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唐朝为什么实行三教并行

人生百味 2023-07-19 14:59:19

唐代是一个宗教盛行、多元并包的社会,佛教、道教及各种外来宗教都获得巨大发展,相互之间也在影响、交融。

在这一时期,发生了玄奘西天取经,却又出现了会昌灭佛;道教取得了类似于国教的地位,却始终不及佛教深入人心。在相互竞争又相互渗透的各种宗教之上,则是笼罩一切的皇权。武则天利用佛教的经义为其登上皇位进行合法性的论证,而玄宗、武宗、宣宗则都接受了道教大师的授箓。至于那些居于儒家价值观高地的士大夫们,则一方面力图在公共领域对宗教加以限制,另一方面却在私人生活中与僧、道人士过从甚密。

儒释道辩难。武德七年(624年)二月的一个清晨,唐都长安的国学里,一场隆重的释奠礼仪正在举行,唐高祖李渊亲自出席,陪同高祖前来听讲的,还有秦王李世民与满朝文武,气氛显得庄严肃穆。

释奠本来是国家祭祀先圣孔子的大典,但这次仪式却显得与众不同,因为参加讲论的,不仅有一代大儒,还有来自佛教、道教的代表性人物。代表儒家出场的,是国子博士徐文远与太学博士陆德明;代表佛教出场的,是长安圣光寺沙门慧乘(亦作惠乘)、普光寺沙门道岳;道教方面,则由清虚观道士刘进喜、李仲卿出马。

这几位均为一时名流,为朝野夙所钦重者。比如,陆德明是著名的《经典释文》的作者,道岳则曾是玄奘西行求法之前的授业恩师。

由于唐高祖以老子后裔自居,以道教为本宗,故辩论中的席次以道士居首,儒家居中,而以沙门殿后。刘进喜、徐文远、慧乘三人相继升座讲经,之后相互辩难,气氛极为热烈。不过,这次讲论本因儒家释奠礼仪而起,而代表儒家出的徐文远、陆德明皆一代儒宗,尤其是陆德明不仅学问渊博,且极富词辩,善说名理,对于三教经义,均能遍析其要,故特别受到高祖的赞赏。

在这次释奠之前发布的诏书中,高祖定下了“三教虽异,善归一揆”的原则与基调,这也是后来三教关系发展的主旋律。

三教讲论的目的,是使其相互观摩,商量意旨,而参与各方为了攻击对方,树立本教威望,莫不广引对方经典以资辩驳,这在客观上促进了三教之间的相互了解,许多人开始兼明三教,否则无从在论战中取胜。

唐代佛教的中国化。唐代是中国佛教发展史上的黄金时代,也是佛教中国化的定型时期,除了天台宗创立于隋代之外,其他如唯识宗、三论宗、华严宗、禅宗、律宗、净土宗、密宗等中国化佛教宗派,都是在唐代真正定型的。

禅宗作为一个中国化的佛教宗派,它是以“内在超越”为特征的。佛教本有其弘扬教义的经典、仪式、戒律和礼拜的对象,但慧能以后的中国禅宗把这一切都抛弃了,既不要念经,也不要举行仪式,更不要崇拜偶像,而认为要成佛达到涅槃境界,只能靠自己一心的觉悟,这深刻影响了宋明理学,特别是陆王心学的思想。

道教的极盛。与印度来的佛教相比,中国本土发展起来的道教在唐代得到了朝廷更多的支持。这首先是因为,在大唐开国的过程中,不断有道教徒附会李氏为老子后裔的神话,以强调李唐建国的合法性与正当性。对于李唐皇室而言,这的确是一种方便的宣传策略,以天命所归的神话,来争取更多民众的支持。对于道教而言,则带来了一个巨大的发展机遇。

与此同时,道教的组织形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六朝时期的“靖”“治”等团体被宫观体系取代,道士本身也开始从在家向出家转变。在这个过程中,唐王朝在对道教给予极大支持的同时,对道团组织的控制也日渐增强。

与佛教更多介入民众个人信仰生活不同,唐代道教却力图影响国家的礼仪制度。在唐玄宗时期,这种努力到达了顶峰。

不过,唐玄宗虽然是位狂热崇道的皇帝,但作为一位掌握帝国命运的统治者,他还是希望得到更多人的支持,面对当时各种宗教与意识形态,他还是采取了平衡的手段。

唐玄宗遍注三教。《孝经》《金刚经》《道德经》,这三部经典篇幅都不大,但对于儒、释、道三教而言,却都是根本性的经典。唐玄宗遍注三教,具有非常重要的象征意义。这说明,他的宗教政策是尊儒、崇道、不抑佛。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一种三教齐一的政策。

在唐玄宗三教齐一的政策下,开元、天宝时期的三教讲论更多呈现出一种调和、融合的意味。例如,开元二十三年(735年)八月初五,是纪念唐玄宗生日的千秋节,为此特举行了一次三教讲论活动。在这次讲论中,玄宗明确提出了“会三归一”的主张,当时的宰相张九龄也提出了“万殊一贯,三教同归”的说法,恰好是玄宗“会三归一”的注脚。这种看法,也是与玄宗遍注三教的做法是一致的。

唐玄宗时青城山道士刘知古的家庭。他的兄长学儒家经典,弟弟则奉佛,出家于武担山静乱寺,法号履彻。据当时宰相张说的记载,刘知古曾在成都太清观的静思院画了老子、孔子与释迦牟尼,张说评论说:“三圣同在此堂,焕乎有意哉!达观之一致也。”

在唐代,同一家庭内部的不同成员可以分别信奉佛、道,这既是宗教信仰多元化的反映,也是唐宋之际三教合一的基础。

在唐代社会,各种宗教多元并存,除了佛教、道教之外,其他宗教如景教(基督教的一支)、摩尼教和祆教也都获得了不同程度的传播。在相互辩论与竞争中,也相互了解与融合。从宫廷到乡村,从高高在上的帝王,到村舍小民,无不浸染在各种宗教的影响之下。对于民众而言,多种宗教的存在,慰藉了他们的心灵,使他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

当强调内在超越的禅宗在唐代“一花五叶”,成为中国佛教的主流,并深刻影响宋明理学的思想;当玄宗以九五之尊,遍注《孝经》《老子》与《金刚经》,并提出“会三归一”的宗旨时,唐代宗教就已经使得中国的社会思想从此不同。

唐初主流教派的景教,没有群众基础的外来教,终究是水土不服,后来呢?

脱胎于希腊正教的景教在传入唐朝后,与佛教、道教并行,成为唐初的三大宗教之一,不仅贵族们支持景教的发展,就连唐玄宗也曾“亲临福寺,建立坛场”,地方各道也有景教寺庙,比如关内道、陇右道和剑南道等,一时间,景教在中原地区大放异彩,备受推崇。

然而,好景不长,845年,唐武帝掀起大规模的灭佛运动,景教直接遭遇了灭顶之灾,景教寺庙被捣毁,僧人被解散,教产被充公,一些宣传的外国人也被驱逐出境。

三教并行,景教在唐朝的兴盛。

景教是基督教中的耶斯托利派所创建的,耶斯托利反对基督教中所宣扬的神人合一的思想,在此之前的阿里乌斯派因为反对罗马基督教所宣传的圣父圣子圣灵“三位一体”思想而被斥为异端和逐出罗马帝国,耶斯利托也不例外。他在公元431年的以佛所会议上被斥为异端,宗教学说也被禁止,他本人也在四年后被流放到利比亚,他的流放开启了向东前行的步伐,若干年后,耶斯利托派的教徒东行至长安。

公元635年,唐太宗执政时期,此时的大唐包容开放,愿意接纳外来的新鲜事物,景教也是其中之一。景教初入之时,房玄龄亲自迎接耶斯托利派教徒。

《大唐景教流行中国碑》的碑文载有:“(唐太宗)帝使宰臣房公玄龄总仗西郊宾迎入内,翻经书殿,问道,深知正真,特令传授。”随后,唐太宗为景教徒在长安修建了寺院,命名为大秦寺,安置僧人二十一名,希望景教徒可以传其教以济物利人,还允许地方上建造景教寺院。

刚刚传入唐朝的景教竟能受到唐朝政府如此高规格的待遇,实在令人赞叹。景教在唐太宗的支持下获得了蓬勃发展,《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的碑文载有:“······而于诸州各置景寺,仍崇阿罗本为镇国大法主。法流十道,国富元休,寺满百城,家殷景福。”

不仅唐太宗一朝支持景教的发展,唐高宗时期也十分支持景教,景教在唐高宗时期达到了最为鼎盛的程度,长安之外的更多地方,有更多的百姓接受景教的思想,寺院数量也因此增多。

唐玄宗时期,景教备受重视,皇帝不仅对景教寺院进行赏赐,增加教产,亲自为大秦寺书写匾额,甚至还将唐高祖以来的五位皇帝画像请进了大秦寺,《旧唐书》载有:“天宝初,令大将军高力士送五圣写真寺内安置,赐绢百匹。”此举轰动长安,景教名声大噪,在唐朝皇帝们的支持下,景教在唐初真正实现了“法流十道”和“寺满百城”。

会昌灭佛,景教走上驱逐之路。

在唐初的三大宗教中,景教传入唐朝的时间最晚,但是在皇帝的支持下,发展势头也毫不逊色。然而,景教在唐朝发展了一段时间后就被清除出唐朝疆域,这个人为原因就是唐武宗掀起的“灭佛事件”,《新唐书》载有:“武宗即位,废浮屠法,天下毁寺四千六百、招提兰若四万,籍僧尼为民二十六万五千人,奴婢十五万人,田数千万顷,大秦穆护、袄二千余人。”

景教在会昌灭佛中惨遭毒手,外在的人为原因是不可忽视的,但是包括景教自身问题在内的内因也是不可抹杀的。首先,景教的发展和鼎盛所依赖的都是唐朝的统治者,但是在百姓中缺乏宗教根基,这就造成景教兴盛的虚空性,没有民众的支持,景教面临反对宗教的唐武宗时必将无能为力,只得被赶出境外。

其次,少量的景教徒占据着大量的土地和房屋,引起民众和地主阶级的不满。上层景教徒的田产大多是皇帝赏赐所得,中下层景教徒的教产主要是经商所得,唐朝虽然被称为盛世,但是盛世之下也存在穷人,而外国人传入的外国宗教景教却可以在国内有田有地,这不免会引起广大民众的不满。此外,政府也不允许景教徒和景教寺庙拥有大量教产和田地,因为唐朝法律规定僧尼不需要缴税,所以景教寺院的大量教产早已引起众多势力的不满。

最后,景教传入唐朝后没有根据实际进行本土化。作为外来宗教,佛教的本土化是比较成功的,而景教却没有适时地进行本土化的改变,在重农抑商的王朝统治下,仍然将商人的利益放在首位,等于在与唐朝政府作对,这个弊端也一直制约着景教传入唐朝百姓中。

景教在经历过唐初的繁荣后,最终被赶出唐朝,这无疑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后来景教在元朝统治时期又在中原的少数民族中再次复兴,而在汉人中并没有流传太广。

总结

景教是西方基督教的异端,所宣传的思想与当时社会格格不入,因此被统治者强行赶出罗马帝国,一直在中亚地区流浪。直到635年,景教传入中国 ,唐玄宗还派重臣房玄龄亲自迎接,为这些人建造了大秦寺,用以传播和研究景教之学,所以景教在传入之初就与皇亲国戚保持着密切关系,但这也为景教日后的发展埋下了隐患,一旦皇亲国戚不再对景教予以支持,那么景教就难有立足之地,会昌灭佛就验证了这一道理。

景教后来被唐朝驱逐出境既有唐武宗施政政策的因素,也有景教自身的原因,占据大量教产的景教寺庙和僧人不仅会引起普通百姓的不满,也会招致世家大族的不满;而且景教所宣传的思想与东方儒教文明影响下的思想格格不入,前者讲求平等和末世观念,后者讲求的是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观念,思想上的不和最终导致唐朝政府与景教走向了方向相反的道路。景教在会昌灭佛时被驱逐只不过是众多矛盾的一个发泄点而已。

三教合一和三教并行有什么区别

三教合一和三教并行区别为:主次不同、追求目标不同、阶段不同。

一、主次不同

1、三教合一:三教合一以儒学为主,调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理论。

2、三教并行:三教并行的没有主次之分,儒、释、道三教地位平等。

二、追求目标不同

1、三教合一:三教合一的追求目标唯一,为入世。

2、三教并行:三教并行的追求目标不唯一,为出世、游世和入世。

三、阶段不同

1、三教合一:三教合一处于最后的阶段,彼此内在意识上的流通融合,逐步变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2、三教并行:三教并行处于最初的阶段,虽然有三教的连称,不过彼此是独立的。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685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