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历史上,很多男性同胞竟然对簪花,有浓厚的兴趣。特别是到了宋朝,男子簪花更是盛极一时,成为当时的前沿时尚,簪花受到了一大帮爷们儿的追捧。
我们在《水浒传》中就会看到,这一大帮梁山好汉中,虽然个个充满血性,“路见不平一声吼”,战场上冲锋陷阵,杀声震天,面对奸恶之人可以做到眼都不眨一下——分分钟取了那“贼厮”的性命。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们都是一群粗野莽汉,恰恰相反,在很多地方他们极有生活情调,热衷簪花,便是鲜明的例子。
绰号“短命二郎”的阮小五一出场便是“鬓边插朵石榴花”;浪子燕青是“鬓畔常簪四季花”;病关索杨雄则“鬓边爱插翠芙蓉”……真是不胜枚举。
或许,正是好汉们脑袋上插着的野花,成了这部伟大作品极具温情的细节,是作者温暖笔触的体现。或许也正是这些细节,向读者表明了,这些好汉才是真正的性情中人,而他们那些看似不顺服的抗争,确实是迫于社会的黑暗,正所谓梁山是被逼上的!那么宋代男子究竟为何这么“花痴”,对簪花情有独钟呢?我们来一探究竟。
其一,花卉在中国文化中的独特地位。
其实,花卉因为绽放时的美丽身影和散发的袭人香气,常常成为美好事物的象征,从而频频出现在文人骚客的笔下,或寄寓相思,或表达祝福,或言明志向。
早在《诗经》中,就有“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这样千古流传的好词佳句;在《离骚》中,大诗人屈原更是直言:“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直接把美丽的花草穿戴在身上,寓意高洁的品格;到了汉代,离别的恋人写出了“涉江采芙蓉”来诉寄相思之情;
陶渊明,“采菊东篱下”,表达淡薄之志;在王维的笔下,我们知道到了重阳节,当时人们有登高望远,“遍插茱萸”的习俗;杜牧干脆写道:“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让秋色直接在头上盛开了;到了宋代,诗人陆游也在诗歌中写到了“满帽插梅花”的情形;韩元吉也有“不惜黄花插满头”的描绘。
不仅以古典诗歌为代表的古典文学中,就是在绘画、建筑、雕塑、音乐、服饰中也随处可见花卉的影子,由此可见花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独特的地位,引得人们喜爱,便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其二,簪花受到朝野贵族的垂范,引领风尚。
宋代人非常讲究生活的艺术,其中插花与点茶、焚香、挂画统称为“宋人生活四艺”。宋人的生活情调与宋代统治者对典雅文化的重视和引领是密不可分的。
沈从文的《中国古代服饰研究》就是这一领域的权威著作,他在著作中表示,遇到国家庆典或者有重大的节日,从皇帝到文武百官,甚至侍卫随从都头上簪花,花式多种多样。
据记载,在淳熙十三年的元日,都城中举行了簪花游行的盛典,可谓“锦绣乾坤,花花世界”,吸引了远近的百姓都跑来观看,过一把见证盛世的瘾。著名诗人杨万里就写了一首颂圣诗记载当时的盛况:春色何须羯鼓催,君王元日领春回。牡丹芍药蔷薇朵,都向千官帽上开。
共2页:12下一页
俗话说的好,爱美之心人,人皆有之。自古以来人们对于美都追求从来没有懈怠过,特别是女性对于美的热衷从未停止过。所以在很多人的印象里,带花弄草之事便成了女性的专属。尤其是在头饰方面,女性的装饰之物更是多得不可胜数,各种花式的头饰,更是女子爱不释手之物,将其带在头上,能够映衬出女性的抚媚。然而在中国历史上有一个朝代,这个时期的男子比女性更喜欢戴花。很多男性同胞喜欢往脑袋上插花,也就是古时候所说的簪花。
这种习俗特别是到了宋代,曾盛极一时,成为当时的男子当中的一种潮流。宋代的男子究竟为何喜欢像女子一样对簪花情有独钟呢?原来花朵能够绽放出美丽的姿态和散发出迷人的香气,便逐渐的被人们视为一种美好事物的象征。簪花在古时候是一种宫廷礼制,每年当宫中迎来正月十五的佳节之时,人人头上都会带上簪花,使得看上去一片姹紫嫣红,能够增添喜庆的气氛。
簪花并不是宋朝特有的一种习俗,早在唐朝的时候,簪花习俗就已经出现了,只不过它是到了宋朝才真正的日益普遍起来。特别是到宋真宗时期,簪花之礼才在宫廷的宴会中正式盛行起来。宋徽宗的时候,更是将男子簪花的这种习俗推到了极致,他经常赏赐臣子花簪戴,他本人也崇尚带花,当时还规定戴有宫花者才可以自由地出入宫内,可见小小的一朵簪花,居然也成了宫内的?通行证?,也反映出了当时统治者对于簪花独特的钟爱之情。
逐渐的簪花也成为了上层社会的身份的标志和等级的象征。由于当时统治者对于簪花的喜爱,在百姓当中也形成了一种潮流,所以宋朝的男子都爱戴簪花。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709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宋朝的称呼方式
下一篇: 宋朝重文轻武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