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明朝重用宦官的原因(明朝的太监为什么能受重用?)

人生百味 2023-07-19 23:42:44

众所周知,明朝是中国历史上少数几个用宦官理政的朝代,相比于唐朝宦官一手遮天的局面,甚至能够做到肆意立君废君,所以历代王朝都禁止宦官干政,为什么唯独明朝皇帝反其道而行之,大力重用宦官呢?

制衡文官势力

明朝在朱元璋开国初期,朝廷对待文官和武官都一样不分左右。但是到朱高炽登基后,朝廷便开始重文官轻武官了,因为此时天下太平,更重要的是发展经济和民生。于是,武官在朝廷的势力慢慢被文官压制,甚至到后来,出现文官也可以上战场指挥打战,而且还屡屡获胜。

虽然文官们很是骄傲自满,但是皇帝却感到文官的势力有些失去控制,长此下去不利于管理。因此,便出现了由宦官担任的司礼监这个机构。

保持朝廷平衡

司礼监这股势力是在朱瞻基时期开始和文官成为相互制衡的势力,而明朝历史上第一个拥有专权的宦官是王振。王振开始是伺候在还只是太子的朱祁镇身边,深得朱祁镇信任,所以在朱祁镇登基成为明英宗后更深得器重,可以说,宦官得势盛行就是因为王振。

于是,从王振开始,明朝内部势力的竞争就变成了宦官和文官的竞争。任何事情都有好的一面,也有坏的一面。皇帝为了制约文官势力,而发展宦官势力,虽然从皇权的角度,两股势力相互竞争,可以保住皇权不受任意一股势力威胁,但是宦官之祸对明朝的影响却也是皇帝自己造成的。

宦官没有家族背景

因为明朝中期开始重文官轻武官,导致文官的势力越来大。明朝皇帝担心继续发展下去,文官的力量会危及到皇权,于是,便启用宦官。

一是培养另一股势力代替武官可以和文官相制衡,最重要的一点是因为宦官没有生育能力,所以不用过多担心官宦的力量会发展为家族势力。

不过,有多少帝王,为的就只是保住皇室的利益,并不是全天下和百姓的利益,所以只要能保证不威胁到皇室的势力,臣子和臣子之间的相争就变得不那么重要了,甚至就是皇帝所希望的。

明朝的太监为什么能受重用?

明朝的太监为什么能受重用

明朝的太监为什么能受重用?和朱元璋离不开干系

明朝史上的太监时怎么样的?太监为什么能受重用?

太监到底是什么样子?很多人受到影视剧的影响,以为太监都是一种奸邪小人,不断地蛊惑皇帝做出一些危害国家的事情,或者就是像明朝时期的东西厂那样,都是武功非常高的,随便一挥手就能杀人于无形。但其实,这都是人们对于太监的误解或者一知半解所造成的,历史上真实的太监到底什么样?明朝太监真的有那么厉害吗?

谈到太监,多数人立马会想到《新龙门客栈》、《龙门飞甲》、魏忠贤、曹吉祥……反正不是满目狰狞,就是心理阴暗,绝对不是什么好人。但有人想过吗?任何群体里都有好人和坏人,太监里就没有杰出的人才和好人吗?

还有一个更加脑筋急转弯的问题就是,明朝的皇帝个个都是笨蛋吗?能统治整个帝国多年,其情商和智商,难道还不如现在的某些网友吗?难道他们就不清楚太监的行为吗?是历代皇帝都是傻子?还是太监被后人给丑化和扭曲了?答案就在下面我们的论述里。

明太祖朱元璋建国之初,就在上朝的路上立下一块显赫的铁碑,明确告诉子孙后辈,有太监敢干政者直接弄死。但仅仅到了朱棣年间,这个规矩就彻底被打破了。

在永乐时期,太监不但可以直接参与国家大事,最后还建立了东厂和司礼监,东厂就不用说了,是特务里的特务,可谓名传千古,遗臭万年,而司礼监,更是直接掌握军权,到后期发展到比兵部还牛。

所有地方藩镇的驻军,业务总监都是太监,而且他们有直接上书朝廷的权力,朱棣之所以违背老爹的命令,重用太监,也有他自己的苦衷。一是因为这哥们继承问题有点特殊,俗称造反。

虽然成功之后,他血腥了朝廷内的保皇派,但心里还有个坎,就是看谁都不放心。而在他创业过程中,有不少太监给他出了大力。有著名的大太监郑和,还有一些京城宫里的内应,这些人,都抱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为老大出谋划策。等公司上市了,自然朱棣不会亏待他们,那就分股份吧。

太监之所以能受到皇帝的重用,无非就两个字,一,他们好用。二,他们代表着皇帝的利益。为什么说他们好用?和传统士大夫们相比,太监素质更低,没有那么多儒学熏陶。他们的目的就是完成皇帝交待下来的事情,至于什么手段,那根本不重要。而且这些人也没后人,顾头不顾腚,别人怎么骂无所谓,皇上开心就好了。

说他们代表皇帝的利益,是因为历朝历代都有太监干政引起国乱的事件,作为一个帝国的统治者,拥有着全国最精英的团队,如果真的没有三把刷子,他连一天的皇帝也干不了,因为那个位置太讨人喜爱了。

太监做的那些个事,你真当皇帝不知道吗?说白了,和做买卖一样,就是看那头更挣钱。就像和珅一样,他再贪,无非就乾隆的一个狗腿子儿子,弄死他和弄死一个蚂蚁一样,明末的魏忠贤,不就是例子?

别看那么牛,新上任一个毛头小子,说让他死,他就得死,根本没有反抗的余地。话说回来,如果魏忠贤还活着,大明还有一丝希望,东林党和魏家帮比,比他们更黑,更烂,也更没用。

这些观点,如果还不够颠覆你以前对太监的看法,还有更雷人的,那就是太监在某种程度上是现代文明和工业的推动者,为了给皇帝弄更多的钱,也为自己能从中吃点残羹剩饭。太监是想尽办法给皇上折腾钱。

对内,有皇庄(皇家的私人土地,其收入不进入国库,而是皇帝的私人腰包),有矿产(这个古今都一样,最富有的行业,皇家几乎垄断),还有皇商(钱庄、当铺等暴利行业)。对外,有口岸和国际贸易。其中,我们的郑和同学在这方面的成绩就不错。

为了赚更多的钱,就要组织更多的人,这就有了大型工厂的。无论造船,还是纺织厂,规模都是上万人的,这也就是有很多学者说明朝是我国资本主义萌芽的开端,而且,这些个太监为了扩大成果,还不断扩张其海外业务。

为了订单,他们会亲自和外商谈判,购置最新的设备。不仅仅只是民用,军需也有很多是国际贸易过来的,明朝发达的火炮事业,就和繁荣的国际交流有着很大的关系。无论是红夷大炮,还是勃朗宁(火枪的一种),都大大刺激了明朝的工业化进程,这期间,太监就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更加搞笑的是,太监这个群体虽然坏事没少干,但好事也没少干。因为他们是皇上的直属势力,不像传统的儒家官员那样,地方势力盘根错节,要考虑各方的利益。比如,修黄河这件事,如果让传统官员去做,不但一万两银子用不到工地上一半,而且还会拖拖拉拉,反正到谁那里都要吃一勺子。但太监来了,就省事了,他只代表皇帝,谁敢作死,来啊。

这也是明朝历代皇帝重用太监的原因之一,就是效率高,比如收税,明朝太大,有些地方难免会出现点问题,这时税收就难了,地方上搞不定,就让太监去。到那里先抓当官的,杀一个,扶一个。谁搞不好,整谁,没粮,交地,没地,交牛,没牛,呦,你们家二丫也不错……至于太监在下面弄的那三核桃两枣,你真当上面眼瞎吗?

综上所述,太监和士大夫都是服务皇权的狗腿子。而为什么太监被后人骂的要死,东林党之徒居然成了白莲花呢?其实,道理很简单,书是谁写的?太监虽然在当时很牛,但写史书的还是文人士大夫。

在生前斗不过你们没事,你就拽吧,威风吧,死后,看我不骂死你们这帮死太监,而在现实的利益面前,那些官就真的比太监好吗?

明朝皇帝为何喜欢用宦官呢?

明朝初期,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了沿用千年的宰相制度,所有的权利集中到了朱元璋的身上。但是呢,在权利集中到皇帝身上的同时,繁杂的政务也都集中到了皇帝身上,皇帝需要找一些人帮助,分担,于是内阁应运而生。

在洪武年间和永乐年间,属于是明朝初期,朱元璋是开国皇帝不用说,朱棣更是夺权的马上皇帝,安南战争、五次北伐等等,武将集团实力庞大,和文臣相互制衡。但是在朱棣之后,朱高炽本身就就是偏向文官的,同时因为国家安定下来了,武将集团的力量就渐渐的没落了。文官集团开始失去了制约,要崛起了,内阁的权利逐步的加大,已经严重的危及到了皇权。

特别是在英宗朱祁镇时期,土木堡之变,导致精锐部队阵亡50余万,武将集团遭受了巨大的打击。更关键的是北京保卫战是在于少保于谦为首的文官集团的指挥下获胜的,文官集团的声势大震。此后,武官基本上已经失去了制衡文官的能力,后期文臣带军也是屡屡发生,例如王阳明,胡宗宪。

武将集团已经没有力量了,但是也不能让文官集团一手遮天呀。于是皇帝必然要扶持出一股势力来制衡文官。司礼监成立于洪武年间,在最开始的时候没有什么的权利,还受到限制。但是在武将集团无力的情况下,便被皇帝推出来和文臣打擂台戏,太监不能生孩子,没有后代,用得也放心。

文官集团在朱棣时期,因为这位马上皇帝,再加上武将集团正在巅峰,还没什么太大的举动。但是在朱棣去世后,朱高炽登基后,便有了动作。三杨内阁时期其实就是文官集团慢慢失控的过程,朱高炽有机会阻止但是没有阻止。朱瞻基时期想要阻止也来不及了,所以只能扩大太监的权利。而明朝史上第一任专权太监王振,就是崛起于朱瞻基时期,但是因为朱瞻基已经有自己宠爱的太监了。王振就去伺候皇太子,也就是明英宗朱祁镇,明英宗登基后也是重用王振,前期有张太后和三杨制衡,王振还有所顾忌,在张太后去世,三杨陆续离开后,宦官就真正的崛起了,一发不可收拾。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796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