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宰相系列:写了一百二十多封辞职信的宰相

话历史 2023-07-20 00:25:19

廷机求去不已,帝屡诏勉留,且遣鸿胪趣出,坚卧不起。待命逾年,乃屏居荒庙,廷臣犹有繁言。至四十年九月,疏已百二十余上,乃陛辞出都待命。——《明史·李廷机传》

译文:

李廷机不断请求离职,皇帝屡屡颁诏对他进行勉励、挽留,并派鸿胪催他出来任职理事,他坚持卧床不起。在家待命一年,摒绝外界,居住于荒庙之中,朝廷大臣依然有很多议论。到了万历四十年(1612)九月,奏疏已上报了一百二十多次,于是向皇帝告辞,到都城外等待命令。

网络上,奇葩的辞职信一直是热点。

在历史上,关于辞职信,有个数量上的奇葩。

有个宰相,为了辞职,在五年多的时间里,前前后后写了一百二十多封辞职信,依然没人搭理。

这个人就是明朝宰相李廷机。

李廷机是个学霸。

乡试第一,省试第一,到了全国考试的时候,如果也是第一,那就是连中三元。

中国科举史上“连中三元”的一共也就19位,如果李廷机如愿,那么这个数字将会变成20。

如果完全按照考卷判分,李廷机还真的是第一,但是,主考官是最会和稀泥的宰相申时行,申时行看到有个考生名叫朱国祚,姓朱的国运,多好的名字啊!状元就是他的了。

可怜,李廷机就成了老二。

李廷机是个心胸宽广的人,更是一个清正廉洁的好官。

他担任皇家学院院长的时候,整顿学风;他在南京任职的时候,整顿乱收费现象,给民营企业松绑;他负责浙江高考的时候,严肃考场纪律,切实为国家选拔人才。

他调入中央任职之后,更是坚持原则,做事有理有据,连皇室成员也照样不给面子,虽然得罪了一些人,但官声很不错。

有人嘲笑李廷机对一些冗俗事务乐此不疲,李廷机严正答道:“有俗人,无俗事,人不可不俗。天下国家事,何言俗也!”

史书上都李廷机的评价是“遇事有执,尤廉洁,帝知之。然性刻深,亦颇偏愎,不谙大体。”

呵呵,是个好官,最多有点不讲政治的小毛病。

在官场默默耕耘二十多年之后,李廷机在一次民主选举中被推选进了内阁,当上了宰相。

但是,这个宰相不是那么好当的。

首先,时任皇帝万历皇帝是个超级懒皇帝,已经罢工有差不多二十年了。李廷机进入内阁,就发现内阁学士加上他一共也就两个人,中央九部全部官员加一起也才31人,空缺的职位之多让人咋舌。其中,只有户部和通政司有部长,刑部和工部由其他部门兼职代管,吏部、礼部和兵部只有公章没有人,督察院和大理寺最狠,没人上班也就算了,连公章都不翼而飞。

这就意味着,大家伙一个人要干好几个人的活,做出批示之后,上交皇帝最后确认,又是石沉大海。

其次,宰相人人想当,李廷机当上了就有人不满意。

这其中,闹得最凶的就是渐成气候的东林党,一帮喷子在民主选举中阻击李廷机的阴谋没有得逞,让李廷机当上了宰相之后,更是火力全开,各种捕风捉影,各种谩骂侮辱。

虽说皇帝对这些口水仗毫不关心,但李廷机自己觉得自己的理想和现实之间的裂痕是无法弥补的。在宰相的位子上坚持了九个月之后,李廷机开始心生退意。

这破差事,谁爱干谁干,老子不干了。

三五封辞职信交上去,因为李廷机知道皇帝比较懒,所以希望用集束炸弹引起关注,但皇帝没动静。

又是三五封辞职信交上去,还是没动静。

李廷机有点暴走的趋势。

为了表示自己辞职的决心,李廷机把家人给送回了老家,自己一个人找了个破庙,住了进去,继续写辞职信,逼着皇帝点头。

谁也没有想到,这辞职信一写就是四五年。

李廷机前后写了一百二十多封辞职信,依然是石沉大海,反而得了一个“庙祝阁老”的绰号。

李廷机彻底没辙。

一不做二不休,干脆顶着抗旨的罪名,冒着杀头的危险,自己跑了。

没想到,皇帝还是没搭理他。

一直到四年以后,李廷机在胡建老家病逝,皇帝才想起来有这么个宰相,给了一些追赠的赏赐。

奇葩的宰相,奇葩的皇帝。

很想一一拜读李廷机的辞职信,以后万一要辞职,还可以借鉴一二。

只是,不知道有没有“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这样的金句。

野史趣闻:古代人是怎么“辞职”的

野史趣闻:古代人是怎么“辞职”的?(资料来源:光明网)
伴随着河南女教师“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辞职信的走红,与辞职有关的话题日趋热门,一度高居大众话题的头条。如此优雅又率性的“说走就走”,羡煞了诸多在工作中累成狗却不得不为了房贷、车贷和孩子奶粉钱忍气吞声的劳苦大众,这封信也因此被冠以“史上最具情怀辞职信”的美誉。
其实,历史上像这样有情怀的辞职信不胜枚举,古人撂起挑子来,那才一个个都是潇洒而任性的范儿呢。
说到古人辞职的代表,大家最熟悉的可能就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陶渊明了。这陶渊明可谓是“辞职专业户”,一生辞职多次,简直把官府当旅馆,每次都呆不了多久就挂印而去,不愧为辞职界的翘楚。
要说陶渊明也是出身名门,曾祖父陶侃是战功赫赫的两晋名将,死后追赠大司马,位在三公之上。祖父陶茂曾任武昌太守,亦为地方大员,母亲是名士孟嘉之女。可惜到了陶渊明这代,家境没落,所以他最早出仕当官为州祭酒,做州的文职公务员,乃为生活所迫,目的在于挣工资维持家用。然而很快他就受不了繁复的文书工作,辞职回了家。
不久,州里可能看在他是“官三代”的面子上,又召他来做主簿,他连赴任都懒得去,直接推掉offer,在家闲居。一年后,陶渊明入桓玄幕府,但翌年就因母丧回家丁忧,再一次辞官。等到三年服丧期结束,雇主桓玄已因谋反被诛,陶渊明的第二次出仕也因此不了了之。随后,他虽然又先后做了镇军、建威二将军的参军,但此时诗作中“目倦川途异,心念山泽居”(《始作镇军参军经曲阿作》)、“园田日梦想,安得久离析”(《乙巳岁三月为建威参军使都经钱溪》)等诗句,已透露出他对政治的厌倦。没过几年,他的上级建威将军刘敬宣“自表解职”,陶渊明也就坡下驴,跟着老板辞官归田。
数年的仕宦生涯,使当权者也多多少少耳闻陶渊明的名声。辞职后没多久,陶渊明收到了彭泽县令的任命书,犹豫再三,他决定再尝试一次踏入官场。然而很快,诗人发现自己还是不能适应那里繁杂的政务和森严的等级,在一次接待上级监察官督邮的活动中,他因不愿卑身事小人而发出“不能为五斗米折腰”的豪言,任性地解印去县,并赋《归去来辞》表明心志,表达了对自己过去屡次身陷碌碌仕途的否定和追悔,决心从此以后归心三径,不问世事。这是陶渊明最后一次辞职,也辞得最为彻底。是后,陶渊明一直归隐田园,尽管不乏友人的推荐和朝廷的征召,但他始终没有再离开过那片松菊,即使生活困窘,也怡然自得。
如果说陶渊明的辞职是为了追寻远离俗务的田园山林,那刘知几和吴兢的辞职则是为了更好地在政坛之下完成自己的理想,因为政治的黑暗阻碍了他们抱负的施展。
二人都是在唐代官方修史机构史馆中工作的杰出公务员,曾合作修撰唐睿宗、武则天、唐中宗三朝实录,是志同道合的同事兼好友。刘知几出身书香门第,儿时父亲为他讲解《古文尚书》,刘知几对其中枯燥的治国之道颇不耐烦,唯独对史书《左传》情有独钟,父亲知其兴趣在史学,便允他通览群史,并引导他阅读和思考古代着名史家的史论,培养他的文史之才。这造就了少年刘知几超越常人的丰厚学养和敢于质疑的学风,让他在步入仕途后很快就崭露锋芒,成为颇受朝廷器重的史臣。而小他九岁的吴兢,虽然缺少刘知几得天独厚的家学渊源,但从小立志贯知经史,励志勤学,受到宰相魏元忠、朱敬则的赏识,被推荐到史馆工作,成为刘知几的同事。
本来,两个热爱史学的青年进入国家权威的历史编修机构,应该是志得意满,踌躇满志,希望在此大展宏图的。不幸的是,彼时的史馆已不再是干净的学术机构,它已沾染了太多当时官场中不良风气。监修主管对史官的工作指指点点,要求修成的史书为当权者隐恶扬善,这违背了刘知几、吴兢这样正直史家的心灵底线和着史原则;高层的政治斗争也蔓延到原本清净的史馆中,同僚之间尔虞我诈,庸史之才荒废本职而以钻营升官为务。如此的乌烟瘴气,让刘知几和吴兢越来越感到不适和厌烦,曾经怀有的治史理想,在这里被压抑、埋没,那支原本应当持公执正的董狐之笔,不得不服从统治者的意志,流淌出隐讳不实的文字。这般现实让二人绝望,他们回顾自己的出仕生涯,发现竟无一件可圈可点之作,不禁悲愧交加,愤而辞职。二人都在辞职信中表达了自己掌史多年却一无所成的义愤与无奈,希望能够离开这片污浊的空气,去追求自己曾经干净纯洁的治史理想。
然而,二人毕竟都是不可多得的人才,朝廷没有批准他们的申请。刘知几因在辞职信中历数了史馆众多弊病而伤害了某些显贵之人的利益,日子愈加不好过,他索性退而私撰《史通》,完成了中国第一部史学理论的煌煌巨着。而吴兢,在第一次辞职未被批准之后又三次上表,以父丧为由坚去史职,终获允许。与此同时,吴兢也和好友刘知几一样,私撰本朝国史以实现自己作为治史者的追求。他的着作,成为后来编纂《旧唐书》的主要史料来源之一,为后人了解客观真实的唐代历史打开了一扇窗口。
相比于陶渊明的逃离世俗,刘知几、吴兢的追随理想,明代大清官海瑞的辞职就颇有些赌气的意味。他因得罪了同僚而遭到弹劾,为自保也为表达不满,愤而告病辞官,但即使是这样的“战略性撤退”,海先生也不忘在辞职书里大发牢骚,痛斥“举朝之士皆妇人也”,把朝官群臣一个不漏地骂了一通。
海瑞为官历嘉靖、隆庆、万历三朝,是个着名的清官,深受百姓爱戴,却被不少官员豪强所忌惮。他的这份辞职信《告养病疏》写于隆庆四年(1570),当时,他在应天巡抚任上大力惩治贪官污吏,打击豪绅富户,损害了众多权贵的利益,大家都恨他恨得牙痒痒。吏科给事中戴凤翔就是这些衔恨于海瑞的人之一,他利用自己主管官员监察的权力,上疏参劾海瑞“沽名乱政、大乖宪体”。海瑞虽然上了奏折为自己做辩护,但无奈当时他得罪的人太多,趁机落井下石者甚众,朝廷抵不住压力,只好下令改任他为南京粮储。海瑞无法接受自己正直为民却遭贬黜的现实,索性递了封辞职信,说官场太乱,群臣皆庸,自己身体衰惫,还要回家侍养老母,不跟他们玩了。
这篇“大放厥词”的临别宣言,一竿子打死了整个大明王朝的上层阶级,看似惊世骇俗,然对向来敢于犯颜直谏的海瑞来说,也无足为怪。早在嘉靖三十二年(1553),海瑞在福建南平县当教谕,职位也就相当于县级中学的老师,曾有上级督学官来视察工作,海瑞和两名同事前去迎接。见到督学,其他二人都俯首跪地,唯独海瑞站得笔直,面对督学的训斥,他不卑不亢地说:“这里是教师教育士子之地,教师应保有自己的尊严,不能向上级下跪。”这件事让他获得了“笔架博士”的雅号,但也开启了其为官频频触怒同僚而遭人嫉恨的先例。
不久,海瑞获得升迁,随后又屡次调官,但无论身任何职,他始终不畏强权,对政治的丑恶常常正言怒骂,有犯无隐。最名震天下的一次是他竟然向嘉靖皇帝上了《治安疏》,直言不讳地指斥嘉靖崇奉道教,不务政事,迷恋修仙炼丹,导致纲纪败坏,人民倒悬。如此赤裸裸的批评令嘉靖皇帝勃然大怒,也让海瑞身陷囹圄,命悬鬼门,幸亏适逢新帝即位才侥幸获释,捡得一条性命。然而,这场牢狱之灾并未让海瑞学会审识时务,因为官耿直、犯颜直谏而在宦海起起落落对他来讲早已司空见惯、稀松平常,正是这样刚正不阿的性格,才孕育了那封骂遍朝野的辞职信。之后,朝廷应允了他的辞官请求,海瑞回到琼山老家候调。
万历十三年(1585),张居正被清算,73岁的杖国老翁海瑞借此倒张风潮再次走上了政治舞台。他原本是满怀希望复出的,期冀新君能够支持自己实现十五年前未完成的惩奸除恶的政治夙愿,谁知当权者只是“维公祖久居山林,与圣朝为阙典”,他仅仅是一个标签,一面旗帜,一个装点门面的政治花瓶。海瑞终于明白了,他与这个仕宦红尘终究是格格不入,遂又先后七次提出辞职。此时的辞职,不再是之前的任性置气,而是真正对这个腐朽昏暗王朝的绝望。滑稽的是,真心想要回头时,却又不能潇洒离去,海瑞的辞职申请无一例外被打回。两年后,这位曾经被称为“海青天”的老先生,在寂寞中悒悒而逝,真正离开了带给他无限成败荣枯、悲愤怅然的官场仕途。
有的人辞职是适应不了官场生活,有的人辞职是为了更好地实现自己的理想和抱负,更有的人纯粹只是为了赌气。如此说来,古代人辞职和理由和现代人其实也差不多。不过,上班也不易,且上且珍惜啊。

历代著名宰相

1、管仲

管仲(约公元前723年-公元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谥敬,颍上(今安徽颍上县)人。中国古代著名的经济学家、哲学家、政治家、军事家,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周穆王的后代。

齐僖公三十三年(公元前698年),开始辅佐公子纠。齐桓公元年(公元前685年),得到鲍叔牙推荐,担任国相,并被尊称为“仲父”。

任职期间,对内大兴改革、富国强兵。对外尊王攘夷,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齐桓公四十一年(公元前645年),病逝。后世尊称为“管子”,誉为“法家先驱”、“圣人之师”、“华夏文明保护者”、“华夏第一相“。《管子》一书题为管仲所作,实系后人托名。

2、李斯

李斯(公元前284年—公元前208年),字通古,汝南上蔡(今河南省上蔡县芦冈乡李斯楼村)人。秦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和书法家。

李斯早年为郡小吏,师从荀子学习帝王之术。学成之后,入秦为官,丞相吕不韦以为郎官,劝说秦王嬴政灭诸侯、成帝业,任为长史。

秦王纳其计谋,遣谋士持金玉游说关东六国,离间各国君臣,以为客卿,在秦灭六国事业中发挥重大作用。

秦王政十年(前237年),进上《谏逐客书》,阻止驱逐六国客卿,迁为廷尉。秦统一天下后,联合王绾、冯劫议定尊秦王政为皇帝,并制定礼仪制度,拜为丞相。

建议拆除郡县城墙,销毁民间的兵器;反对分封制度,坚持郡县制;主张焚烧民间收藏的《诗》、《书》等诸子学说,禁止私学,以加强思想统治。

参与制定法律,统一车轨、文字、度量衡制度。李斯的政治主张的实施,对中国和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中国两千多年封建专制的基本格局。

秦始皇死后,勾结内官赵高伪造遗诏,迫令公子扶苏自杀,拥立胡亥为二世皇帝,后为赵高所忌。

秦二世二年(前208年),父子腰斩于咸阳,夷灭三族。

3、萧何

萧何(前257年-前193年),汉族,西汉初年政治家、宰相,西汉开国功臣之一。沛丰人,早年任秦沛县县吏,秦末辅佐刘邦起义,史称“萧相国”。

攻克咸阳后,他接收了秦丞相、御史府所藏的律令、图书,掌握了全国的山川险要、郡县户口,对日后制定政策和取得楚汉战争胜利起了重要作用。

楚汉战争时,他留守关中,使关中成为汉军的巩固后方,不断地输送士卒粮饷支援作战,对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代起了重要作用。

萧何采摭秦六法,重新制定律令制度,作为《九章律》。在法律思想上,主张无为,喜好黄老之术。

汉十一年(前196年)又协助刘邦消灭韩信、英布等异姓诸侯王。刘邦死后,他辅佐汉惠帝。惠帝二年(前193年)七月辛未去世,谥号“文终侯”。

4、房玄龄

房玄龄(579年—648年8月18日),名乔,字玄龄,(另说名玄龄,字乔), 齐州临淄(今相公庄镇房庄)人。唐朝初年名相、政治家,隋朝泾阳令房彦谦之子。

善诗能文,博览经史。十八岁,举进士出身,授羽骑尉、隰城县尉。晋阳起兵后,投靠秦王李世民后,积极出谋划策,典管书记,选拔人才,成为秦王府得力谋士之一。

武德九年(626年),谋划玄武门之变,随同杜如晦等五人居于首功。唐太宗即位后,拜中书令,封邢国公,负责综理朝政,兼修国史、编纂《晋书》。

执政期间,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处事果断,并称“房谋杜断”,成为良相典范。迁尚书左仆射、司空,封梁国公,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

贞观二十二年(648年),病逝,追赠太尉,谥号文昭,配享太宗庙廷,陪葬昭陵。?

5、寇凖

寇凖(961年—1023年10月24日),字平仲,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北宋政治家、诗人。

太平兴国五年(980年)进士,授大理评事及知巴东、成安二县。为人刚直,因多次直谏,渐被太宗重用,三十二岁时拜枢密副使,旋即升任参知政事。

真宗即位后,先后在工部、刑部、兵部任职,又任三司使。景德元年(1004年),与参知政事毕士安一同出任宰相(同平章事)。

当年冬天,契丹南下犯宋,包围了澶洲等河北地区,朝野震惊;寇凖反对南迁,力主真宗亲征,从而稳定了军心,使宋辽双方订立“澶渊之盟”。

景德三年(1006年),因王钦若等人排挤,辞去相位。天禧元年(1017年)又恢复宰相职务。后因参与宫廷权力斗争,被丁谓等人排挤,数被贬谪,终雷州司户参军。天圣元年 (1023年),病逝于雷州。

皇祐四年(1053年),宋仁宗下诏为其立神道碑,并亲于碑首撰“旌忠”字,复爵莱国公,追赠中书令,谥号“忠愍”,故后人多称寇忠愍或寇莱公。与白居易、张仁愿并称“渭南三贤”。寇凖善诗能文,其七绝诗尤有韵味,有《寇忠愍诗集》三卷传世。

——管仲

——李斯

——萧何

——房玄龄

——寇凖

历史上最奇葩的3名宰相,你都知道吗?

中国几千年历史出过很多皇帝,也有很多宰相,皇帝可能几十年都不换一个,但是宰相却经常更换。历史上有许多著名的宰相,例如唐朝房玄龄、宋朝王安石等等。今天要说的3名宰相在其中也是最奇葩,让我们看看都有谁?


1、庙祝宰相

明朝万历年间,万历皇帝深居后宫30年不理朝政,坚持?三不原则?:对朝臣不理不见,对政事不闻不问,对奏折不看不批。

朝廷大量的事务无法开展,当时的内阁首辅(宰相)叫李廷机,工作累点也就算了,但李廷机是个正直想干事的人。在几个月后,决定不干了。但是,万历皇帝不见朝臣,只能上奏折来辞职,而万历皇帝也不看奏折,自己写一封奏折上去,没准几十年后皇帝也看不到。

李廷机索性一次写了5封奏折,但是根本没回音,于是又写了5封,还是不见批复。李廷机也是头铁,皇帝不看折子,也要辞职。于是将自己的家人送回老家,把房子直接卖掉了。因为,皇帝没批准,自己也不敢直接回老家不干了。


于是李廷机在北京一家破庙住下来,继续给万历上奏章要辞职,隔个几天就给上个奏折辞职,每次的理由还不能一样,否则那不是照抄了么。但是,这万历皇帝是真懒啊,压根就没看到,于是李廷机坚持不懈的写,在破庙中一住就是5年,写了123封辞职奏折。

终于万历回复了?不准?,而且给李廷机赐了个?庙祝阁老?的称号。这李廷机也是奇葩,自己不干了就要做到底,知道要是在写多少奏章都没用了。索性把命豁出去了,抗旨直接回乡去了。

李廷机从破庙回乡,没到5年也去世了。而这个时候,万历皇帝却是出奇的勤快,第一时间给李廷机赐了少保的头衔,并谥号?文节?。

2、盗窃宰相


在南北朝时,有这样一个宰相,他多才多艺,权利很大,不缺钱财,但有个癖好,三日不偷,就手痒,这个人叫祖珽,是北齐的宰相。

当时,皇宫中多次发生珍贵物品丢失的情况,一直查不到窃贼,因此还连累十几个宫女太监丧命。直到一天祖珽生病,皇帝高湛到府中看望他,发现府中竟然有一个金叵罗,和皇宫里丢失的金叵罗一样,从而漏出马脚。

皇帝立即下令逮捕祖珽,祖珽在严刑逼供后道出真相,他本打算偷完就还回去,只是自己生病,耽误了归还的日期。皇帝听完后惊讶不已,自古有穷极者以偷盗为谋生手段,今天竟然有当朝宰相把偷盗当做兴趣,于是贬其官职。

祖珽是一个比较奇葩的宰相,论多才多艺,堪比三国时期的周瑜,但其人品极差。堂堂宰相,不思为国为民谋福,整日钻营取巧,甚至为满足自己的性情,亲自干起了偷盗的勾当,为千古不齿!

3、喝酒宰相


在汉朝时期,有这么一位奇葩丞相,他每天除了喝酒啥也不干,却深得皇帝信任,百姓爱戴,国力也是蒸蒸日上。

此人就是曹参。汉朝建立后,曹参作为开国功臣,被封为平阳侯。随着萧何病逝,他被任命为丞相。

奇葩的是,他做丞相的三年间,几乎每天都在喝酒,不理政事。汉惠帝刘盈看下去了,曹参却说:?陛下比不上高祖,臣比不上萧何,他们已经制定了法令,我们只要严格遵守,一切会越来越好。?从此,皇帝再也没有责怪过曹参。

曹参之所以这么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当时大汉经过之前的连年征战,国力衰退,百姓生活困苦,萧何曾经制定的休养生息则是上上策。正是因为如此,尽管曹参每天喝酒,几乎啥事也不干,却使得汉朝国力逐渐增强,百姓安居乐业。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811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