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充满血泪。而在这纷乱的世界中,有一些人坚守道德底线,选择隐居避世,有些人则在杀伐中建功立业,至于什么礼义廉耻,统统扔一边去。他就算贵为皇帝,也一样无视承诺,行为让人不耻,说话不算数,事实会告诉他得付出惨重的代价。
这人是谁呢?南梁武帝萧衍。他的大位得来不太光明,南齐和帝虽然在位期间昏事做了不少,但是对萧衍却是没二话。萧衍的好友沈约和范云先逼迫和帝写禅让诏书,然后装模作样,领了117个人请求萧衍称帝。而萧衍很不情愿地登上帝位之后,就派人给和帝送去生金,逼着他吞下去,以后又按皇帝的规格办丧礼。
当了皇帝后,他还是很勤快的,批发公文,纳谏,用才,还非常节俭,“一冠三年,一被二年”还是做得不错的。只是在南梁的统治状况好了很多之后,他就变了。疑心越来越重,特别是在晚年时期,对待侯景的这件事情上,做得不地道。
侯景是鲜卑化的羯人,先跟着尔朱家族,不拘小节,骁勇好斗,也做过小官,在不断地战斗中,他成长得很快。在高欢灭了尔朱家族后,他成为高欢的吏部尚书,司徒,拥兵十万,兼定州刺史,并且统治河南地区。侯景有野心,高欢知道,但是宇文泰在侧,不得不用。高欢在临死前交待儿子要小心他,果然,高澄一上台,侯景就叛乱了。
他本想投靠宇文泰,但宇文泰没答应。于是,他选择了南梁。萧衍很开心,这天上掉下来的饼太好吃了,萧衍封他为河南王,大将军,有持节的特权。高澄知道后,立马派大将慕容绍宗进攻侯景,南梁派萧渊明支持,结果萧渊明被俘。
此时,高澄并没有实力与南梁决战,而是提出了和平共处的方针。东魏这种做法一出台,侯景就开始着慌了。侯景上书萧衍万万不可。而萧衍特地下诏,说:“我和你之间,君臣大义已定,我怎会抛弃你?”侯景还上书,萧衍就说:“我是最高领导,我不会失信于你,你不必再上奏章了。”侯景仍然不心安,他假冒高澄写了一封信给南梁,说要用萧渊明来换侯景,萧衍想都没想就答应了。侯景截到这封信,对着部下们说:“我早就知道这老家伙,吃斋念佛都是假的,他心肠恶毒得很!”大怒,立即叛变。
萧衍信誓旦旦,一副长者面孔,如果不相信这样的人说话,还要怀疑的话,简直要天打雷劈。可是转身他自己就把它抛在脑后,根本让人无法相信,这美丽的谎言竟然出自一国之君的嘴里,不是说君无戏言吗?
为什么萧衍就这么容易说话不算数呢?侯景是底层摸爬滚打出来的,他当然知道,在利益面前,一切好听话都是要打折扣的,结果一试便知。
侯景大军在公元548年围住了建康城,不知道二位相见,该如何述说呢?史书只记着,萧衍所要的东西,多数都得不到供给,一日三餐,都做不到,从此一病不起。老迈的萧衍躺在净居殿,要人送杯蜜水,都没人理会,86岁的萧老皇帝就这样被饿死在自己的宫里。虽然侯景最终也不得好死,但是总让人感叹这一对君臣的结局。
公元548年,南梁侯景叛乱,虽然他的部队能打得过禁军,但与整个南梁对抗是不可能的。萧衍得知侯景反叛后下旨命各地前来剿贼,各地王公将领也确实纷纷率兵前来了。可是由于南梁刚刚立朝不久,人心不稳,加上南朝多年来政权更迭频繁,一旦"站错了队"就有杀身之祸,哪怕是宗室也觉得保住自己手里这点兵才是首要任务,谁也不愿意真拿自己的"家当"去跟侯景硬拼。至于双方孰胜孰负,他们便扎下营寨作壁上观,打算谁赢了听谁的,甚至两败俱伤的时候坐收渔利。
就这么着,侯景攻破城门率甲士冲进大殿,见到了他从来没见过的皇帝萧衍。这时候有趣的事发生了,当时大殿里侯景身后至少站着持刀肃立的甲士五百余人,南梁这边只有端坐堂上八十多岁白发萧衍一人。如果凡事只看势力大小,那就没有"气势"这个词语出现了,萧衍晚年怠政,只顾潜心修佛,他的年龄在那个年代又实属罕见,那份创立南梁王朝的威严、阅遍人间世事的稳重加上看淡一切的从容吓得侯景说不话来。
首先打破尴尬局面的是萧衍,据史料记载他的声音可能属于今天厚重有磁性的那种,只是开口几句简短的问句,翻译成白话就是:"你从北方渡江投靠我的时候有多少兵马?"侯景回答一千人,"你攻打我京师城池有多少兵马?"侯景回答十万,"你现在有多少兵马?"侯景说现在天下是我的了,率土之滨都是我的兵马,萧衍最后一句:"勿伤百姓!"。
这段对白还是很有意思的,从一开始震住侯景,三个问句又让侯景这个当初的降将明白今天手里的一切是谁给你的。双方对完话侯景就率兵出来了,对他手下的谋士说:"我大小战役打过那么多次就没害怕过,为什么今天我一见到他就怕?难道天子真的是神?"从此不敢造次,也不敢见面,只是把萧衍软禁在皇宫中。
按照历史上其他朝代遇到这种反叛成功的,百分之九十前皇帝会先被废、后被杀,一两年光景就上演禅让大戏了。可是像侯景、萧衍这样的权臣、败帝组合及其少见。侯景虽然看起来掌握朝权无疑,但萧衍还是皇帝,只不过继续在深宫中修佛。凡遇大事侯景还得来他这里请求圣旨,一般情况下萧衍还很不待见侯景,对于其请求驳回的居多。
比如一般权臣就算是想谋朝篡位,他为了正统性也得先把"程序"走完。比如先逼着傀儡皇帝把三公的官职都交给他;再让皇帝封他个王,以便从爵位上看是没有"跳级"的;他再实际掌政一段时间让百官信服,让百姓也不那么陌生;最后再让皇帝自己下个罪己诏宣布禅位之类的。
可是对于侯景来说,当初北齐和西魏俩政权都容不得他,只有萧衍收留他,且一来就给封了个王,可以说侯景心中是有感激之情的。此时他俩的状态就好像一对脾气秉性不对付的父子爷俩,萧衍知道自己已无实权,但就是觉得侯景是他"罩着"的,萧衍虽不是侯景的父亲,但侯景如果直接对其动刀就会觉得大逆不道。
但时间久了以后,侯景对这个"绊脚石"的忌惮之心慢慢减弱,随之减弱的还有给萧衍的食物供给,最后史书上描绘的跟形容三国袁术是一个套路,临死前连杯蜂蜜水都要不到。
侯景之乱 (547年 - 552年)
侯景之乱是在南北朝时期的梁武帝太清二年(公元548年)八月,东魏降将侯景勾结京城守将萧正德,举兵谋反。主要过程为东魏武定五年(梁太清元年,547年)正月至552年,侯景先后叛东魏、叛梁以及被讨平的战争。主要分侯景叛东魏之战、侯景叛梁之战、侯景攻三吴之战、萧绎讨平侯之乱。
侯景之乱是中国历史上南朝期间由诸侯王发起的祸国殃民的事件。南朝的梁王朝君主梁武帝萧衍信奉佛教,广建寺庙佛塔,还出家同泰寺,要群臣用巨款为他赎身。迷恋于宗教的萧衍不事朝政,皇室招降纳叛成风。侯景之乱可以说是腐败政治的产物。
侯景之乱给长江下游地区造成巨大破坏,使南朝士族遭到毁灭性打击。六朝古都建康“千里烟绝,人迹罕见,白骨成聚,如丘陇焉”(《南史·侯景传》)。 刘禹锡有〈乌衣巷〉诗:“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据颜之推《观我生赋》自注:“中原冠带,随晋渡江者百家,故江东有《百谱》;至是,在都者覆灭略尽。”
梁武帝萧衍晚年,由于一心佞佛,固执昏庸,导致国家财政匮乏,社会危机逐渐加深,终于酿成了一场加速梁朝衰亡的变乱,这就是侯景之乱。
侯景原是北魏怀朔镇(今内蒙古固阳南)的一名戍兵,由于立下战功而不断得到升迁。侯景是一个反复无常的人,他曾先依附尔朱荣,在东魏高欢灭掉尔朱荣后,他又归顺了高欢。侯景为人圆滑、又有一些韬略,所以深得高欢的赏识,历任东魏尚书左仆射、吏部尚书、司空、司徒、河南道大行台,领兵10万,控制着黄河以南的大部分地区,权力很大。
东魏武定五年(公元547),高欢去世,其子高澄执政。侯景平时非常看不起高澄,曾经对司马子如说:“高欢在时,我不敢有异心。高欢死后,我不能与高澄这鲜卑小儿共事。”司马子如急忙捂住了侯景的嘴,侯景毫无惧色,神态自若。高欢在临终之际,曾对高澄说:“我知道你为我的病而担心,但是我看你还有别的忧愁啊?”高澄一时说不出话来。高欢似有所悟地问:“你是不是在担心侯景会反叛啊?”高澄连连点头称是。高欢接着说:“侯景专制河南已有14年了,狡猾多计谋,反复无常,常有飞扬跋扈之志,我在时可以驾驭他,我死后,恐怕你就难以控制他了!”所以,为了防止侯景反叛,高澄以高欢的名义给侯景写了一封信,想借机召他回京,削夺他的兵权。侯景先前曾与高欢约定,如果是高欢写给他的信,信的背面会有小黑点作为记号,侯景看到有记号的信后就会应召回京。但是,高澄却不知道这个记号的约定,所以这次侯景收到的信,背面无点。侯景一看便知是高澄替高欢写的信,他又听说高欢病危,担心生变,便率兵以13州的土地投降了西魏。西魏对侯景的投降持谨慎态度,在派军接收侯景所领州县的同时,也下旨召侯景入京。侯景见西魏对自己不十分信任,便又开始寻求新的依托。这次,他向南方的梁武帝萧衍呈上了降书。
萧衍接到侯景的降书后,立即召集群臣在朝廷上议论此事。尚书仆射谢举等人均表示反对,而萧衍不顾群臣意见,竟以一梦为由,接受了侯景的请降。正所谓引狼入室,祸及己身。萧衍封侯景为河南王、大将军、使持节都督河南南北诸军事、大行台,赋予他极大的军事权力。随后,萧衍派遣司州刺史羊鸦仁等率兵3万接应侯景,还派他的侄儿萧渊明率兵5万进攻彭城(今江苏徐州),以牵制东魏。萧渊明毫无作战经验,被慕容绍宗率领的东魏军战败,自己也做了俘虏。东魏军大败梁军后,继续乘胜进攻侯景。侯景率兵4万,退守涡阳(今安徽蒙城)。经过几个月的交战,侯景只剩下800多人,被迫南逃。萧衍再次收留了侯景,任他为南豫州刺史,在寿春(今安徽寿县)驻扎。
江苏丹阳梁简文帝萧纲陵前的石雕此后,东魏施离间计,表面上多次给萧衍写信,请求与梁议和,实际上是想挑拨侯景反梁。萧衍听从了群臣意见,准备与东魏和好。侯景得知后,极力反对,多次写信给萧衍,强烈表示要出兵攻击东魏,但遭到了萧衍的拒绝。侯景非常生气,由此对萧衍产生了怨恨之心。侯景还曾上书萧衍,请求娶王、谢高门女子为妻,但遭到了萧衍的劝阻。这些事使侯景恼羞成怒,于是决定起兵反叛。恰好萧衍有一个侄儿叫萧正德,一心想着做皇帝。侯景便找到了萧正德,表示愿意拥护他为帝。萧正德欣喜若狂,答应与侯景一同叛乱,自己愿作内应。
太清二年(公元548)八月,侯景的叛乱开始了。
对于侯景的叛乱,萧衍毫无惧色,认为侯景不会轻易渡过长江天堑而直抵京师建康。而且,萧衍也完全没有想到侯景会和萧正德勾结在一起,反而命萧正德保卫京师,防备侯景。十月,侯景大军到达长江北岸,萧正德派来数十艘大船接应侯景大军过江,直逼建康。随后,萧正德又派人打开了建康城门,侯景大军兵不血刃就进入了建康城,很快包围了当时梁朝的宫城——台城。萧衍得知侯景包围台城的消息后,无计可施,只得坐以待毙。保卫台城的任务落在了太子萧纲的身上,台城守军奋勇抵抗叛军。为了攻下坚固的台城,侯景想出了各种方法,火烧、水淹,无所不用其极。侯景过江时,所带兵马不过8000,而当时台城中尚有男女十余万,甲士2万多,四方援军相继奔赴建康的也有30余万。但由于援军缺乏统一指挥,而且多持观望态度,宗室诸王也拥兵不前,只想伺机夺取皇位。至太清三年(公元549)三月,侯景叛军攻陷了台城。城破之时,城中仅剩二三千人,遍地尸骸,血流成河。与此同时,侯景还向三吴地区发起了攻击,使整个长江下游地区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随后,侯景杀死萧正德,将萧衍软禁起来。五月,86岁的萧衍在忧愤与饥饿中含恨而死。
萧衍死后,侯景立太子萧纲为帝,是为简文帝。在侯景的淫威下,萧纲只不过是一个傀儡而已。侯景自称相国、汉王、宇宙大将军、都督六合诸军事,把持朝政。随后,侯景杀死了萧纲,又立豫章王萧栋为帝。不久,侯景又废掉了萧栋,自己称帝,国号汉。承圣元年(公元552),梁将王僧辩、陈霸先率军攻下建康。侯景战败出逃,被部下杀死,侯景之乱至此结束。
侯景之乱平息后,梁朝的宗室诸王又开始割据一方,争权夺势。梁武帝七子萧绎称帝于江陵,是为梁元帝。承圣二年(公元553),萧绎灭掉了称帝于蜀的武帝八子萧纪,西魏乘机攻占了益州。承圣三年(公元554),萧统三子萧詧(chá)勾结西魏军队,攻占江陵,萧绎被杀。绍泰元年(公元555),萧詧被西魏立为傀儡皇帝,国号梁,史称后梁,后被隋朝所灭。
此时,梁将王僧辩、陈霸先在建康拥立萧绎之子萧方智为帝,王僧辩又拥立萧衍侄儿萧渊明为帝,引起陈霸先的不满。于是,陈霸先发兵杀死了王僧辩,废掉萧渊明,立萧方智为帝,是为梁敬帝。此时的萧梁已然行将就木。
太平二年(公元557),陈霸先进封陈王,不久受禅称帝,建立了陈朝,梁朝灭亡。
侯景之乱差点毁掉华夏文明是因为南北朝时期南朝的侯景是在我国江南地区发动的叛乱,侯景此人最初就是东魏的叛将曾背叛过高欢,投降于梁武帝萧衍,但又因为心怀不满又起兵叛了梁武帝,作为臣子如此频繁的叛变就可以看出此人的野心勃勃。
侯景之乱之所以对华夏文明毁灭严重其中最重要的所在是因为它发生在我国的江南富庶之地,自古以来,江南地区就是天下最富有之地又多出文人豪杰,同时也是文化的聚集之地。侯景之乱爆发在这里不仅仅阻碍了经济,还对于文明的进步产生了严重的影响。
侯景在起兵之后,建康也就是南朝的都城迅速沦陷,侯景在这里进行了屠城,整个江南地区的人几乎被屠杀殆尽,叛军也焚烧了将近十几万书籍,这就严重导致江南地区许多的技术文明统统陨落,因此说侯景之乱差点毁掉华夏文明也不为过。而且侯景不仅杀人如麻,对于南朝的国位也是虎视眈眈,在饿死了梁武帝萧衍之后,他前前后后又立了三位傀儡皇帝,最后干脆直接自己坐上了皇位。
在这之后陈霸先起兵增援建康,侯景节节败退,之后侯景被杀人们还争相来抢食他的肉,到此侯景之乱彻底结束,同时南梁朝也是四分五裂,陈霸先登基为陈武帝。侯景之乱的巨大影响不仅只在我国的南边江南地区,在当时对于北方的朝政局势也是影响深远,同时也影响了当时整个华夏地区的局势与文明。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670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