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贞观之治时期唐朝在文化方面的政策

人生百味 2023-07-19 15:58:37

在文化方面,唐太宗则大力奖励学术,组织文士大修诸经正义和史籍;在长安设国子监,鼓励四方君长遣子弟到来留学。

设馆兴学

唐太宗即位前已置文学馆,有十八学士,即位後更在京设弘文馆,徵集图书二万余卷;同时重建地方州县学校,扩充京师国子监,延聘名儒出任学官,生员多至万人,并接受新罗、吐蕃、日本等的君长皆派子弟来华求学,由是时文教生员背景多元,复兴卓然有成。

文学馆

官署名。唐武德四年(621),秦王李世民置,以收罗人才。秦王李世民命僚属十八人以本官兼文学馆学士,号称十八学士,分番直宿,每日引见,讨论文典。当时人羡慕学士入馆,称之为登瀛洲。

武德四年,唐太宗李世民在长安城设文学馆,王府属杜如晦、记室房玄龄、虞世南、文学褚亮、姚思廉、主簿李玄道、参军蔡允恭、薛元敬、颜相时、咨议典签苏勖、天策府从事中郎于志宁、军咨祭酒苏世长、记室薛收(收卒,刘孝孙补入)、仓曹李守素、国子助教陆德明、孔颖达、信都盖文达、宋州总管府户曹许敬宗共十八人常讨论政事、典籍,当时称之为“十八学士”。

复命画家阎立本为十八学士画像, 即为《十八学士写真图》,褚亮题赞。当时被唐太宗选入文学馆者被称为“登瀛洲”,后人有所谓“十八学士登瀛洲”。

国子监

唐、宋时期,国子监作为国家教育管理机构,统辖其下设的国子学、太学、四门学等,各学皆立博士,设祭酒一人负责管理。

唐承隋制,武德元年(618)唐设国子学,学额300人,学生皆为贵族子弟,教师24人。贞观元年(627)唐将国子学改称国子监,同时成为独立的教育行政机构。监内设祭酒一人,为最高教育行政长官。设丞一人,主簿一人,负责学生学习成绩和学籍等具体事宜。唐代曾几易国子监之名,曾改称司成馆、成均监,神龙元年(705)又复其名。据《旧唐书·高宗本纪》载:“凡六学,皆隶于国子监。”所谓六学,即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和算学。

弘文馆

官署名。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置修文馆于门下省。九年,太宗即位,改名弘文馆。聚书二十余万卷。置学士,掌校正图籍,教授生徒;遇朝有制度沿革﹑礼仪轻重时,得与参议。置校书郎,掌校理典籍,刊正错谬。设馆主一人,总领馆务。学生数十名,皆选皇族贵戚及高级京官子弟,师事学士受经史书法。

撰经修史

命孔颖达等人修定《五经正义》,统一南北经学;又置国史馆,由宰相监修前朝国史,开官修历史的风气。

太宗戮力复兴文教,奖励学术,外国君长如高句丽、日本、高昌、吐蕃等皆遣弟子来唐留学,使唐代学术文化传播四方。东亚各国尤以日本、高丽为甚,深受唐文化影响。

《五经正义》

是唐代孔颖达等奉敕编写的五经义疏著作。该作品于唐高宗时成书,完成了五经内容上的统一。以作为科举考试的标准教科书。此后,注释儒经必须以此为标准,科举应试亦必须按此答卷,不许自由发挥。

《五经正义》是经学义疏的结集,偏重南学。其中包括《周易正义》14卷,《尚书正义》20卷、《毛诗正义》40卷、《礼记正义》70卷、《春秋左传正义》36卷。孔颖达等奉命主持编定,前后历时30余年,参与者约50余位著名学者。其中《周易》用魏王弼、晋韩康伯注;《尚书》为梅赜本汉孔安国传;《诗经》用汉毛亨传、郑玄笺;《礼记》用郑玄注;《左传》用晋杜预注。各经大多依据自古以来,特别是两汉魏晋南北朝至隋的多家注释整理删定而成,“事必以仲尼为宗”,试图“去其华而取其实,欲使信而有征。”

汉末以来,长期变乱,儒家典籍散佚,文理乖错,且师说多门,章句杂乱,为适应科举取士和维护全国政治统一的需要,《五经正义》应时而出,以求结束儒学内部宗派的纷争,为古代经学发展史的重要环节。《五经正义》现存《十三经注疏》中,流传版本以影印阮刻《十三经注疏》本为佳。

唐太宗贞观十六年(公元642年)编成。后经马嘉运校定,长孙无忌、于志宁等增损,于唐高宗永徽四年(公元653年)颁行。凡士人应明经科,均须诵习儒经,义理全据《正义》所说,否则就被视为异端邪说。《五经正义》中含有哲学思想的著作是《周易正义》和《礼记正义》。前书宣扬“先道而后形”的唯心论,后书突出儒家重礼的观念,提倡尊卑贵贱的等级差别,影响颇大。

唐朝初年学者孔颖达主持编撰“五经正义”,以作为科举考试的标准教科书。其中所谓“五经”,指的是《周易》《古文尚书》《毛诗》《礼记》《春秋左传》这五部经典,这跟汉代的“五经”已经有了很大的不同。汉代“五经”之《礼》,指的是《仪礼》,到唐代则变成了《礼记》;汉代《春秋》指的是《春秋经》,唐代则变成了《左传》。

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措施

一代名君唐太宗
贞观政绩流芳千古
一、总结经验教训,选官任贤,大度纳谏。
二、节俭自律,厉行法制,发展国家经济
三、和睦相处,融洽的民族关系
四、对外交流,传播世界的盛唐气象
“贞观之治”是唐太宗之所以成为我国古代杰出政治家的业绩。唐太宗的主要政绩,教材从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进行了阐述。这些措施构成了“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与隋末暴政形成鲜明对比。其内容有:政治方面:任用贤良,虚怀纳谏。沿用并加强三省六部制,确立新的宰相制度,要求三省官员各尽其责,真正起到互相检查的作用。还要说明唐太宗大力精简中央和地方各级行政机构和官员,提高了行政效率,节省了财政开支,有利于减轻劳动人民的负担。大兴学校,发展科举,扩大了唐朝统治的基础。经济方面:轻徭薄赋发展生产。以上措施,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广大农民定居下来,以辛勤劳动迅速改变农村的凋残景象,使经济迅速恢复发展。于是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初步繁荣,民族关系融洽,社会升平的治世局面形成了,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
“女皇帝武则天”,讲清楚两个问题:首先从唐的皇后到周的皇帝,武则天是从帮助高宗处理政事而逐渐掌权的。其次武则天的统治。一是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奖励农桑。二是破格用人,重用有才能的官员,扩大其政权的社会基础,这对封建国家的巩固和强盛起了一定作用。
“开元盛世”。这也是本课的重点知识,可以总结归纳出唐玄宗统治前期主要政绩,这些政绩构成了“开元盛世”的主要内容。对其政绩,教材主要从任用贤相,整顿吏治,重视农业生产。上述政策,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于是政治比较安定,经济繁荣发展,文化昌盛,国力富强的盛世局面形成了,史称“开元盛世”。

{ 建立 → 盛世 { 兴起—贞观之治←唐太宗的政绩
隋→唐 继承—武则天统治←武则天的政绩
统一
顶峰—开元盛世←唐玄宗的政绩
(1) 贞观之治(627-649)
唐太宗,在位期间,社会比较稳定,政治比较清明,社会经济出现了繁荣景象,国力逐渐强盛,称为“贞观之治”。 (2) 沿用北魏以来的均田制,使农民得到一定的土地,又实行租庸调制,尤其是、“庸”,可以纳绢代役,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客观上有利农业生产的发展,增加国家收入。政治上沿用并完善了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唐太宗善用人,善纳谏。“房谋杜断” 魏征 。
武则天:(1)重视农业,提拔人才,社会经济继续发展,政策连续性和长期性。
唐玄宗和开元盛世:

① 唐太宗、武则天的业绩,为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② 任用名相姚崇、宋璟,信用不疑,对实现政局安定起了很大作用。
③ 裁汰冗官、整顿吏治、淘汰僧尼。
唐太宗 唐玄宗

政治 知人善任 选贤任能
虚怀纳谏 刷新吏治
革新政治 限制佛教
实行募兵制
轻徭薄赋
劝课农桑
经济 兴修水利 大力发展生产
戒奢从简

文化 兴科举 大兴文治
大办学校 发展科举

武则天的政绩,主要有三点:首先,破格用人和发展科举制度;第二,重视发展农业生产。这是武则天对历史最重要的贡献。武则天执政期间,唐朝国势仍在持续上升,是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之治”的时代,既使唐太宗政策得以继续贯彻执行,又为“开元盛世”做了铺垫。

简述“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评价唐太宗。简述武则天的统治措施及其作用,简述唐玄宗统治措施 简述 快!

贞观之治是指唐朝初期出现的太平盛世。由于唐太宗能任人唯贤,知人善用;开言路,虚心纳谏,重用魏征等;并采取了一些以农为本,减轻徭赋,休养生息,厉行节约,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宁的局面。当时年号为“贞观”(627年--649年),史称“贞观之治”这是唐朝的第一个盛世,同时为后来的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1。隋唐更替,其间的战争是人口减少约2000万以上,战争结束,人少地多,人心思安,这是贞观之治产生的最重要原因。2。隋开创了大运河以及科举,大运河的劳民导致隋灭亡,但这些却促成了贞观之治的产生。开创大运河,弊在当时,功在千秋。3。前期的李世民汲取隋失败的教训,正如汉朝初期汲取秦灭亡的教训一样,让百姓休养生息,李世民自己也基本能虚怀从谏。但是,晚期的李世民变了,不再那么虚怀从谏,不在让百姓休养生息,而是好大喜功,征服高丽失败。这些是贞观之治不能持久的原因。

唐太宗李世民述评

唐太宗李世民(599年~649年),是唐朝第二位皇帝,名字的意思是济世安民。太宗是他死后的庙号。他还是唐朝军事家,政治家。他开创了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将中国封建社会推向鼎盛时期。他一生为唐朝立了汗马功劳,主要表现在统治前随父出征消灭其他反隋力量,统治期间进行改革促使唐朝繁荣发展。纵观一生李世民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能打天下又能治天下的有道明君,推动了中国封建社会向前发展。
隋朝灭亡后李渊开始着手消灭其他反隋力量,李世民就帮助他用了十年的时间先后消灭了薛举、薛仁杲、李轨、刘武周、王世充、窦建德、萧铣和梁师都等割据势力。在征战中显示了李世民非凡的才能,屡立战功,在朝廷大臣之间树立了很高的威信。由於李渊对他的继承人的问题一再反覆,这导致了他的儿子李建成、李元吉和李世民之间的冲突。玄武门之变后李渊受软禁,被迫将皇帝位让给李世民,李渊退位为太上皇。公元626年,李世民即位,次年改年号为贞观。
唐太宗即位后,居安思危,任用贤良,虚怀纳谏,实行轻徭薄赋、疏缓刑罚的政策,并且进行了一系列政治、军事改革,终于促成了社会安定、生产发展、国富兵强、民丰物阜的升平景象。在位期间,采取了很多有效的措施,巩固唐朝的统治。
是一位不错的皇帝 .

2第一,,立君为民.即认为设置君主职位是为了治理民众,为民之父母.
第二,民养君.统治者是依靠被统治者的供养而存在的,"日所衣食,皆取诸民者也".
第三,民择君.君的地位是以民的服从和支持为前提的,如果民不再服从君主统治,君也就不成其为君了.
民本理论的基本结论就是"为君之道,必须先存百姓",作为一种治民安君的基本策略,这个认识包括这样几项内容,即统治者无为节欲,因民心,从民欲,以农为本.李世民将其治民思路概括为"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 李世民的民本思想是对以往民本思想和实践的全面整理和总结.在实践 上,它巩固了唐王朝的统治,推动了社会发展,为唐的鼎盛奠定了基础.然而民本是以专制统治为前提和归宿的,与民主思想无涉,是君主政治自我调节的理论依据.其实现程度主要取决于统治者,效果也十分有限.李世民晚年民本观念转弱也证明了这一点.
(2)积极纳谏的整治调节思想.进谏与纳谏是君主政治时代的一项重要政治活动内容,主要表现为君臣互动,它是君主政治的一种调节机制.李世民在位期间大体能做到从谏如流,是历史上最善于求谏,纳谏的帝王.他还对纳谏进行了理论思考, 《帝范》中就有《纳谏》, 《去谗》等文章,谈论纳谏问题. 其思想主要包括:
第一,认识到纳谏的必要性及其在政治中的作用.纳谏对君主决策具有集思广益,及时发现和纠正决策失误的作用;纳谏在官员管理中具有通下情,防壅蔽,辨别忠邪,调动臣子积极性等功能.
第二,虚心纳谏,积极求谏.李世民认为,"明主思短而益善,暗主护短而永愚",认为对进谏的不同态度是明君与暗主的一项重要区别.他鼓励臣下尽忠直言并在相当程度上做到了这一点,能够"闻过即改,从谏如流".李世民不仅勇于纳谏,还采取一些措施来鼓励,倡导进谏.例如,奖赏谏臣,建立,完善相关制度,如宰相分权合议制,创立谏官入阁议事制等.
李世民的纳谏,求谏思想和实践在历代帝王中是非常突出的.在他有意识的倡导下,贞观期间涌现了以魏征为代表的一批敢谏之臣,形成了"直士盈朝,从谏如流"的局面,纳谏的政治调节功能也得到较好发挥.但纳谏是以肯定君主专制为前提的,因此只是专制制度的一种补充,其实际效果主要取决于 君主的态度和能力.晚年时,李世民逐渐骄傲起来,多拒谏,或纳而不行.
3唐太宗扩充国学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严格录取. 武则天首开"殿试",创"武举",应试者多至万人.

一代名君唐太宗
贞观政绩流芳千古
一、总结经验教训,选官任贤,大度纳谏。
二、节俭自律,厉行法制,发展国家经济
三、和睦相处,融洽的民族关系
四、对外交流,传播世界的盛唐气象
“贞观之治”是唐太宗之所以成为我国古代杰出政治家的业绩。唐太宗的主要政绩,教材从政治、经济、文化三方面进行了阐述。这些措施构成了“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与隋末暴政形成鲜明对比。其内容有:政治方面:任用贤良,虚怀纳谏。沿用并加强三省六部制,确立新的宰相制度,要求三省官员各尽其责,真正起到互相检查的作用。还要说明唐太宗大力精简中央和地方各级行政机构和官员,提高了行政效率,节省了财政开支,有利于减轻劳动人民的负担。大兴学校,发展科举,扩大了唐朝统治的基础。经济方面:轻徭薄赋发展生产。以上措施,符合历史发展的规律,广大农民定居下来,以辛勤劳动迅速改变农村的凋残景象,使经济迅速恢复发展。于是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初步繁荣,民族关系融洽,社会升平的治世局面形成了,历史上称为“贞观之治”。
“女皇帝武则天”,讲清楚两个问题:首先从唐的皇后到周的皇帝,武则天是从帮助高宗处理政事而逐渐掌权的。其次武则天的统治。一是重视发展农业生产,奖励农桑。二是破格用人,重用有才能的官员,扩大其政权的社会基础,这对封建国家的巩固和强盛起了一定作用。
“开元盛世”。这也是本课的重点知识,可以总结归纳出唐玄宗统治前期主要政绩,这些政绩构成了“开元盛世”的主要内容。对其政绩,教材主要从任用贤相,整顿吏治,重视农业生产。上述政策,促进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于是政治比较安定,经济繁荣发展,文化昌盛,国力富强的盛世局面形成了,史称“开元盛世”。

{ 建立 → 盛世 { 兴起—贞观之治←唐太宗的政绩
隋→唐 继承—武则天统治←武则天的政绩
统一
顶峰—开元盛世←唐玄宗的政绩
(1) 贞观之治(627-649)
唐太宗,在位期间,社会比较稳定,政治比较清明,社会经济出现了繁荣景象,国力逐渐强盛,称为“贞观之治”。 (2) 沿用北魏以来的均田制,使农民得到一定的土地,又实行租庸调制,尤其是、“庸”,可以纳绢代役,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客观上有利农业生产的发展,增加国家收入。政治上沿用并完善了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唐太宗善用人,善纳谏。“房谋杜断” 魏征 。
武则天:(1)重视农业,提拔人才,社会经济继续发展,政策连续性和长期性。
唐玄宗和开元盛世:

① 唐太宗、武则天的业绩,为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② 任用名相姚崇、宋璟,信用不疑,对实现政局安定起了很大作用。
③ 裁汰冗官、整顿吏治、淘汰僧尼。
唐太宗 唐玄宗

政治 知人善任 选贤任能
虚怀纳谏 刷新吏治
革新政治 限制佛教
实行募兵制
轻徭薄赋
劝课农桑
经济 兴修水利 大力发展生产
戒奢从简

文化 兴科举 大兴文治
大办学校 发展科举

武则天的政绩,主要有三点:首先,破格用人和发展科举制度;第二,重视发展农业生产。这是武则天对历史最重要的贡献。武则天执政期间,唐朝国势仍在持续上升,是上承“贞观之治”,下启“开元之治”的时代,既使唐太宗政策得以继续贯彻执行,又为“开元盛世”做了铺垫。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691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