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唐朝为什么实行募兵制(唐朝的兵制具体是怎样的?)

话历史 2023-07-19 15:13:39

募兵制中国古代兵制之一,它的创始人是春秋时期的吴起。在春秋时期,国家征兵只是针对于世家子弟中的男丁。但是随着战事的发展,这已经无法满足国家战争的需要。于是便开始向普通大众征壮丁,但是这些从普通百姓中征来的壮丁,并没有军饷可拿,甚至于粮食和武器的问题也需要他们自行解决。

同时这些从普通百姓中走出来的壮丁,如果在战争结束后,他们依旧还存活于这个世界,那么接下来的时间他们并不是继续接受军事操练,而是回家继续种田,即从普通百姓中走出来的士兵,并没有专门的军事训练,作战能力相较于正规军是非常低下的。

募兵制是在征兵制度已经不适用于当时社会时,为了能够顺应历史潮流而重新建立起来的选拔制度。

关于此征兵制度,首先要求全副三层衣甲,“上身甲”、“股甲”和“胫甲”。其次是从百姓中选拔出来后成为了正式的士兵后,国家就会给予他们军饷,并且在战争结束后,他们也不用解甲归田,会继续接受严格的作战训练。甚至于作为他们的家人也会被免去徭役赋税,还能得到房租和土地,这在一定程度上鼓舞了更多的百姓参军。

唐朝初期采用征兵制来征集管理军队。但到了唐朝后期,战事增多,服兵役时间增长,许多人不愿意去当兵了。在天宝八年的时候,唐朝政府开始实施募兵制,以此来缓解国家兵源不足的问题。唐朝五代十国之后,募兵制取代了征兵制。

募兵制有优点也有缺点。它增加了国家的兵力来源,为国家准备了有较高战斗力的士兵。但同时募兵制也会造成士兵只知将帅,不知朝廷的问题,这样就容易形成地方割据势力,对中央统治带来不利影响。

募兵制利弊

募兵制是指国家以雇佣的形式招募士兵的一种军事制度,而被招募的士兵则应该是一种比较专业化的长期的进行士兵工作的一种制度,这种制度属于中国古代的兵制之一,那么募兵制的利弊各是什么呢?

自唐玄宗时期开始实行的募兵制利弊均有,但它在一定程度上适应了社会的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这些被招募的士兵都属于专业化的士兵,有着精良的设备,并不同于原来的府兵制,更加专业化的特点,使得军队战斗力明显提高。另一方面,兵源问题容易得到解决,一些没有土地的农民,会选择将士兵作为一种职业,这样就有助于解决了兵源问题。募兵制利弊均有,虽然他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军队战斗力的增强,但是它还是存在着一定的缺陷。

军队中存在着并不服从管理的现象,统治秩序比较混乱,存在着“谁给钱听谁的”的现象,士兵中军心不齐,缺乏统一的领导管理,并且时常存在着叛乱情况等的发生,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安定。在刚开始招募士兵时,政府负担较小,招募制度促进了兵源的充足。

但是后来,随着士兵的精神涣散,军心不齐等存在着一些反抗的现象,由此国家政府等就必须要付出巨大的财力物力去平息,而这些则对社会的发展形成了巨大的阻碍作用。虽然募兵制利弊两个方面的均有,但是它的出现与使用是顺应了当时社会背景与社会发展的需要。

募兵制特点

募兵制顾名思义就是以招募雇佣的方式聚集士兵的一种制度,这种制度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兵制之一,起源于唐玄宗时期,存在时间久且影响深远,那么募兵制特点又有哪些呢?

最典型的募兵制特点指的是其在选拔士兵方面的严格要求,对于这种募兵制的选兵实际上是有着相当高的要求标准,它对士兵的衣服要求是内外三层衣甲——即“上身甲”、“股甲”和“胫甲”。由于在当时的社会并没有裤子,所以人们下身穿的多为裙子,相对于当时的士兵来说就是跟裙子的形状很像的“股甲”。大概得装扮是在“裙子里边光着大腿,在膝盖的下方处约摸有半截和裤筒一样的胫衣,这个胫衣就套在小腿上,这些小腿上的胫衣就被称为是皮革的“胫甲”。对于参加应募的要求则是,穿好这上身甲、股甲、胫甲三层衣甲,脑袋上再戴上一个沉重的青铜制成的头盔,手里还要拿着那些弓箭,另外还要配带弓剑,自己随身携带着自己三天的干粮,负重进行一定的奔跑,时间是从早晨起来到日落,跑的长度一百里,能够完成的人才算合格,即应征成为士兵。

募兵制特点除了选拔士兵具有严格的标准之外,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即招募后的士兵的训练及技术方面更具有专门化,成功应招的士兵即使是闲时也需要训练作战的技巧与提升自己的战斗力,即募兵制另一个主要的特点是士兵的专业化。

唐朝实行募兵制的原因

募兵制是在唐代逐渐代替了府兵制而实行的一项重要的军事组织制度,有关唐朝实行募兵制的原因具体有两个方面。

首先,唐朝实行寡兵制的原因之一是募兵制与土地问题方面并没有太多的联系,土地问题一直是人民最关心的问题。在国家财政方面与土地问题之间存在着一种间接的联系,并没有直接的关系。从而使得募兵制的实行获得了百姓一定程度上的支持,有效地治理关于土地兼并后对国家中军事力量的速度,使得国家政治稳定。其次,唐朝实行募兵制的原因还包括从隋朝吸取经验。

隋朝时期主要采用的是府兵制的军事制度,府兵制是一种兵民合一的制度,即府兵在平时就在土地耕种充当农民,而农闲时才开始训练,作战时则跟着军队出兵打仗。府兵同时拥有着士兵与农民双重的身份,并没有军事职业化的特点,反而更具民兵属性,即军队的战斗力有限。

唐王朝在实行募兵制时,已经具有了相当的实力,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唐王朝对士兵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唐朝开始着手军事组织,即具有精良的设备,专业化的水准的正规军。募兵制恰好符合这一要求,所以被唐朝广泛运用。

综上所述,唐朝实行寡兵制的原因主要是为了适应社会时代的发展,以及维护自身的统治。

唐朝的兵制具体是怎样的?

唐朝建立之后,靠着唐军的四处征讨,国家的版图不断扩大,与外族的战斗中频频取胜,将帝国的影响扩散到世界各处。唐军之所以会这么强大,主要还是由于唐朝的国力强盛,再加上唐军内部人才辈出,还有先进的军事装备。

当然,唐朝的兵制本身,是唐军强大的基础,李唐皇族原本就是北周的关陇集团中的一员,他们的祖先李虎是北周八柱国之一,后来李渊与隋朝皇室还有着血缘关系,可他们趁着隋乱,靠着武力夺取了江山。

李世民等人在乱世中打造了一支强悍的军队,这是李唐能统一天下的主要因素,从建国开始,唐朝就开始打造自己的兵制。

唐朝的军事制度也继承了隋朝的特点,隋唐都是起源于北周,他们的兵制与周有着相似的地方,在北周中后期,府兵制开始渐渐成型,到隋朝正式确立。

府兵制

唐初沿用了隋的府兵制,在地方设立众多的折冲府,专门负责管理当地的军户,地方军人依均田令去领自己的田地,免纳租庸调,平时就在家来从事生产,特定时间轮番宿卫,战时出征,资装自备。这就形成了在乡为农,在军为兵,实行兵农合一、寓兵于农的制度。

唐朝用府兵来作为自己的常备军,主要是集中在关中地区,拱卫京师的同时,还要负责对外的战事。皇帝下辖有12卫,皇太子东宫有6率,每卫设大将军1人、将军2人,每率设率1人、副率2人。

平日里各地的府兵轮流征集过来宿卫京师,《新唐书?兵志》对于府兵的调动规定是有明确的记载:若四方有事,则命将以出,事解辄罢,兵散于府,将归于朝。在太宗朝的时候,对于原本的制度进行一些改变,由于战争频繁,府兵的征集越来越多,地方的府兵主要是从一些农民或者是小地主中选拔,通过折冲府来进行召集,一旦成为府兵,往往就是终身都会在军队中当兵。

折冲府作为地方征集管理府兵的机构,可以说是维持府兵制的主体,折冲府有着严格的规制,内部设立折冲都尉1人,左右果毅都尉各1人,长史、兵曹、别将各1人,下辖4~6团。每团200人,设校尉,辖2旅。每旅设旅帅,辖2队。每队设队正,分为5火。

每火10人,有火长。每队、每火的装备,如马、马具和、斧、钳、锯这些都有着严格的规制数额。府兵要想上去打仗,在出征之前就必须要自己准备好粮食,马匹这些物资装备,要是家里实在是穷,也可以向官府来申请,不过大部分的府兵自己的装备都是自带,因此想当兵,也需要自己家里有着一些资本。

府兵自身征调与指挥的权力都在中央手中,每次征调出动都要有尚书省、门下省颁发的皇帝?书?和铜鱼符,州刺史与折冲都尉勘契才能出发。府兵每年需轮流到京师宿卫。兵部会根据这些府兵离京师远近,确定次数。

这样就避免了武将权力过大,朝廷可以把军权牢牢把持在自己的手里,可随着国家的发展,土地兼并越来越严重,府兵制在武周时期就已经开始瓦解,玄宗朝为了能取代这种衰败的制度,选择用募兵来代替,他在边镇各地设立了诸多的军镇,由节度使来统一管理这些军镇,为了要组建一支边镇的常备军,就开始从各地征集一些身强力壮的,可以长期来从军的人,这些人不再是什么农民之类的角色。

他们就等于是帝国的职业军人,从军之后由国家来供养着他们,除了这些职业军人外,北部一些常常受到外族攻击的地区,还建立一些民众武装,称团结兵,其他地区也有土镇、土团、团练等,这些武装的实力不算是非常强,也不指望他们在战场上发挥什么太大的作用,只要他们可以辅助正规军作战就可以了。必要的时候也可以充当民夫,这些地方武装基本上是由当地的刺史来管理,当然,节度使也有权来管理这些人。

募兵制

募兵制的出现,让唐朝的兵制发生巨大的改变,首先军队的数量开始越来越少,唐军的规模也越来越小。比如像最为精锐的安西军,巅峰时期的规模也不到5万,唐军开始更加注重精兵,战斗力要比之前强很多,募兵出来的这些人,不仅有着非常强的战斗力,还可以常驻在边疆作战,不用来回去征集。

但募兵本身就拥有更大的自主权,这些军队都是由节度使来全部控制,节度使手中的权力过大,就容易引发国内的混乱,安禄山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士兵长期受到节度使的管辖,他们眼里就很难再有皇帝,更多还是都听节度使的命令,这也是募兵最大的问题。

等到了唐朝的末期,募兵制再度发生改变,开始朝着私兵制发展,从安史之乱开始,募兵的军队私有化情况非常严重,节度使们掌握着大权,他们割据一方,利用自己手上的土地和财产来供养着自己的军队。

像魏博这样的藩镇,手上募集的军队名义上还是唐军,可实际上他们都不会听从政府的命令,而是听从当地节度使的命令,甚至还会和唐朝的中央军队来对抗。中央的兵制也发生改变,唐朝组建了强大的神策军,这支军队等于是中央禁军,它也是采用募兵征集,不过神策军的很多人都是世袭制度,家里代代都在军队里面效力,比如唐末的名将高骈,他们家就是世袭的军人。

唐朝的军制与他们国家的发展有着很大的联系,毕竟军队是要由国家来供养的,最初国内有着大量的土地,可以来维持府兵的体系,可随着土地兼并的严重,手上的地已经不够了,而地方的军户长期生活下来,自己负担非常重,又要交粮又要自己带着装备去打仗,大部分的人都受不了这种剥削,府兵的崩溃是必然的结果,那么募兵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府兵的这些问题,还保证了自身的战力,可唐朝的募兵过多集中在地方上,中央的军力严重不足。

这也是唐朝内轻外重的弊端,唐朝的历代帝王都非常热衷开疆拓土,因此国家的战线不断拉长,越往后战事越多,中央对于地方军队的控制就越来越弱,必须要给这些节度使们更大的自主权,最终安禄山等人把兵锋对准唐政府,差点就终结了帝国的统治,募兵本身没有错误,错误的是唐朝军队力量过于分散,中央的力量不够。

参考文献:

《新唐书》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687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