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唐朝佛教盛行的原因

话历史 2023-07-19 14:58:15

佛教自东汉时期传入中国以后,与中国传统文化逐渐融合,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魏晋南北朝时,儒学衰落,佛教趁机大肆传教,吸收信众,至唐朝之时,依然成为与中国本土宗教道教、儒学实力相当的宗教。

众所周知,唐朝是一个开放包容的时代,在这一时期,唐朝统治者采取了开放包容的宗教政策,对佛教的发展起到了支持推动作用,到了唐高宗和武则天在位期间,由于二人对佛教的推崇和大力弘扬,佛教更是力压道儒两派。

佛教兴盛的原因

关于佛教是如何兴盛的,要结合当时的国情国策来看,不能简单粗暴的归功于唐高宗和武则天这两位统治者的大力弘扬,从当时的背景来看,佛教经过了几百年的本土化历程,在中国已经有了坚实的群众基础,而佛理的日益完善和本土化,使得人们有了心灵的寄托的寄托,就连恃才傲物的文人也不例外。

佛教本土化,拥有大量信众

自佛教传入之日起,佛教就开始了中国化、本土化的进程,起初是依附道教、儒教来传播教理,到了南北朝时,儒教衰落,便开始独立传教,“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可见南朝时佛教之盛行。到了唐朝之时,佛教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拥有大量信众的宗教了,其群众基础雄厚,为在高宗、武后以及武皇时期成为“国教”奠定了基础。

由于魏晋南北朝时战乱不断、烽烟四起,百姓生活苦不堪言,迫切需要一个精神寄托。而从佛教的教义来看,其所倡导的轮回之说、人死后精神不灭、因果报应以及布施等,适应了当时的民众的精神需求,有了广泛的群众基础。加上支遁、慧远等德高望众的高僧主张融佛入儒,更加有助于佛教的传播。

而佛教在传入之初就注重于社会的上层阶级交好,争取他们的支持和信仰。汉桓帝、魏文帝、东吴的孙权以及南北朝的多数皇帝都信佛,好佛事,他们一边出资兴建佛寺,修建佛门石窟,一边支持僧侣的传教,推动了佛教在中原地区的发展壮大。《梁书·本纪》记载:“丁亥,舆驾躬耕籍田。三月庚子,高祖幸同泰寺,设无遮大会,舍身,公卿等以钱一亿万奉赎。”梁武帝笃信佛法,舍身四次,可见佛教在南北朝根基之深厚。

在前人的打下的深厚地基上,佛教乘东风一路扶摇而上,积极在中国各地传播和弘扬佛教,吸收了许多信众和僧侣入教,群众基础深厚。

皇帝的支持,维护统治所需

唐朝是一个开放包容的朝代,在宗教政策上也不例外,建国皇帝李渊以及他的继任者都对弘扬做出了巨大贡献。为了维护统治,提高自己的出身低微,李渊便自称是老子李耳的后人,故唐朝虽奉行儒释道三教并尊的政策,但是事实上以道教为尊。

但是李渊和李世民也看到了佛教所提出的“因果轮回”、“善恶有报”等教理经义,可以劝人向善,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加上佛教有意讨好,没有触犯李唐皇室的利益,所以佛教也得到了皇帝的支持,得到了推广。到了高宗,虽为李唐皇帝,但是高宗更信奉佛教,对佛教很是推崇,至武周时期,武则天为了称帝,打压道教,利用佛教伪造出身,以至于佛教力压儒道两教。

他们对佛教的的大力推崇表现在他们对名僧大德的尊崇和礼敬,以及在物质方面对佛教的支持。唐高宗和武则天都很尊重取经归来的玄奘法师,还特意修建了翻经院方便玄奘法师翻译经文。玄奘法师旧疾复发时,高宗不仅“谴供奉上医尚药奉御蒋孝璋、针医上官琼专看,所须药皆令内送”。还每日多次派人询问病情。玄奘法师圆寂,高宗哀恸伤感,不仅为此罢朝,还下令为玄奘法师举行国葬。

而武则天曾有出家为尼的经历,对佛教经义有一定的了解,甚至曾经难产而祈求佛祖保佑,并许愿孩子将来会皈依三宝,到玄奘法师门下受戒。玄奘法师启奏她必将生一男婴,后武则天果真诞下一男婴,武则天令这男婴拜玄奘为师,玄奘为他取法号为“佛光王”。

至于对佛教的物质支持,高宗曾多次下旨修建佛寺。任太子时曾以“隋无漏寺之故基”为给长孙皇后祈福修造大慈恩寺。到了显庆二年,又因太子李弘病愈而建西明寺。而佛教曾为武则天登基为帝造势,载初元年,洛阳白马寺住持薛怀义、东魏国寺住持法明等九个和尚,编造《大云经》:“是天女者,……为众生故,现受女身……女既承正,威伏天下,阎浮提中所有国土悉来承奉,无拒违者。女王自在,摧伏邪见。”书中说武则天是男身菩萨转世投为女身,理应称帝。

长寿二年,天竺僧人菩提流志又译出《宝雨经》。书中也说道:“东方月光天子乘彩云来到佛的面前,佛对他说:我涅架之后,进入第四个五百年,“汝于此赡部洲东北方摩诃支那国,……实是菩萨,故现女身。”武则天利用佛教的教义经理巧妙的解决女子称帝的舆论阻碍,故她登基之后,大量修建佛寺、崇佛抑道以作报答,同时也有力的维护自己的统治。

名僧辈出,推动崇佛风潮

在唐朝,开放包容的宗教政策推动了佛教的发展,众多名僧大德也纷纷涌现,最著名的当然就是西去印度取经的玄奘法师,他不仅为我国翻译了大量的佛教经文,同时他取经的传奇经历也有人写书刊印,间接推动了佛教的发展。

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德高望重的僧人也纷纷设坛讲经,宣扬佛理,吸纳佛教信徒,推广弘扬佛学。如为武则天译经的菩提流志,南天竺国人,久居中国传教,是洛京长寿寺高僧,“曾游历五天竺,遍亲讲肆。”,除此之外,还翻译了《宝雨经》、《华严经》等十一部佛教经典,为佛教的弘扬做出了巨大贡献。

除此之外,法藏、神秀、慧能等高僧还建立了自己的佛学教派,如法相宗、华严宗、禅宗、净土宗等,其中法相宗主张“三性三无性,万法唯识,一切难心”,而华严宗则以“法界缘起”为理论指导,这些不同的教派满足了不同信众的信仰需求,佛教的群众基础也得到了扩大。

佛教成为“国教”后的影响

唐高宗到武则天时期,是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之间的过渡期,在这一时期,唐朝的国力在这对传奇夫妻的治理下稳步上升,在这两位至尊对佛教的大力支持下,佛寺在唐朝国土上遍地开花,对当时中国以及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内的影响:佛教经济的出现

唐代主要的土地制度是均田制,僧侣按照规定也可以均分到土地,《唐令拾遗》中记载:“诸道士受《老子经》以上,道士给田三十亩,女官二十亩,僧尼受具戒准此。”除此之外,这些田地的最主要来源是皇帝及贵族的赠与,由于僧侣没有后代可以继承,这些土地后来就变成了寺院的土地,寺院在自己耕作之余,也雇佣佃农来耕作,靠此养活了寺院僧侣及周边佃农。

与此同时,由于寺院香火鼎盛,人流量多,也促进了以旅店业、车马业、手工作坊、榨油等手工业的发展,促进了市井经济的发展。

同时,武则天时期,佛寺还建立了“悲田、治病、施药”用来救济社会,虽然后来经过发展,变成了寺院的盈利机构,在为贵族治病获得赠与的同时,免费为贫苦百姓治疗施药。

佛教经济的出现,减轻了国家负担,同时佛教经济发展到后来还将盈利用来救济百姓,虽然目的是为了传教,但是其中体现的“达则兼济天下”的思想还是值得学习的。

对外的影响:传播了中国文化

唐朝作为当时世界中心之一,对佛教的传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如新罗、百济、高句丽等国的僧人陆续前往中国学习佛法,借鉴中国的佛教制度,创立了与中国佛教教派相似的佛教学派,他们在学习的同时,也吸收了唐朝的先进文化,至今朝鲜半岛上的天文学、医学、历法等都打上了中国文化的烙印。

鉴真东渡日本传教,留居当地十几年,不仅带去了佛教经义,使得佛教开始在日本扎根,并成为日本的一大宗教,同时也带去了唐朝的草药学、以及建筑学和绘画学的知识,鉴真主持的唐招提寺,被日本《特别保护建筑物及国宝帐解说》赞为:“金堂乃为今日遗存天平时代最大最美建筑物。”唐招提寺历经千年的多次地震仍不倒,是一座宏伟的建筑奇迹,也是研究中国文化的重要文物。

佛教在向外传播的同时,也伴随着中国古代传统文化的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影响了东亚地区的民族文化,在日本、韩国、朝鲜等国的传统文化中印下了深刻的中国烙印。

综上所述,李唐王朝实施的宽松的宗教政策,使得以佛教为首的宗教发展的如火如荼,是中国历史上宗教发展最好的一个朝代。而李唐皇帝出于维护统治的需要,武则天更是借助佛教的经理教义解决了称帝之途上的障碍,无论是出于种种政治目的,还是本身就信奉佛法也好,佛教都借此机会得到了大力推广。宽松的政策支持和统治者的大力宣教,使得唐代一朝名僧辈出,佛家经典被大量翻译,并将之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这些举措,都推动了佛教宣教工作的发展,使得佛教力压儒道两教成为“国教”。

佛教成为“国教”之后,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内佛教经济得到发展,既能自给自足,减轻国家负担,同时又结合佛教布施的传统,救济他人,是受到中国儒学影响的一个重要体现,对外则佛教的传播也间接促进了唐朝文化的传播,唐朝万国来朝的一个重要原因。

唐代,佛教盛行,为何身为唐代天子的唐武宗却崇信道教?

唐代佛教的确盛行,但是教派发展过大,就会对社会产生很严重的负面影响,身为天子的唐武宗是借助道教打击佛教,让唐朝的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再加上唐太宗李世民就是崇信道教,认道教李耳为祖宗,唐武宗崇信道教也很正常。

一、佛教发展过快,产生严重危害

历史上有“三武一宗灭佛”,唐武宗灭佛就是其中之一,这是因为佛教的本质就是等级森严的地主阶级,虽然佛教的口号是“众生平等”,但是这个平等只是局限于大家都可以平等地加入佛教,但是加入佛教之后,佛门的内部等级划分森严,比如沙弥、沙门、和尚、罗汉、佛,低层次的信徒也是饱受欺压的。

而且佛教不服兵役,不缴纳赋税,占领大量良田耕地,对外放高利贷,剥削农户,还拥有自己的奴隶和婢女,影响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且与世俗的地主阶级产生巨大的矛盾。

作为世俗地主阶级代表的帝王,必然容不下过分膨胀的佛教,要想打压佛教,那么强大的道教就成为唐武宗最好的武器。

二、借道教打压佛教,收买人心

因为佛教是外来文化,本土的道教一直与它明争暗斗,唐武宗崇信道教,很大的原因就是为了借此打压佛教。公元845年,唐武宗在道教赵归真的支持下,开始了浩浩荡荡的灭佛运动,他下令拆除数万所寺庙,让和尚还俗,没收佛教霸占的千万亩良田,奴婢15万人。

这次行动下来,从佛教那里查获了无数金银财宝,国库得到充盈;大量人口的还俗,让社会的生产力得以提升;佛教势力的大幅削弱,让道教得以起势,稳稳压制佛教,而且唐武宗也获得了更多道教人士的支持。

三、道教是本土宗教,信众广泛

道教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宗教,为中华之正统,也是唐朝刚建立时的国教。唐武宗崇信道教,可以说是继承先祖之信仰,他可以名正言顺地获得群臣的支持,没有人敢站出来唱反调,因为“祖宗之法不可变”。

而作为帝王的唐武宗崇信道教,那道教的广大信众看到了标杆,可以更加忠心的支持唐武宗,替他卖命,这样,唐武宗的地位便更加稳固。

另一方面唐武宗也是受到道教龙虎长生的吸引。对于已经处于人生巅峰的帝王来说,金钱和财富都不缺了,他们最缺的是时间,长生之道对于他们来讲是梦寐以求的东西,唐武宗也不例外,他痴迷于道教的长生不老之术,经常吃各种丹药。

不过可惜的是,丹药并没有让唐武宗延年益寿,反而让他过早地丢掉了性命。

佛教为什么会盛行(在汉朝,唐朝)

佛教的传播在中国有一个发展过程,并非在汉朝就盛行. 从历史上看,佛教约从公元1世纪开始传入中国.经过魏,吴,两晋到南北朝,是翻译佛教经典和研究阶段.到隋唐时代,中国佛教徒通过对印度佛教的吸收消化,完成了佛教的中国化.特别在佛教教理的组织方面,取得很大成就,形成了八个重要宗派.一般学者认为,八个宗派中的禅宗把佛教推向发展的最高阶段.到明朝中叶,佛教开始了世俗化,佛教向民间发展,这是佛教的世俗化阶段. 大体上说,从盛行的角度看佛教,佛教发展的最高阶段应该是禅宗的六祖惠能时期,在那个时候最辉煌.但论起佛教普及程度和信仰人数,应该是明朝中叶以后.由于佛教的世俗化,使信仰佛教的人数达到一个前所未有的程度. 关于佛教在中国可以传播的原因,在学术界有两个比较一致的观点: 第一,中国传统思想中神道设教的认识决定中国社会对任何宗教都不排斥.因而佛教在中国的传播没有障碍. 中国传统思想认为宗教的作用只限于教化民众,而不像是西方社会把宗教作为统治的基础.因此在中国历史上宗教连作为统治阶级的工具的这种地位都没有达到.中国在历史上没有宗教战争的原因就在这里. 因此,宗教在中国社会的地位比较低,是造成佛教广泛传播或盛行的一个重要原因. 第二,佛教是对中国传统思想的一个重要补充 一个社会对一个人的生命历程需要给出完整的指导方案.在人生的初期要提倡为社会服务,这就是所谓入世.而在人生的晚期,在人面对死亡时,也要给出指导,提供相应的精神上的终极关怀.这就是所谓的出世.如果一个社会意识形态中只有入世没有出世,这个社会不稳定.如果一个社会意识形态中只有出世没有入世,这个社会死气沉沉. 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思想没有解决出世的问题.换句话说,对于人在死亡问题上所需要的精神上的终极关怀问题,中国传统思想没有给出妥善的办法. 因此,佛教的传入,为中国社会提供了一个比较完善的关于解决中国人在精神上的终极关怀需要的方案,弥补了中国传统思想在这个方面的缺陷.这样佛教就被中国接受并盛行起来.佛教在中国盛行的原因就是上面两个.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685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