻墨代办沈艾孙一面听从美国建议,致电外务部,请求出动军舰护侨;一面向墨西哥政府索赔3000万比索。因为在此次事件中,华人损失最大,其他各国都要参照中国提出的金额制定索赔规格,以至中国在这一问题上“不得不力争上游”。

清政府一度计划派海容号巡洋舰赴墨,但后来为避免“使华侨生骄,而墨民益愤”⑦,改变主意。6月12日,外务部回复沈艾孙称:“墨乱渐平,海部前派海容业已作罢”,将“另派海圻于英加冕礼成后,开往纽约、古巴及墨东方口岸”——当时程璧光率海圻号巡洋舰正奉命参加英王加冕礼,清政府遂让其“顺路”到墨西哥一行。即使如此,外务省还是特别叮嘱沈艾孙,要他向墨西哥外交部声明,“该舰就近赴美洲游历,系联交谊,并无他意”。⑧

3、海圻号军舰没有抵达墨西哥。美国驻墨大使给了中方外交官很多有价值的建议,使中方在交涉中占据了上风

同时,中国驻美公使张荫棠于6月4日到达墨西哥首都,接连会晤其外长、总统,商讨善后事宜。其间,美国驻墨大使给张荫棠提了许多有益的意见,他说墨西哥正处在“新旧党争势之际”,都顾及名誉,即使不畏惧中国干涉,也害怕在各国落下不好的名声。因此,他建议中国,如墨西哥拒绝赔偿,“可将残杀华人,及不肯偿恤情形,宣布东西各国,墨人将为各国所不齿,此实墨人所深畏者也”。同时,这位美国大使还告诉张荫棠,在墨西哥政界“以须多方运动,乃能于事有济”等。⑩

在中国外交官积极交涉时,海圻舰并未急着前往墨西哥。程璧光一行于8月10日到达纽约后,在美国访问了华盛顿、波士顿等地,拜望了总统、国务卿等政要,直到8月20日才到古巴。海圻舰又在古巴停留了10天左右,获得古巴总统承诺,“决不会歧视华侨”。⑨这时墨西哥政府已表示同意赔偿,海圻舰失去继续航行的意义,即从古巴转道回国。

4、墨西哥政府同意赔偿,但申明只是为“以昭情谊”,下不为例。且因中国国内政局变化,该赔偿最终没能落实

1911年11月签署的《赔偿华侨损失证明书》中,墨西哥政府在向中国表示歉意的同时,申明此次赔偿只是为“以昭情谊”,下不为例。墨西哥向赔付中国310万比索,约定于1912年7月1日前在墨西哥首都交付。但是由于中国的清政府被民国政府取代,迪亚斯政权也被马德罗推翻,这一赔偿协议最终没能真正落实。

从处理过程来看,托雷翁城事件发生后,清廷的护侨决心并不坚决,只是选择了一种最为稳妥的宣慰方式,让海圻舰以交流的名义到墨西哥一行。至于此举与墨西哥赔款间的关联,其实并不明确。一则,屠杀华人的凶手是和迪亚斯政权为敌的革命党,而作为政府一方,迪亚斯否定革命党所为,是再正常不过的。二则,如美国驻墨大使所说,迪亚斯为顾及在国际上的声誉,也会选择赔偿。因此,要是说墨西哥政府是被清朝一艘军舰吓得道歉,未免太过夸大其词了。

在美国修铁路的华工注释

①萨苏、李峰:《中国海魂:从郑和到钓鱼岛》,长江文艺出版社2011年,第220—222页;雾满拦江:《历史真的很有料》,中国华侨出版社2012年,第199页;②董经胜:《1910年前中国向墨西哥的移民和中墨关系》,朱鸿博等主编《国际新格局下的拉美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285—305页;③朱东芹:《墨西哥排华初探》,《八桂侨刊》2002年第2期;④《致外务部电》(1909年5月18日),《伍廷芳集(上)》,中华书局1993年,第306页;⑤刘世禺:《世载堂杂忆》,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143页;⑥杨立:《一段尘封的历史:墨西哥托雷翁称排华血案》,(台)《历史月刊》2008年4月;⑦池仲佑:《海军大事记》,左舜生选辑《中国近百年史资料续编》,上海书店出版社1938年,第353页;⑧《外部致沈艾孙墨乱渐平希声明派海圻至墨系联交谊电》,《清宣统外交史料 卷21》,黄岩王氏1933年;⑨刘传标编纂:《近代中国海军大事编年 上》,海风出版社2008年,第589——594页;⑩《使美张荫棠为菜苑华工被害事呈外务部函》,《华工出国史料汇编 第1辑 中国官文书选辑 第3册》中华书局1985年,第1287页。

张荫棠的重大事件

以治理西藏闻名
在担任驻美公使之前,张荫棠曾于1906年~1907年间以驻藏帮办大臣的身份整顿西藏政务。1906年10月,张荫棠入藏整顿藏务,推行改革。他首先整顿吏治,将矛头对准了藏人所痛恨的驻藏大臣有泰及汉藏官员十余人,弹劾他们媚外乞怜、鱼肉藏民、颟顸误国等种种罪行。朝廷依据张荫棠所奏,将有泰革职查办,其余汉藏官员也受到严惩。
随后,为使西藏官民支持和参与西藏改革,张荫棠亲自到拉萨春都会议上演讲,宣传“西藏百姓与中国血脉一线,如同胞兄弟一样”,消除汉藏情感隔阂;讲说“生存淘汰之理”,激发改革自强精神。为革新西藏,张荫棠先后向朝廷提出“治藏建议十九条”、“传谕藏众善后问题二十四条”等治藏方略,得到清政府采纳。张荫棠提出一系列重要主张,包括革除神权政治,收回西藏治权;广设学堂,推广教育,创办汉藏文白话报;训练汉藏新军,加强武备;修好打箭炉、江孜、亚东牛车路;开设银行,振兴农工商业,开发矿产资源等。此外,张荫棠还建议在西藏成立隶属于外务部的交涉局,专门负责西藏地方的对外交涉,以此阻止英国与西藏的直接交涉。
张荫棠的治藏言行和政策无疑有利于强化中央对西藏的主权,他本人也在藏人心目中树立了崇高威望,他带进西藏的花种至今仍被藏人称为 “张大人花”。遗憾的是,新政刚开始实施,张荫棠便于1907年7月被调往印度与英方谈判新的藏印通商章程,新政未能贯彻下去。
晚清最后一任驻美公使
1909年8月,张荫棠以外务部左丞的身份出任驻美、墨、秘、古四国公使,受到美国的欢迎。美国驻华公使致电清外务部,表示对张荫棠使美,“政府甚乐于接待”,相信张之使美,“自必能使中美邦交益臻敦睦”。
在张荫棠驻美公使任内,美国对中国移民的排斥相当严重,在美华人处境极其恶劣,不仅人格尊严、财产安全无以保证,而且动辄入狱,饱受牢狱之苦。华人移民在入境检查方面受到的不公正待遇也很突出。1909年,美国发现一种钩虫传染病,各海关在查验入境人员是否患有此病时,对华人的检验之法尤为严苛。旅美华人为此呈请驻美公使与美国交涉。对华侨遭到的凌辱、移民局对华人的无理迫害、海关对华人移民入境的检查等问题,张荫棠都给予高度重视,并一一与美国有关当局交涉。然而,由于美国政府推行排华政策,张荫棠的交涉难收实效。
尽管外交成果有限,但多年的驻外经历和长期办理对外交涉事务,却使张荫棠的外交观念有了很大的进步。作为一个屡受欺凌的弱国的外交官,他深感外交活动的开展首先要以国家实力为后盾,其次要大力重视国家法在对外交往中的运用,在外交中讲求公理。他主张遵守业已签订并承认的条约,认为:“两国交涉事件以条约为主,条约必须遵守。条约以外权利不能让人。”
依约交涉中墨侨案
在墨西哥排华风暴中,围绕华人生命和财产利益被损害而与墨西哥政府进行的赔偿交涉,是张荫棠任职期间颇有成效的外交活动。
1910年,墨西哥爆发资产阶级革命。在此期间,排华之风乘势肆虐。1911年5月,更发生了“菜苑屠华惨案”,不仅华人住所、财物被劫掠一空,被害者也高达303人。惨案发生后,张荫棠偕随员于当年6月25日自华盛顿赴墨西哥,办理“华侨偿失赈抚事宜”。他一方面派人分头到各地调查取证,以备交涉;一方面走访美国驻墨大使,咨询其意见,还与墨西哥新旧政界要员进行广泛接触。在这一过程中,张荫棠确定了依照中墨条约有关规定要求墨西哥进行惩凶、赔偿的交涉方针。
在交涉中,墨西哥总统虽对华人被杀表示歉意,但却不承认违背中墨条约,宣称两军激战,难免会伤及外人。张荫棠指出,按照条约,外国人应受保护,革命军对华人的种种暴行必须受到惩处。在整个交涉过程中,张荫棠注重调查,以真实材料作证,并始终以中墨条约为交涉依据。中方所进行的有理有据的斗争,使墨方处于被动。历时几个月的交涉后,墨西哥总统最终表示已派员缉凶、惩办并将详报中国政府,同时答应赔偿310万墨元。1911年12月16日,张荫棠和墨西哥外交部官员在墨西哥城签订了《中墨赔款证明书》。1912年6月,双方互换批准书,中墨侨案至此得到圆满解决。
出任民国首任驻美公使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当时留驻美国的张荫棠随即被任命为驻美临时“外交代表”,后又被任命为驻美公使。
在担任新政府驻美公使期间,张荫棠曾积极敦促后来成为民国杰出外交家的顾维钧回国效力。袁世凯政府成立后,唐绍仪向袁世凯推荐顾维钧担任大总统英文秘书。为说服顾维钧接受秘书一职,尽早报效国家,1912年2月中旬,张荫棠亲自会见顾维钧,语重心长地说,对一个年轻人来说,以这样的职位开始他的事业,是一个绝好的机会。顾维钧在反复思考后,终于决定接受政府邀请,回国效力。
张荫棠还代表中国政府与美国学者古德诺签约,聘请他为袁世凯的法律顾问。古德诺是哥伦比亚大学的行政法学教授,顾维钧在哥大就读时,也曾修过古德诺讲授的宪法和行政法课程。1913年初,民国出于制定宪法和装点门面之需,经由卡耐基国际和平基金会引荐,决定聘请古德诺来华担任民国政府的宪法顾问。3月15日,中国驻美公使张荫棠代表民国政府与古德诺在华盛顿签订了一份聘用合同,聘期三年,年薪1.2万美金。但古德诺来华后,在民初制宪斗争中为强权张目,实际上为袁世凯复辟帝制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憾未出席西姆拉会议
1913年10月,英国逼迫中国同意举行中、英、藏三方西姆拉会议。会前,袁世凯曾打算派具有和英国人谈判丰富经验的张荫棠为出席会议的中国首席代表,但遭到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的强烈反对。究其根由,则是因为张荫棠明察藏事,精明强硬,曾经“给印度政府带来极大麻烦”。
早在1905年,张荫棠就曾随同清朝外务部右侍郎唐绍仪到印度加尔各答与英国谈判修订《拉萨条约》事宜,张荫棠在谈判中的强硬不妥协令英国人记忆深刻。1906年4月,中英签订《续订藏印条约》,在交付赔款的方式上,张荫棠坚持由清政府代表直接交付英国,坚决拒绝英国提出的经由西藏地方代表交付的要求,使英国妄图与西藏直接交涉的阴谋受到抵制。不仅如此,张荫棠对西藏地位的认识远远走在了同时代人的前面。他曾建言清朝驻藏大臣赵尔丰,称中国应改变视西藏为“藩属”的传统观念,以“边地”视之。从“藩属”到“边地”,这种认识上的转变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历史性的进步,反映了张荫棠对中国在藏主权的高度重视。
英国策划西姆拉会议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使西藏享有“独立国”的地位,自然不可能接受张荫棠。袁世凯深知其中原因,却屈服于压力,作出了更换代表的决定。张荫棠被拒西姆拉会议之外,对中国政府的消极影响是不言而喻的。
1913年6月,张荫棠从驻美公使任上卸职回国。1914年5月,袁世凯任张荫棠为参政院参政,张不愿出任,于6月辞职。1935年张荫棠病逝于北平寓所,终年71岁。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843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