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德元年(1426年),明宣宗下令,设置“内书堂”,指定翰林学士教导宦官们读书。后设司礼监秉笔太监,司礼监掌印太监。虽然这种做法一定程度上使办事更加迅速和有效率,但也促进了宦官势力的崛起。主要的原因是明宣宗需要信得过的奴仆去处理他私人的文件。其他的集团都不能提供这样的忠诚和机密性。
每当明宣宗并不简单地采纳大学士们提出的决定,宦官的关键性作用就突出起来;这时司礼监的宦官被指望代表皇帝采取适当的行动。此外,各部一般不能与明宣宗一起讨论和复审宦官的建议,那些转递文件的宦官就能在明宣宗不知情的情况下上下其手。此措施导致明朝的宦官取得空前的机会去滥用皇帝的特权。
宣德年间宦官的崛起是以前行政发展的结果。就明宣宗而言,似乎能够控制宦官势力的扩张。他不但屡次下令减少宦官的采购和诸如伐木和造船等宦官的指导活动,而且他处决和严惩了那些犯有重罪的宦官。但是,由于提供了正规教育和使用他们处理公文,明宣宗无意地为他们滥用权力开辟了道路。当后来的某个皇帝宁愿怠忽职守或不问政事时,宦官滥用权力的情况变得最为严重。
1这书给我最大的印象是,加入了大量现代词语,文中带有调侃语气,有时候像写个人日记的风格,有时候像在写小说,情节引人入胜。比如书的开头,采用的是我们常用的简历格式,在解释朱元璋的别名时,也有非常有意思的(注:那个时代还真可恶,普通百姓不能取名字,只能用出生年月或父母出生年月相加之类的来取名字)。看过这个人写的书,我还是记住了挺多事,就是不知道他写的是不是史实。书中有些史记内容,与我在朋友那里听到的不同,如刘伯温为什么会跟着朱元璋。
2对文中的几点印象深刻:
一是有位有名的历史学家说过,农民起义无非是为了一块地。这个总结太精辟了。封建社会的农民,他们只想靠自己的双手挣碗饭吃,连这个权利都被剥夺时,他们被逼了到绝路,不得已才起义。
二是对于元朝的灭亡。元朝从一开始的胜利就隐藏了灭亡的必然性。那些蒙古人是非常残忍的,他们对每一个战胜的城市进行屠城,无论是攻占或投降。他们真的非常残忍、血腥,他们排斥外族,在占领中原以后,仍把自己当客人,而不把这个国家的人民当成自己的子民。他们的所作所为缺乏道义,这是他们彻头彻尾失败的根源。在古代,即使个别人有政治图谋,要开战,得有个道义的口号,即出师有名才行,不然必会遭别人在道义上进行强烈反攻。蒙古依靠武力,“枪杆下”获得政权,他们虽然虏获了土地、财务,却未虏获人心.其实一直想写写管理朱元璋的侄子还与前不久看的电影《王者之心》的里面那个国王的侄子之间的联系(名字都不记得了,外国人的名字不好记)。他们两个在战争中最后都死了,虽然方式不同,但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都一样:背叛他们的uncle。而他们为什么都会背叛他们的uncle呢?那都是因为他们的uncle以为他们是自己人,虽然功劳很大,但还是要先犒赏外系(对这点,中外竟然都一样)。国王都想,毕竟你是自己人,而官位是有限,你能够体谅我的苦心的。最后,国王们都错了,即使是自己儿子,别说侄子了,他们都是人,都有很强的欲望,有时候他们谦虚,那只是表面作作而已。国王都忽视了这点。所以才会遭背叛。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3看完第一部的结尾,大概已经可以想到了。朱元璋已经死了,讲的是他的儿子孙子了,毕竟开国皇帝大多都有惊人的毅力、能力和传奇故事。而到了他们的后代,没这么多传奇故事,自然没有开始那么精彩。看完这一部,现在最大的感叹就是朱元璋竟然为了他的后代能较好管理这个国家,把所有的开国重臣都杀了,只留下汤和(在朱元璋打算杀他之前,已经老到不能站起来拜见朱元璋了)和另外一个只善守不善功的人才(暂忘名字了)。这导致在他孙子在位时战争人才严重匮乏,最后是孙子败于儿子之下(当然,这不是战争失败的唯一原因)。一个莫须有的罪名,就能杀掉一个人的一家三代。朱元璋做事,要不不做,要做就做绝,也够狠心的。
4《明朝那些事儿》是明朝的第三位皇帝——朱元璋的儿子朱棣在位时修的。都说盛世修书,虽然朱棣是通过造反获得皇位的,不过他还是位好皇帝,对国家尽心尽力了。也做了很多非常有意义的事其一就是修书了。《永乐大典》记录了从南北朝时候直至明朝上千年的智慧,内部包含天文、地理、占卜、经济等各个方面,应有尽有,非常齐全。其二就是郑和7下西洋。看了这书,也才知道郑和是这时代的人。郑和全家都信仰伊斯兰教,其祖父、父亲都曾去伊斯兰第一圣城麦加朝拜过。而麦加位于沙特阿拉伯境内,只有经过遥远的海路才能到达。因此郑和从小热爱海航,对航海知识非常精通。当郑和十一岁的时候,朱元璋打到云南。云南攻陷,朱元璋将所有男性战俘阉了。并把他们编入军队作战。后来郑和被朱棣相中,一直跟着朱棣,直到朱棣当了皇帝。郑和(原名马三宝)被赐姓郑。后来朱棣派两路人去寻找建文帝朱允玟,一路就是郑和。不过郑和还有其他任务,与海上各国进行友好外交。郑和的成功下西洋,引来不少外国使者的朝拜进贡。郑和直到最后一次下西洋(此时朱棣已死),他才实现了几十年前的梦想,麦加朝圣。在回来的途中,郑和病死古里。
5《明朝那些事儿》。看了后感觉颇多。
一是"先火枪、再骑兵、后步兵"的作战方法。这是朱隶想出来的。蒙古骑兵相对明朝骑兵来说强悍得多,况且明朝的那些骑兵不少是雇用兵,是蒙古人。让他们去打蒙古兵,自然也不会那么的卖命了。朱棣先用火枪,从形式上吓倒敌人,而且杀伤力也是很强的。但当时的火枪也有缺陷——射程有限。当蒙古骑兵靠近时,士兵需要换火药,时间不足,此时士兵容易杀伤。换成骑兵,第一排士兵往两侧后退,可以减少此危害。而当双方骑兵作战激烈之后,不少蒙古骑兵估计也被打下马了,此时正好发挥步兵的优势。在古代,这是很高明的战术了。而且,在后来的拿破仑占领半个欧洲的战役中,他也充分发挥了此方法的威力。当然,他不是抄袭朱棣的战术。应该说是英雄所见略同了。
二是关于太监。明朝的太监等级称呼,可和我们现在理解的有很大差别。当时的太监,是宦官之首。宦官有很多等级,称呼各不相同,具体每个等级的称呼我也不记得了。太监的权利是比较大的。
三是东厂。曾经在一个电视剧上看到过对东厂的描述,都是坏事干尽的那种。当然了,事实也是这样。但它的存在有其必然性。东厂的成员都是由宦官组成。在明朝朱元璋时期,已经有特务部门——锦衣卫。但锦衣卫是普通人,没有生理缺陷,很多都是非常有志向的。当他们的权利扩大时,一方面,和他们勾结的大臣增加;另一方面,他们对政局的影响扩大,皇帝的权利逐渐受到威胁。后来朱元璋取消了锦衣卫。但朱元璋的儿子朱棣,他恢复了这个特务机构。而再到朱棣的孙子朱瞻基,他又设置了东厂。取名东厂,是因为它的办公机构在皇宫的东边。之所以设置东厂,是因为他现在连锦衣卫这个特务机构也不相信了。而东厂的这些宦官自小与皇帝一起长大,感情较好,更容易获得皇帝的信任。就这样,又一个特务机构建立。这个特务机构的权利最后比锦衣卫的权利还大,而且后期这个机构所做的很多坏事,已越出了皇帝的管辖。
四是批红与宦官掌权。与批红对应的一个词是票拟。有了票拟,才产生了批红。这是产生于朱棣孙子朱瞻基时期。票拟是指由内阁大臣阅读各种奏章,并初步拟定批示附在奏章后面,有皇帝审阅。朱元璋、朱棣他们都是精力充沛、卖命工作的主,他们不需要别人替他批阅奏章,他们不会肯别人分享他们独一无二的权利。而到了朱瞻基,虽然他不是很懒,但毕竟不及前两位明主了。奏章太多,看不完,就交给内阁大臣来票拟了。但即使有大臣的票拟,朱瞻基就连这些票拟也还看不完。因此,总会有很多奏章,最终是大臣说了算了。如此下去,文官集团将控制整个政权。为了制衡权利,朱瞻基开始教宦官读书。并颁布政策允许在地方做不好的文官,可以进京做官。当然是,不是别的官,是后宫的官,宦官。朱瞻基让这些有能力的宦官来一一批阅内阁大臣们的票拟。这时,就不会再有遗漏了,而他自己呢,仅需要不时检查这些宦官们的作业就行了。在这次文官集团与皇帝的拔河中,双方的权利又一次得到了平衡,不过皇帝分出了他的一部分权利给了宦官。
另外一个非常有意思的事情是,前面提到在地方做不好的文官可以进宫做宦官。在今天看来,谁会干这个。在地方干不好,回家种田呀,谁愿意被阉呀?然而,那个年代就是有人愿意。估计在今天,如果条件够诱人,也会有人去吧。当时就有一个人,在地方做官不得志,心中有远大抱负。为了接近皇帝,得到重用,他愿意去当宦官。后来他不仅当了,还很不错,教宦官读书、教太子读书,官是越做越大了。还要多亏这个政策,他才有出头之日。
6《明朝那些事儿》三部都看完了。对于朝代的更替,这本书中体现最多的就是利益主体的变换与冲突,才华的展现与心智的较量,得意时的骄傲与失意时的凄凉,人性的宽容与狭窄,权利的集中与分散。
明明在历史上有太多的人以为自己是功臣,在得到皇帝宠幸的时候就开始拉党结派,开始胀大自己的实力直至威胁皇帝的权利,最终落得悲惨的下场。然而总是有人前仆后继。他们脑里面,始终没有"得意时淡然,失意时坦然"这句,虽然他们看过这句话无数边。有些是在开始的时候做到了,最后还是随了大流。
看到作者对各个朝代时局的深刻分析,自己渐渐有点惭愧。惭愧不是因为自己没有作者那样的分析能力,而是没有那些历史人物那样的智慧。由一件看似非常的小的事或一句简单的话,可以看出其背后深刻的影响。对人性的理解与掌握,是我远不能及的。对比自己做事经常很冲动,感情用事,生气总写在脸上,考虑问题不够深刻,实在是惭愧。
朱元璋建国之初,吸取历朝历代的教训,严禁宦官干政。只是天不遂愿。朱元璋死后,四子朱棣成功抢夺了大侄子建文帝的皇位。而在夺权过程中,建文帝身边的宦官出卖情报给朱棣,使得朱棣能够直捣黄龙,宦官为朱棣的成功篡位立下汗马功劳。
朱棣篡位后,出于维稳的需要,将身边的这些的太监委以重任,有的被派往出使外国,如李兴出使暹(xian)罗(今泰国)、马彬出使爪哇(zhua,wa)诸国(今印度尼西亚一带),更著名的则是郑和下西洋的故事。更多的则是派遣宦官到各地去监察军队,因为篡位初期政局不稳,朱棣怕各地的军队起兵造反。于是,这群宦官渐渐的掌握了兵权。
到了朱棣的孙子朱瞻基的年代,皇帝早已经没有祖先的那股拼搏劲,朱瞻基让太监读书识字,内阁的政权也渐渐的转到了司礼监手上,而地方军队上的太监则成为地方最高长官。英宗朱祁镇时,掌权宦官王振网罗部分官僚为党羽,形成阉党,开明代宦官专政先河。更是鼓吹朱祁镇御驾亲征,结果50万军队在土木堡被也先干掉,朱祁镇沦为阶下囚,明朝差点灭亡。
到了朱见深的成化年间,宦官势力已成尾大不掉之势,宦官任职机构急剧膨胀,除了十二监还有二十四衙门,各设专职掌印太监。西厂的建立,更是加大的宦官的权力范围,从前只能抓人,现在能审人。之后几乎每位皇帝都有太监干政,最著名的莫过于武宗时的刘瑾,熹宗时的魏忠贤,思宗时的曹化淳。举凡军事、外交、内政、司法一切国家大政,都有宦官把持着。
历史完全朝着朱元璋设定的反方向运行着,到了晚明,大明王朝面临的十面埋伏即使是神仙也难以挽救,灭亡,是一种必然。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789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朱瞻基是怎么加强皇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