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宋朝人吃的主食介绍

华里士 2023-07-19 19:30:09

关于这个主食,从古到今,每个人日常都会吃,那么宋朝人吃的主食种类多吗?宋朝南北地区的人们吃的主食会有差异性吗,今天,就让我们回到宋代,看看宋朝人吃的都是什么主食吧!

宋人的日常主食也有南北差异,北方人的主食以面食为主,南方人以米食为主。宋人日常生活中所食用的面食种类丰富多样,主要有包子、馒头、烙饼三大类,其他还有馄饨、饺子、饆饠、馉饳、兜子等面食亦常见于宋人的餐桌上。

宋代的包子、馒头均有馅料,二者的区别在于馒头较大而皮厚、包子较小而皮薄。其中,馅料种类丰富,比如有羊肉馅、笋馅、豆沙馅、枣栗馅等。咸甜荤素不一而足,总有一款符合你的味蕾。

宋人爱吃饼,而且他们也喜欢把面食都叫成饼,比如烧饼、汤饼、蒸饼(又称炊饼)等等。宋人已经能够运用多种烹饪技法制作出不同品种的饼。

宋代经济发达,已经出现了专门售卖馒头、包子和饼类的店铺,如东京城的鹿家包子店、孙好手馒头店、万家馒头店、东京城内的胡饼店、油饼店等。诸如此类的店遍布各地,生意火爆。

面条也是宋人最喜爱的面食之一,品种繁多。据史料载,宋代面条的品种多达百余种。比如,临安城饮食市场上就售卖有炒鸡面、三鲜面、盐煎面、笋辣面、笋泼肉面等几十余种面条。

在宋代,米食主要以饭、粥、糕、团、粽的形式出现。饭食也是宋人喜爱的主食,麦、米、高粱、粟、麦等均可制成饭食。宋人所食用的饭食种类多样,除了白饭,还可以在饭里加入肉类、蔬菜、水果等辅料,如金饭(金黄色菊花与米合煮)、蟠桃饭(桃肉与米合煮)、玉井饭(白藕、莲子与米合煮)、二红饭(去皮大麦掺赤豆合煮)等。这么一看,这饭食应该很好吃。

另外,粥也是宋人的主食之一,宋人常用稻米、粟、豆等原料煮粥,种类也多,如苡仁粥、黑豆粥等。此外,粥里添加药材也可作滋补品,是老人、病人、富贵人家喜爱的保健养生。

除却以上美食,宋人的点心小吃也非常值得一看,做法精致而种类繁多。比如重阳糕、肉丝糕、丰糖糕、乳糕、枣糕、栗糕、重阳糕、镜面糕、糖蜜糕、豆儿糕、蜜糕等。荤素都有,咸甜皆可,就看你想吃哪种了。

稻米做的美食可不止各类糕点,还有各种团子,比如豆团、麻团、糍团、澄粉水团、金橘水团、汤团等。还有各种粽子,比如,裹蒸粽子、栗粽、金铤裹蒸茭粽、巧粽等,“名目甚多,形制不一,有角粽、锥粽、茭粽、筒粽、秤锤粽,又有九子粽”。

两宋时期的饮食丰富多彩,粥品就有三百多种

饭粥面点我国饮食,源远流长,以五谷为主食,以蔬菜、鱼肉为副食的独特的饮食结构,形成于秦汉,发展于唐宋。综观两宋三百多年的饮食发展,是我国古代饮食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阶段;两宋的饮食品种和烹饪技术均超过了唐代。宋代的主食品种,粗分为饭、粥、面食及糕点等几大类;在继承隋唐的基础上,饭与粥的品种又大为增多;炊饭煮粥的技术也逐渐騠高,基本适应了宋代城乡居民的需要。饭品饭,是我国古代传统饮食中最基本的食物。相传黄帝创造蒸饭,至今已有四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在汉唐时期,因原料的不同,饭分为黄黍、稷、白粱、白黍、黄粱等大类。两宋时期,饭的品种增多,配料奇巧,且多精美,尤其利用多种原料合在一起,精制饭品,更具特色。今择要介绍几种特色饭品:盘游饭 又名团油饭,是唐宋流行于岭南地区(今广东、海南一带)的风味饭品。据唐代段公路《北户录》载,它是用煎虾、炙鱼、鸡、鹅、猪羊肉灌肠等配料,用姜、桂、盐、豉为调味与饭一起合成的一种饭,是富家女子做产妇时的营养食物,类似今日什锦饭或盖浇饭。这种饭,至宋代仍流行。北宋大文豪苏东坡《仇池笔记·盘游饭》中说得更加清楚,盘油饭与团油饭,是两者语音相近,流传中误写之故。

他说:“江南人好作盘油饭,鲊脯鲙炙无所不有,埋在饭中,里谚曰:‘掘得窖子’。二红饭 是由大麦杂小豆合制的饭,是苏东坡在黄州(今湖北黄冈),为团练副使时所创制。苏东坡《仇池笔记·二红饭》对二红饭作了具体的记载:今年东坡(山之东麓)收大麦二十馀石,卖之价甚贱,而粳米适尽,故日夜课奴婢舂以为饭。嚼之啧啧有声,小儿女相调,云是嚼虱子。然日中腹饥,用浆水淘之,自然甘酸浮滑,有西北村落气味。今日复令庖人杂小豆做饭,尤有味,老妻大笑曰:“此新样二红饭也。”蟠桃饭 这是一种以桃肉和稻米煮成的特别饭品,故名。在两宋桃乡较为流行。南宋文学家林洪对蟠桃饭的制作方法作了介绍:山桃,用米泔(淘米水)煮熟,漉置水中。去核,倒进正沸的饭中一起稍煮片刻,焖熟即成。宋代时,南方、北方均作为粮食。《宋史》中多次记载,宋人多以食脱粟饭,表示俭朴清廉。《宋史·胡紘传》载,胡紘,处州遂昌人,谈到大理学家朱熹招待学子都是“脱粟饭”;胡紘为官时曾到武夷山拜访朱熹。朱熹也以脱粟饭招待,他非常不高兴地说:“只鸡樽酒,山中未为乏也。”乌米饭 是古代传统的饭品,道家、佛家都很重视此饭。

道家认为这是延年益寿的神仙饭,称青精石饭。陶弘景《登真隐诀》记载制作方法:用南烛草木叶,杂茎皮煮,取汁浸米蒸熟而成饭。林洪《山家清供》介绍了两种不同制作方法:南烛方,今名黑饭草,又名旱莲草,即青精也。采枝、叶,捣汁,浸上好白粳米,不拘多少,候一、二时,蒸饭。曝干,坚而碧色,收贮。如用时,先用滚水量以米数,煮一滚,即成饭矣。用水不可多,亦不可少。久服,延年益颜。另一种方法:用青石脂三斤,青粱米一斗,水浸三日,捣为丸,大小如李子,用开水送服一二丸。他在介绍此法之后引《图经本草》中说,山村之人,多以熟食为好。北宋苏颂也介绍了当时流行的做法,以生白粳米一斛五斗舂洗,淅取一斛二斗。用南烛木叶五斤,燥者三斤即可,杂茎叶煮成汁,极令清冷,以溲米,米释炊之。李时珍说:“日进一合,不饥,益颜色,坚筋骨,能益肠胃,补髓,灭三虫,久服变白却老。宋代饭品,逐渐增多,据南宋耐得翁《都城纪胜》记载,南宋行都杭州的饭店还有口髓饭、大骨饭、淅米饭、泡饭、水和饭等多种。北宋还流传苏东坡与毳饭、皛饭的趣事。曾慥《高斋漫录》载:东坡尝谓钱穆父(勰)曰:“寻常往来,须称家有无,草草相聚,不必过为具(丰盛之意)。”一日,穆父折简(写信)召东坡食皛饭。

及至,乃设饭一盂,萝卜一碟,白汤一盏而已,盖以三白为皛(xiǎo)也。说是饭、菜、汤,三者皆白,故名皛饭。苏东坡感到自已被作弄,后来想报复,他也请钱勰来家做客吃“毳饭”。钱穆父到东坡家,等了好久,也不见苏东坡有设食请客的意思,饥饿难受。东坡总说等一会,如此三次,最后苏东坡回答说:萝卜、汤、饭三者俱“毛”也。毳蜀音“毛”与“没”相近,作“无”字意思。这就是说三种食物都没有了,苏东坡也戏弄了钱穆父一次。宋代富贵之家,对粮食不珍惜,浪费极大。《贵耳集》记载,北宋末年大臣王黼与寺院为邻,寺院一僧,每天将从王黼宅沟中流出的雪色白饭漉出,洗净晒干保存,不几年积成一囤。后靖康之难,金兵占领汴京,王宅粮食不继,面临断食之苦。寺僧便把收藏的干饭粒复蒸成饭,送至王宅,供他们一家吃食,解决了王宅的粮食困难。(二)粥与食疗粥,古时又有糜、 (音毡)、酏(音夷)、 等多种名字,相传是黄帝创始的。古人把粥分为 (厚粥)和粥(稀粥)两大类;或以原料同而分为米粥、麦粥、豆粥、粟米粥、乳粥等;每一大类又分为许多品种,据宋人文献《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养老奉亲书》三书的记载,食疗之粥品多达三百零六种。北宋文人张文潜撰写了《粥记》的专文,极为赞美食粥的好处,说能延寿;又说:“每晨起,食粥一大碗,空腹胃空,谷气便作,所补不细。又极柔腻,与肠胃相得,最为饮食之良。”

南宋陆游《食粥诗》也极力推荐饮粥之妙: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目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是食粥至神仙。从诗中可见,陆游认为延寿最简易的方法是食粥。诗中騠到的宛丘(今河南境内)就是神农尝百草、辨药物使人长寿的地方,比喻食粥能长寿。北宋政治家范仲淹,少年时清苦力学,平日早晚两顿食粥时,仅配点菜而已。同学们怜他清苦,而他视为“美馔”。北宋苏东坡在给朋友的书信中也极力称赞白粥,他说:“夜饥甚,吴子野劝食白粥,它能推陈致新,利膈益胃。粥既快美,粥后一觉,尤妙不可言。”他还说:“吾无求于世矣,所须二顷田,以足 粥矣。”粥,不仅是士庶民间的常见食品,在唐宋宫廷中,又常赐大臣以食疗粥,表示宠爱。宋代宰相王旦(957—1017)在相位十多年,办事认真,为宋真宗所信赖。一次王旦病重,真宗不仅常派内侍慰问他,且还亲自为之调药,并赐薯蓣粥。②粥,在宋代也成为供奉佛祖的虔诚食品。《东京梦华录》记载,十二月初八,汴京开封诸寺院作浴佛会,给信徒赠送七宝五味粥,可称为“腊八粥”;南宋都城临安(今杭州)也沿袭。

宋代粥品多达三百馀种,粗分为豆谷类、花卉类、瓜果蔬菜类和动物类等四大类。宋代谷豆粥品种增多,烹煮技术益精,已成为主食的重要特色。主要品种有籼米粥、焦米粥、陈米粥、粳米粥、香稻米粥、糯米粥、大麦粥、小麦粥,米麦合粥、秫米粥、黍米粥、粱米粥、粟米粥等。宋代豆粥的品种主要有黄豆粥、黑豆粥、绿豆粥、赤豆粥、豌豆粥、蚕豆粥、扁豆粥等十多种,其中以赤豆粥、绿豆粥最为常见,宋代的医学家也称赞赤豆粥。医书记载一位吃素的妇女做产生小孩,七日后乳脉不行(通),服药无效,偶得赤豆一升,煮粥食之,当夜就行。林洪《山家清供》还保存了宋代赤豆粥烹煮方法,简便可行:“用沙瓶(颈长腹宽的陶器)烂煮赤豆;候粥少沸,投之同煮,既熟而食。”花卉和米谷煮粥,也是宋代粥品中的重要特色。宋代较为流行的有梅花粥、茶糜花粥、菊花粥、桂花粥等多种。梅花粥 “扫落梅英(落地的梅花),拣净洗之。用雪水同上白米煮粥。候熟,入(梅)英同煮。”这种煮粥的方法,录自林洪《山家清供》,在文人学士中最流行。他们认为食梅花粥,即有“明目、益气、除烦、安神”之食效,又能表示高洁雅趣。南宋田园诗人杨万里作诗说:“才看腊后得春晓,愁见风前作雪飘。脱蕊收将熬粥吃,落英仍好当香烧。”

意思说,才见腊冬过后得春光,愁看梅花又在春风中飘落,把凋落的梅花拾起来熬粥吃,还可以把它当作香料煮。用谷米和瓜果、蔬菜类食物和合煮成粥,宋代也较流行,主要有柿饼粥、莱服粥、佛手柑粥、胡麻粥、苋菜粥、杏仁粥、莲子粥、韭叶粥、蔓菁粥、桃仁粥、山药粥、甘蔗粥等一二十种之多。这种粥品因有食疗之效,而受到欢迎。胡麻粥 胡麻,又名芝麻、巨胜等名,即今黑芝麻。用胡麻和米煮粥,唐已流行,宋代较为普遍;医家与道士尤喜吃食。北宋官方医书《太平圣惠方》就记述了一种煮粥方法:“巨胜子,不限多少,拣去杂(杂质),蒸曝各九遍。每取二合,用汤浸布裹,挼(揉搓)去皮,再研,水滤取汁,煎成饮(汤),著粳米作粥食之。”该书还指出,吃食巨胜粥,有“治五脏虚损,赢瘦,益气力,坚筋骨”之良效。杏仁粥 是唐宋时期的食疗粥品,宋代时尤为道士隐士喜食。南宋林洪《山家清供》记录此粥的方法与由来:“杏子,煮烂去核,候粥熟同煮,可谓真君粥。向游庐山,闻董真君未仙时,多种杏。岁稔则以杏易谷,岁歉则以谷贱粜,时得活者甚众。后白日升仙。世有诗云:争似莲花峰下客,种成红可亦升仙。岂必专炼丹服气,苟有功德于人,虽未死而名已仙矣,因名之。”

求有关宋代饮食习惯!

宋代是我国历史上经济发展较快的一个时期,有人甚至认为宋代经济已超过了明清。经济的发展,使宋代食品业有了很大的进步。宋代饮食颇具特色,与前代相比,宋代百姓的饮食结构有了较大的变化,素食成分增多,素食的艺术成分更加明显,式样也更多。在宋代的大中城市,食品行业的竞争已经很激烈,市民食谱日益多样化。

在宋代,饼作为一种主食,是百姓餐桌上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宋代的饼并不像现在仅指经过烧烤加工而成的一种圆形食品。凡是用面粉做成的食品,都可叫饼。烤制而成的叫烧饼,与我们今天的无二。水瀹而成的称为汤饼,在笼中蒸成的馒头叫笼饼。《水浒传》中的武大郎在街头叫卖时所喊的“炊饼”,指的就是馒头。

宋代饼业兴盛,竞争自然也激烈。为了在竞争中取胜,卖饼者想出了各种方法。东京的卖饼者,就在街头使用五花八门的叫卖声,以招徕顾客。一位卖环饼的小贩,为别出心裁,在街头兜售时竟喊出“吃亏的便是我呀”。后来这位小贩在皇后居住的瑶华宫前这样叫卖,引起开封府衙役的怀疑,将其抓捕审讯。审后才得知他只是为了推销自己的环饼,便将他打了100棍放了出来。此后,这位小贩便改口喊“待我放下歇一歇吧”。他的故事成为当时东京的一桩笑料,但生意反而较以前好了。

宋代面食兴旺。北宋的郑文宝,书法与诗文皆在当时颇负盛名,他创制的云英面,极受时人欢迎。制作方法是将藕、莲、菱、芋、鸡头、荸荠、慈菇与百合混在一起,再配以瘦肉烂蒸,然后用风吹凉,在石臼中捣细,再加上四川的糖和蜜蒸熟,然后再入臼中捣,使糖、蜜和各种原料拌均匀,随后取出作一团,等冷了变硬,再用刀切着吃。云英面颇受士人青睐,后被收入宋代食谱。

士人与美食的掌故,最为有名的还是苏轼与“东坡肉”。苏轼在在黄冈作团练副使时,曾将当时城市流行的一道猪肉菜,写成打油诗:“黄州好猪肉,价贱等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慢着火,少着水,火候足时他自美。每日起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当时富贵人家瞧不上眼,而只有中下层人士才乐此不疲,故有“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之说。这道菜比较便宜,经苏轼推荐后,很快便在宋代市民中广为传播,被称为“东坡肉”。

在宋代的士人中,吃河豚成为一种时尚。名士梅圣俞,喜欢邀朋呼友来家里吃河豚。他的《河豚鱼》云,“春洲生荻芽,春岸飞扬花。河豚于此时,贵不数鱼虾”。河豚有剧毒,需要祛毒后才能烹调,亦有人因食河豚而丧命。

除了河豚之外,类食品和“洗手蟹”也在宋代市民中风靡一时。东京名商号东华门何吴二家的鱼,是从外地运的活鱼加工而成的。由于是切成十数小片为一把出售,故又称“把”。由于它是风化干后才入的料,所以味道鲜美,成为当时一道名菜,以至时人有“谁人不识把”的说法,类食品易于保存,所以很受大众的喜爱。贵族之家制作的黄雀,是一种市面上不易见到的食品。蔡京家里有三栋房屋,堆积着直至房梁的黄雀。有位官员,一次就可献出千余罐鹅。在东京的市面上,洗手蟹非常受欢迎。将蟹拆开,调以盐梅、椒橙,然后洗手再吃,所以叫洗手蟹。

就像我们今天早晨喝牛奶豆浆一样,宋代市民早晨习惯喝的是一种叫煎点汤茶药的茶。煎点汤茶药是茶叶和绿豆、麝香等原料加工而成,好似煎药。在五更的早市上,煎点汤茶药的叫卖声此起彼伏,蔚为壮观。元代画家赵孟的《斗浆图》,画的就是市井贩卖煎点汤茶药的情形。宋人认为,茶即药也,煎服则可去滞而代食;煎茶时间越长,味道就越好。宋代流行点茶,就是在炭火将茶叶水烧得快沸腾时,加些许冷水,待茶叶水再次沸腾时再用冷水点住。如此点三次,方可收到色味俱佳的效果。宋代时,茶坊在市镇开始普及,点茶也就在城市中盛行起来。

汤药在宋代很普及。汤药种类很多,见于史籍的主要有二陈汤、枣汤、生姜汤、荔枝圆眼汤、薄荷汤、木星汤、无尘汤、木香汤、香苏汤、盐豉汤、干木瓜汤、缩砂汤、湿木瓜汤、白梅汤、乌梅汤、桂花汤、豆蔻汤、破气汤、玉真汤、益智汤、檀汤、杏霜汤、胡椒汤、紫苏汤、洞庭汤等等。其中二陈汤是流行于当时大街小巷的最常见的一种。二陈汤主治头眩心悸、寒热、呕吐恶心,因食生冷引起的脾胃不和等症状。每日早上起来喝上一盏二陈汤,会产生提神养身的效果,欧阳修的“论功可以疗百疾,轻身久服胜胡麻”,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在宋代,皇帝常常将汤药与茶作为一种礼物,赐给功臣将士。宋真宗召见大臣晏殊,赐座后便喝茶。末了,起身便点汤。由于皇帝的示范,贵族权臣们纷纷碾制汤沫、丸药、茶饼,随身携带。王安石罢相后返乡,途中痰火病发,他便吩咐随从取来沸汤,将丸药茶饼调配倒沸汤中服了才痊愈。就连一般的市民,也受到影响。有的市民家里来了客人,主人便将汤端出,招待客人。先茶后汤,还是先汤后茶,不同的人家有不同的习惯。

宋代市民对水果的需求量非常大,食店里果子与饮食是平分秋色。市民就餐时,一般是先上正食,然后再上水果,就像我们今天的拼盘。水果既包括新鲜的水果,也包括晒制的干果子、香药果子等。水果的种类五花八门,水果贩子也很多。东京的夜市非常发达,在子夜时分,还能够听到水果贩子的叫卖声。作为京城,东京的市民比其他小城市者有口福,可以吃到许多新的品种。如江西的金橘,本为南方水果,由于距离遥远、运输不便的原因,东京的市民一般很难见到。后来由于温成皇后的钟爱,江西金橘便在东京流行起来,走入了寻常百姓家。

在宋代的食品市场上,清凉饮料也很受市民的欢迎,主要有甘豆汤、豆儿水、鹿梨浆、卤梅水、姜蜜水、木瓜汁、沈香水、荔枝膏水、苦水、金橘团、雪泡缩皮饮、梅花酒、五苓大顺散、紫苏饮、椰子酒等等。这些饮料可以说是一种保健饮料,有些还具有药物的成分,如雪泡缩皮饮就有解伏热、烦渴、消暑毒、止吐利的功效,对于霍乱之后服热药致烦躁者,服雪泡缩皮饮的效果尤佳。冷饮可解烦,亦可热或温饮。这些清凉饮料多兼具治病防病功效,夏季上市时非常受欢迎。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711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