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为什么安史之乱后唐朝没法再回到鼎盛时期

历史典故 2023-07-19 16:08:21

盛唐是无数人心中最向往的时代,唐玄宗靠着几次政变上位稳固自己的政权,他一手开创新的盛世,却也是他一手毁掉这个盛世。“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突如其来的安史之乱,让大唐陷入到内战中,安禄山以及他麾下的十多万精锐一路南下,河北,中原等地都落入到叛军的手里,最终唐朝二京也先后被他们攻占,然而大唐并没有就这样被毁灭掉,毕竟唐朝立国这么长时间,实力仍然非常强大。

随着史朝义被迫自杀,持续多年的安史之乱终于被平定,大唐总算是结束内乱,可盛唐却从此一去不复返,之后唐朝还维持了一百五十多年,出现唐宪宗,宣宗这样优秀的君主,可为何大唐就再也没有办法恢复到盛世呢?这一切还是要回到安史之乱,首先这场动乱双方的主要战场是在中原,随后波及到关中,前后长达8年的时间,它到底给唐朝造成了怎样的打击呢?《旧唐书郭子仪传》中记载:“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中间畿内,不满千户,井邑榛荆,豺狼所号。既乏军储,又鲜人力。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

亲身经历这场战争的杜甫,他就有很多的诗篇描述了这场灾难。自北周开始,关中再度成为天下的政治中心,但隋朝开通运河,使得南北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在唐朝时期,关中作为李唐的统治核心,外部主要是依靠着中原以及东南地区。通过漕运不断将各种物资送到两京,可安史之乱让中原等地变成焦土,漕运中断,幸好张巡等人死守雎阳,南方没有被真正波及到,唐朝后面就完全依靠东南的物资才把叛乱平定。

可从记载我们也能看出,战后的中原不仅田地荒芜,而且运河的中心地带河南等地遭受毁灭性打击。要是唐朝能够集中力量去发展,还是可以恢复过来,可关键是唐朝这次平叛根本就不彻底,为了能快速平叛,唐朝大度接纳很多的叛军重将,其中田承嗣,李怀仙这些人不仅得到赦免,他们还成为一方节度,在自己的地盘上有着自治的权力。

在战后,河朔三镇被田承嗣等人瓜分,幽州等地让李怀仙他们占领,运河重要地带开封等地,以及淮西地区全部被藩镇占领,这些人表面听从朝廷的调遣,可实际上朝廷已经无法控制到这些地区。综合算一下,打完之后河北,东北,河南大部分地区以及淮河地带这些重要的地方都归藩镇所有,此外,在唐朝平叛的时候吐蕃趁机切断关中与西域的联系,安西等地彻底成为孤地,陇右,河西,北庭相继失守,朝廷再也没有力量把手伸到西部,帝国的领土一下子缩减太多。

从领土到人口,唐朝承受的损失很难再恢复,但在代宗上位之后,唐中央还掌握着十多万的精锐军队,可这些军队大部分时间都用来和藩镇较量,从代宗开始到德宗等人,唐朝中央军与藩镇的战争持续不断,外部吐蕃也不断入侵,甚至一度都占据了长安。遭受这么严重的损失,唐朝要是能有一个漫长的恢复期,他们还是有机会重回巅峰,可他们失去的领土再也无法控制,中晚唐政府实际掌控的地方非常有限,看似庞大的帝国只能靠着东南地区来供养。

其中漕运中断对唐朝的影响是致命的,也使得他们再也无法恢复过来,因为唐朝已经不能继续积蓄自己的力量,也就无法去扩大自己的控制区。开封等地落入到藩镇的手里,运河就已经不再归政府掌握,去过长安的朋友应该知道,长安处在关中其实漕运是非常不方便的,之前唐朝可以用全国的力量来供养长安,洛阳两京,战后只能依靠东南来维持两京。那么当时漕运中断,从东南不断运输物资到长安等地成本非常高,而且非常危险。

沿黄河到渭水最终到达长安,史书记载在这个过程中“多风波覆溺之患,其失尝十七八。”成本不断提升,长安等地物价疯狂上涨,最初政府还能维持住,可后来经济秩序彻底崩溃,像白居易这些人在长安等地就都感慨过在这里是斗米斗金。连帝国的首都都是这个样子,那么这个国家还怎么恢复过来呢?中原河北这些地方处在藩镇控制下,根本没有正常恢复,我们都知道一个国家要想战后恢复,是需要有大量的人力物力,可这场动乱让北方人口大幅度削减。

除了在战争中死去的人,幸存下来的人大部分都投到藩镇那边,在中晚唐时期藩镇有一个最大的特点,那就是隐匿人口。其实唐中后期大部分藩镇都还是处在政府的控制下,他们照样要老实给朝廷缴纳赋税,可他们为了自己的利益,想尽办法隐藏自己统治区的人口,缺乏足够多的人口,朝廷征不到大量的劳动力,就很难去进行战后重建。不过唐朝虽然无法恢复到盛唐时期,但后来的唐朝也并非是那么不堪的,其实我认为,经历这场动乱之后,唐朝只不过是失去原来那种不断扩张的能力。

在中国历史中能有几个盛唐?人们怀念的盛唐是无法复制的,因为当时的唐朝内部没有藩镇的问题,反而依靠节度使制度完成了先进的军事改革,帝国在不断扩张中增强着自己的影响力。但后来的唐朝其实并非一无所长,关中等地衰败,南方却得到飞速发展,白居易曾记载:“江西七郡,列邑数十,土沃人庶,今之奥区,财富孔殷,国用所系。”

总体来看,唐朝虽然内外问题不断,但他们还是维持了几十年的太平,在懿宗时期国家的人口已经接近天宝末年的总数,而在黄巢起义爆发之前,《资治通鉴》记载:“加以承平日久,人不习战。”可见安史之乱以后,唐朝确实回不到从前,但它总体来看也还很不错,起码维持住了大国的局面。

安史之乱是唐朝衰败的开始,为何安史之乱后的唐朝无法再创盛世呢?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这场叛乱相较于整个大唐的历史仅仅八年时间,可谁也没有想到正是因为这场叛乱,导致唐朝一蹶不振,最终走向灭亡。

在不少人看来安史之乱是唐朝衰败的开始,可之后的唐朝依然存在了一百多年,这么长的时间唐朝为何无法重回巅峰?



如果把安史之乱比作唐朝疾病的爆发,而在爆发之前必然也有所征兆,安史之乱只不过是把唐朝的病症表现了出来。

其实在安史之乱之前唐朝便已经有了颓废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土地兼并造成的流民问题,二是节度使专权造成的藩镇割据。



很多人认为如果没有安史之乱,唐朝将继续强盛下去,因为当时的大唐在唐明皇李隆基的治理下一片兴兴向荣,然而就这么看似繁荣的王朝却也有着杜甫诗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惨况。



任何一个封建王朝到了后期都有一个问题即土地兼并。玄宗后期的唐朝便是如此,由于土地兼并导致大量流民产生,而安史之乱后唐朝始终无法解决这一问题,后期的农民起义正是导致唐朝灭亡的主要原因之一。



有人说唐朝亡于藩镇割据,而藩镇割据的成因早期也是唐朝强大的标志。从初唐到盛唐朝廷一直致力于开疆拓土,然而边远地区的管理对唐帝国来讲一直是个问题,为了很好的管理边疆一带,于是地方节度使应用而生。节度使不仅仅是边关大将,到了后期掌握地方军队、财权乃至官吏任命,如此已经相当于一个独立的小王国。



安史之乱爆发前夕因为承平日久导致内地腐化且军队战力低下,而边境一带尤其是安禄山所掌握的范阳、成德、魏博三镇兵强马壮,从而发生叛乱。

表面上唐朝用了八年的平定了安史之乱,同时也表现出了当时唐朝政府的无能为力。除了安禄山、史思明这样的主谋身死,其他节度使反倒成了唐朝安抚的对象。



安史之乱后唐朝中央皇权旁落,宦官、权臣甚至可以废立皇帝,而地方流民四起、藩镇割据,虽然唐朝政府名义上依然是天下认可的皇,然而更像是春秋时期的周天子,不再对帝国具有实际的管辖权,后期遇上黄巢这根搅屎棍,唐朝中央同地方藩镇的平衡被打破,终于在907年结束了三百年的国祚!

安史之乱后,唐朝为什么没能重新崛起?

由安禄山、史思明等人掀起的安史之乱,对唐朝来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点。从那以后,开元盛世的辉煌就此结束,唐朝正式走向衰亡。其实在安史之乱以前,唐朝的实力就曾经历过一次衰退。那是在武则天统治时期,当时唐朝在漠北的疆域,曾被突厥人夺取,国内也一度不太平过。不过,好在武则天顺利度过了这次危机。并且在唐玄宗时期,重新恢复盛世,国力再上一个台阶。那么,在安史之乱后,为什么唐朝没能重新崛起?

对于唐帝国来说,在安史之乱以前,虽然经历过不少战争,但基本都跟开拓疆域有关,战争的地点,也大多集中在边疆,或者其他国家。即使发生内乱,也基本停留在宫廷政变的层次上,不会造成较大范围内的波动。这样一来,国内的大部分地区,就不会受到战争的影响,可以专门搞建设,积累财富。

但安史之乱不同,这是一场内战,战争的地点,基本集中在当时最重要、最富庶的地区。因为任何一方都清楚,想要谋取天下,那些重要的战略要地,都是必须争夺的。双方在这些地方展开反复的争夺,陷入一种拉锯战的场面。这样一来,那些曾经富庶的地区,就可能被哄抢,可能被毁坏。而战争是最消耗金钱的事情。安史之乱前后经历了八年,对整个国家的破坏,实在太过严重。

而且,在安史之乱前后,整个唐朝后期,有一个问题一直贯彻始终,那就是流民问题。开元盛世虽然被后世赞颂,但土地兼并也非常严重。有钱、有权的大户手上集中着大部分土地,他们依靠这些土地,满足自己奢侈的生活。在这些奢侈生活的背后,却有更多的人没有地种,没有饭吃。“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说的就是当时的景象。这也是为什么黄巢起义时振臂一呼,天下纷纷响应的原因。

图为黄巢起义

除了流民问题,对于唐帝国而言,更大的矛盾在于中央跟藩镇节度使的问题。这个问题让唐帝国分裂成大大小小的的板块,最后深陷其中,不可自拔。对于藩镇问题,当年唐玄宗曾经定下过:“不久任、不兼统、不遥领”的政策方针。不过,随着安史之乱的爆发,让各地藩镇的节度使看到了自由活动的空间,纷纷动起了小心思。他们对当年唐玄宗定下的,早就丢到爪洼国去了。

因为安禄山的叛乱让这些节度使们发现,原来唐帝国其实也不过如此。自己也可以很拽的跟皇帝说话。而且当年跟着安禄山叛乱的节度使不仅没有受到惩罚,反而个个都当上节度使。于是,这些节度使都开始搞起了小动作。为了方便自己在藩镇里经营,这些节度使开始搞起了世袭。自己死后,由儿子,或某个指定继承人接替节度使的职位。而手底下的部将,幕僚,也不再由中央派遣,而是节度使们的家臣担任。

节度使世袭,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事情。这就意味着藩镇跟唐帝国之间,基本处于独立阶段。其实后来的唐朝皇帝曾经下过废除藩镇世袭的诏令。只是这道诏令下达后,很快遭到各地藩镇的反抗。这些藩镇纷纷起兵围殴皇帝。最后皇帝抵挡不住,被迫废除自己发布的命令,甚至还当着天下人的面,给自己下了一道罪己诏。这等于皇帝直接承认了节度使世袭的合法性。从那以后,藩镇就成了一个个小王国。唐帝国的衰亡,拉也不拉回来。

参考资料:《资治通鉴》、《安史之乱与唐代政治体制的演进》

“安史之乱”平定后唐朝维持了150年,却为何没有走向复兴?

“安史之乱”一直被后世认为是唐朝由盛转衰的重大转折点,在这场持续八年的内战之中,唐朝户口减半有余,国力锐减,从此盛唐威严不再,唐朝一蹶不振直至灭亡。那么,“安史之乱”明明已经被平定,而唐朝此后也延续了长达一百五十年之久,为何唐朝再也没有走上复兴,反而是江河日下呢?

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的王朝之一,但是它的强盛似乎都集中在前期,比如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唐高宗的“永徽之治”、唐玄宗的“开元盛世”等,而唐玄宗晚期正是被这种史上罕见的长久盛世所蒙蔽,以他为首的唐朝统治集团日益腐化,从而导致了社会矛盾日渐加剧。最终,身兼任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的安禄山在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十一月初九发动叛乱,并于同年十二月十二日攻入洛阳,次年正月初一,安禄山自称大燕皇帝,六月,安史叛军攻陷长安,唐玄宗被迫逃亡巴蜀之地。宝应二年(公元763年)春,走投无路的史朝义自缢身亡,其部将大部分投降,“安史之乱”至此结束。

但是“安史之乱”平定后,唐朝国祚延续了近一百五十年之久,它却再也没有一震大国雄风,反而是江河日下,最终亡国。其最重要的原因当然是在于“安史之乱”只是名义上被平定了,但实际上藩镇割据的局面不但没有被打破,反而是加剧了。

叛军坐第一把交椅的首领安禄山、安庆绪、史思明、史朝义等人虽然最终都不得其死,叛军名义上也都不再与唐朝中央政府作对,但是安史叛军中其他重要将领都是有条件投降,唐朝给了他们很高的官职以及独立的权利,比如田承嗣为魏博(今河北南部,河南北部)节度使,李怀仙为卢龙(今河北北部)节度使,李宝臣为成德(今河北中部)节度使,薛嵩为相卫节度使,这更是加剧了唐朝中后期的藩镇割据的情况。

所以,安史叛军的残余势力是被“招安”了,但是他们并没有完全归顺唐朝,反而依然是与唐朝中央对峙的严重威胁。唐朝虽然在名义上平定了“安史之乱”,但实际上只是向叛军妥协了。

“安史之乱”给曾经强盛的唐朝带来了致命性的打击,除了经济上、社会上的混乱之外,(比如《旧唐书·郭子仪传》这么描述“安史之乱”后的长安:“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中间畿内,不满千户,井邑楱荆,豺狼所号。既乏军储,又鲜人力”)更重要的是严重降低了唐朝政府的威信。对内,唐朝政府更加无力于统治藩镇,对外,唐朝政府施行收缩政策,几乎是彻底放弃了西域地区。

再加上唐玄宗之后唐朝再也没有出现足够强势、善于运用权术的皇帝(没有权利,个人能力再强也没用),所以唐朝开始服输了——他们逐渐采取自保的消极政策,“安史之乱”后的近一百五十年时间内,唐朝没有能够再次崛起,最终在内忧外患之下等到了它的灭亡。

大唐正值盛世,国力强大,为何安史之乱后就不行了?

唐朝300年的历史可以分为两段,前期是大唐盛世,包括贞观之治、永徽之治、开元盛世,后期则是长达100多年的衰败期,在历史上基本没什么存在感,也说不出有什么特别的事。而这两个时期的分水岭则是安史之乱,照理说,安史之乱只持续了八年,按照大唐积攒的国力,完全可以恢复以往的盛世,但很不幸,这样的事情并没有发生,大唐反而是调转直下,彻底跌入了深渊。那么,我们就来看看,为什么安史之乱后唐朝就一蹶不振、走上末路了呢?

在玄宗时期,唐朝虽然国力达到了鼎盛,但内部的矛盾其实已经积累到了爆发的边缘。

首先就是财政危机,大唐发展到中期,封建社会的老问题土地兼并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全国大量的土地集中在贵族地主手中,由于国家是按人头收税,而土地兼并后地主家的人口并没有增加,其实都被隐瞒了,国家也没办法彻查人口,因为谁敢要彻查,那么就会被朝廷里的地主代言人给赶下台。这就导致了国家税收越来越少,财政就出现了危机。

而大唐要维持庞大的开支,钱从哪里来?要知道当时在帝国的东北和西北各有两支几十万人的边防野战军,一支驻扎在西北看着西域,一支驻扎在北京那一带防着北方游牧民族南下。

几十万大军都要花钱,而唐朝中央又没那么多钱,于是没办法,中央只得让边疆的节度使们自己想办法。这下可不得了,节度使们对自己辖区内的情况是一清二楚,加之手里有军队,于是便开始想各种招式赚钱,如让士兵种地、采矿,与少数民族做买卖。总之,现在的节度使是军权和财权都掌握在了自己手里,完全是独立自主在发展了。而其中,尤以范阳节度使安禄山的势力最为雄厚。

其实安禄山造反是个必然会发生的事,只是杨国忠上前踹了一脚,将安禄山给提前逼反了。

当时安禄山握有全国三分之一的部队,河北范阳地区基本就是他的独立王国,凭借着干妈杨贵妃的宠爱,玄宗皇帝对他也是宠爱至极。不过,安禄山与宰相杨国忠却是相互看不顺眼,杨国忠觉得安禄山迟早要反,安禄山觉得杨国忠迟早要收拾自己。

杨国忠

而且安禄山当了杨贵妃的干儿子,自己在范阳也收了8000游牧民族的干儿子,要说他没野心,估计也只有老糊涂了的唐玄宗能信。不过安禄山估计自己也知道,自己的势力太大,再怎么装孙子也瞒不了朝廷,迟早有一天会被修理。

于是,在杨国忠的步步紧逼下,安禄山扯掉了外衣,以清君侧的名义发动了叛乱,而此时的河北贵族、老百姓居然大部分都支持叛乱,由此可见唐朝其实已经失去了对地方的控制,玄宗后期的昏庸连民心也被地方节度使给夺走了。

平叛付出惨重代价

叛乱爆发后,唐朝只得调集驻扎在西域的边防军镇压叛乱,玄宗再次听信了杨国忠的谗言,逼迫镇守潼关的名将哥舒翰出战,结果导致全军覆没,潼关失守,玄宗皇帝一溜烟跑到了四川,途中还发生了马嵬坡事变,杨国忠被砍,杨玉环被赐死。

马嵬坡之变

后来,太子李亨与玄宗分道扬镳,到甘肃集结军队,在中兴三臣郭子仪、李必、李光弼的辅助下,又找回纥借了兵,历经8年终于将叛乱平息。但是,这8年,大唐彻底伤了元气,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丢失西域

西域边防军被调回国内,西域迅速被吐蕃等占领,后期唐朝也再也没有力量进入西域了,军队也没有了外部目标,之后就只会在窝里斗了。

唐朝后期疆域

二、人口大量减少

按照后来的史料统计,安史之乱使全国人口减少了60%,北方很多地区被夷为平地。人口减少伴随着的则是生产力的极大倒退。虽然后期唐朝也与民休息,力图恢复,但是唐政府后期对地方控制力减弱,再也不是那个先前的强大中央集权国家了。

三、中央威望尽失

在平叛过程中,唐王朝疲态尽显,丧失对地方的控制权,藩镇势力得以做大,其中尤以后来的河朔三镇为典型。中央威信的丧失意味着地方节度使的进一步独立化,只是没有之前安禄山那样的势力而已。

唐朝后期形势

为什么唐朝还能延续144年

在安史之乱后,照理说国家已经事实上分裂了,但唐王朝依然延续了144年。这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安史之乱主要发生在北方,而南方相对还在唐朝的掌控之中,而且南方在后来撑起了唐朝的经济恢复,二是唐朝重建了一支中央军,也就是神策军,这支部队直属于中央,相当于后来宋朝的禁军,与藩镇的力量形成了均衡,谁也吃不掉谁,三是唐朝虽然衰弱了,但统治的合法性依然存在,经过前期上百年的经营,老百姓也认可李唐的统治,而地方节度使们就是一堆军头,谁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取而代之。

所以说,安史之乱带给唐朝的打击是多方面的,它将唐朝的衰弱暴露无遗,同时又产生了后来新的藩镇割据,只不过后来双方力量达到均衡,将唐朝又延续了100多年,直到后来黄巢起义,中国再次陷入大分裂时代。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692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