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清朝官服的来源

话历史 2023-07-20 00:48:37

古代的官吏都有一套象征权力地位的官服,在史料中,关于官服的制作和领取,至今还没有见到相关的文献。按照逻辑推论,官员入仕后,应该是由朝廷发放相应的官服配饰的。

在《明史·舆服志》中记载:“洪武元年,命制公服、朝服、以赐百官。”这是明朝开国初时制定的制度,从历朝历代来看,国家都设有专门制作官服的机构,如北宋时的“新衣库”、“裁造院”等。如此看来,布衣者一旦入仕,即可领取官服。

对于那些贫苦出身的人来说,国家出钱统一制作官服的确省了一大笔费用。但问题同时存在,因为古代官服定制并无太多讲究,基本上是按照统一的身材来制作的。如此一来,就会出现高矮胖瘦不同的人穿起来不合身的现象。

清代,官服的定制趋于严谨,除了朝廷发给衣料装饰之外,象征等级的“补子”则有朝廷统一发放。当时京城的各大裁缝铺生意红火,很多师傅的手艺十分了得,制作出来的官服很精致,和织造府出来的没有两样。而且这些裁缝师傅们对当官的心态十分了解,往往能根据官员的自身情况来量衣定做。

请人笔记中有一则《京师裁缝》中有一个故事,说某官让裁缝上门定制官服,裁缝量好尺寸后,还向家人打听“老爷当官几年了?”家人不解问:“这同裁制衣服有何关系?”裁缝说:“当然有关系,如果是初入仕途,不免趾高气扬,挺胸凸肚,那么前襟就要稍长;如果是为官多年,锐气已减,为人平和,自然要前后相当;若是久经官场,暮气已深,处世谦恭,那么后摆就要加长了。”经裁缝这么一说,全家人佩服不已。

量体裁衣这种现象在清代已经十分普遍,唯官服的面料、花纹和颜色等,设有严格的规定,市场上绝无出售。除了朝廷的各处织造和大内,民间禁止生产,官服衣料照例都是由朝廷赐予官员。《红楼梦》中甄府的礼单中就有“官用各色缎纱绸绫共二十四匹”,讲得就是这个。

对于象征品阶的“补子”朝廷更有明文,决不许越级充用。乾隆时,副都统金简被任命为户部侍郎,因为他本来是武职,公服上用的是兽类补子;现在受命为文职,便想弄个禽补,可是他又不敢开口向皇上要。于是,他便耍起了小聪明,在补服狮子的尾部绣上了一只小锦鸡。

一日上朝时,乾隆发现了金简的官服上的这个细节,结果被当面申斥,并下令罚俸半年。可见,这种玩笑是开不得的。不过到了清末时期,官服的管理开始松弛,很多出钱捐官的候补因为长时间没有实授,便自作主张配上相应等级的补子过过官瘾,朝廷对此也无办法,只好听之任之。

清朝的官服都有什么讲究?什么级别穿什么补子的朝服?顶戴?朝珠?

清代官员的补子大体分为文、武两种。
文官为: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雁,五品白鹇,六品鸬鹚,七品鸿漱,八品鹌鹑,
九品练雀。
武官为:一品麒麟,二品狮,三品豹,四品虎,五品熊,六品彪,七品、八品是犀牛,九品海马。
另外,御史与谏官均为獬豸。

清代官员顶戴分为朝冠与吉服冠两种。朝冠的定制是:亲王以下至一品官,其冠顶均用红宝石,只是用所饰的珍珠(东珠)的数目来加区别。亲王冠顶装饰有10颗东珠,亲王的世子冠顶装饰有9颗东珠,郡王的冠顶装饰有8颗东珠,贝勒冠顶装饰有7颗东珠,贝子的冠顶装饰有6颗东珠,镇国公冠顶装饰有5颗东珠,辅国公,不入八分公以及民公冠顶均装饰有4颗东珠。侯爵的冠顶装饰有东珠3颗,伯爵的冠顶装饰有东珠2颗,一品官冠顶装饰有东珠1颗。以上官员的顶戴上均衔红宝石。二品官冠顶饰有小宝石1颗,上衔镂花珊瑚(镇国将军和子爵同武一品官,辅国将军和男爵同武二品官)。三品官顶戴上饰小红宝石,上衔蓝宝石。四品官顶戴上饰小蓝宝石,上衔青金石。五品官冠顶饰小蓝宝石,上衔水晶。六品官顶戴上饰小蓝宝石,上衔砗磲。七品官冠顶上饰小水晶,上衔素金。八品官为阴文镂花金顶,没有装饰。九品官顶戴为阳文镂花金顶(指未入流的文九品)。会试中试贡士冠顶衔金三枝九叶。举人、贡生、监生冠顶为镂花银座,上衔金雀。生员冠顶为镂花银座,上衔银雀。

吉服冠的定制是:亲王至贝子均用红宝石顶,一品官用珊瑚顶,二品官用镂花珊瑚顶,三品官用蓝宝石顶,四品官用青金石顶,五品官用水晶顶,六品官用砗磲顶,七品官用素金顶,八品、九品均用镂花素金顶。贡士用素金顶,举人冠顶为银座,上衔素金顶。贡生用镂花金顶,监生、生员均用素银顶。

按:清初确定百官朝冠制度,一、二、三品官都用起花金顶,上衔红宝石,四品官朝冠上衔蓝宝石,五、六品官朝冠上衔水晶,七品官朝冠为起花金顶,中嵌小蓝宝石,八品官朝冠用起花金顶,九品官用起花银顶。雍正五年,开始议定了冬夏所戴的凉帽、暖帽,其制式依照朝冠顶戴:一品官用珊瑚顶,二品、三品官用起花珊瑚顶,四品官用青金石顶,五品、六品用水晶顶,七品以下及进士、举人、贡生均用金顶,监生用银顶。雍正六年改七品官用镂花水晶顶。雍正八年,改三品官用蓝宝石或蓝色明玻璃顶,六品官用砗磲或白色涅玻璃顶,七品官仍用金顶。从此以后,朝冠的形制及饰物遂成为定制。

转载:据《明史·舆服志》,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定,官吏所着常服为盘领大袍,胸前、背后各缀一方形补子。文官绣禽,以示文明;武官绣兽,以示威猛。一至九品所用禽兽尊卑不一,藉以明贵贱、别官品也。至九品所用禽兽尊卑不一,藉以明贵贱、别官品也。文官者: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鸂鵣,八品黄鹂,九品鹌鹑,杂职不入流者为练雀;武官者:一品、二品狮子,三品、四品虎豹,五品熊罴,六品、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马;都御史、副都御史、各道监察御史、给事中等风宪官为獬豸(神羊)。

据《清会典事例·冠服通例》,满汉官员着补服始于后金天命六年(公元1621年),当时诸制草创,官员皆授武职。都堂、总兵官补服为麒麟,参将、游击为狮,千总为彪。入关后,逐渐与明制接轨,但亦小有调整。其定制为: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文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鸂鵣,八品鹌鹑,九品练雀;而武官仍用单兽,茕茕孑立。其规定为一品麒麟,二品狮,三品豹,四品虎,五品熊,六品、七品彪,八品犀牛,九品海马。未入流制视同九品。可视其为不同民族文化体系间交流、碰撞,最终合二为一的典型过程。

明清官员所用补服形状皆为方补。明代官服前片为大襟,故补服图案前后皆为整片。而与明代相较,清补图案尺寸小而简拙,虽亦前后成对,但前片乃对开,后片则仍为整片,略与明同。考其原因,乃满族先世乃倚渔猎为生,服装源于关外“胡服”,易于穿脱,便于行动也。而前片官补恰好位于清代官服之胸前,为解决纽扣解、系之劳,只能将前片一分为二。

明清两代,受诰封之命妇(一般为官吏之母、妻)亦备有补服,主要穿着于庆典朝会或吉庆场合。其所用补服纹样与其子或夫之官品图案相同。而女补之尺寸却比男补略小,以示男尊女卑。另,凡武职官员之母、妻,其补服图案例不用兽而用禽,与同品文官补服图案同。乃象征女子以娴静为美,优雅为上,不需尚武而舞爪张牙也。

中国传统社会素以等级森严为主要特点,但历朝历代总不乏试图逾越等级之辈。在明清时期,官补制度虽规定甚详,但以下僭上、以贱充贵之事屡见不鲜。尤其是明代,创制伊始,补服图案曾多次更定,特别是中后期,违制现象屡有发生,冒滥之事在所难免。逾制者多为武官,拥兵自重,朝廷往往视而不见,听之任之。因此,明代墓葬出土之官补与墓主身份多不一致,但皆低品就高品,而绝无高品而着低品者。

随着时间的推移,各类补服而今多已成为收藏精品,在文物拍卖会上大受欢迎。业内市场上,补服分类十分精密、齐全,有男补女补、文补武补等名目。其中男补贵于女补,武补贵于文补。物以稀为贵,因当时武官着装多僭越品级,故而武补之中,官位较低者之补服如八品犀牛及九品海马几乎难以寻觅,反而成为价格昂贵之上品。本末倒置,颇为滑稽,实当时着装之诸位老前辈始料未及之事。

清代冠服的制度

清朝坚持以满族的传统服饰为基础,制定冠服制度,故对明朝的服制有较大的变革。自从清太宗皇太极于崇德元年开始初步定制,历经变动修改,直到清高宗乾隆帝之世才基本确定下来,以后虽有修订,但没有重大的变动。清军入关之后,曾于顺治九年(公元1652年)定《服色肩与永例》。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定民公以下有顶戴官员以上者,禁穿五爪蟒缎。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十二月在赐太保年羹尧自裁的罪状中有:“出门官员穿补服净街,用鹅黄小刀荷包,擅穿四衩衣服,衣服具用黄包袱,伊子穿四团补服,坐落公馆墙壁俱彩画四爪龙,吹手穿缎蟒袍。”其狂悖之罪有:“奏折在内房启发,并不穿朝服大堂拜送,纵容家人魏之耀穿朝、补服与司道提镇同坐。”雍正四年及八年定大小官员帽顶等级。雍正十年校刊《大清会典》。乾隆五年敕撰《大清律例》,乾隆二十六年敕撰《大清会典·会典则例》,乾隆三十一年校勘完成《皇朝礼器图式》,为清宫廷画师精心彩色描绘,并用木刻版刊印黑白图。后于嘉庆、道光年间纂修完成《会典及事例、图式》和《大清通例》。光绪年间又增补修纂《大清会典图例》。
清代冠服制度具有全面性、系统性、严肃性。皇帝每年秋审,对“服制斩犯”达到近乎疯狂的残酷。据乾隆四十七年(1782)九月《清实录》中载:“丙午,上御依清旷勾到,秋审官犯、服制及云南、贵州情实罪犯。停决官犯斩犯六人、绞犯四人、服制斩犯四十二人、云南绞犯七人、贵州斩犯一人,绞犯八人……”可见因服制被斩首的犯人在死刑犯中占相当大的比例。

清代官员服饰为什么有黑有蓝

原因:

清代官员的官服主要有朝服和吉服,前者为比较正式场合穿的礼服(如面见皇上),而吉服则是官员日常工作时的服装。尽管二者有一定的差别,但从头到脚都包括顶戴花翎、朝袍(袍服)、朝褂(补服)、朝带以及朝靴。这几部分都有严格的等级划分。

顶戴花翎为官员帽子上的朝珠(顶珠)和孔雀翎羽。朝珠的材质和颜色不同,一品到九品的顶珠分别为:红宝石、红珊瑚、蓝宝石、青金石、水晶、砗磲、素金、阴文镂花金、阳文镂花金。翎羽则分为蓝翎和花翎,级别高的官员翎羽上面还有圆斑(称为“眼”)。

扩展资料:

清代文武百官品服有朝冠、吉服冠、朝服、补服、蟒袍等。品秩差别主要看冠服顶子、蟒袍以及补服的纹饰。

朝冠顶珠见下顶戴的介绍;吉服冠与朝冠大体相同,冠后插有翎枝,其制六品以下用蓝翎,五品以上用花翎;百官蟒袍,一品至三品绣五爪九蟒,四品至六品绣四爪八蟒,七品至九品绣四爪五蟒;补服,自亲王以下皆有补服,其色石青,前后缀有补子,文禽武兽。

暖帽多为圆形,周围有一道檐边,材料多为皮质,也有缎质、呢质、布质,视气候而变,暖帽中间装饰有用红色丝绦编成的帽纬,俗称“红缨”。帽纬之上装有顶珠,按品级而异,无品则无顶。

-清朝官员服饰

清代冠服制度是怎么确立的?入关后有什么变化?

清代冠服的制定,始于后金天命初年,当时等级差别不大,只是贝勒穿一种带披领的朝服,以区别于大臣及其他官员。天命六年努尔哈赤颁布补服制度,以辨别等级。努尔哈赤死后,清太宗皇太极更定衣冠制度,规定诸位贝勒和大臣等,不得着染貂裘袄,不得戴菊花顶及缘阔披领。

但是衣服上可以许出锋毛,也可戴白毡帽。同年十二月又规定,“八固山诸贝勒在城中行走,冬夏俱服朝服,出外方许便服。冬月人朝许戴元狐大帽,居家服便服。”皇太极认为:“服制是立国之经。我国家以骑射为业,不能改变国初之制。”所以在力主不改变祖制的服制之下,制定了完整的清代的冠服制度。

清朝入关后强行推行剃发易服的制度。顺治帝下剃发令,限军民等旬日尽行剃发,并俱用满洲服饰,不许用汉制衣冠。此,服饰制度有了更加森严有序的等级差别,对皇室宗亲,文武百官的朝服、常服式样、色彩、质料、纹样等都有了较详细的规定。顺治九年(公元 1652 年)清世祖福临钦定《服色肩舆条例》,颁行天下。

从此,服饰制度有了更加森严有序的等级差别,对皇室宗亲,文武百官的朝服、常服式样、色彩、质料、纹样等都有了较详细的规定。其中:“公、侯、伯……镶领袖袍及长短外套俱钉麒麟补子。在院部等衙门,一品官钉仙鹤补子,二品官钉锦鸡补子;不在院部等衙门,一品官、二品官钉狮子补子,外任文武一、二品官同。”

康熙九年定民公以下有顶戴官员以上者,禁止穿五爪蟒缎。乾隆皇帝力主不改祖制,并制定了完整的清代冠服制度。在恪守满族遗风的基础上,纹饰方面主张“润色章身,即取其文”乾隆之后便把汉族传统的十二章和补服纹饰应用到了清朝的服饰上。此时的袍,在外型上与明代的袍完全不同,袍服的袖子做的很窄,穿上之后都裹在臂上,箭袖也一直留着。

官服则以袍褂为主,袍服的下摆有开衩,普通官服开两衩,只有皇族宗室可开四衩。 乾隆皇帝未改祖制,制定了完整的清代冠服制度。保留祖制的基础上,在纹饰方“面润色章身,即取其文”,把汉族传统的十二章和补服的纹饰添加到清朝的服饰上。袍服的形制和明代袍截然不同,袖子很小,裹在臂上,保留马蹄袖等。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821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