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爱憎分明的中国人眼中,民族英雄和叛国的逆贼就该有完全不一样的待遇。不过最近却有史学家表示,在中国历史上曾经出现一个国家的敌人,却被人们当成民族英雄对待的闹剧。
这位主角就是很多人都耳熟能详的女英雄花木兰,多年以来,花木兰一直以代父从军的女英雄形象,存在于人们的印象中。语文课本中的《木兰诗》更是必背的篇章,甚至美国迪士尼公司也将木兰的故事改变成动画电影,花木兰也被塑造成汉族的民族英雄。可是现在却有史学家声称,花木兰并非民族英雄,而是一个大反派,这是怎么回事呢?
这得从花木兰生活的年代说起,花木兰生活在中国几千年历史当中,最黑暗的一个时期,就是五胡乱华的那段时间。当时,匈奴、鲜卑、羯、羌、氐几个外族纷纷逐鹿中原,对汉族人生活的地区发起了冲击。而这位花木兰就是鲜卑族的女子,为什么有这个判断呢?《木兰诗》中曾经提到一句“昨夜梦军贴,可汗大点兵。”这个可汗就是鲜卑族民众对于王者的称呼方式。
花木兰为之效力的,就是鲜卑族入侵中原后建立的北魏政权。也就是说,这位花木兰她其实是一个屠杀汉人的鲜卑族军人了。当时的鲜卑族对于汉人来说,属于外族入侵。因为直到隋唐时期,鲜卑族的文化才逐渐被汉族同化过来,也就是说当初参军的花木兰,算是一个侵华的外族人士。当然,这并不能否认花木兰是一个英雄,只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称呼她为民族英雄就不合适了。
因为当时的刘宋王朝才是真正的华夏正朔,刘宋王朝的汉人英雄才能被称为民族英雄。而花木兰只是鲜卑族的英雄,并非华夏的民族英雄。当然了,不论当初这些政权是怎样划分,如今五十六个民族早已经完成了大融合、实现了民族大团结,花木兰仍旧可以作为一位女英雄成为华夏儿女的榜样。
历史上花木兰是真实存在的。
花木兰(412年-502年),花木兰的事迹流传至今,中国古代巾帼英雄,忠孝节义,代父从军击败入侵民族而流传千古,唐代皇帝追封为“孝烈将军”。
花木兰最早出现于南北朝一首叙事诗《木兰辞》中,该诗约作于南北朝的北魏,最初收录于南朝陈的《古今乐录》。僧人智匠在《古今乐录》称:“木兰不知名。”长300余字,后经隋唐文人润色。
扩展资料:
明代文学家徐渭将《木兰诗》改编为《雌木兰替父从军》,剧中自称“妾身姓花名木兰,祖上在西汉时,以六郡良家子,世住河北魏郡。
俺父亲名弧字桑之,平生好武能文,旧时也做一个有名的千夫长。”自此,木兰的父亲叫花弧,姐姐叫花木莲,弟弟叫花雄,母亲是花袁氏。
花木兰是一个艺术形象,存在于北朝民歌《木兰辞》之中。北朝是中国历史上相当混乱的一个时期,各种割据政权在中国北方地区拥兵自立,这些割据政权很多都是少数民族政权,这些少数民族政权之所以会产生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
一是受到汉文化的影响还比较浅,封建意识和封建礼教作用还很有限,女性还不是很受歧视;二是由于人口少,加上连年征战,人口的减少速度很快,所以少数民族妇女在生产劳动中担负了很大的工作,甚至走向战场直接参战。
花木兰就是那个时期的女战士形象的典型。花木兰应该属于当时的北魏政权。
383年东晋的在中大败,苻坚在仓皇逃窜的途中,听到风声和仙鹤的鸣叫声都以为是追兵,与此产生了,的。
此战之后,前秦陷入混乱和分裂,386年,趁机在牛川称代王,恢复了,建都盛乐也就是现在的内蒙古呼和浩特市一带。这时候他面对的北方的邻居是从公元四世纪开始逐渐在蒙古草原崛起的一个部落制汗国——,他们主要活动在现在的蒙古国,势力曾经到达现在的内蒙古南部地区。
这个国家的人都是鲜卑族,关于鲜卑族的来源有种种说法,大致就是中国古代所说的“匈奴”、“鬼方”、“凶奴”、“猃狁”、“北虏”、“”等。这些都是古代在中国周边活动的少数民族的名字。
“柔然”名号始于车鹿会之后自称。此外还有一个名字叫“蠕蠕”,意思是他们就想不会思考的虫子,这个名称则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给取的绰号,拓跋焘认为柔然智力低下,没有智谋,打起仗来只会凭借蛮力,于是就下令全国军民对柔然侮辱性的改称“蠕蠕“。北魏后期柔然以“茹茹“作为自称或姓氏。
真实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征兵的通知下发到了花木兰的家里,他的父亲有为国出征的义务。但是花木兰的父亲已经比较年老了,没有体力征战了。从这个《木兰辞》来看花木兰的父亲应该是一个普通战士或者是基层军官,这些岗位对士兵的体力要求是非常高的,一个年老体弱的人是无法胜任的。
正在全家愁眉不展的时候,花木兰毅然决然的要替父从军。虽然大家都很怀疑,但是没有别的办法了,只能这样。于是花木兰准备好装备就出发了。没想到这一去就是十几年,等花木兰回来,已经成了一个大将军了,但是她不留恋官位,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回复了女儿身。
花木兰的故事是有真实历史背景的,但是花木兰的确是一个虚构的艺术形象,只能说明那个时代的人们的一种保家的战斗精神,连柔弱女参军报国了,这带有一定的战争动员的色彩。也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战争的惨烈,男丁不够女兵都参战了。
历史上花木兰是真实存在的。
花木兰(412年-502年),花木兰的事迹流传至今,中国古代巾帼英雄,忠孝节义,代父从军击败入侵民族而流传千古,唐代皇帝追封为“孝烈将军”。
花木兰最早出现于南北朝一首叙事诗《木兰辞》中,该诗约作于南北朝的北魏,最初收录于南朝陈的《古今乐录》。僧人智匠在《古今乐录》称:“木兰不知名。”长300余字,后经隋唐文人润色。
扩展资料
花木兰的姓氏——
花木兰(一说其生于412年,死于502年,享年90岁;一说生于406年。)的故事流传广远,一千多年以来有口皆碑,但对于她的姓氏、故居、出生年代,仍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关于她的姓氏,有人说是姓朱,有人说是复姓木兰,有人说是姓魏,明代的徐渭在《四声猿》中说她是姓花,名木兰,父亲花弧(一说朱文禄)是一个后备役军官,大姐花木莲,幼弟花雄,母亲姓袁,一家五口,这是至今仍为大家所接受的一种说法。
花木兰有历史原型,她在历史中名字也叫花木兰,但是关于她生活在哪个朝代和是哪里人,至今都存在很多争议,唐代诗人白居易、杜牧、南宋学者程大昌、明代学者徐文长、清代史学家姚石甫等人都认为花木兰确有其人。
花木兰为了不让自己年迈的老父亲上战场,自己女扮男装参军,在前线杀敌,和花木兰同吃同住的战友们谁都没有发现花木兰是个女孩,后来花木兰衣锦还乡,这个时候战友们才发现原来花木兰女性的身份。
其实女装的花木兰也很漂亮,但是为了自己的家人,花木兰还是毅然决然的上了战场,这种勇气令人十分佩服,在战场上花木兰也一点不娇气,英姿飒爽,屡立战功。在世人知道了花木兰事迹的时候,心中对花木兰都充满了敬佩之情,花木兰的故事也就流传至今。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661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