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驿之祸的背景是唐末的时候,唐朝末年,藩镇割据,中央政府已经名存实亡,各藩镇都是自己做主,并不听从中央指挥。朱温是藩镇中势力较大的一位,他控制了京城,并且掌控了皇帝。
朱温的势力是在中原地区,是当时最强大的藩镇。他控制着中央政府,朝廷中有很多旧臣背地里议论他,说他是乱臣贼子。朱温当时已经有了称帝的心思,想要称帝,就要得到朝中大臣的支持,如果他们不支持,就需要将他们杀死。
白马驿之祸的背景也可以说是五代十国的前奏,白马驿之祸发生后的第二年,朱温自己当了皇帝,唐朝正式灭亡,中国历史进入了五代十国时期。在白马驿之祸中,朱温杀了很多的朝廷大臣,并在之后杀死了皇帝。
朱温为五代十国开了个头,在五代十国时期,忠孝节义已经成为了没有用的东西,有用的只是武力。很多起来争霸的诸侯都杀过自己的上司和同僚。白马驿之祸不仅仅是杀了大臣,而且是为五代十国时期的随意叛变提供了先例。
白马驿之祸的背景发生在唐末,唐末时期,藩镇割据,各诸侯以武力说话,一些世家大族并不受到重视。加上一些诸侯都是武将出身,从心理上就瞧不起文人。朱温就是武将出身,他非常看不起唐朝的旧官僚。白马驿之祸中,他杀了朝廷中的大部分旧官僚,任命他的亲信作为新官僚。
白马驿之祸的经过
白马驿之祸的经过是朱温一步步篡夺朝廷中央政权的写照。朱温在任节度使时,最大的竞争对手是李克用。朱温后来打败了李克用,中原地区再也没有能够与他匹敌的竞争者了。他又带兵进入关中,打败李茂贞,抢到了唐昭宗。
朱温抢到唐昭宗以后,将都城迁到洛阳。在洛阳,他杀了唐昭宗,另立了一位小皇帝,也就是唐哀帝。朱温的举动遭到了唐朝朝臣的非议,他们虽然不敢明着说什么,但是在背地里会揭露朱温的野心。白马之祸的经过就从这里开始了。
朱温当时已经有了当皇帝的心思,他的领土是当时诸侯中面积最大的,并且是中原地带,农业发达。他有足够的实力来称帝。对于朝中的旧臣,他以武夫的心思来考虑这件事,既然他们不听话,那就杀了。
朱温有一个得力手下,名叫李振,李振是一个落第书生。他很痛恨那些达官贵人,因此他一直怂恿朱温杀掉这些旧臣。朱温在众人的怂恿下,最终开始了诛杀旧臣的步伐。白马驿之祸的经过起始是诛杀王子。
唐昭宗有几个王子,朱温邀请他们喝酒,然后在酒宴上将他们杀死了。在杀死这些王子后,朱温又将屠刀对准了旧臣,最终在白马驿,朱温杀掉了三十多名大臣。随着这些大臣的死亡,绵延三百年的唐朝走到了陌路。白马驿之祸的结尾就是朱温称帝,并杀害了唐哀帝。
白马驿之祸的结果
朱温在野心的驱使下,制造了白马驿之祸,白马驿的结果是唐朝的众多旧臣被杀,唐朝的朝廷中全部换上了朱温的亲信。白马驿之祸为唐朝灭亡拉开了序幕。在白马驿之祸后的第二年,朱温自立为帝,并杀死了唐哀帝。
朱温是一个野心家,在唐末的乱世中,他依靠自己的能力,成为了当时诸侯中的翘楚,加之他的势力是中原一带,京城就在他的势力范围以内。朱温称帝的条件都具备了,唯一缺乏的是大臣的支持。
唐朝的旧臣并不支持朱温这位野心家,在他们眼里,朱温就是曹操那样的乱臣贼子。这些旧臣与朱温表面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实际上有着很大的矛盾。朱温和他的手下都是低层出身,对于朝臣中达官显贵本身有着排斥性。
朱温在众人的怂恿下制造了白马驿之祸,使得当时的白马驿血流成河,朝臣们的尸体都被抛入了黄河中。白马驿之祸的结果就是唐朝的中央政权只剩下了一个光杆皇帝,连大臣都没有了。
白马驿之祸的结果让很多的人震惊,当时的很多诸侯都是心向唐朝的,在得知白马驿之祸的消息后,这些诸侯纷纷传檄文讨伐朱温,但由于朱温兵强马壮,最后并没有实施。朱温在白马驿之祸后更加放肆,在第二年的时候称帝,并且杀死了唐哀帝,唐朝结束在朱温手上。白马驿之祸是唐朝灭亡的前兆,白马驿之祸一发生,唐朝离灭亡也不远了。
白马驿之祸的影响
白马之祸的影响,特别是对唐朝的影响很大。白马之祸使得支持唐朝的旧贵族纷纷灭亡,唐朝没有了这些旧贵族的支持,自然离灭亡不远了。唐朝的中央政权是由旧贵族支持的,而朱温是草莽出身,因此他和旧贵族之间有着很深的恩怨。
白马之祸发生后不久,朱温篡夺了皇位。朱温对唐朝皇族进行斩草除根式打击,朱温先杀掉了唐昭宗的几个皇子,又杀掉了唐朝的最后一位皇帝唐哀帝。白马之祸对唐朝的影响是致命的打击。
朱温之所以要制造白马驿之祸,是因为他觉得必须要除掉旧贵族才能篡位。在当时的唐朝,旧贵族在中央掌握着朝廷大权,虽然唐朝对各藩镇没有了控制了,但旧贵族还是名义上的朝廷官员。
朱温手下的武将和文官都出身低微,对朝廷中的达官贵人有着敌视态度。而朝廷中的旧贵族也嫉恨这些乱政的新贵族。朱温代表着新贵族,虽然他们出身低微,但是他们手里有兵权,新旧贵族之间的矛盾最终在白马驿出现冲突。
白马驿之祸对中国历史的影响是它开启了五代十国。五代十国时期,经常改朝换代,一个朝代很难长命。而且武将们没有忠孝节义概念,背叛自己的主公并不是一件可耻的事情。白马驿之祸就是开启了这种风气。朱温是唐朝的藩镇长官,朝廷中的百官是他的同僚,他将自己的同僚全部杀死,为五代十国时期其他篡位之人提供了先例, 这也是白马驿之祸的影响。
一场大火拉开
五代十国纷争序幕
唐中和四年(884)五月十四日,在中原大地的开封,发生了一起严重的“纵火事件”。事件的经过是这样的,黄巢退出大唐京城长安,兵锋尚锐,围攻陈州(今河南淮阳),唐宣武军朱全忠等三镇,踌躇不前,求河东节度使李克用救援。李克用谋略兼备之,败黄巢,追击至曹州(今山东菏泽),因人马疲乏,“粮运不及,骑军至寡”,准备返回汴州(今河南开封),凑集粮草再剿黄巢,至汴州城外扎营。
此时,黄巢将领朱温刚刚被唐僖宗赐名朱全忠,加封为汴州刺史,兼宣武军(今河南东部,治所在汴州)节度使。朱全忠热情地请李克用等将领住上源驿,晚上纵火,企图杀李克用,也是命不该绝,李克用“因得于电光中逾垣遁去”,史称“上源驿之变”。从此,李克用与朱全忠誓不两立。
关于上源驿之变,主要载于《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和《资治通鉴》。上述史书记载大致略同,对朱温的动机和目的,有如下几类说法:1、蓄意谋杀;2、激情犯罪;3、奉旨行事。
一、蓄意谋杀说
熟悉历史的人都知道火烧上源驿的原因记载非常蹊跷,民间说是五代版的鸿门宴,朱温怕李克用日后和他争夺天下,杀之。
民间传说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自有其史料依据,其实在《旧唐书·本纪·卷十九》:“节度使朱全忠馆克用于上源驿。全忠以克用兵力寡弱,大军在远,乃图之。是夜,置酒邮舍,克用既醉,全忠以兵围驿,纵火烧之。”考虑到《旧唐书》的成书年代,这大概是在晚唐五代形成的一种普遍看法。
中国近代演义小说作家、历史学家蔡东藩曾道:“以正史为经,务求确凿。”五代时期政治黑暗,藩镇割据,混战不止,五代史内容庞杂,史料散轶甚多,受限于此,一直以来,研究成果不甚丰硕。
但从旧唐书“全忠以克用兵力寡弱,大军在远,乃图之”,可以看出朱温确实有预谋,这也给后世演义的空间。托名罗贯中的《残唐五代史演义》中,讲述上源驿之夜,酒席宴上双方将领舞剑,朱温五百家兵将宅子包围,李克用部下力挟朱温出了宅门,急回上源驿逃生。气急败坏的朱温命令大将杨彦洪带兵于馆驿门前放火,击杀李克用。古人有诗云:“欲报私仇请晋王,汴梁赴会不提防,席间舞剑鸿门宴,智勇挟温门得出。”小说有托名明朝著名的思想家李贽的评语:“朱温抱不臣之心,辄欲杀害忠良,非特报仇,抑忌功高耳!”
《旧唐书》成书于后晋开运二年(945),修撰时离唐朝灭亡时间不远,资料来源比较丰富,记载的“上源驿之变”本应该更接近于历史真相。但是《旧唐书》出自乱世,又出自众手,成书粗率。后晋建立者沙陀人石敬瑭又是后唐李嗣源的女婿,他们感情倾向于李克用,视朱温的梁朝为大唐叛逆,《旧唐书》记载“上源驿之变”是朱温过错。《新五代史》沿用如此说法:“克用逾城而免,讼其事于京师,天子知曲在汴而和解之。”
但错在朱温,是否就是蓄意谋杀?《旧五代史·后唐·皇纪上》:“武皇既收长安,军势甚雄,诸侯之师皆畏之。”朱温刚投降唐朝,夹杂各大藩镇之间,不愿意也不敢直接与李克用的沙陀骑兵较量。朱温还不是几年后的东平王、梁王,不至于有争夺唐天下的野心,他也没有洞察力发觉李克用对自己有多大阻挠。
刚到汴州的朱温兵微将寡,且多是收降的黄巢部下,他要抢地盘也早,当务之急是整顿军务,招兵买马。“远而强者,交;近而弱者,杀”,这是朱温在势力强盛以后采取的对外战略。朱温的征战史,是先稳定河南,拿下黄巢余部秦宗权,再取徐州与魏博,朱温才能冲破藩镇割据的包围圈,其战略生存空间会数倍扩展。朱温在统一了河南和山东之后,立刻大举进攻淮南,河东李克用不是朱温的主要战略目标。
关于民间“鸿门宴”的说法,在稗官野史中都无什么记载,或许只是人们杜撰出来作为茶余饭后的谈资罢了。
二、激情犯罪说
《旧五代史·后唐·皇纪上》有如下记载:“汴帅迎劳于封禅寺,请武皇休于府第,乃以从官三百人及监军使陈景思馆于上源驿。是夜,张乐陈宴席,汴帅自佐飨,出珍币侑劝。武皇酒酣,戏诸侍妓,与汴帅握手,叙破贼事以为乐。汴帅素忌武皇,乃与其将杨彦洪密谋窃发。”
其他史料中李克用喝酒、住宿地点笼统记录为“上源驿”,只有《旧五代史》记载李克用、陈景思等十余人,在朱温府第喝酒,其他人在上源驿,李克用喝醉了调戏侍妓,又讲破贼事的趣事,夜晚全体住上源驿。《旧五代史·后梁·太祖纪一》:“既而备犒宴之礼,克用乘醉任气,帝不平之。是夜,命甲士围而攻之。”
因为历史不是胜利者书写的,而是由后朝人写的。若说后晋对“上源驿之变”有所掩饰,北宋文人不必再袒护任何一方。《旧五代史》成书于北宋初年,部分编修者也在五代时期生活过一段。
公元905年,“白马驿之祸”中,朱温杀死唐大臣三十余人,抛尸黄河,天下文人口诛笔伐。宋初编史,称“梁有大恶”,不称朱温为“帝”而称“贼”,后梁为“伪梁”,以李克用家族为正统,以朱温为篡逆。但宋人也没偏袒李克用,更晚的由北宋司马光主编《资治通鉴》记载的更明确,“克用乘酒使气,语颇侵之,全忠不平”。
至于李克用具体说了什么?与朱温之间是否口角?史书并未记载,但根据事后朱温动了杀机,可能李克用几杯酒下肚之后,嘲讽汴州诸将的反贼身份。
三、奉旨行事说
逃出汴州城,九死一生的李克用,立刻要攻打汴州。李克用妻刘夫人急忙劝解,出了这样的事,赶紧离开是非之地,回河东自己家,在向朝廷申述。李克用暂息雷霆之火,准备返回太原。《旧五代史·后唐·皇纪上》言,朱温也赶紧派人来解释:“窃发之夜,非仆本心,是朝廷遣天使与牙将杨彦洪同谋也。”
唐懿宗时期,黄巢起义初期,李国昌、李克用父子搅乱代北(今山西北部及河北西北部一带),唐朝分兵围剿,黄巢趁机做大。李克用收复长安首功,封河东节度使,又擅自攻打昭义军,得河朔之地。唐朝对李克用父子爱恨有加。
但是要说唐僖宗给朱温下诏书,除掉李克用,或者利用朱温和李克用厮杀,削弱他们的力量,在当时的实际情况下,也不成立。
上源驿之变前,李克用会同许、汴、徐、兖之军于陈州,黄巢惧怕,北上汴州,屠蔚县。李克用血战王满渡(今河南中牟北),黄巢惨败,东逃散于兖、郓界,入泰山,武宁军掩捕之,逃奔狼虎谷(今山东莱芜),直到中和四年六月十七日,黄巢为部下所杀。汴州上源驿之变的时候,黄巢还没死,其部将秦宗权在中原势力尚强,能抗衡他们的只有李克用的沙陀军。
朝廷正用人之时,唐天子又远在四川,也来不及了解李克用回军进汴州的情况,不会派人来布置杀李克用。朱温派兵围上源驿,为何不同时出兵解决城外的沙陀军?朱温说唐朝廷要杀李克用,其实是甩锅。
李克用返回太原,自以累立大功,为朱温怨图,陷没诸将,于是向唐朝廷上章申理。等李克用表至,唐朝廷大恐,遣内臣宣谕,给李克用加官进爵,加守太傅、同平章事、陇西郡王。也不敢慢待朱温,任命其为同平章事。朱温和李克用暂时未起争斗,都去抢夺自己身边的地盘。
《新五代史》的梁本纪、唐本纪及部分唐臣传皆言,“克用醉卧,伏兵发,火起”、“梁兵夜围而攻之”等不痛不痒的说法。上源驿之变时,朱温的动机和目的,我们透过史料中的蛛丝马迹仔细辨析,蓄意谋杀和奉旨行事,并没有充足的证据。
殊不知正是因为李克用的好色之心和言语不当,对朱温傲慢无礼,惹怒汴州诸将,完全是一场突如其来严重事件。
上源驿之变,双方参战兵力的规模和伤亡人数不多,却给李克用造成极大的心里阴影,让河东李家和中原朱家二代人,进行长达四十年的血战,开启了中国五代十国乱悠悠的序幕。
五代十国(907年—979年)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这一时期,政治和经济情况如下:
一、政治方面
五代十国的政治制度大体沿用唐朝制度,但是各朝变化很多,官职时常废置不常,其制度比较混乱。
朝廷设有主管行政的三省六部、主管财政的三司与主管军事的枢密院。由于五代十国战乱不断,枢密院的权力往往比三省来得大,所以时常以宰相兼领枢密使。五代十国以“使”名官者很多,据《五代会要》记载有崇政院使、宣徽院使、飞龙使、翰林使、五坊使等等三十种之多。
十国诸国中虽然有臣服于五代各朝,在制度上仍然是独立的国家,政治架构等同五代。由于五代十国大多是从节度使起家,对支持他们的幕僚往往担任新朝廷的职位,而前朝遗老则给予三师、三公或台省官等虚职。而将士有功时,为了笼络他们,也以官爵名号为赏赐。
二、经济方面
五代十国时期,五代时交迭频繁,北方战火始终未能平息,北方经济比较落后,人口持续大减。直至后周后期才逐渐恢复,但经济力始终不如南方。而南方则较为安定,持续吸收来自北方的流民,替南方带来大批的劳动力及先进的耕织技术,加速了南方经济的发展。
由于南方十国国家林立,摆脱北方经济负担,而且君王重视生产发展,发展出若干个以大城市为中心的经济区域。蜀地是农业、工商业发达地区,仓库饱满。江南两淮重农桑、茶叶、水利与商业贸易,其中吴越、闽国与南汉的贸易最为兴盛。
湖广要靠卖茶和通商,运茶到黄河一带,交换衣料和战马以获利。这些区域彼此互通有无,并与华北、外国通商贸易,商业十分兴盛。所以,南方至此已完全代替北方成为全中国地区的经济中心。
扩展资料
五代十国时期文化的发展
五代十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最混乱的时期之一,战争和频繁的政权更迭导致了大量文献的遗失以及科技与文明的衰败,但随后的宋代却成为我国历史上科技最发达的朝代之一,这其中五代时期的科技文献保护与积累起了重要作用。
本时期是词发展的关键时期,禅宗也在本时期进入全兴期。五代推行雕版印刷《九经》,保存了许多儒学经典。绘画方面,不论南方北方都有独到之处。
这一时期史学取得了重要的成绩。其中,《旧唐书》是这一时期撰成的最重要的史学著作。
诗词五代十国是词的重要发展时期。后蜀和南唐词人较多,水平也较高,从而成为两个中心:西蜀有韦庄、欧阳炯等人,他们的作品后来由赵崇祚等收入《花间集》;南唐有冯延巳、中主李璟、后主李煜等人,李璟父子的作品,后人集刻为《南唐二主词》。
绘画五代十国的著名画家有后梁的荆浩、关仝,南唐的董源、巨然、徐熙,后蜀的黄筌等人。荆浩擅长画崇山峻岭,关仝师承荆浩而有发展,擅长画关河之势,两人并称为“荆、关”,是五代时北方山水画的主要流派之一。
-五代十国 (中国历史时期)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698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太监系列:乱世中不能靠颜值吃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