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宣宗继位时都察院贪污成风,后来明宣宗制定了几项改革措施,并为都察院定下了新的任务和职能。宣德三年(1428年)八月,顾佐被任命为都御史,以取代刘观。接下来,北京和南京都察院的43名官员因不胜任而被明宣宗罢免,接替的人都要经过严格的考查。明宣宗对都察院的办事程序和组织都加以规定,都察院的职责也被扩大。新增的两个主要职能:重建兵员名册和视察边境各省。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至宣德九年(1434年)期间,专门规定了一些御史监察的任务,并在以后加以制度化。它们包括视察军屯、建设项目和京营的情况,以及监督南直隶的征税和通过大运河至北京的漕运。
监察工作渗透到明朝中央和地方各级行政以及外廷和内廷的所有领域;它的活动遍及民事、军事、财政和司法几个方面。它在监督行政工作的运转和向皇帝进行政策进谏方面发挥了极重要的作用。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至宣德九年(1434年)期间,御史们使240名以上的官员降职,并使其他一些官员任职、复职或得到提升。他们还呈上247份弹劾奏折,至少揭发659名官员和其他17人,同时还呈上251份其他内容的奏议,向皇帝提出忠告和劝谏。
经过宣德三年(1428年)大规模的机构改革,明朝御史的情况大为改观,在批评时更加直言无忌。他们还提出直率的忠告,不过在触及皇帝私人行为时,他们也会迟疑不决,因为担心会带来相应的处罚。虽然明宣宗对他们表示尊敬,但他对玩忽职守和滥用职权的御史也是严厉的。这些人被降职、关押或流放;对他们不处死刑。
朱瞻基出生于洪武三十一年二月初九日(1398年3月16日) ,是朱高炽(当时是燕王封地的继承人)与其嫡妻张氏所生的长子。在朱瞻基出生的那天晚上,他的皇祖父当时还是燕王的朱棣曾经作了一个梦,他梦见自己的父亲洪武帝朱元璋将一个大圭赐给了他,在古代,大圭象征着权力,朱元璋将大圭赐给他,并对他说:“传世之孙,永世其昌”。朱棣醒来以后正在回忆梦中的情景,觉得十分吉祥。忽然有人报告说孙子朱瞻基降生了。朱棣马上意识到难道梦中的情景正映证在孙子的身上。他马上跑去看孙子,只见小瞻基长得非常像自己,而且脸上一团英气,朱棣看后非常高兴,忙乎:“此乃大明朝之福也”。这件事对朱棣下决心发动靖难之变有着很大的作用。
朱棣在靖难之役胜利以后,就亲自挑选当时的著名文臣担任朱瞻基的老师,并多次指示,皇孙是个可造之才,你们一定要尽心竭力,同时朱棣也不忘亲自教导,永乐中期以后的远征漠北,朱棣总是将朱瞻基带在身边,让他了解如何带兵打仗,锻炼他的勇气,这对后来朱瞻基的亲征有非常大的帮助,每次远征归来经过农家,朱棣都要带朱瞻基到农家看看,让皇太孙了解农家的艰辛,让他以后作一位爱民的好皇帝,朱棣对朱瞻基的精心教导对朱瞻基以后成为著名的守成之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朱瞻基习武,又在翰林学士的指导下学习儒家学术。虽然他也有他父亲的那种学习经籍和文学的天资,但作为一个青年,他尤其是一个杰出的武士。他的早慧引起了朱棣的注意。朱棣尚武,常带朱瞻基离开京城和他的家庭去狩猎和进行军事视察。
他的父亲朱高炽在永乐九年(1411年)被指定为皇太子,朱瞻基立刻被朱棣正式立为皇太孙。他进一步攻读儒家的经籍和为政之道,此时主要由胡广进行指导。这些课程深受重视,以致在他与其祖父公出时也不中断。他父亲为健康不佳所苦,而朱瞻基则长得健壮,生气勃勃。15岁时,他被永乐帝带去参加第二次远征蒙古的战役。他除了与其祖父关系密切外,还深深地敬慕他父亲,常常保护他父亲使其免遭两个叔叔朱高煦和朱高燧的打击。这一切引起了其他几个叔父的警觉,他们对他的坚强的性格和他受朱棣的宠爱有很深的印象。
朱高炽登基不久,在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十一月一日立朱瞻基为皇太子。在以后几个月,朱瞻基的大部分时间在北京度过,但在次年四月,他父亲派他到南京去帮助完成迁都的准备工作。朱高炽在五月二十八日患病时,朱瞻基被召回北京,但当他抵达时,皇帝已死去。于是他在26岁时成了新皇帝。 他在洪熙元年(1425年)六月二十七日正式登基,开始了宣德王朝。他放弃了他父亲把朝廷迁回南京的计划,仍留北京为帝都,这多半是因为他成长在此地,因而与朱棣一样深切地关心北方的边境。很大程度上朱高炽被立为太子是沾了儿子的光,因此父子俩就成为了朱高煦等人的眼中钉,青年的朱瞻基也被卷入了这场争斗,但是凭着祖父对他的喜爱,凭着他的勇气与睿智,他总是能够帮助父亲化险为夷,最终使朱高炽登上了皇帝的宝座。谁知父亲的皇位还没有坐热,十个月之后就暴病去世了。当时朱瞻基正在南京,他的皇叔朱高煦准备在半路截杀太子,然后自立为帝。还有一种阴谋论,说是朱瞻基等不及父皇朱高炽传位,谋杀了他,朱高炽的非自然死亡、朱高煦的措手不及、朱瞻基的从容即位是历史留下的谜团,但可以肯定的是朱瞻基安全抵达京城。 回到北京之后,他一方面妥善处理了父皇的后事,一方面加紧北京城的戒备,防止有人伺机作乱,然后从容登基,改第二年为宣德元年,开始了他的帝王生涯。
宣宗朝文有“三杨”、蹇义、夏原吉;武有英国公张辅,地方上又有像于谦、周忱这样的巡抚,真是人才济济,这使得当时政治清明,百姓安居乐业,经济得到空前的发展,出现了即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之后的著名的“仁宣之治”的盛世局面。朱瞻基在短期患病后于宣德十年正月初三日(1435年1月31日)意外地死去,终年38岁。他在位只有10年。他被尊为章皇帝,庙号宣宗。他留下二子二女及原配废后胡氏(死于1443年)、继后孙氏(死于1462年)和他母亲张太后(死于1442年)。在临终时,朱瞻基指定已在1428年2月20日被定为皇太子的8岁的朱祁镇为他的继承人:这名儿童作为明英宗进行统治。张太皇太后领导一个摄政团,它一直统治到1442年她死去时为止。
由三杨监修的这个时期的官方记载相当理想主义地把朱瞻基描绘成一个擅长文艺和献身于仁政的儒家君主。这似乎言之有理。他不但试图实践儒家的原则,而且通过编写为帝的指南《帝训》(1428年)和类似的教诲官员的手册《官箴》(1432年)而把儒家的原则留给后世。
在施政时,朱瞻基既懂得怎样授权,也知道如何行使领导权。他在作出一项决定前常常采纳三杨的意见,而且倾向于接受或支持大学士和大臣们的建议。可是,他在强化行政制度和皇帝权威方面,表现了强有力的领导才能。当出现危机时,朱瞻基的行动是果断和负责的,如在朱高煦的起事和需要作出从安南撤军的最后决定时就是如此。此外,他深切地关心公正的施政。虽然他在对待失职的官员时是严厉的,但除了惩罚宦官外,他很少判处死刑。他常常主持重要的审判。他一贯命令复审严重的刑事案件,而这样的再审理在他统治时期使数千名无辜者获释。
总之,朱瞻基的统治是明史中一个了不起的时期,那时没有压倒一切的外来的或内部的危机,没有党派之争,也没有国家政策方面的重大争论。政府有效地进行工作,尽管宦官日益参与了决策过程。及时的制度改革提高了国家行使职能的能力和改善了人民的生活,这两者是贤明政治的基本要求。后世把宣德之治作为明代的黄金时代来怀念,这是不足为奇的。
明宣宗时期,明太祖朱元璋制定的?军屯?制度大受破坏,这对明朝军队的战斗力以及后勤补给的运输都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仁宣之治,在历史上是可以和汉朝?文景之治?相媲美的。虽然朱瞻基是历史上有名的仁君,但他还是干了几件蠢事,比如在内宫开设学堂允许宦官识字、废除皇后胡善祥、对破坏军屯制的官员不加处理等。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允许宦官识字和破坏军屯制度。
允许宦官识字这一制度催生了后来的魏忠贤、刘瑾等祸国殃民的大太监,而不处理破坏军屯制度的权贵则直接导致了后来的?土木堡之变?。宣德五年,监察御史陈祚就曾奏报朱瞻基:?辽东边地,军田被侵已达三成。?宣德六年,兵科给事中杨亮又揭发诸多亲贵?擅调边军为奴?的行为。这些权贵不顾国家安危,大肆侵吞军方用田,导致士兵无田可耕,但是国家每年又需要收那么多的税上去,被逼无奈的士兵只能想着法子交赋税。
每天都想着交赋税,没有心情训练的士兵战斗力肯定会下降。除此之外,军方用田被侵占之后,一旦发生战争那么补给线就会拉的很长,想要运送物资到前线的难度会直线上升。我们可以想一下,本来是?自产自销?的模式:士兵自己种粮食,一部分上交给国家用作赋税,剩下的就是日常的口粮以及打仗时候的军粮。
如果这些军方用田都被侵占了,导致士兵无田可耕,那么打起仗来就没有军粮可以吃了。没有军粮可以吃,又要他们打仗,没有办法只能从更远的地方调粮食过来。过来的路上牲畜要吃饭,人也要吃饭,一路过来十份粮食运到的时候就只剩五份。这样一来战争成本就大大上升,所以才会说明宣宗不处理权贵侵占军方屯田的行为,是导致土木堡之变军队战斗力下降的因素之一。
秦始皇统一中国以来的两千多年出过很多昏君,但是没有哪个朝代像明朝这样,有那么多奇葩的皇帝。其中有一位帝王人称“蟋蟀天子”,平时最大的爱好竟然是斗蛐蛐,而且更难得的是,他还是位明君。他就是明宣宗朱瞻基,其在位期间完成了具有重大意义的“仁宣之治”,奠定了明代前期社会的繁荣稳定,其功绩不输于朱元璋和朱棣。
其实朱瞻基即位时的国家并不太平,这主要得怪朱棣留下的烂摊子。朱棣在位期间明帝国南征北战,四次出兵安南,五次亲征漠北,还施行了六下西洋、疏通大运河、迁都北京、营建天寿山陵墓等大工程。这些工程像大山一样压在了永乐后期并不富裕的国力上,整个国家都喘不过气来。更要命的是,朱棣还大肆诛杀建文一系的大臣,整个朝堂人人自危,更谈不上治国理政。
在这样的情况下,明仁宗朱高炽即位了,他数策并举,努力恢复国家稳定和发展。国家战略由扩张转为收缩防守,着手解决一系列内政民生问题,且大力安抚旧臣,把朝廷从血腥高压的氛围中解放出来,明朝开始进入稳定发展的新时期。但可惜的是,这位仁宗47岁便英年早逝,在位时间不到一年。
朱瞻基继承的就是这样一个青黄不接的明朝:一方面,安南战乱并未结束,战事仍在消耗国力;另一方面政治制度还没完善,经济也没有完全恢复,财政支出还是紧紧巴巴。国内还有各路藩王这个定时炸弹威胁皇权,江南重赋问题又急需解决,朱瞻基接手的国家可谓是四面楚歌。
在“地狱难度”的开局下,朱瞻基先是拿藩王这个心腹之患开刀,先发制人亲率大军奔赴乐安,平定了皇叔汉王高熙的叛乱。他又在此基础上来了个釜底抽薪,纵容地方卫所抽调各地王府的护卫,削去了藩王的兵力。同时,朱瞻基对藩王的行为进行了极为严格的规定,使藩王的地位待遇一落千丈。到了宣德末年(1435),藩王的军事势力已经差不多被彻底剪除,这样一来,老祖朱元璋设想的藩王拱卫皇权的制度基本名存实亡。
在内政方面,朱瞻基完善了内阁制度,建立了司礼监联合辅政的体制,填补了皇帝和六部之间上传下达的空隙,臣僚的权利进一步被削弱。为了更好地监督地方官员,解决地方上贪腐败坏问题,朱瞻基又设立了巡抚制度。巡抚在地方上一待就是一二十年,他们越过三司直接对皇帝负责,因此后来渐渐成为省级的最高负责人,该制度对明朝的统治产生了重要影响。
此外,他对都察院进行了一系列整顿,扩大了御史的权力,使他们可以监察到政务的方方面面;还加强了司法体制,重审了许多疑案,令冤假错案得以昭雪。在民生方面,针对大运河运粮时消耗大、费时误农的弊端,他改革了漕运,改“支运”为“兑运”,减轻了运户的运费负担。在科举制度上,他平衡了南北中不同地区的考生录取比例,让朝廷更好地吸纳各地人才。
国防军事上,朱瞻基主要实行安抚议和、缩边防守政策。由于在安南地区几次战事不利,再加上朝廷的主要防御重点在北方蒙古上,他只好与安南议和,承认其独立。虽然有损国威,但此举让国家脱离了安南这个战争泥潭,每年节省无数人力物力。对于北方蒙古,朱瞻基防守安抚两手抓,优厚对待蒙古降将,对待犯边的北蒙人只是驱逐为主,并不主动出击。柔和的边境政策确实有所成效,其在位期间,明蒙边境维持了相对和平稳定的局势。
在稳定的社会治理下,国内政治较为清明,臣民各司其职,经济文化方面相对于永乐时期都得到了较大改观。结合之前明仁宗的统治,这二朝被并称为“仁宣之治”,是明朝发展的黄金时代。但是朱瞻基的改革也留下了不少隐患,比如宦官地位的大幅提高。朱瞻基确立的内阁制度给予了宦官代行“批红”权,司礼监秉笔太监可以代表皇帝御笔,权力凌驾于内阁之上。
朱瞻基对宦官的宠信导致了其权力空前膨胀,势力伸到了军政的各个方面,宦官恃宠而骄,祸乱纲常,贪暴害民,胡作非为,可是朱瞻基本人对此置之不理。虽然宦官在朱瞻基在位期间不敢过于放肆,但朱瞻基去世后,由于明英宗朱祁镇治国无能,宦官王振当权。正统十四年(1449),瓦剌入侵,英宗听信王振谗言亲征北伐,导致了“土木之变”,二十万京师精锐在土木堡失陷。
总体来说,朱瞻基是个明君,他革除了前朝的某些弊政,加强了中央集权,让明朝在永乐盛世的基础上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其被动防守的边境政策虽为国家赢得了短暂的和平,在表象下四周邻国却是暗地里蠢蠢欲动。他在位期间纵容宦官和武将的贪腐,使得边境火器走私严重,大明边境被渗透成了筛子。再加上给了宦官过大的权力,皇帝一旦怠于政务,司礼监便会趁机窃柄专权。朱瞻基对宦官的宠信最终酿成了宦官之祸,明代太监擅权可以说是自他而起,“历代奄祸,岂非皆自宣宗造之!”
总体来说朱瞻基是个明君。
朱瞻基虽是钦点的皇太孙,理应继承大统,可二叔朱高熙实力太强,对太子一家都是威胁。朱棣死后,其实是想让二叔朱高熙继承皇位,因为他实在担心觉得太子一家实力单薄,很难与二叔直接对抗,恐难以服众。但朱瞻基不愿意余生一直像狗一样地活着,他选择对抗。用仁德感化其他宗亲,赢得支持后再和二叔对抗。最后是瞻基在这场皇权斗争中赢了,他把他爹的仁和怀柔之术全学会了,相比之下,二叔显得暴戾残忍,从人心上,瞻基就先赢了一步,最后他登上了皇位。
他统治下的大明王朝没有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压力,没有文官集团之间的觉争,也没有宦官专权的局面,整个国家呈现政治清明,百姓富足的盛世景象。在治国上他所做的一系列举措,都让大明有了更好的发展。在内政方面他完善了内阁制度,还强化了御史的监察职能,使得监察工作可以渗透到大明王朝的各个领域。有效整顿风纪,淘汰了大批尸位素餐的官员。还正式将职务制度化,有效解决了地方平级部门之间互不协调的局面。
在科举制度上,他平衡了南北中不同地区的考生录取比例,让朝廷更好地吸纳各地人才。国防军事上,他主要实行安抚议和、缩边防守政策,由于在安南地区几次战事不利,再加上朝廷的主要防御,重点在北方蒙古上,他只好与安南议和承认其独立导致越南彻底分裂出中国;。虽然有损国威,但此举让国家脱离了安南这个战争泥潭,每年节省无数人力物力。在稳定的社会治理下,经济文化方面相对于永乐时期,都得到了较大的改观。另外废后,立嗣不当,明英宗最终导致明朝由盛转衰。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788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朱瞻基颁布的督抚制度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