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没有两片一模一样的树叶,就算是长得很像的双胞胎也有差异性,所以钟毓和钟会这对兄弟的性格才会如此不同。钟毓和钟会是三国时期曹魏著名书法家、政治家钟繇的儿子,钟毓是兄,钟会是弟。
两兄弟小的时候就表现出了强烈的性格差异,哥哥钟毓沉稳有度,弟弟钟会机敏善辩。有一次,两人趁着父亲在午睡,跑到父亲的房间里偷药酒喝。可能是他们弄出了动静,也可能是时机刚刚好,钟繇醒了,但是他没有让两个儿子发现自己醒了,而是装睡,因为他想看一看这两兄弟接下来会怎么做。
钟毓是老大,做事显得成熟一点,是行礼之后才喝酒的。其实也就是抱着酒坛子喊了几句“莫怪!莫怪!我就是尝尝你的味道。”而钟会是弟弟,做事很随意,见到酒抱起坛子就喝,不像老大磨磨唧唧的。
钟繇在合适的时机醒来,他先问钟毓:“你喝酒就喝酒,为什么要先行礼呢?”钟毓回答:“酒是用来完成礼仪的,不敢不行礼。”(内心小九九:我可是君子!)
接着,钟繇转过头来问钟会:“你这家伙为什么不行礼?”钟会小脑袋一扭,傲娇的说:“偷就是偷,本来就不是讲礼的行为,我又何必行礼?”
钟毓和钟会的性格以及做事的风格就像是两个极端,然而他俩从小就很聪明,所以名声都很大。在他们十三岁的时候,魏文帝曹丕向他们的父亲钟繇发出邀请,他打算请两个孩子进宫来玩,想看一看钟繇的两个优秀儿子到底优秀在什么地方。
等钟毓、钟会两兄弟进了宫,也见到了魏文帝曹丕,对曹丕行完了礼,曹丕发现了一个好玩的现象,那就是哥哥钟毓不断冒汗,而弟弟钟会则什么事也没有,甚至可以说有点不讲规矩。曹丕先问大一点的钟毓:“你为什么会冒汗?”钟毓回答说:“我是因为紧张害怕,所以又发抖又冒汗。”随后曹丕又问钟会:“你为什么不冒汗?”钟会回答到:“我是因为紧张害怕,所以又不敢发抖又不敢冒汗。”曹丕觉得有趣,哈哈大笑,直夸钟繇的这两个儿子太有意思了。
钟毓和钟会虽然性格不一样,但是他们都很聪明,当兄弟俩同时被刁难的时候,他们就会合起来反击回去。有一次,钟毓对钟会说:“弟弟,我听说有个女人很擅长损人,我们兄弟俩今天就去会会她!”钟会同意以后,兄弟俩就穿上华美精致的衣服,坐着豪华的马车去见这名女子。
等走到西门的时候,一个女人指着他们的车笑个不停,边笑边说:“这是哪家的车啊?车中央怎么这么高呀?”钟毓和钟会坐在车上还没有反应过来两人已经被人嘲笑了,是后面的人提醒了他们,他们才知道的。原来,中央高,两头低(低谐音羝)的意思是说“两头公羊”,而钟毓和钟会多髯,他们这是被那女人戏谑为两头公羊了!
钟毓很了解弟弟钟会,当时的大才女辛宪英就觉得钟会不是甘心为人臣子的人,而钟毓也认为自己的弟弟将来一定会闯祸,说不定还会祸及家族,因此提前就告诫司马昭说:“我的弟弟钟会很有谋略,但是喜欢玩弄权术,我觉得他野心恐怕不小,请您一定记住我今天的话,小心提防他才是。”司马昭对钟毓的坦白和大义灭亲感到高兴,他说:“如果你弟弟将来真的叛乱,那我只会治钟会的罪,不会牵连到你和钟氏一门。”
后来钟会叛乱,本来应该连累三族的,但是司马昭履行了对逝去的钟毓的承诺,放过了钟毓的儿子钟峻和钟辿,他们没有因为钟会的事受到影响。
平蜀后,钟会有谋反之心,谋诛魏将,于是密报司马昭说邓艾居功自傲,想要谋反,司马昭命钟会把邓艾关进囚车解压回朝,钟会遣卫瓘在前,把司马昭的手谕传达给邓艾的士兵,于是邓艾的士卒皆放下武器,并将邓艾压入囚车。
既除邓艾,钟会自认已无敌手,假传太后遗诏,准备起兵灭掉司马昭,钟会打算派姜维率蜀兵出斜谷,占领长安,再派骑兵经陆路、步兵经水路夺取天下。恐麾下魏诸将不从,引蜀降将姜维为援,后胡烈用计致使全军混乱,魏元帝景元五年(264年)正月,钟会与姜维死于胡烈发动的兵乱之中。
拓展资料: 钟会(225年-264年),
字士季,颍川郡长社(今河南长葛县)人。三国后期曹魏重要谋臣和书法家,太傅钟繇之幼子、青州刺史钟毓之弟。
自幼才华横溢,精通玄学,魏国官居要职,上至皇帝、下至群臣都对他非常赏识。司马师征讨毌丘俭期间,钟会典知机密,为司马昭献策阻止了废帝曹髦夺权企图。平定诸葛诞叛乱,钟会屡出奇谋,时人比为张良。累迁司隶校尉,朝廷大小事务无不插手,献策杀害名士嵇康。?
景元年间,钟会大力支持司马昭的伐蜀计划,拜镇西将军、假节、都督关中诸军事,主持伐蜀事宜。景元四年(263年),魏灭蜀之战,钟会与邓艾分兵攻打蜀汉,导致蜀汉灭亡。此后,蜀汉降将姜维行反间计,与钟会共谋,打压同僚邓艾,欲据蜀自立,图谋反叛,以郭太后遗命之名,矫诏起兵,讨伐司马昭,因部下发生兵变而失败,死于
甘露二年(257年),朝廷任命诸葛诞为司空,招其回京,当时钟会母亲去世,正守丧在家,他算定诸葛诞必不从命,于是驰马报告司马昭。司马昭认为事已至此,不再追改。后来诸葛诞谋反,并向东吴寻求援兵。司马昭带着魏帝 帅二十六万大军亲征,圣驾停驻在项县,司马昭率领大军到寿春,钟会再次随行。
当时东吴右大司马全琮之子全怿、孙全端、全翩、全缉等率领三万大军来救援诸葛诞。全怿兄长的儿子全辉、全仪留在建业,二人因为惹上官司,带着母亲和数十曲部渡江,投降了司马昭。钟会设计,秘密替全辉、全仪写信,派遣全仪、全辉的家人进城送信给全怿,说吴主因全怿等人不能拿下寿春而暴怒,要杀尽他的家人,故而才逃往北方。
261年前后,钟会升迁为司隶校尉。虽然身在外任,但朝廷大小事,官吏任免权,钟会无不插手。嵇康等人被杀,都是因为钟会的谋划。乱军,时年四十岁。
参考:“钟会”
钟会:三国时魏国谋士、将领。
钟会(225-264),字士季,颍川长社(今河南长葛东)人,魏太傅钟繇之幼子、青州刺史钟毓之弟。他在魏国官居要职,是三国后期魏国重要的策臣与谋士、制定伐蜀计划并参与灭蜀之战的智将。同时也是一位书法家。钟会自幼才华横溢,上至皇帝、下至群臣都对他非常赏识。在随司马师征讨毌丘俭期间,钟会典知机密。又为司马昭献策阻止了魏帝曹髦的夺权企图。平定诸葛诞叛乱时,钟会屡出奇谋,被人比作西汉谋士张良。后迁司隶校尉,朝廷大小事钟会无不插手,又在任内献策杀害名士嵇康。景元年间,钟会独力支持司马昭的伐蜀计划,从而被任命为镇西将军,假节都督关中诸军事,主持伐蜀事宜。景元四年(263年)魏灭蜀之战,钟会与邓艾分兵攻打蜀汉,导致蜀汉灭亡。
此后钟会与蜀汉降将姜维共谋,欲据蜀自立,遂打压原同僚邓艾,并且图谋反叛,矫诏起兵 以郭太后遗命之名讨伐司马昭。却因部下的兵变而失败,自己也死于乱军,时年40岁。
野心自傲,终至败亡
平蜀后,钟会有谋反之心,因为邓艾承制专事,于是上书说邓艾有反状。同时卫瓘、胡烈和师纂也上书说邓艾所作悖逆,于是正月初一朝廷下令用囚车押送邓艾回京。司马昭怕邓艾不服命令,命令钟会进军成都,监军卫瓘打前阵,拿着司马昭手书押邓艾进囚车。钟会忌惮的只有邓艾。邓艾被押后,钟会马上赶到成都,统率大军,威震西土。自认为功名天下无比,不愿再屈居人下。加之猛将精兵都控制在自己手中,于是举兵反叛。钟会打算派姜维率蜀兵出斜谷,占领长安,再派骑兵经陆路、步兵经水路夺取天下。钟会收到司马昭的书信说:“我担心邓艾不服命令,今派遣中护军贾充率步兵和骑兵万余人入斜谷,驻扎在乐城。我亲自率十万大军驻扎在长安。我们不久就可以相见了。”钟会得信后大惊,对亲信说:“仅仅抓获邓艾,相国知道我一人就能做到,他领大军而来,必是发现异状,我们应当迅速出发。如果顺利,可以得到天下。如果不顺,还可以退回蜀地学刘备偏安一隅。自以淮南之战以来,我从未失策,已远近闻名。我这样功高名盛的情况,哪能有好的归宿呢?”钟会于正月十五到成都,先送走邓艾。十六日,召请护军、郡守、牙门骑督以上的将士以及蜀国的旧官,在蜀国朝堂为魏明帝郭皇后发丧。并假借皇太后遗命,起兵废掉司马昭。钟会让众将士在版上写下同意作为凭证,委派亲信率领各路军队。而手下的将士并不跟从。于是钟会把他们都关在益州各官府中,派兵严加看守。钟会有一个器重的部下叫丘建,是胡烈旧属,他对钟会说,应派一名亲信为胡烈端饭倒水,诸牙门将也应按例备一员侍从。胡烈趁机编造谎言说,钟会已挖好大坑,想把将官一个个打死,埋在坑中。”众牙门将的亲兵们也把这个谣言口口相传,一夜之间大家都有所耳闻,人心浮动。有人对钟会建议:“应把牙门骑督以上的官吏全都杀死。”钟会犹豫不决。十八日中午,胡烈部下与胡烈的儿子出门敲鼓,各路军士也没人统领,都涌向城门。当时钟会刚给姜维铠甲兵器,听外面有兵作乱,钟会惊问姜维如何是好。姜维说:“但当击之耳。”景元五年(264年)正月十八日,钟会与姜维死于兵变,终年四十岁。钟会死后,魏军无人约束,数日里,蜀中军众钞略,死丧狼籍。钟会帐下将士数百人被杀。姜维妻子儿女皆被杀。原蜀汉太子刘璿、左车骑将军张翼、汉城护军蒋斌、太子仆蒋显、大尚书卫继等也被乱兵所杀。关家被庞德子庞会灭门。邓艾部下追上囚车,欲迎回邓艾。卫瓘指使田续杀掉邓艾父子。师纂等也被杀。因邓艾被定有谋反之罪,邓艾在洛阳的诸子也都被杀,其妻和诸孙流放西城。后卫瓘约束诸将,成都之乱方平。
钟会未娶妻,养兄二子。钟邕随钟会作乱,一同被杀。钟会养子钟毅和侄子钟峻、钟辿也都下狱,应论死罪。司马昭代表魏帝曹奂下诏,说念及钟繇、钟毓的功劳,仅处死钟毅和钟邕诸子,赦免了钟峻、钟辿,有官爵者如故。司马昭又默认向雄给钟会收尸。
准确说,钟会之反可能是身不由己,来自于大环境的压迫,导致他只能兵行险着,为自己搏一条出路。
(一)钟会之才
钟会出身士族名门颍川钟氏,他的父亲是曹魏重臣钟繇。钟会自幼聪慧过人,长大后?有才数技艺,而博学精练名理,以夜续昼,由是获声誉?。别看当时钟会年纪不大,却与王弼齐名。二十几岁时,钟会就成为司马师的幕僚,司马师说他有王佐之才。钟会为司马师、司马昭出谋划策,平定淮南的叛乱,深得信赖。?
由于钟会算无遗策,人们称赞他是当时的子房(即张良)。261年,钟会被封为司隶校尉,虽然在外朝做官,?时政损益,当世与夺,无不综典?。夏侯霸投奔蜀汉后,就曾经说过?有钟士季者,其人虽少,终为吴、蜀之忧?。后来,司马昭策划伐蜀时,只有钟会坚决支持,他还与司马昭?筹度地形,考论事势?。
那么,在灭掉蜀汉之后,为何钟会在此时选择反叛?
(二)钟会之叛
关于钟会反叛的原因,历来有很多种说法,其实都值得加以考量。
第一点,钟会虽是司马昭心腹,但却不容于群臣。正所谓?众口铄金,积毁销骨?,来自群臣的孤立与排挤,即便钟会有来自司马昭的信任,但也难免会日遭消磨,最终失去应有的地位。而钟会被排斥的原因,可能与其自身性格及行事有关。史书中屡见这样的记载:傅嘏曾言"子志大其量,而勋业难为也",司马昭之妻王元姬说钟会"见利忘义,好为事端,宠过必乱,不可大任",辛宪英、裴楷、荀勖等人也都认为钟会骄纵自大,不可不防。?
第二点,说是钟会仍然心存魏室,关于这一点也并非空穴来风。毕竟钟会叛乱时,打出的旗号正是奉郭太后的遗旨。其目的可能是想帮助曹魏除掉权臣司马昭。但是这一点证据显得很是薄弱,可能更像是一个借口,而钟会自己就心存反心。按照《三国志》的记载,钟会灭蜀后居功自傲,特别是在邓艾被捕后,他?独统大众,威震西土?。 钟会觉得自己?功名盖世,不可复为人下,加猛将锐率皆在己手,遂谋反?。另外,姜维还在旁边不断的挑唆,钟会这才举兵谋反的 。
第三个说法则是,钟会本身并无谋反之意,但无奈被群臣孤立,遭君主猜忌。所以这在某种程度上说是迫不得已的,由于他聪慧过人,善于谋划,引起了司马昭身边人的不满,他们不断攻击钟会,才最终引发了这场叛乱。具体而言,司马昭的亲信贾充、羊祜就对钟会表示质疑。
十三岁的时候,魏文帝(曹丕)听说了兄弟二人的名气,就对他们的父亲钟繇说:" 让你的两个儿子来见我吧。"
古文原文:
钟毓、钟会少有令誉。年十三,魏文帝闻②之,语③其父钟繇曰:“可令二子来。”于是敕见。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对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译文:
钟毓、钟会兄弟俩少年时就有美好的名声,钟毓十三岁时,魏文帝听说他们兄弟两,便对他们的父亲钟繇说:“可以叫两个孩子来见我!”于是兄弟俩奉旨觐见。觐见时钟毓脸上有汗,文帝问道:“你脸上为什么出汗?”钟毓回答说:“战战惶惶,汗出如浆。”文帝又问钟会:“你为什么不出汗?”钟会回答说:“战战栗栗,汗不敢出。
《世说新语》又称《世说》《世说新书》,卷帙门类亦有不同:
因为汉代刘向曾经著《世说》(原书亡佚),后人将此书与刘向所著相别,取又名《世说新书》,大约宋代以后才改称。《世说新语》依内容可分为“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等三十六类(先分上,中,下三卷),每类有若干则故事,全书共有一千二百多则,每则文字长短不一,有的数行,有的三言两语,由此可见笔记小说“随手而记”的诉求及特性。
其内容主要是记载东汉后期到晋宋间一些名士的言行与轶事。书中所载均属历史上实有的人物,但他们的言论或故事则有一部分出于传闻,不尽符合史实。此书中相当多的篇幅杂采众书而成。如《规箴》《贤媛》等篇所载个别西汉人物的故事,采自《史记》和《汉书》。其他部分也多采自于前人的记载。
在《世说新语》的3卷36门中,上卷4门——德行、言语、政事、文学,中卷9门——方正、雅量、识鉴、赏誉、品藻、规箴、捷悟、夙惠、豪爽,这13门都是正面的褒扬。
另有下卷23门——容止、自新、企羡、伤逝、栖逸、贤媛、术解、巧艺、宠礼、任诞、简傲、排调、轻诋、假谲、黜免、俭啬、汰侈、忿狷、谗险、尤悔、纰漏、惑溺、仇隙。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640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砍柴被抓的夏侯渊侄女
下一篇: 诸葛亮识人七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