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六月,已经进行了四年的“靖难”之役结束,战争以“反王”朱棣战胜了“合法”的皇帝朱允炆,夺取了政权而告终。由此追溯到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个诸侯王反叛,其声势之大、叛军数量之多、反叛的地区之广都远胜于朱棣的“靖难之役”,但那场叛乱却在短短的三个月内被镇压了下去。同是因为“削藩”而起的叛乱为何会在一千五百多年的时间里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结果呢?
纵观“七国之乱”和“靖难之役”,两者有许多相似的地方,都是开国皇帝开了历史的倒车,分封诸侯王到各地留下了反叛的祸根,而叛乱都发生在他们孙子辈当皇帝的时候,且叛乱的导火索都是皇帝实行“削藩”政策导致最强大的藩王举兵造反,而且连造反打的旗号都非常相似,都是要诛杀朝廷内的奸臣,恢复祖宗之法。可是从规模上来看,“七国之乱”要甚于“靖难之役”,但偏偏规模大的被迅速的镇压了下去,而规模小的却在肆虐了四年之后,颠覆了政权。其实认真的审视这两次“削藩”的成败,我们还是能够找出一些不同点,正是这些不同点使成败异势,功业不同。
一、前代君主的责任:
汉景帝的江山是从其父汉文帝手中接掌的,文帝可算的上是中国历史上最仁慈的皇帝之一,在他的治理下,汉朝的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刑罚也大大的减轻,甚至有记载说一年的犯罪案件只有几十起,几乎到了废除刑罚的地步。不仅如此,汉文帝还是一个慧眼识才的君主,他在巡视细柳营时,发现了周亚夫这位治军将才,并予以重用,并在临终时,嘱咐汉景帝,如果遇到危难,周亚夫是一个可堪大用的大帅之才,让景帝一定要相信他。而后来的历史也证明了汉文帝的判断,正是周亚夫率领着汉军在短时间内镇压了“七国之乱”。
建文帝的江山是从祖父朱元璋的手里得来的,跟汉文帝截然相反,明太祖朱元璋的血腥在历史中是出了名的,他深知自己孙子是个柔弱的人,而跟他一起打天下的这帮老兄弟们又都是一群强悍、有能力的人,为了能将政权顺利的交给孙子,朱元璋一次又一次的罗织各种罪名对功臣宿将进行残酷的屠杀,直到把开国功臣们几乎杀的一个不剩,他才觉得安全了。可是明智如朱元璋者也有犯糊涂的时候,他只看见了元勋们对建文帝的威胁,却独独看不见自己在各地当藩王的儿子们对自己孙子的威胁,分封诸侯王这一套早在他一千五百年前的西汉就证明是不对的,可他偏偏在一千多年后又开历史的倒车,且赋予了诸侯王更大的权力,并给了他们独立调动所属军队的权力。这显然是非常危险的。政治往往就是一种平衡,当元勋们的力量被全部消灭之后,藩王们的势力就变得无法牵制了,而封建皇权唯我独尊的性质却决定了,皇帝是根本不可能允许除他之外还有不受约束权力的存在,这就导致了朱元璋的继任者必然要收拾这些藩王,而这些拥有既得利益的藩王也一定不会乖乖就犯,所以中央与封藩之间的冲突在朱元璋大杀功臣和分封诸王之时就已经埋下了。
二、汉景帝与建文帝个人能力的优劣:
作为守成之君,汉景帝与建文帝实行的政策有相似之处,他们都是以宽松著称,都大力的发展经济,尽量的少施刑罚,从此看来似乎两人都是比较仁慈的君主。可实际上两人能力上的优劣是非常明显的,汉景帝虽然秉承了其父仁和的治理原则,但他却绝不是一个内心仁厚的人,他不苟言笑,城府很深,且心机很重,从他对自己的儿子刘荣、师傅晁错和功臣周亚夫的处理上来看,这个人心狠手辣而且做事非常干脆。尽管这些性格不受常人所喜欢,但对于一个君王来说却是非常必要的。而建文帝却远没有汉景帝的谋略和阴毒,虽然他的政策是很仁厚、开明的,但在当时那种强藩在侧的险恶环境下,他的柔弱是致命的缺点,尤其是当燕王反叛之后,他居然迂腐的下令让前线的军队只可活捉燕王,不可伤害他使自己背负杀叔的恶名,简直就是一个糊涂的书呆子的说法。这种能力上的差距也使他在应对凶险的时候,想不出或判断不出该如何做正确的事。
三、所用策略和人才的异同:
汉景帝的“削藩”首先下刀的就是最强大的诸侯王刘濞,虽然手法有些猛烈,但却逼迫着刘濞在仓促间起兵反叛,导致七国的叛军无法形成统一的指挥,使周亚夫得以先击破其他的叛军,最后打败了刘濞。而建文帝却反其道而行之,没敢先动最强的燕王朱棣,而是先削其他几个较弱小的藩王,最后再对付燕王,采取的是先易后难的策略。可这一招无疑是明打明的告诉了燕王他必然的下场,作为雄才大略的朱棣,他是不可能会坐以待毙的,于是他表面上装疯卖傻麻痹建文帝,暗地里与心腹密谋,准备造反。在一切基本就绪之后,朱棣从容的诱杀了建文帝派在北京的官员,举兵造反。本来“削藩”这种政策就是一种政治冒险,要削就要抓威胁最大的诸侯下手,但建文帝却反着来,给了朱棣足够的时间去准备和应对,最终导致了失败的结果。
共2页:12下一页
在中国的历代王朝中,曾经爆发了四次较为著名的“削藩”,其中以汉景帝刘启的削藩和建文帝朱允炆的削藩情况最为相似,都是面临着诸多的先王分封的诸侯王。可是呢?结果却是有着天壤之别,汉景帝仅仅花了三个月就平定了“七王之乱”,削藩成功;可是建文帝却因为削藩丢掉了自己的皇位,最后搞得自己还下落不明,成为了千古谜团。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天壤之别的结果呢?
第一个原因:汉景帝比建文帝更狠,手段也更为高明
众所周知,晁错是汉景帝时期的一位能臣,也是一位主张削藩的干臣,对于大汉朝廷来说,晁错是真正的栋梁之才。可是就是这么一位满腹经纶的栋梁之才,汉景帝说杀就杀,就为了不给那些反王起兵造反的借口(要知道,古时候造反都要讲究师出有名)。虽然说,汉景帝如此做,不怎么厚道,可是也正是因为汉景帝的狠下杀手,使得那些反王显得名不正言不顺,得不到天下人的响应。
而建文帝的做法却显得太过仁慈,当燕王朱棣打出“清君侧”(清除齐泰、黄子澄等力主削藩的大臣)的借口后,建文帝对此却无动于衷,不但没有像汉景帝那样痛下杀手,反而是像老母鸡护小鸡仔一样,将他们给保护起来。以至于让朱棣起兵起的如此的堂而皇之。
第二个原因:建文帝太过优柔寡断。
其实建文帝曾经有好几次机会能够将朱棣留在北京,甚至能够直接的永远除去朱棣这个心头大患。可是都因为他自己的优柔寡断而错失良机,让燕王朱棣逃回了封地。而反观汉景帝,当初“七王之乱”的时候,反王的大军包围了汉景帝亲弟弟刘武的封地,眼看其封地就要朝不保夕。可是为了能够一举平定叛乱,汉景帝没有因为自己亲弟弟置身险境而畏手畏脚,反而更为果断的集重兵反击,一举击败叛军,平定了“七王之乱”。
第三个原因:朱元璋杀的将领太多了,以至于建文帝时期没有大将可用
大家都知道,朱元璋为了帝国能够平稳的过度到下一任皇帝的手中,大肆杀戮建国初期的开国功臣。杀得那叫一个狠,基本上为明朝建功立业的有名将领都杀了一个遍,以至于到建文帝时期,泱泱朝堂之上没有一个能领兵出征的大将。而建文帝的对手却是有着赫赫战功的燕王朱棣,即使是在朱元璋时期的军中,那也是能够排的上名次的猛将。这也直接导致了建文帝的军队打不过燕王朱棣带领的军队,正所谓枪杆子里出政权,军队实力不行,建文帝的失败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可是汉景帝却有着真正的大将——周亚夫。周亚夫在汉文帝时期,就因为治军之严而闻名于世,汉文帝更是对他赞不绝口。临终前,更是对汉景帝说道:周亚夫在关键时期能够起大作用。所以在“七王之乱”的时候,汉景帝拜周亚夫为大将军,统领大军讨伐叛军,而周亚夫也不负汉景帝所托,仅仅三个月便击溃了作乱的叛军。
在我看来,如果当初建文帝能够狠一点,不要有那么多的顾忌,快刀斩乱麻的除去朱棣,也就不会有后来的削藩难题,也就不会有后来的靖难之役,也就不会丢了自己的江山。
汉景帝和建文帝两人进行削藩,结局却迥然不同的最主要的原因是两方的军队实力悬殊,而且一个中央控军权,另一个是藩王握军权。
从军权来说,由于汉初实行分封制度,各个地区分封下来的藩王都是他刘家的子孙,而且是占领了东方和南方。后来由于匈奴的影响,大部分的厉害的军队都调来了长安,因此形成了一个从中央到地方军队递减的局面,中央军从数量和质量上都是优质于诸侯军的,所以在势力上,诸侯很难与中央抗衡。
明朝的靖难之役就不同了,原本分封制早已不存在的,但是朱元璋称帝后为了让他的子孙一起享受大好河山,又开始分封藩王,但是由于各方面工作有欠缺,又不得不削藩。由于明朝倚靠的边防军是掌握在朱棣手中的,而且其他诸侯并不会为了削藩想法浓厚的建文帝平乱,所以即使拥有中央大统和更多的财力,建文帝还是削藩失败并由朱棣击败了。
人力资源也是一个方面,汉文帝当政时国家就得到了很好的发展,而且他慧眼识珠,结识了大将军周亚夫,在病逝之时还嘱咐汉景帝,必要之时可重用周亚夫。不得不说,汉文帝确实有眼光,周亚夫在“七国之乱”中有很大的贡献。而朱元璋在位时为了给子孙铺路,排除异己,大杀能人功臣,却留下了虎视眈眈的诸侯王,还给了他们调动军队的权力,这可能是朱元璋最大的错误。当然这也是为什么建文帝急切想要削藩的原因,只是一切都太迟了。
所以说前人做的事还是要慎重,得真的为子孙好好考虑,不然可能为子孙带去的是无穷祸患。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811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