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宋朝时期经济非常繁荣,人们的生活平均水平非常高,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文化水平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为何宋朝会呈现这种情况?其实这与北宋的制度有着至关重要的联系。
宋朝前上一个的稳定的政权是唐朝,唐朝是个强大的王朝,不仅经济繁荣,而且军力也同样强大。可是这个强大的王朝却最后被一堆势力割据而最终被瓜分。在这之后,一直到北宋统一前,一直是各个势力割据的局面,正是历史上统称的五代十国时期,这期间政权频繁更替,中原一片混乱。
在赵匡胤被拥立为皇帝并建立了北宋后,他对之前的这个动乱时期有着深刻的认识,并作为前车之鉴,深刻思考着其中的原因,他得到的结论就是地方武装过于强大,以至于中央权力不够稳固。赵匡胤认为这都是武人治国的弊端,于是后来通过“杯酒释兵权”有着这个有名的典故,一举收回了大量的兵权。
兵权是收回了,可以朝廷的统治主体总得有人担任,于是这个责任落到了以文人士大夫为主体的集团上。与此相对应的是,赵匡胤更加重视人才的筛选,在唐朝的科举框架上增加“殿试”,“殿试”不仅可以大幅减少作弊的可能性,还可以保证最终人才的决定权在皇帝手中。
宋朝初期,在科举中举的人才往往很快就能得到重用,成为各个机构的高级管理者,这种风气同时也让文人的地位大大提高。北宋士大夫自觉恪守道德底线,注重个人气节和操守。随着自身地位的提高,文人士大夫也对自己的气节和标准更高了,除了受到儒家学识的影响,更多是对社会价值观的导向问题。所以即使官宦当道,仍然有非常多清正廉明的官员,同时这些人还宣扬自己的气节,让整个社会都不齿贪污腐败,这也是宋朝士大夫政治能够顺利实施的原因。
然而凡事都有利弊,宋朝这种政治形态也是非常脆弱,一旦出现昏庸的皇帝,这个脆弱的形态就会被打破,而宋朝后期“靖康之耻”也是这种形态的恶果之一,所以这个统治形态到底是好是坏,还是得结合时代来看。
一,宋朝文官集团的崛起始于宋太祖的?勒石三戒?,其中有一条是: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这就变相的保护了文人的生命安全提供了最基本的保障,为文人的崛起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二,随着赵宋政权的建立,随着赵宋对武人集团的压制,武人集团退出权力中心后出现了较多的权力空缺,大量的文人的加入使得文人在国家权力的比重中迅速上升,为文人集团的崛起提供了机会。
三,科举制度是对文人集团的崛起最重要保障。比如说在太平兴国二年(公元977年)的龙飞榜进士科考试中,太宗录取进士109人;北宋嘉佑二年龙虎榜,号称为千年科举制最闪耀的一榜,苏轼、苏辙、张载、程颢、程颐、曾巩、曾布、吕惠卿、章惇、王韶均在这一榜中,这些人对后世的影响之广,横跨了文学、思想、政治乃至军事多个领域,将北宋文人政治、文化的繁华推向了巅峰,甚至深深的影响了后世中华文明的发展基调。因此,三年一次科举制的为文人集团的世袭罔替、继往开来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使得文人集团的权力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四,文官对国家各方面权力的渗透比较彻底。当然,这个是皇权的统治者纵容的情况下出现的。比如说,宋朝外出领兵作战的经常是文人,文人都已经把武将的权力握在了手中,还有什么是不可能的了?
五,随着文官集团的权力逐渐增大,渐渐的实现了对皇权的架空。自赵宋开始与文官集团共享权力,皇帝的权威性就大大下降了。既然君权不再那么神圣,那么皇帝的决策也就并不一定是上天意志的体现,因此也有可能出错,因此文臣也就可以依据自己的看法对皇帝提出批评,对皇帝的政策提出反对的意见,甚至直接驳回皇帝的决策。而且文官集团的壮大,更加强了文臣坚持自身看法的底气。
六,优渥的俸禄、福利,使得宋朝对官位的追逐趋之若鹜,官员素质的稂莠不齐使得官官相护、结成朋党、官商结合等变为现实,为文人集团稳固权力提供了进一步保障。
七,宋朝官员的升迁其实是相当简单的,不用你有什么特殊的政绩,只要不出错,做官年限到了,基本都能得到升迁,实在是太幸福了。
总的来说,文官崛起既是当时历史环境的的必然,也是赵宋皇帝的选择,当然离不开各项制度的保障,也离不开文人的罔替接续、自身努力,使得文人的权力在历史的走向中不断发展、壮大,最终甚至到了堪与皇权相持的地位。
在宋代时期曾出现过这样一种现象,之所以称之为现象而不是说群体,就在于其属于非主流,但是却又得到极其推崇。这种现象就是儒医的出现,儒医有着很高的价值追求,分为了三重境界。其中分为了良医、大医和圣医;其中良医所注重的是技能技巧,注重医学知识,所以追求的目标是真。而大医则是注重德行,追求的则是善,最后圣医则是注重道,也就是追求美。
这类群体在宋代时期非常吃香,以至于说?无儒不通医,凡医皆能述儒?的地步。而这也和宋代的科技发展有关,李约瑟先生曾经说过?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任何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主要焦点就在宋代。?;儒医也是一样,它出现的焦点就存在于宋朝时期。在此之前并非没有儒医的出现,甚至还有很多颇具成就,如南梁陶弘景、魏晋王叔和等等,在为文学大家的同时,也是医术发展的重要人物。
但是与宋朝所不同的是,儒医现象在宋朝犹如是喷泉一般涌现,甚至形成了一个阶层,出现了一个以此作为追求的群体。而且宋代许多文人大夫都对医学有所研究,积极参与到医学的研究当中,但是仅限于学术的探讨,这类人也别称之为是?儒而知医?。其中就包含了很多我们所熟知的历史人物,如欧阳修、苏轼、王安石、范仲淹、司马光等等皆是如此。
那么为什么宋朝是儒医爆发的时期呢?
在宋朝之前,尤其是汉朝时期独尊儒术罢黜百家,儒生有着极高的社会地位,至于其他阶层的人士则饱受欺压。医生也是如此,除去历史之中那些耳熟能详的佼佼者,几乎无所听闻。比如唐朝时期的?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就很好的刻画了当时人们对于医生的态度。但为什么在宋朝时,却有所改观甚至成为主流呢?其原因大致有着两条,其一是宋朝统治者对于医学的重视,其二则是宋朝时期的医学建设和教育。
宋朝皇帝和医术之间有着不解之缘,宋朝承接乱世建立一统王朝,所以一切都是百废待兴,尤其是在文教方面更是得到了滋生土壤,终于是有了得以重建秩序的机会和空间。正所谓是?伏观朝廷,兴建医学,教养士类,使习儒术者通黄素,明诊疗,而施于疾病,谓之儒医。?
特别是宋朝的开国君主赵匡胤也是深谙医术,在建国之初赵匡胤就曾修订了《开宝新详定本草》;而在《宋史》的在当中还曾记载了他为自己弟弟治疗的过程。赵匡胤重视医学和其性格也密不可分,例如刘安世评价赵匡胤说?太祖用心,尧舜之心也。?;程颐则说?太祖之有天下,救五代之乱,不戮一人,自古无之,非汉、唐可比,固知赵氏之祀安于泰山。?;都表明了宋太祖之宽仁,不好杀人而以宽抚手段得天下,正所谓医者父母心,宋太祖便是如此。
同样不但是君主好医,同时士大夫阶级也对医学有了新的认知,不再是宋以前的态度,曾经医生被视为三教九流的行列,但是现在却大有不同,范仲淹时期就曾立下过志向说?不为良相,当为良医。?;这也和时代背景分隔不开。宋朝是个注重实用主义的朝代,乱世之中现实击溃了一切,大道理和古人圣贤皆不可救天下,这也让更多人看到了学以致用的作用。战乱频繁时期什么才能救人?既然圣贤书无法救天下百姓,倒不如学会医术救一人得一人。这种实用主义也在宋朝颇为流行,比如夜市的开启也是在这种思想上所成立的,面对经济的发展实用来得更加切合实际。
宋朝的医学教育
宋朝前就已经出现了医学专属的教育机构,称之为是太医署,传承至北魏,宋朝时期则是直接承接改为太医局。而和前朝所不同的是宋朝的太医局更注重的是培养人才,并非同入医院。后来太医局则是更为直接的成为了医学生的学习之处,就好比现在的医学院一般。从此医学则也成为了和太学、律学齐头并进的学科,而且逐渐独立出来。
宋朝时期除了太医局之外,宋徽宗时期为了能够提高医学者的地位,另外又在国子监之中加设了医学一科,并且按照太学的教育方式独立成为医学科。而这也是标志着融合教学与研究为一体的医学制度出现,并且为当时宋朝培养了大量的医学人才。所以在朝廷和统治者喜好的双重影响之下,医学活动也受到了各个层次地区的重视。正所谓是上行下效,懂得君王喜好自然有人笑脸相迎,这也就逐渐兴起了儒医之风。
儒医的成型还要谈及宋朝皇帝的帮助,宋徽宗时期特地开设了各个级别的医学校,并且从儒学之中选拔了很多对医学有兴趣的学生去儒学,同时教授儒学经典和医学,这也就造就了第一批儒医。这类群体不但是有修养和高道德标准,还懂得行医,故而不论是在情感上还是实际作用上都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所以儒知医术成为了一种风尚。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706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宋朝的东京留守司军有什么作用
下一篇: 宋朝真的不杀文人不杀士大夫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