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曹操:传统政治强人的典型代表(中国历史的教训的图书目录)

历史典故 2023-07-19 07:42:15

综观曹操一生待人处世之道,无不打上权谋、利害的印迹,哪怕一些表现为“至仁待人”、“不念旧恶”之事。以放关羽归刘备一事为例,表面上看曹操确实“至仁”,然而内中实有曹操的利害考虑。当时正是各个政权招揽天下各路英雄豪杰之际,既然与关羽有事前约定,对重信义而归旧主心切的关羽,不好背约而妄开杀戒。何况关羽也已立有战功,一根筋要回到刘备那里,这也是无可奈何之事。放走关羽,便博得一个“至仁待人”的美名,令天下英雄景慕而追随。对个别曾经叛变投敌的人,时也能“不念旧恶”而依旧任用,目的在吸引更多的人才来投奔。在曹操看来,可杀之时,就是无罪也可虐杀;不宜杀之时,就是有重罪也应放一放。所以曹操有时难得显出的“至仁待人”、“不念旧恶”,与其善察利害的审时度势及精于权术的恩威并用相辅相成,演绎出一个政客的狡猾。

曹操的人生哲学是“对酒当歌,人生几何”。尤其是好色,在中国历史上也是非常出名的。一生不知娶过多少夫人,更有许多侍妾、婢女、歌妓……但不时的艳遇也都会搞出一些风流之事。据说他少年的时候就用计谋抢夺过别人的漂亮新娘,他曾娶大将军何进的儿媳妇,又曾与关公争夺吕布部将的夫人(或为貂蝉),宛城张绣投降后因婶婶遭曹操玩弄而复反叛……建一座铜雀台,把歌女姬妾都集中到那里,以供自己玩乐。临死的遗嘱都要求继承人善待自己的姬妾,并叮嘱姬妾们要在铜雀台上安放一张六尺长的床,布好帷帐,早晨备好食物供上,每月的月初与十五,都要在床前奏乐,从早晨演奏到中午,就像曹操还活着的时候一样。并还特别嘱咐他们,要常登铜雀台,在台上向曹操的陵墓眺望……要求他的女人们永远记住他、怀念他,并为他守寡。

有人以胜败论英雄,认为曹操统一了北方,且为一统天下打下基础,所以是有功绩的英雄。曹操自己也说:“设使天下没有孤,不知几人称帝,几人称王。”似乎有了“统一”的前提,政治家的品行与手段、其政权的性质就不再重要了。要知道,曹操扫灭割据北方的各种势力,其目的在于建立自己的“家天下”,其儿子曹丕的篡位,便是继承曹操的遗志。试问: 难道只要是用战争手段建立自己一统天下王朝的创立者都是英雄、伟人?正是这种价值观与理念造成中国社会无休止地改朝换代,你知道在这一历史过程中中华民族在承担着怎样的悲惨苦难吗?人类社会存在的价值到底应该是什么?战争“统一”或者说“枪杆子里出政权”就是人类要追求的目标吗?尤其是那种“只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的“统一”会有多少价值?用暴力夺得的政权也会用暴力维持,这必然又会唤起其他人群的揭竿而起!这一文化怪圈,其原因也或在此思维理念维护的成王败寇之价值体系。政治成就之高低的衡量标准应该是政治家如何对待人民的福祉与权益,绝非是“统一”战争的胜败。

有人用曹操生活朴素来为其翻案,《三国志?武帝纪》注引《魏书》说曹操“雅性节俭,不好华丽,后宫衣不锦绣,侍御履不二采,帷帐屏风,坏则补纳。茵蓐取温,无有缘饰。”曹操不讲究穿戴,衣着朴素诸方面也只是相对而言,就是说他只比这方面讲究奢华的统治者要好一点,问题在“不好华丽”能算人格光辉?“后宫衣不锦绣”就算高尚了?同时,这也只是曹操的脾性所决定的,他的生活习惯而已,决非他朴素节俭了,国家财政就能给百姓免去多少赋税。更何况在国政战事方面,“功劳宜赏,不吝千金”,以笼络人心,真所谓将钱用在了刀口上,哪有多少节俭的味道。同时,“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是他的人生信条,好色而玩弄妇女更是他的家常便饭,这种人的生活也叫朴素?据说希特勒的生活也相当简朴,不吸烟且基本食素,斯大林一件大衣穿十五年,入殓时无新衣……这能说明多少问题?

在中国传统专制文化之下,政治领域的主要成就,就是奸雄政治家的层出不穷,形成群魔乱舞式的历史潮流。而曹操的一生正是这一政治文化的典型代表,三国也是这一政治文化最为传奇的历史舞台。我们为什么没有产生一种追求正义、理性与和平、人权的政治文化,形成一些协商契约式的光明磊落的游戏规则,而始终在阴谋残杀与胜王败寇的胡同里转圈?这到底是三国政治、奸雄曹操对中国文化的深远影响,还是我们自觉以这样的愚昧政治为民族文化之瑰宝?

中国历史的教训的图书目录

01 上古政法思维与社会基础
02 神话中的专制精神
03 刑法统治特色的渊源
04 中华第一冤与“禅让制”
05 残酷恐怖的殷商噬人文化
06 甲骨卜辞中的神权与王权
07 西周“以德配天”与礼制统治
08 中西方早期文明路径与政权特质 09 《尚书》拿什么“垂世立教”
10 《周易》解释宇宙的中国模式
11 《诗经》中的怀疑与反抗
12 《周礼》构划的理想社会蓝图
13 西周末年的几个思想闪光点
14 春秋时代的矛盾变数与无序多彩
15 春秋重民学派思想的闪烁与局限
16 孔子:礼乐等级文化的忠实奴仆
17 老子:反智主义的玄学祖师
18 《孙子兵法》与春秋冤仇
19 墨子:主张专制的底层工匠
20 管子:商贾与官吏的混血儿
21 商鞅:变法“强国”的历史罪人
22 杨朱:诸子中的个人主义另类
23 孟子:空中楼阁的辛勤建筑师
24 庄子:虚无主义的逍遥游客
25 纵横家:有奶便是娘的政客
26 荀子:礼法结合的道统奠基人
27 韩非子:专制理论的集大成者
28 邹衍:胜王败寇规则的化妆师
29 吕不韦:与王权博弈的政治赌徒
30 东周诸子与古希腊智者之比较
31 从《法经》到《云梦秦简》 32 嬴政:大一统专制之始皇帝
33 秦王朝的国有制经济体系
34 李斯:葬送秦王朝的政治投机者
35 首次农民起义与汉初黄老无为
36 官僚地主阶级的出现及其性质
37 董仲舒:禁锢国人思想的罪魁
38 刘彻:雄才大“劣”的汉武帝
39 司马迁:被强权阉割的人杰
40 东周秦汉商品经济的沧桑起落
41 《五经》崇拜与经学化思维
42 《礼记》的“大同”、“小康”空想
43 王莽:改革者还是野心家
44 曹操:传统政治强人的典型代表
45 诸葛亮:伪造的“完美”辅弼大臣
46 中国律学与西方法学的鸿沟
47 齐梁政权文化统治下的奇葩
48 李世民:难能可贵的明星皇帝
49 宋代城镇商品经济的畸形繁荣
50 王安石:以变法行掠夺的拗相公
51 朱熹:压抑人性的理学大家
52 朱元璋:堕入专制深渊的革命领袖
53 张居正:改革家抑或一流政客
54 小农经济是自耕农还是国家佃农
55 老百姓做了数千年的冤大头
56 李贽:传统政治文化的叛逆者
57 黄宗羲:反对专制的一面旗帜
58 顾炎武:学问渊博政治幼稚的学者
59 王夫之:“完发以终”的反清志士
60 唐甄:三十年磨一剑的战士
61 儒教、道教、佛教与基督教
62 康熙:历史关键时刻的“圣君”
63 君臣博弈的政治主干线索
64 明清资本主义萌芽是伪问题
65 龚自珍:痛感社会腐朽黑暗的文人 66 世界史上最荒唐的一场战争
67 魏源:提出“师夷长技”第一人
68 代价惨痛的太平天国革命
69 曾国藩:旧道德楷模、新洋务鼻祖
70 中西方传统法律文化的南辕北辙
71 张之洞:“中体西用”国策之代言人
72 摸石头过不了河的洋务运动
73 严复:跳跃于新锐与保守两极的怪才
74 中世纪教育与科举的悲剧色彩
75 慈禧:转型时代的天朝独裁者
76 井田制公社情结的历史演绎
77 康有为:最有争议的改良派领袖
78 虚伪骗局而煞有介事的清末新政
79 袁世凯:吞食共和成果的枭雄
80 学者知识人格与制度文化模式
81 保护私有财产是社会发展的核动力
82 辛亥革命功臣精英们的局限

请大家提供有关曹操曹否曹植的资料,逸事和诗文

曹操(155-220),字孟德,既是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也是一位诗人,今存诗20余首。他的一部分诗真实反映了汉末动乱的社会现实和百姓的苦难。如《蒿里行》记录了汉末董卓之乱前后最黑暗混乱的一段历史,描绘了军阀争权夺势所造成的悲惨现实:“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另一部分诗抒发了他的人生抱负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大志。如《观沧海》写登临碣石眺望大海的所见所感,展现了作者吞吐宇宙的气概和宽广博大的胸怀;《龟虽寿》抒写了年命有尽而老当益壮的积极进取精神;《短歌行》抒发了求贤若渴的心情和建功立业的决心。曹操创造性地用乐府古题写时事,如《薤露行》、《蒿里行》本是送葬时的挽歌,在曹操笔下却以其反映现实的鲜明性被称为“汉末实录”。此外,他的四言诗为已经僵化板滞的形式注入新的活力。曹操不仅用自己的创作开风气之先,而且以其对文学的倡导,为建安文学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贡献。

曹操的散文最突出地体现了迥异于汉代的清峻、通脱、华美、壮大的风格。他的代表作《让县自明本志令》、《举贤勿拘品行令》都写得朴素自然,清峻简约,不受礼法约束,不加雕饰,直抒胸怀,情真意切。

曹丕(187-226),字子桓,是曹操次子,于公元220年废汉献帝自立,是为魏文帝。现存诗约40首,形式多样,四言、五言、六言、七言、杂言无所不备,多为对人生感慨的抒发和人生哲理的思考。题材上除一部分写游赏之乐的宴游诗外,以表现游子行役思亲怀乡、征人思妇相思离别居多。借传统题材表现了世积乱离、风衰俗怨的时代气氛,以及人生多故的伤离悯乱。风格清丽婉约。最著名的是《燕歌行》二首,为我国现存最早的完整的七言诗,对后代歌行体诗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其一描写女子在凄凉的秋夜里辗转难寐,思念远人,细腻委婉,缠绵悱恻,传诵不衰。曹丕文章的语言渐趋华美,排偶气息和抒情意味都比较浓重,代表了文章由质趋华的倾向。如《与吴质书》在追念旧游、感伤逝者中,描绘出友人的情怀与自己疏放的性情。感情凄怆真挚,语言流畅婉转,文笔清秀隽丽,是一篇含蓄深情,情文并茂的杰作。

曹植(192-232),字子建,为曹操第四子,天资聪颖,才华过人。现存诗90多首,创作以建安二十五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

其前期作品主要有两类,一类感时伤乱,如《送应氏》二首写洛阳荒芜残破景象,《泰山梁甫吟》写边海人民极端贫苦的生活,都流露出对百姓的深切同情。另一类抒发建功立业的理想抱负,洋溢着乐观、浪漫的情调。如《白马篇》借英姿飒爽、急赴国难的幽并游侠儿的形象,表达了自己“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的豪迈感情。

后期主要抒写自己遭遣被弃的悲愤不平。题材大致有四类:一是抒发自己和朋友遭受迫害的愤懑,代表作是《赠白马王彪》,全诗共分七章,愤怒控诉曹丕集团对兄弟诸侯的残酷迫害,抒发了自己悲痛、恐惧、凄凉、愤慨等种种曲折复杂的感情。二是传统的闺怨题材,借思妇、弃妇的怨叹,表白自己的心迹,如《七哀诗》代思妇立言,从中寄托了自己的遭遇和感慨,情思哀婉,想象新奇。三是直抒胸臆,述怀言志,如《杂诗》其五直抒慷慨报国不甘闲居的志向。四是游仙诗,除少数表现求仙得道、服食长生外,大都是借游仙这一传统题材曲折表达了因人世险恶而隐居避世的向往。

曹植诗歌文采气骨兼备,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他对诗歌的题材和内容进行了多方面开拓,艺术上注重声色的描绘和技巧的琢磨,富于创造,大大丰富了诗歌的艺术表现力。钟嵘《诗品》评价其诗曰:“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曹植又是第一位大力写作五言诗的文人,现存诗中有三分之二是五言诗。他以自己杰出的创作为我国古典诗歌从朴质无华的民歌向体被文质的文人诗转变做出了巨大贡献,不愧是建安诗坛最杰出的代表。

曹植散文抒情言志文辞剀切,叙事论理简练有序,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引经据典,仿佛信手拈来,运用自如。如《求自试表》博引典实,反复设喻,层层推进,情词恳切,将自己的一片忠心和急于事功之情抒发得既淋漓尽致又委婉曲折。艺术形式上,使用了大量骈俪句式,但能骈散相间,句子长短参差,错落有致,因而工整而无萎弱之弊。

其《洛神赋》是黄初三年(222)曹植过洛水时想起洛水之神宓妃的传说,有感而作。全篇笔触细腻,文辞艳丽,惟妙惟肖地刻画了神女美好、灵动而又虚无缥缈的形象,淋漓尽致地抒发了人神相遇而不能交接的无尽愁怨和可望而不可即的怅惘。

《步出夏门行》(观沧海)赏析

曹 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步出夏门行》,又名《陇西行》,属古乐府《相如歌·瑟调曲》。“ 夏门”原是洛阳北面西头的城门,汉代称夏门,魏晋称大夏门。古辞仅存“市朝人易,千岁墓平”二句(见《文选》李善注)。《乐府诗集》另录古辞“邪径过空庐”一篇,写升仙得道之事。曹操此篇,《宋书 · 乐志》归入《大曲》,题作《碣石步出夏门行》。从诗的内容看,与题意了无关系,可见,只是借古题写时事罢了。诗开头有“艳”辞(序曲),下分《观沧海》、《冬十月》、《土不同》、 《龟虽寿》四解(章)。

当作于建安十二年(207)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乐汉末年,正当军阀逐鹿中原之时,居住在辽西一带的乌桓强盛起来,他们南下攻城掠地,成为河北一带的严重边患。建安十年(205),曹操摧毁了袁绍在河北的统治根基,袁绍呕血而死,其子袁谭、袁尚逃到乌桓,勾结乌桓贵族多次入塞为害。当时,曹操处于南北夹逼的不利境地:南有盘踞荆襄的刘表、刘备,北有袁氏兄弟和乌桓。为了摆脱被动局面,曹操采用谋士郭嘉的意见,于建安十二年夏率师北征,五月至无终,秋七月遇大水,傍海大道不通,后接受田畴建议,断然改道,经徐无山,出庐龙塞,直指柳城,一战告捷。九月,胜利回师,途经碣石等地,借乐府《步出夏门行》旧题,写了这一有名的组诗。诗中描写河朔一带的风土景物,抒发个人的雄心壮志,反映了诗人踌躇满志、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关于曹操东临碣石,过去多以为是北征乌桓去时的事,其实,这种看法与史实不符,不可置信。我们用《三国志》《武帝纪》和《田畴传》的记载来核对,曹操当时是在北征乌桓的归途中登上碣石的,因为去时逢大水,傍海大道不通,他只好改道走徐无山那条小路前往辽西。“九月,公引自柳城还,……十一有至易水”,他应在这年(207)九月或十月初“临碣石”、“观沧海”。至于碣石山位于现今何处,目前学术界尚有争议,或以为此山已沉入现今河北省乐亭县境的大海中,或以为就是现今河北省昌黎县北的碣石山。不管怎样,在曹操登临时,它应是傍海一带较高的石山。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头二句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粗线条。“澹澹”,形容大海水面浩淼的样子;“何”,何其,今言“多么”,是叹美之词。“澹澹”而加叹美,那沧海的辽阔苍茫气象便可想而知了。 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 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生意盎然之感。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这儿,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在我国文学史上,由于作家的世界观和处境等种种原因,自宋玉《九辩》开悲秋文学的先声之后,多少骚人墨客因秋风而临风洒泪,见落叶而触景伤情!然而,曹操却能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前面的描写,是从海的平面去观察的,这四句则联系廓落无垠的宇宙,纵意宕开大笔,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托现在读者面前: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 气象,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势态。这种“笼盖吞吐气象”是诗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参见《古诗归》卷七钟惺评语)言为心声,如果诗人没有宏伟的政治抱负,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没有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那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样壮丽的诗境来的。过去有人说曹操诗歌“时露霸气”(沈德潜语),指的就是《观沧海》这类作品。“霸气”当然是讥评,但如果将“霸气”理解为统一中国的雄心,那么,这种艺术鉴赏的眼光还是可取的。“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就不必细说了。

《观沧海》这首诗,从字面看,海水、山岛、草木、秋风,乃至日月星汉,全
是眼前景物,这样纯写自然景物的诗歌,在我国文学史上,曹操以前似还不曾有过。它不但通篇写景,而且独具一格,堪称中国山水诗的最早佳作,特别受到文学史家的厚爱。值得指出的是:客观自然景物反映到诗人头脑中,必然经过诗人主观的过滤--理解、融会、取舍、强调,然后形成艺术的产品。这种产品,既是客观世界的反映,也是诗人主观精神的凝结。这首诗写秋天的大海,能够一洗悲秋的感伤情调,写得沉雄健爽,气象壮阔,这与曹操的气度、品格乃至美学情趣都是紧密相关的,因此,即使是纯属写景之作。因作,即使是纯属写景之作,也不可能是纯客观的照相式制作。

另外,曹操现存二十余首诗,虽然用的都是乐府旧题,但内容却是全新的。沈
德潜指出:“借古乐府写时事,始于曹公。”(《古诗源》卷五)这在我国文学史上,也是一个大胆的突破。这种重视反映现实生活,不受旧曲古辞束缚的新作风,大大推进了我国文学现实主义精神的发扬。曹操这个功绩,也是值得肯定和赞扬的。

[三国·魏]曹植

煮豆燃豆萁,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相传曹植的哥哥魏文帝(曹丕),要他在七步之内作成一首诗,
不然就要杀他的头,曹植愤然写了这首诗。豆和豆秸是同一个
根上长出来的,好比同胞兄弟。豆秸燃烧起来把锅内的豆煮得
哭泣不已。比喻兄长逼弟弟,十分贴切感人。

[七步诗简析]

对于七步诗的作者,谢灵运曾这样评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这是说,天下的才能如果是一担(石),曹植一个就占了八斗,八斗为一担。(《释常谈》)刘勰的《文心雕龙·才略》中也说:“子建思捷而才俊,诗丽而表逸。”明代王世贞的《艺苑卮言》也说:“子建天才流丽,虽誉冠千古,而实避父兄,何以故?才太高,辞太华。”可见前人都指出了曹植才华出众,禀赋异常的特点,而最能表现其才华的例子就是这首《七步诗》。

关于七步诗的传说很多,据《世说新语·文学》中说,曹丕做了皇帝以后,对才华横溢的胞弟曹植一直心怀忌恨,有一次,他命曹植在七步之内作诗一首,如做不到就将行以大法(处死),而曹植不等其话音落下,便应声而说出六句诗来,就是上面的这首脍炙人口的诗。因为限止在七步之中作成,故后人称之为《七步诗》。据说曹丕听了以后“深有惭色",不仅因为曹植在咏诗中体现了非凡的才华,具有出口成章的本领,使得文帝自觉不如,而且由于诗中以浅显生动的比喻说明兄弟本为手足,不应互相猜忌与怨恨,晓之以大义,自然令文帝羞愧万分,无地自容。

《七步诗》纯以比兴的手法出之,语言浅显,寓意明畅,无庸多加阐释,只须于个别词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第二句中的“漉豉”是指过滤煮熟后发酵过的豆子,用以制成调味的汁液。“萁”是指豆茎,晒干后用来作为柴火烧,萁燃烧而煮熟的正是与自己同根而生的豆子,比喻兄弟逼迫太紧,自相残害,实有违天理,为常情所不容。诗人取譬之妙,用语之巧,而且在刹那间脱口而出,实在令人叹为观止。“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二语,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劝戒避免兄弟阋墙、自相残杀的普遍用语,说明此诗在人民中流传极广。

《七步诗》的前两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一“燃”一“泣”写出“萁”“豆”的尖锐矛盾,及豆萁对豆子的残酷迫害。最后两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画龙点睛提示诗歌主题。“同根”一语双关,表面上指“萁”和“豆”是在同一根上面生长起来的,实际上是说自己与曹丕是同一父母所生,责问曹丕为什么要对同胞兄弟逼迫得这样急。

《七步诗》的比喻十分贴切,浅显生动。虽然诗歌本身是否真为曹植所作,还难以确定,但这首诗反映曹魏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倒是十分形象真切的,确实是一首好诗。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642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