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播剧《风起洛阳》中,新贵百里延为了给儿子百里弘毅寻求庇护,就攀附求娶河东名门柳氏的正房嫡女七娘柳然为儿媳妇。
通过剧中人之口可知,柳家属于当时有钱有势的顶级豪门,就连圣人武则天,也轻易不敢动家大业大的柳氏家族。
让人不禁诧异,这个河东柳氏有那么牛吗?圣人武则天真惹不起他们家吗?
在门阀盛行的南北朝隋唐时期,河东柳氏的确称得上是豪门,世代簪缨,代不乏人。
但事实上,因为武则天的打击,武周时期、也就是剧中的时间点,河东柳氏已经沦落为中等门户,绝对没有《风起洛阳》剧中表现得那么牛,他们要到后来的睿玄时期,家族势力才有所回升。
河东柳氏,是指籍贯在河东的姓柳的人家。
从广义上讲,河东是指山西省,唐朝的河东道,大致就相当于今天的山西地区;从狭义上讲,就是指以永济、解县一带为中心的运城地区;而河东柳氏的祖籍,就是在今山西省永济市解县虞乡镇。
柳氏的得姓始祖是鲁国的柳下惠,鲁国被楚国所灭,柳家就变成楚人。后来楚国又被秦国所灭,秦末的柳安,才迁徙到解县,秦朝置河东郡,柳氏从此成为河东解县人,也就是河东柳氏。
晋朝的时候,有个叫柳轨的人,据说是柳安的十四世孙,他的儿子柳景猷曾做过西晋的侍中,但这父子俩的具体事迹都查不到,后世学者们多认为柳轨、柳景爷俩是柳氏后人编造的祖宗。
柳景猷有两个儿子,长子柳耆,次子柳纯。西晋末期永嘉之乱时,柳纯的儿子柳卓,迁徙到襄阳地区,他们这一支系后来被称为东眷柳;柳耆这一支后裔,就被称为西眷柳,《风起洛阳》剧中的七娘柳然家族,就是出身西眷柳氏。
两晋南北朝时期,时局非常乱,长江以北成为胡人的跑马场,柳耆就曾在石赵做官,官至尚书,他有两个女儿,都被暴君石虎纳为妃子。
柳耆的长子柳恭,因为秦、赵之乱,带领家族南迁,居住在汝、颍之间,到了他的玄孙柳僧习,因为协助南齐大将裴叔业据寿阳投降北魏,南迁的西眷柳,才重新北归,成为北魏人。
在北魏之前,西眷柳氏基本没出过什么显要人物,进入北魏后,西眷柳氏才开始逐渐崛起,而柳氏崛起的大功臣,就是柳僧习,他历任北地、颍川二郡守、扬州大中正,封方舆公。
柳僧习自己能干,生了五个儿子也很杰出,在当时的政治、文化、军事领域都有出彩表现,西眷柳氏就此发达起来,在西魏、北周兴起,最鼎盛于隋朝,唐初还有余韵。
要想被称为门阀,就得世代出国级、部级的高官,只有中级官员是不够资格被称为世代簪缨的,柳氏在周、隋、唐之际就出了不少高官。
柳僧习的长子柳鷟(zhuo),儿子叫柳带韦,是北周的武藏大夫,并、益二州长史,大司会,开府仪同三司,封康城县开国公。
柳带韦的儿子柳祚,是隋朝司勋,水部三司侍郎,袭爵康城县公。
柳祚的二儿子柳范,就是那个劝谏吴王李恪游猎,又讽刺唐太宗的哥们,他历任商、蔚、淄、雅、鹜五州刺史,扬州大都督府长史。
他们这一支称不上顶级显赫,但西眷柳被武则天打压后,却要靠柳范这一支,充当复兴门楣的中流砥柱之一。
在中唐充当复兴柳氏门楣的另一支中流砥柱,则是柳僧习高祖父柳恭的弟弟柳璩(qu)的孙子柳懿的后裔。
柳懿,本人历任魏车骑大将军,汾州刺史。
他的儿子叫柳敏,历任北周礼部郎中,大都督,吏部郎中,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加侍中,迁尚书,被赐姓宇文氏,后拜礼部中大夫,封武德郡公,入隋后为上将军、太子太保。
柳敏的儿子柳昂,任内史令,封文城公。
虽然在入唐后,柳懿支系没有什么高官显要,但柳昂的儿子柳怀素的四个儿子中的长子柳该一支,却成为中唐时期,复兴西眷柳的顶梁柱。
柳该的儿子柳岑,生了三个儿子,长子柳澄,迎娶杨贵妃的姐姐秦国夫人,生儿子柳钧,迎娶长清县主。
柳岑的第四子柳潭,尚肃宗之女、代宗亲妹和政公主,生了四个儿子,其中老三柳昱,尚德宗之女宜都公主;老四柳杲,尚代宗之女义清公主。
可以说西眷柳在中唐之后,全靠驸马支系撑着门楣了,但尽管如此,西眷柳也只是在中层打转,已经算不得顶级豪门世家了。
而西眷柳中,曾经最最厉害、最最鼎盛的一支,是柳僧习的二儿子柳庆支系,也正是《风起洛阳》中巽山公柳襄、七娘柳然的家族。
柳庆本人是魏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兼司会尚书、左右仆射,北周万、宜二州刺史,京兆尹,大冢宰,封平齐公。柳庆也有五个儿子,其中以长子柳机和第三子柳旦两支最为显赫。
柳机是北周内史、车骑大将军;隋朝的少宗伯、纳言、太子宫尹、开府仪同三司,封建安公。
柳机有四个儿子,其中长子柳述,最为隋文帝杨坚赏识,历任太子亲卫、开府仪同三司、内史侍郎、判兵部尚书事、吏部尚书事、兵部尚书,袭爵建安公,尚兰陵公主。
柳机的二儿子柳逖(ti),入唐后历任屯田、职方二郎中,散骑常侍,泉州刺史,上柱国,封乐平县开国公。
柳旦本人虽然不怎么出彩,但儿女厉害,他有个闺女嫁给隋太子杨勇的儿子襄城王杨恪为王妃;五个儿子中则以老五柳亨最为知名。
柳亨入唐后,历任左卫中郎将,邛州刺史,加散骑常侍,银青光路禄大夫,金紫光禄大夫,拜太常卿,封寿陵县男。
他很被唐高祖李渊赏识,做主把外孙女窦氏许配给柳亨。尽管柳亨官运亨通,但进入唐朝后,西眷柳混到位置最高的第一人并不是他,而是柳亨二哥柳则的儿子柳奭。
看到柳奭这个名字相信很多人都不陌生,他不就是唐高宗李治的原配皇后王氏的亲舅舅嘛?没错,就是他。
柳奭历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中书舍人,兵部侍郎,中书侍郎,中书令,封河东公,是唐高宗的宰相,也是唐高宗的妻舅。
西眷柳就是在柳奭的带领下走向鼎盛,也是因为他,被武则天修理导致衰落,可谓成也柳奭,败也柳奭。
柳奭的妹妹嫁给了王氏的王仁祐,而王仁祐的闺女被唐太宗李世民相中,聘为九儿媳妇,太宗皇帝还夸王氏是“佳妇”,和“佳儿”李治最为相配。
柳奭因为外甥女王氏的缘故,获得擢升,最后取代褚遂良为中书令,但随着武则天的二进宫,唐高宗搞废立,柳奭开始被武则天视为眼中钉。
自觉不妙的柳奭也颇为忧惧,几次上疏请求辞枢密之任,被转为吏部尚书,等外甥女王皇后被废,又被贬为爱州刺史。
随即就被武则天的爪牙许敬宗、李义府构陷,说他勾结内廷,图谋不轨,又和褚遂良搞朋党,遂被高宗赐死在爱州,并籍没其家,男丁流放,女性没入宫掖。
当时受牵连被籍没的西眷柳,应该只有柳奭父亲柳则的后裔,其他支系并没有被抄没,但受打压是肯定避免不了的。
因为柳奭被贬杀事件的影响,武周时期的朝堂上,西眷柳是毫无话语权,身为工部尚书的新贵百里延,要给儿子找保护伞,真不该去找已经没落还被圣人讨厌打压的河东柳氏,那不是给他儿子找庇护,那是把二郎往火坑里推呢。
知道武则天讨厌打压柳氏到什么地步吗?
柳奭家族的女性,因受柳奭的牵连,像上官婉儿受祖父上官仪牵连一样,都毫无例外地被没入宫掖为奴为婢。
柳奭有个孙女,即柳爽的闺女柳宫人,在没入宫廷后,并没上官婉儿那样的好运气被消除罪籍,反而因为相貌出众,被武则天的小儿子皇嗣李旦,给睡了,生了个儿子叫李成义,就是唐玄宗李隆基的二哥惠庄太子。
李成义可是武则天的亲孙子,但因为身上有柳氏的血统,而武则天又厌恶柳氏家族,对这个小孙子根本不稀罕,并不打算让李成义苟活。
还是武则天信任的僧人万回,因为怜悯新生儿,对武则天说李成义是西域大树精转世,“养之宜兄弟”,武则天这才开恩,留下柳氏外孙子李成义的小命。
但给圣人诞育皇孙的柳宫人,则从此失去记载,按武则天的凶残,李旦有名分的妻妾都想杀就杀,这个可怜的柳宫人,恐怕有很大概率因为生儿子而丢了小命。
从柳宫人、李成义母子的遭遇,可以看出武则天对柳氏有多厌恶,怎么可能容忍巽山公柳襄兄弟,还能位列一等高门、在朝堂上蹦跶呢?
就算《风起洛阳》中的柳七娘一家,并不是柳奭的直系子孙,而是西眷柳氏的其他支系,因为武则天的打击,当时的柳氏也没有能达到巽山公高度的支脉,不可能像《风起洛阳》中那样牛气哄哄的。
所以,要按历史论,百里二郎迎娶柳氏七娘,真不能说是人家二郎高攀,反而是柳氏巴结新贵百里家。
那么,《风起洛阳》剧中虚构的牛气冲天的河东柳氏,要按历史论,大概会是西眷柳的哪一支呢?
个人以为,柳范那一支最为符合,柳范的儿子柳齐物,曾做过莱、睦二州刺史,属于中级官员、地方大吏,是支持李氏皇族的。
而柳范的孙女柳氏,后来则嫁给唐玄宗李隆基,被封为婕妤,为玄宗生皇子延王李玢和永穆公主。所以,柳范一支才有可能是《风起洛阳》剧中的柳氏代表。
西眷柳氏经过柳奭被贬杀后,家族发展受到很大的影响,能够在中唐复兴,就是靠柳范支系和驸马支系。
当然,尽管柳氏势力后来有所回升,也再没有达到隋朝和唐初的高度,多数都是担任地方职务,且大部分都是地方低级职务。
其实,和惨遭武则天打压的西眷柳相比,东眷柳明显混得更好。
南朝名将柳元景、柳世隆、柳庆远;梁朝驸马柳偃,陈朝皇后柳敬言,驸马柳盼;隋朝名臣柳裘、柳、柳庄、柳彧、柳俭;唐初著名谱学家柳冲,名臣柳公绰、柳公权,中唐宰相柳浑,晚唐宰相柳等等,都是东眷柳纯的后裔。
在中古时期,柳氏经常和其他高门并列,比如,说河东著姓,就是裴氏、柳氏、薛氏;提到关中四姓,就是裴氏、(京兆)韦氏、柳氏、薛氏;谈到关中六姓,就是裴、韦、柳、薛、杨、杜。
要支撑柳氏位列一等高门、被称为世家门阀,当然不可能全凭西眷柳,还要加上东眷柳,只不过,当门阀遭遇皇权时,终究是要伤筋动骨的,就像武则天打压柳氏家族,就绝不单单是因为女人的地位之争,更有皇权对旧士族的满满恶意啊!
正如出身西眷柳、在中晚唐鼎鼎大名的柳宗元——他是柳奭叔父柳楷的五世孙——所说:
“人咸言吾宗宜硕大,有积德焉,在高宗朝,并居尚书省二十二人。遭诸武,以故衰耗。武氏败,犹不能兴。为尚书吏者,间十数岁乃一人”。
从柳宗元的话可知,西眷柳在遭遇武则天时,是处于衰耗阶段的,根本做不到《风起洛阳》中巽山公柳襄兄弟那样硬气和牛气,敢藐视人家百里二郎的工部尚书爹呀。
分类:社会民生
解析:
武则天的功与过
武则天,名曌,山西省文水县南徐村人。生于唐武德七年(623年),卒子唐神龙元年(705年),享年82岁。67岁登基称帝,在位15年。退位后,唐中宗李显上尊号曰:“则天大圣皇帝”,死后谥号“则天大圣皇后”。从此,“则天”二字逐渐代替其名,传至今日,人们都称之为武则天。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封建时代杰出的女政治家。她上承贞观下启开元,把一代王朝治理为世界强国。但在1000多年的历史评论中,有的称她为 *** 凶狠的女人,有的赞她为明察善断的君主。如此相悖的评价,一则侧重于女人的“妇德”’一则侧重于帝后的政绩,各执其理,莫衷一是。近10多年来,以武则天为专题的全国性学档术讨论会已开过5次,专象们各抒已见。“五四”运动以来,以武则天为内容的论文、专著已超过500篇,这在中国历史上能享受如此殊荣的帝王仅此一人。
出身官宦之家
武则天是武氏家族在文水县的第八代子孙。北魏时,她的祖先武洽官封五兵尚书、晋阳公,食邑于文水,赐田50顷。这块封邑大约占据着南徐至北徐两村之地。在这块土地上至今仍留有和武氏家族有关的古迹,如则天庙、武家山、武家廓、泌水河、神福泉、武辕城等。其父武士彟是唐高祖李渊的开国功臣,历任井钺将军右厢卫、工部尚书,封应国公。
在唐太宗朝,历任豫州都督、利州都督、荆州大都督。贞观九年(635年),卒于荆州大都督任上,享年59岁。其母杨氏,是隋朝宗室宰相杨达之女,自幼笃信佛教,受戒立志事佛,有很高的文化素养,42岁嫁武士彟为继室妻子,生有三女,武则天是其次女。武则天就出生在这样一个官宦之家。
武则天幼年是都督府千金,后来是圣神皇帝,关于她的事迹被人们传为神话故事的很多,如袁天罡相面的传说,至今,四川广元还留有望云铺的地名。相传,唐代火井令袁天罡回京,走到朝天关山上看见利州方向有王气,又往西南走了15里到望云铺,见利州上空祥云累累,说:“王气至。”武土彟听说他善长相面,便邀至府上。当时武则天尚在强褓怀中,穿男孩服装,袁天罡看后说:“龙瞳风颈,富贵之极。”又反复细看说:“若是女当为天子。”又如正月二十三日妇女游河湾,是四川广元一年一度的民间例会,相传这天是武则天的生日。还有则天婆婆梳妆楼、则天坝等遗迹与传说。
贞观九年(635年),武则天随柩回乡葬父,应该是她首次回故乡。《永乐大典》文水县部分有“武后凿井给养,井至幽深,后一朝水溢,平流东南,注文水”的记载,这一工程很可能就是武则天在村守孝期间所为。武则天称帝后,这一小河被唐人抄入《水经注》,流传至今。
从才人到皇后
贞观十一年(637年),14岁的武则天受召入宫。临别时,母亲杨氏伤心恸哭,武则天却泰然处之,安慰母亲说:“见天子庸知非福?何儿女悲夫?”由此小事已可看出武则天从小即见识非凡。
武则天入宫之初被册封为才人,但10多年过去了,武则天既无子女也没有被提升,可见她在当时的处境并不十分理想。然而,武则天却时时在寻找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和政治抱负。一次,唐太宗得到一匹烈马,名号“狮子骢”,没有人能够驯服,唐太宗为此叹息不已。当时武则天侍侯在侧,她勇敢地提出驯马的要求,说:“妾能驭之,然需三物,一铁鞭,二铁锤,三匕首。铁鞭击之不服,则以铁锤锤其首;又不服,则以匕首断其喉。马供人骑,若不能驯服要它何用。”唐太宗听了夸奖她的胆略。这也正是日后武则天的一条驭政之道。之后,她逐渐与太子李治志趣相投,关系密切。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驾崩,按当时宫廷常规,武则天出家为尼。两年的尼姑生活使她全面地回顾了宫廷生活的富贵与艰险,在政治上日趋成熟。
永徽二年(651年)八月,武则天再次回到自己生活过的唐朝皇官。这是她与唐高宗李治的共同要求,同时还有着另一层复杂的背景,这就是王皇后在宫中受到萧淑妃争宠的困扰,迫切希望借武则天回宫来离间皇帝对萧淑妃的宠爱之情。武则天回宫之初,也只是宫女身份,安排王皇后身边。武则天出于政治上的要求,聪明乖巧,“卑词曲体以事后”,王皇后“数称其美于上”。
永徽三年(652年),武则天生了长子李弘,给自己带来了晋升的希望,也给王皇后增加了一层忧虑。本来武则天就与唐高宗志趣相投,皇帝对她的恩宠日益增多,使王皇后大为吃醋。
永徽五年(654年)三月,武则天被册封为昭仪,地位仅次于皇后与淑纪,成为后宫的第三号人物。同时,皇帝又应武则天的请求,追赠武德功臣屈突通等13人官爵,其中包括武则天的父亲。这一举动使王皇后大为震惊,当初武则天仅仅是个先朝宫女,今天忽然变成生有皇子的昭仪,而且出生于开国元老之家,这时的王皇后深切地感受到来自武则天的威胁,于是她与武则天之间开始产生了地位与感情上的矛盾。
王皇后,并州祁县人。其父王仁佑,封魏国公,其从祖母是同安长公主,是唐太宗的亲姑妈,正是在这位姑妈的荐举下,王氏在成为晋王纪后,又成为唐高宗的皇后。王皇后入宫多年不生子女,成了她无法弥补的大缺陷。
永徽元年(650年),王皇后册封之初,萧淑妃已生有儿子素节,同时别的宫女,如刘氏生陈王忠、郑氏生原悼王孝、杨氏生杞王上金。
永徽三年(652年)以前,后妃之间并无矛盾,只是萧淑妃母以子贵比较得宠。 这本来是很自然的事,但王皇后却产生了嫉妒心理,第一步策划让武则天进宫,“以间淑妃之宠”,第二步即串通其舅父柳(特殊字)抢立庶子李忠(即陈王忠)为太子。《新唐书·燕王忠传》中写道:“王皇后无子,后舅柳(特殊字)说后,以忠母微,立之必亲己,后然之,请于帝,又(特殊字)与褚遂良、韩瑗、长孙无忌、于志宁等继请,遂立为皇太子。”当时唐高宗只有25岁,并不是迫切要求册立太跋子,这只是由于宰相与几位重臣要帮助王皇后压倒萧淑妃而做的一件事。
永徽三年(652年),太子确立了,王皇后胜利了,萧淑妃失败了。武则天回宫以后生了儿子又夺宠,对王皇后构成新的威胁。于是矛盾再起,王皇后联合萧淑妃共同对付武则天。
永徽六年(655年)六月,王皇后密于母柳氏求巫祝厌胜(即请巫师作法咒诅他人),事发,唐高宗大怒,断令柳氏不得人宫,舅柳(特殊字)罢知政事。十月十三日,唐高宗下诏:“王皇后萧淑妃谋行鸠毒,废为庶人。母及兄弟一并除名流放岭南。亡父王仁佑追夺告身。”连贬出京城的柳(特殊字)也因潜通宫掖,谋行鸠毒处以死罪。 永徽六年(655年)十月十九日,唐高宗下诏立武则天为皇后。登上皇后宝座,是武则天一生成败的关键环节,她的政治生涯也由此开始了。
武则天朝中,官员和侍卫有不少风流倜傥之人,他们中有不少或有人推荐、或自荐、或有武后召幸,从而成为武后的面首。
理朝政显才华
登上皇后宝座的武则天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处置废为庶人的王皇后和萧淑妃。《资治通鉴》载,唐高宗偶然行间其所,见门窗关闭甚严,于是呼曰:“皇后淑妃安在?”二人听了呜咽痛哭,说皇上如果念旧日情份使妾再见天日,请改此院为回心院。她们希望唐高宗回心转意,撤销对她们的处分。这件事很快被武则天知道。她身为皇后,对后宫操有生杀之权,但她深知一旦让王皇后、萧淑妃重见天日将意味着什么。所以,武则天采取果断措施,缢死王、萧二人,以绝后患。
废立皇后中表现出来的矛盾,归根到底是新君与旧臣之间的矛盾。长孙无忌、褚遂良等顾命大臣总是以长辈身份、先朝旧制管束新皇帝,而新皇帝又总想按自己的想法去处理朝政事务,摆脱旧臣的控制。这也是所谓皇权与相权的矛盾。这种矛盾一般在皇权更替时期最为明显。
在唐代,唐高宗初年、唐玄宗初年、唐肃宗初年、唐代宗初年都比较明显地表现出来;在清代,康熙、雍正、嘉庆几代皇权交替中也都表现得比较突出。武则天正是抓住了这一矛盾为自己消除了政治上的对手,也帮助唐高宗摆脱了顾命大臣的控制。在这一点上,唐高宗的手段是起用东宫旧臣。在他登基不久即起用自己的旧部下,原太子右庶子许敬宗、太子舍人李义府。起初,他们都未能进入内阁,在废立皇后的斗争中,他们始终站在皇帝一边,帮助唐高宗、武则天战胜对手。斗争中,褚遂良与皇帝对抗,被贬为谭州都督,柳(特殊字)被贬为遂州刺史。随后又在几年的时间内,把韩瑗、来济、于志宁等贬出京城。国舅长孙无忌,于显庆四年(659年)以朋党案件被贬逐巴州。至此,敢于和高宗、武后作对的势力清除干净,唐高宗与武则天配合的王朝开始了自己的有作为的时代。
武则天与唐高宗的密切配合虽开始于显庆年间(656年~660年),但在永徽之际(650年~655年)已有深厚的政治基础。《资治通鉴》中载有卫尉卿许敬宗、御史大夫崔义玄、御史中丞袁公瑜都潜布心腹于武昭仪的事。说明在永徽年间武则天已有一定的政治影响。可以说他们的配合体制在显庆元年(656年)已基本形成,到显庆四年(659年)贬逐长孙无忌之后,史称“政归中宫”,武则天在朝廷的影响已比较深远。
显庆五年(660年)正月二十三日,唐高宗与武则天双双回并州巡幸。二月十五日,宴请随从官员及亲属等,对并州官属父老赐帛有差,佐命功臣子孙及原大将军府官员,活着的量才赐官,死亡的给以祭祀,年高80以上的版授刺史、县令。二月二十三日,祭祀太原旧宅,以武士彟、殷开山、刘政会配食享祭。三月初五,武则天宴请亲族、邻里、故旧于并州朝堂,命妇人人会于内殿,皇室亲 族赐以金帛。下诏以皇后故乡,并州长史、司马各加勋级,年逾80的高龄妇女版授郡君,又各赐以布绢帛物品。事后,武则天再次回到故乡文水县,朝拜了崖底村孝文帝庙后,当晚住在村内,夜间外出观星,被酸枣刺勾住下裙,她伸手摘开衣裙,掰掉勾刺,骂声讨厌的刺要你何用。次日离去,从此这里的酸枣都不再长刺。由于该村做过武则天的行辕,以后人们叫该村为“武辕池”。这个村名一直到今天未曾更改。1958年修文峪河水库,武辕池村没入水中,每当天旱水浅时记有武辕池村名的石碑仍能露出水面。
武则天离村,行至碟子沟,看到这里的河流便于开渠引水,便建议文水县令开渠引水,浇灌农田。事后,当地开成两条水渠,一名甘泉渠,一名常稔渠,但由于土地纠葛未能解决,规模不大。到开元二年(714年),文水县令代谦组织民众开渠引水,在县内形成甘泉渠、千亩渠、荡沙渠、灵长渠4条大渠,灌溉农田数千顷,成为造福于后代的不朽工程,完成了武则天的遗愿。
太子的选择是武则天政治生涯的一个重要部分,也是困扰她多年的事。在称帝之初,武家子孙武承嗣、武三思就上下活动求为太子。天授二年(691年)九月,在武则天的侄子魏王武承嗣的授意下,凤阁舍人张嘉福指使王庆之率数百人上表,请立武承嗣为太子。武则天不许,王庆之以死泣请。武则天给印纸一张作出人证,让他走,以后王庆之多次求见专言此事。武则天怒,命凤阁侍郎李昭德赐杖。李昭德引王庆之出光顺门,立即杖杀,余党散去。之后,李昭德、狄仁杰都劝武则天立亲子为太子,无人再敢为武承嗣等求乞。
圣历元年(邱8年)三月初九,武则天托病,派徐彦伯带一班宫人去房州设计召回李显。二十八日,李显回到洛阳,满朝文武无人知道。八月十一日,武承嗣因求太子不得,忧愤成疾而死。九月十五日,因李旦固请让位于李显,武则天同意立李显为太子。圣历二年(699年),武则天怕自己死后太子与武家子孙不能相容,令太子李显、相王李旦、太平公主与武攸暨、武三思等立誓于明堂,铭之铁卷, *** 史馆。
长安元年(701年)十二月,武则天为其父立大周无上孝明高皇帝碑(又称攀龙台碑)于文水吴陵。碑高5丈,宽9尺,厚3尺,碑文6700余字,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大墓碑。碑文由唐代宰相李峤撰写,记载了武氏家族的起源及其父武士彟的一生经历,是一份重要的历史文献。次年六月,武则天又为其母立大周无上 孝明高皇后碑于咸阳顺陵,也是一块巨大的墓碑。碑文由武则天的侄子梁王武三思撰写,记载了其母杨氏的一生经历。
武则天的无字碑
长安二年(702年)正月,武则天首设武举选拔将领,使许多有才干的人得到重用。十一月,武则天令苏(特殊字) *** 酷吏所定的旧案,从而使许多蒙冤者得以 *** ,许多冤案得到昭雪。
长安四年(704年)八月,武则天卧病在床。十一月,封张柬之为守凤阁侍郎。
神龙元年(705年)正月二十二日,张柬之、崔玄(日韦合并)等迎李显太子,杀张昌宗、张易之等,逼武则天让位于李显。二十三日,武则天命太子李显监国。二十四日,武则天下诏传位于太子李显。二十五日,太子李显即帝位,为中宗。二十六日,武则天移居上阳宫。二十七日,唐中宗李显率百官谒上阳官,上尊号曰“则天大圣皇帝”。二月初四,唐中宗恢复国号为唐,至此,15年的武周王朝告终。同日,唐中宗复改神都为东都,北都为并州。十一月二十六日,武则天病死于上阳宫仙居殿,享年82岁。遗诏:去帝号,归乾陵合葬。王皇后、萧淑妃及其牵连的人都予赦免。神龙二年(706年)五月十八日,葬武则天于乾陵,谥号“则天大圣皇后”;景云元年(710年),改称“天后”,后又改称“大圣天后”;延和元年(712年),改称“则天后”;天宝八年(749年),追尊为“则天顺圣皇后”。
武则天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颇具传奇色彩。在1000多年前的封建时代,因为她触犯了家族天下的传统,打倒所有的反对者,当了女皇帝,所以被历代统治者指责为“狠毒、 *** 、杀人如麻”的暴君。但所有这些都掩盖不了她的辉煌政绩。
武则天,并州文水人,于唐高祖武德七年生于首都长安,即今陕西西安。其父以经营木材为业,家境殷实,富有钱财。一、结识隋炀帝大业末年,李渊任职河东和太原之时,因多次在武家留住两人结识。隋炀帝命李渊镇守太原,曾提拔武士做了个行军司铠参军。李渊在太原起兵反隋以后,武家曾资助过钱粮衣物,故建立以后,曾以元从功臣历官工部尚书、黄门侍郎、库部侍郎、判六尚书事、扬州都督府长史、利州、荆州都督等职。武则天从小性格强直,不习女红,唯喜读书,故知书达礼,深谙政事。童年时代,曾随父母遍游名山大川,阅历深厚,培养了她的眼界和才干。二、被选入宫贞观十一年十一月,听说年轻的武则天长得明媚娇艳,楚楚动人,便将她纳入宫中,封为五品才人,赐号武媚,故称武媚娘。武则天入宫之前向寡居的母亲杨氏告别时说:侍奉圣明天子,岂知非福,为何还要哭哭啼啼,作儿女之态呢?有一次,当她听说唐太宗有一匹名叫狮子骢的烈马,无人能够驯服,便主动对唐太宗说:臣妾能制服陛下的这匹烈马,但需三件器物:一是铁鞭,二是铁,三是匕首。我先用铁鞭抽它,如果不服,再用铁击它的头,再不服,就用匕首割断它的喉咙。唐太宗乃爱马之人,对她的驯马方法甚不认同,只觉武才人很是霸道。三、削发为尼后再度入宫贞观十七年,太子李承乾被废,晋王李治被立。此后,在侍奉太宗之际,武则天和李治相识并产生爱慕之心。唐太宗死,武则天依唐后宫之例,入感业寺削发为尼。永徽元年五月,在太宗周年忌日入感业寺进香之时,又与相遇,两人相认并互诉离别后的思念之情。这时,由于无子而已失宠的王皇后看在眼里,便主动向高宗请求将武则天纳入宫中,企图以此打击她的情敌。唐高宗早有此意,当即应允。永徽二年五月,唐高宗的孝服已满,武则天便再度入宫。次年五月,被拜为二品昭仪。四、设谋夺取皇后之位永徽五年初,武则天生一女婴,唐高宗视她如掌上明珠。有一天,王皇后独自前来探望女婴,等王皇后离去以后,武则天发现女婴已死。唐高宗得知后大怒,立即下令追查凶手。侍奉宫女都一致诉说王皇后刚刚离开此地,武则天便也痛哭流涕,乘机历数皇后的种种不端。唐高宗听后深信不疑,认定女婴为王皇后所害,顿生废立之心,同时也想借废立皇后打击权臣。于是,他便和武则天一起来到府第,藉饮宴刺探他的立场。在饮宴期间,高宗先是把无忌的三个儿子拜为朝散大夫,又赐给了大量金银锦帛,接着再吐露打算废立皇后的心意。但长孙无忌只是岔开话题,回避正式的表态。唐高宗和武则天没有达到目的,只得不快地回宫。不久,武则天又指示她的母亲杨氏到无忌处说项,但却遭到无忌的严词拒绝。永徽六年六月,与其母柳氏找来巫师,企图用厌胜之术,将武则天诅咒而死。事泄之后,唐高宗在大怒之下,不但将柳氏赶出宫中,而且还想把武则天由昭仪升为一品宸妃,由于受到宰相韩瑗和来济的反对,最后不能成事。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692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唐朝罗织罪刑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