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隋炀帝杨广造成的隋末天下大乱导致全国人口锐减,至唐高祖武德年间仅200余万户,李唐统一全国后户口开始逐步恢复。唐太宗贞观十三年,户数恢复至304万,人口达1235万,又获塞外归附人口120余万。
《册府元龟·卷四百八十六》:显庆二年十月,高宗问中书令杜正伦隋有几户,正伦奏:“大业初有八百馀万户,末年离乱,至武德有二百馀万户。”
《通典·食货七》:大唐贞观户不满三百万。三年,户部奏,中国人因塞外来归及突厥前后降附开四夷为州县,获男女一百二十馀万口。
高宗永徽三年(652年)全国有户380万。《唐会要·卷八十四》:永徽三年七月。户部尚书高履行奏。计户三百八十万。
武则天神龙元年(705年)全国有户615万,约3714万人。
《旧唐书·卷八十八》:是岁,再迁户部尚书,奏计帐,所管户时有六百一十五万六千一百四十一。
唐玄宗天宝十三载(754年),户数9619254,口数52880488,为官方户口统计的峰值。《旧唐书·本纪第九》:其载,户部计今年见管州县户口:管郡总三百二十一,县一千五百三十八,乡一万六千八百二十九;户九百六十一万九千二百五十四,三百八十八万六千五百四不课,五百三十万一千四十四课;口五千二百八十八万四百八十八,四千五百二十一万八千四百八十不课,七百六十六万二千八百课。
安史之乱后,因藩镇割据及户籍统计和管理混乱废弛,户口数不符合实际情况,据学者分析广德二年(764年)全国人口至少有4600万到4700万左右,晚唐人口峰值达六千万左右。
现代学者们普遍认为唐朝的人口峰值出现于唐玄宗天宝十三载至十四载间(754年-755年),因学者考虑到佃农、隐户、奴仆、士兵、僧道、外族等不纳入户口统计的人而对唐朝人口峰值有不同看法。唐朝史学家杜佑认为唐朝天宝年间户口峰值为一千三四百万户;现代学者赵文林、谢淑君认为天宝十三载为唐朝人口顶峰,总人口数约为6300万;现代学者冻国栋认为唐朝人口峰值出现于天宝十三载,其中户数大约为1430-1540万户,对应人口7475-8050万人;现代学者王育民认为天宝年间的人口峰值约为8050万;葛剑雄认为天宝十四载左右的人口峰值约在8000-9000万之间;现代学者陈旭麓提出唐朝人口峰值是9254万人;日本学者日野开三郎更认为唐朝人口最高峰时约有2000万户,人口总数达1.4亿人。
唐朝时期的中国人思想开放,没有固步自封,善于吸收各民族各国的优秀文化,西域的乐舞艺术、古印度的佛教、梵剧、古日本、古朝鲜的文学和唐朝的互相渗透、融合,才出现了豪放、富丽的唐朝文学。文化上的兼容,对外开放上十分活跃,世界各地的人云集到首都长安,世界各地派使者到唐朝学习,把长安作为文化盛都。
唐朝至少在盛唐以前,经济上高度繁荣,诗人们能够外出游历。社会自由发达,女性地位明显提高,思想上改变禁锢,显出开放的性格,有自由恋爱的权利。人们可以自由结婚和离婚。
【理性讨论、数据说话,关注明析历史,探究古代的经济真相】 经历安史之乱,唐朝中后期统治衰弱,直到灭亡并迎来五代十国的乱世。由于这段时期太过混乱,大量的史料缺失,以至于大量的经济数据都是一片空白,最基本的人口数据都残缺不全。 笔者之前三篇系列文章,陆续研究了唐朝前期的人口和耕地,以及不同时期的财政收入,本文将在前面研究基础上,探究唐朝中后期至五代十国的真实人口数据。 安史之乱后的人口形势 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唐朝对全国的统治力大幅衰弱,此后再没有全面的户口统计,从史料记载的统计数据看,忽高忽低、波动太大,难以反映全国人口的真实情况。 失真的人口统计。平定安史之乱后,唐代宗广德2年(764年)的户口数据:户籍293万,人口1692万,表面上比天宝15年的5292万减少了2/3,实际情况真是这样吗? 当然不是!安史之乱虽然重创了唐王朝,造成了大量百姓死亡,但还不至于造成2/3的人口损失,真实原因是大量州县不申报户口以及户籍隐漏。 户口统计不全是唐朝中后期的常态。以元和15年(820年)的户籍资料为例,全国301个州府,只有169个州府有户籍数据,而未上报户口数据的132个州府在开元时期总户数为161万户,连中央直接控制的淮南道都没有相应的户籍数据。 实际上,有户口数据的州府也不一定是全面的,底下县乡也会存在漏报、少报的情况,毕竟古代不便,官府深入基层核实百姓户籍是非常困难的,当中央政权力量不够强大时,统计数据的缺失更会放大。例如同样没有遭到"安史之乱"波及的江西和浙江,江西在开元时期有35万户,到元和年间增长10%,至38.5万户,而浙江户籍则从83.9万户减少到34.3万,降幅达到60%。显然没有经历战火的江南地区,存在严重的逃户、漏报和隐瞒户籍的情况。 元和中兴后,上报户籍的藩镇、州、府增加,中央控制的户籍才重新增长。唐宪宗元和15年(820年)的户数只有237万,到了823年就增加到335万,仅3年时间就增长了41.4%,显然不符合人口的自然增长规律。是什么原因造成公元820年后人口异常增长呢?因为唐宪宗李纯采取了对藩镇用兵的策略,817至818年陆续平定淮西节度使吴元济和淄青节度使李师道,819年宣武节度使韩弘归顺朝廷。此后,中央的直接控制区大幅增加,大量方镇和州县开始向朝廷申报户口。 前面这些主要是阐明一个道理:安史之乱后,唐朝中央 *** 权威丧失,藩镇、府、州、县都存在不报、少报、漏报、隐瞒户籍的情况,史书记载"安史之乱后,唐朝只有1600余万人口"的说法是片面和错误的。 那么安史之乱后,唐朝真实的人口是多少呢? 先看安史之乱的波及范围。安史之乱是唐朝的分水岭,国家经济从兴盛走向衰弱,政权从统一走向分裂,对唐朝乃至中国古代的影响是巨大的。如果只看对人口影响的话,安史之乱主要的波及范围是河东道、两都、河北道、河南道等北方地区,南方和四川地区并未受到战火的波及,自然不会存在人口伤亡的情况。否则北方打仗损失了60%的人口,南方百姓正常生活也死了大量百姓,这不符合常理。 再看战乱波及地区的人口变化。北方是战乱波及地区,双方直接交战地区的死亡率极高,从河南道、关内道上报户籍的州府情况看,河南道从87万降为16万,损失82%(仍有漏报的情况),关内道从68.6万减到28.4万,损失59%。再看全国重要府、州的人口比较,北方交战的京兆府(长安)、河南府(洛阳、叛军都城)、河中府、汴州都存在人口大量减少的现象,洛阳损失85%、汴州90%、长安33%。 如何估算安史之乱后的人口?北方、南方分别估算:1)北方整体都受到战乱波及,直接交战区甚至损失百分之八九十的人口,陇右道因为"撤兵勤王"而彻底丢失。当然损失80%-90%的人口太过夸张,否则也不能组织三十多万的大军,因此假定北方人口损失率为50%;2)虽未受战火波及,南方也不是完全不受影响,唐朝中央需要江南、淮南地区的赋税用于平叛,因此百姓的负担会加重,逃户、客户必然增加。赋税加重,百姓过得不好,人口可能不增长甚至减少,假定南方人口保持不变。 安史之乱后,唐朝人口约3576万。以天宝元年(742年)的户籍统计为基础,户籍人口5098万,比天宝15年少200万,4%的差异暂不考虑,其中: 1)北方,1521万。原有492万户,人口3042万,按50%折损率估算。安史之乱后,北方有户籍246万,人口1521万。 2)南方,2055万。户籍405万,人口2055万。 因此,全国共有651万户,人口3576万。 唐朝后期:户籍人口约3500万 主要探究"黄巢之乱"前夕的人口形势,这段时间在宪宗、武宗、宣宗的努力下,国家大体平静,虽然藩镇割据,偶有争端,并未出现大规模的战乱,因此全国人口应该总体稳定,约3500万,下面加以验证。 从前面的表格可以看到,公元840年前后,唐朝中央已知的户籍数约500万,但各藩镇、府、州、县上报的户籍仍存在少报、漏报的情况。然后此时卢龙、成德、魏博等河朔3镇和淄青节度使重新反叛,户籍自然不向朝廷申报,4个藩镇在天宝年间的户数约195万。按人口损失50%估算,4大藩镇安史之乱后的户籍约98万。因此,唐朝后期的户数至少598万,按照唐朝户均5.7人计算,总人口3409万,与上面估算的误差约5%。 考虑逃户及漏算,唐朝中后期人口约4600万 笔者在文章《唐朝经济研究之一:真实的人口数据》中,考究天宝年间的实际人口约6700万,相较官方统计的5300万,高了约30%。 我们结合官方数据,估算唐朝中后期的人口约3500万,如果考虑逃户和漏算的30%,则实际人口应该为4600万。 唐朝末期:黄巢起义,人口损失50%,约2300万 公元875年,王仙芝起义,拉开了唐末农民起义的序幕,接着878年的黄巢起义,更是掘开了唐王朝的坟墓。与安史之乱只波及了北方不同,黄巢起义将战乱烧向了全国,除了原本藩镇割据的河南、关中、山东等地,淮南、江南、福建、广东、贵州、湖南等富裕的南方地区也都受到了起义军蝗虫般的扫荡。黄巢率领起义军攻克长安的时候,纵兵烧杀抢掠了4个多月,在流窜作战期间,杀人放火、无恶不作,对于抵抗的州县,动辄屠城,福州、广州等城市居民被屠戮殆尽。 黄巢起义是中国古代一次影响深远的人口灭绝事件,估计人口损失约50%,因此唐朝末期的人口约2300万。 五代十国:战乱纷飞,人口停滞或减少 公元907年,朱温篡唐后,中国进入新的军阀大混战时期,短期的50余年,北方先后出现5个短命朝代,南方也相继诞生10个小国家。 五代十国,各国之间的战争不断,比较大型的战争就有22起,小型战争更是不计其数。各大割据势力为了扩大地盘,纷纷招兵买马,百姓生活困苦不堪,在割据岭南(广东)的南汉就爆发了声势浩大的张遇贤起义,人数一度超过10万。五代十国是一段混乱期,百姓生活艰难、流离失所,因此人口应该是不增长或者减少的。 如何估算五代十国的人口?史书没有五代十国开始时的人口数据,相关史料也比较少,只能从北宋统一天下的记载中发现线索。根据《宋史》和《太平寰宇记》记载,北宋980年完成统一时,从全国各大割据势力得到的户籍为524万。古代户籍数据不是实时更新,像五代十国这种混战期,可能10年都不重新统计户籍,北宋拿到的户籍都是极早的数据。因此,五代末期(960年)的户数可以认为是524万。 验证:另外结合北宋983年的人口数据650万户,如果按9‰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反推,户数约528万,两者相差不大,估算是靠谱的。 户均人口按多么估算合理呢?自"黄巢起义"至"朱温篡唐",再到五代十国,天下纷争80多年,百姓家庭必然残缺不全,很难达到"五口之家"的理想模式。可以参照的历史时期是唐朝初年,贞观13年(639年)的户籍为304万,人口1235万,户均4.06人。因此按户均4人计算,五代末期的人口约2100万。 总结:安史之乱至五代,一个人口毁灭的黑暗期 安史之乱将强盛的唐帝国推向了深渊,导致国家损失了30%的人口,2100万人死亡;唐朝中后期,经过代宗、宪宗、武宗和宣宗等皇帝的努力,国家人口保持在4600万左右,但是"黄巢之乱"重新带来了灾难,导致了相对值50%、绝对值2300万的人口灭亡。等到五代初期,全国人口只有2300万,再经历50多年的纷争,北宋建立时,全国人口约2100万。
唐朝时,长安城市人口密度在5600~21400人每平方千米之间。
1、 唐朝长安城的土地面积
唐长安是一个东西略长,南北略窄的长方形。根据考古实测,从东墙的春明门到西墙的金光门之间,东西宽为9721米(包括两城墙厚度)。从南墙的明德门到北墙的玄武门偏东处之间,南北长为8651米(包括两城墙厚度)。周长约35.5千米,面积84平方千米。全城建筑分三大部分:宫城、皇城和外郭城。
2、唐朝长安城的人口
唐代长安的人口数量问题一直是一个争论的焦点。
韩愈在《论今年权停选举状》中称“今京师之人,不啻百万”。唐代诗人的吟咏中常有“长安城中百万家”的说法。杜佑《通典》卷173《州郡二》载,“唐京兆府户口数为三十三万四千六百七十户,九十二万人”。虽然《唐书》之《地理志》记载“天宝元年京兆府人口数诗一百九十六万余”,与《通典》记载的人口数量有很大出入。但由于《唐书》撰写于唐朝灭亡后的后晋时期,而《通典》是时唐代政治家、史学家杜佑所撰,公认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体例完备的政书,所以 唐朝时长安城市人口以《通典》所载的“九十二万人”为据。
严耕望对唐长安人口的估计最高,其估数为170—180万。他将长安人口分为宫廷人口、中央政府官员额、京师禁卫军、寺观人口、外人侨寓、一般市民、流动人口,然后分别按唐前期和后期来做统计,但结果是各项之间存在着相当大的重合,因此,重复统计便是其研究中的最大问题。郑显文的估计最为保守,认为唐长安人口在50—60万之间。郑氏认为,以往推算长安城有百万以上的人口,都是笼统的过高推算。应该首先弄清唐代每户居民的口数以及唐长安城内的户数。
3、综合资料,可知当时长安城的人口密度在5600~21400人每平方千米之间。而如果根据古长安实测面积及《通典》的人口记载,在长安为83.1平方公里面积上,有九十二万人在此定居生活。据此计算, 古长安平均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约为11071人。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687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唐朝不同时期的疆域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