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半是锦绣,一半是碎布
说曹丕是小心眼儿,这在历史上可早有定论,始作俑者便是为他写传的陈寿,也就是《三国志》的作者,他在夸了一堆曹丕的好之后说:“若加之旷大之度,励以公平之诚,迈志存道,克广德心,则古之贤主,何远之有哉!”
这其实是在表面上赞美曹丕文学艺术上很牛之外,说他要是心胸再豁达那么一点点,再多那么一点点的公平公正之心啥的呢,那就堪称是古代最牛的明君了!这到底是夸他啊还是损他啊,抑或是明夸实损,不懂。
世人对曹丕鲜有好感,究其原因,怕都是来自那所谓的“七步诗”,当了皇帝就想害死自己的兄弟,这还是人嘛,加上曹植文采出众,才高八斗,这就更加深了对这曹丕的憎恨之情,可以说,他在知名皇帝中间,肯定是列入不被喜欢的那一帮人中里面去了。
曹丕,字子桓,曹操的次子,三国时期魏朝的创建者。曹操死后,丕袭魏王、丞相。后代汉称帝,为魏文帝。在位期间,平定边患。击退鲜卑,和匈奴、氐、羌等外夷修好,恢复汉朝在西域的建置。四十岁时病逝于洛阳,庙号高祖,谥号文皇帝。
这曹丕其实是个悲催之人,因为同他PK之人,一是父亲曹操,一是兄弟曹植。曹操乃偶像级的人物,一生纵横叱诧,一个人就贡献了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这两次战例,跟牧野之战和淝水之战,并称历史上“四大以少胜多”的经典战例!这还不算曹操平袁术、擒吕布等战例呢,曹丕有啥?
至于他弟弟曹植,在文学上的名头比他要响亮了许多,《白马篇》《七哀诗》都是他无法比拟的,特别是那名动天下的《洛神赋》更是他望其项背,紧追慢赶仍不及的名篇,所以,怪只怪他生在这样的人家,一门地优秀,虽然给他带来了皇位之尊,但却也在对比中相形见绌。
在政治上,如果按一般帝王的标准来看,他也还算是个称职之人,但是曹操的一个“奉天子令诸侯”,别说曹丕了,就是其他雄主都要仰望并狂赞!且对统一北方,恢复经济,曹操堪称是居功至伟。而他呢,在这方面一直被后人诟病,因为当夷陵大战时,他本可以提前结束三国乱世,却坐失良机,任由三国之乱象长期的存在。
特别是他还一反老爸唯才是举的原则,弄了个“九品中正制”,开后世数百年“士族门阀”之先声,直到隋时行科举方告结束。想这曹家声名并不算好,为何要弄这自损声名的制度,是不是被出身名门的司马懿给忽悠的,也未可知。
曹操一生是行皇帝事而坚决不当皇帝,曹丕是在接了老爸的魏公后,立即篡位,过程是轻松之极。但这却又给他带来了新的难题,就是他能否踩着老爸曹操的肩膀达到一个新高度,最直接的便是统一全国,这就曹丕的能力看来,实在不是他能完成的。
对非历史爱好者的一般人来说,这“七步诗”对曹丕的杀伤力是太大了,是他心胸狭窄的标签,但其实,这个有点冤枉曹丕了,此事完全是后人为了黑他而杜撰出来的。因为在《三国志》及裴松之的注中,都没有提到这首诗,这首诗的最早出处是南北朝刘义庆所撰的笔记小说《世说新语》。必是后世假托之作,并非出自曹植之手。
曹丕与曹植之间的矛盾源自立嗣之争,历史上这个是最常见,最血腥的,且不说那秦二世把他那几十个兄弟姐妹统统杀光,就是那被视作一代伟人的李世民不也有玄武门之变,不稀奇嘛,怎么一到这曹丕,大家马上就变得忿忿然而不容呢?何况他最后还没下狠手,放了曹植一马,但即使如此,还是难除心狠手辣之嫌。
再有,曹丕在对待汉献帝的问题上也还是显得有些宽容之心的,古来禅让的君主能有几人得善终呢?而汉献帝却在曹丕手上做到了,曹丕给了他最高的待遇,后来的生活过得还很滋润。但是在电视剧中,为突出曹丕的阴狠,改为将船凿沉,连同他的亲妹妹一并弄死了。
有人把不杀曹植归于母亲的庇护,不置汉献帝于死地归于刘协的乖巧。其实都没太多的道理。说穿了,根本原因是曹丕还算是个性情中人,并不是一个凶狠残暴的君主,这些我们从他的诗文中也能看出来,多少还是带有一丝温情的文人,只是政治太残酷,往往把人性的一点良知给湮灭去,而后世也刻意把他塑造成冷血之人。即使他做了温情之事,也无人认可。
看三国正史,感到曹丕这个人有时也有真性情,也是一个很幽默很搞笑的人。不过这种幽默,有时可能是冷笑话,听到这个幽默的人可能会很不爽。吃过人肉的将军王忠来投降,他命令部下把死人骨头挂在他的马前,孟达从蜀国来奔,曹丕一见到他就拍拍他的背说:“你就是蜀国派来的间谍嘛?”这哪象是一个国君能说的话嘛,是吧。
对于禁开的玩笑就很过分,完全就属于死亡玩笑。他让于禁出使江东,去前让于禁去祭拜一下曹操,却在特安排的休息的房间中画了一排的壁画,内容就是是水淹七军,樊城之战关羽大胜、庞德殉国、于禁乞降的画面,于禁看完后羞愧难当,不久就忧病而死。他可能觉得很幽默,但就是没有考虑到于禁是否能受得了。
在日常生活中他也很任性,他可以带着一帮人在王粲墓前学驴叫。此起彼伏的嚎声一片;他可以把那绝世美人甄宓拿出来显摆,还让甄美人去给下属挨个地斟酒,这作派也醉翻了那一众饮酒之人了哈。
更有一奇葩之事,那是为正统礼仪之邦的大汉民族跌眼镜之事。曹操好人妻,这谁都知道,他的夫人十有八九都是从别人那儿捡来或抢来的;这曹丕也继承乃父遗风,并且还“发扬光大”,居然在老爸死后,将老爸的侍妾归置归置,一并笑纳了。
此事并非风闻或后世杜撰,见于正史《魏书》,书载:“魏武帝崩,文帝悉取武帝宫人自侍。”后来被他母亲知道了,太后大怒:“狗鼠不食汝余,死故应尔!”意思是说你这样做,死了之后,狗鼠都会嫌弃你脏,不愿吃你。
这事怎么说呢,是有点过了哈,至少是乱伦吧,同那匈奴那些少数民族的“烝报”何异,那唐高宗想小妈武则天,不还得假模假式地送去出家当几天姑子嘛;你这曹丕怎么会这般地不管不顾呢?,难怪当年老爸不喜欢你。
文学史上有个名词叫“建安文学”,曹家三父子引领了建安文学,撑起了建安风骨。从感觉上来说,这曹丕算是其中稍弱者,其实这是不对的。
首先,曹丕是邺下文人集团的实际领袖,和建安文学中的才子们关系非常好;其次,他的《燕歌行》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首七言诗,他的《典论》是中国最早的文学评论著作。对后世影响巨大。
也许,正是这文人的气质,加上点点的小心眼子,使他一直游离于文士和帝王之间。文人是当不好国的,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屡见不鲜了,那读书破万卷的梁元帝萧绎,敌人包围王宫了他还在宫内讲经;更有那宋徽宗,文士了一生,直把个自己给文到五国城的冰天雪地中还在写诗。所以,我坚信,如果阿瞒立了那子建同学为嗣当了皇帝,情况会更惨,当然玄宗不重用李白也是无比正确之举。
文采对于一个帝王来说,只能说是锦绣,可惜这锦绣被一个莫名的“七步诗”给撕成一团碎布;一曲《燕歌行》中反映的对人民的关怀同情,对安抚民众,减少伤害的主观性,也被未能一统三国给抹得个漆黑,又是一袭破衣贯身;善待汉献帝,却纳献帝两个女儿为妃,要知道,汉献帝本来是曹丕的妹夫,如今却成了他的岳父。
于是,曹丕这件“善待前朝皇帝”锦绣衣裳,就又碎了一片。成了“一半锦绣,一半碎布”的模样,看着不伦不类,滑稽异常,那曹丕的妹妹曹节,如今是叫曹丕哥哥呢,还是让曹丕给自己行岳母礼呢?有点乱哈。
曹丕最大的政治成就在于篡汉,这点是毫无疑问的。可能很多人觉得这个成就完全就是由他的父亲曹操奠基,曹丕只不过是继承了曹操,篡汉称帝是水到渠成的事,完全就是白给。
但这种看法其实是非常片面的,因为篡位不仅要在篡位前肃清掉的阻碍,还要在篡位后做好权力的巩固,后者与前者一样重要。历史上有不少篡位了还被推翻的人物,曹丕之前就有可借鉴的经典人物王莽,曹丕之后也有典型的例子桓玄,还有那些还没篡位就被覆灭的就更数不胜数了。
曹操为曹丕篡汉处理掉了汉朝中央几乎所有的阻力,让曹丕能够在继位的几个月内就顺利完成了篡汉,曹操肯定是为曹丕充分地做好了篡位前的准备。
而曹丕在篡位后不仅没有发生什么大的动乱还成功把帝位传给了他临死前才立的太子曹叡,顺利完成了皇帝权力的过渡,表明曹丕的这个篡位后处理是非常成功的。即使在公元249年高平陵之变后曹魏皇权被司马氏父子架空,但这并不是来自忠汉势力的反扑,而是曹魏君臣权力结构上出现了新的矛盾。
扩展资料:
在实现统一问题上,曹丕既有希望于能有王化之举达到夙愿的诚心,也有兴国强兵而灭贼寇的强硬之志。
虽然,两次伐吴却由于时机不成熟而无功而返,但由于统一志向的驱使,使得曹丕在位后期施政更需要富国强兵,以至于对于当时的社会发展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与此同时,其执政功绩对于中国文学此一时期的发展风貌与繁荣,也多少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黄初七年(226年)正月,曹丕回到洛阳的宫殿。五月丙辰日(6月28日),曹丕病重,命镇军大将军陈群、中军大将军曹真、征东大将军曹休、抚军大将军司马懿受领遗诏,共同辅佐嗣主曹叡。让后宫淑媛、昭仪已下的都各归其家。同月十七日(6月29日),曹丕去世,时年四十岁。
汉末风云,当属三国,自桓灵二帝以来,东汉的政局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宦官专权,外戚干政,似乎又重蹈了西汉末年的覆辙。只是这次没有像当年那样幸运,没有一个能够统筹全局的救世皇帝出现,汉灵帝去世后即位的是年仅不到10岁的汉少帝刘辩,这样的小皇帝在众多势力面前只能沦为一个傀儡。后少帝的舅舅何进为了除掉宦官而在洛阳大肆屠戮宦官,导致了宫廷混乱,后为稳定朝局而向西北的董卓求救,在董卓来洛阳前不久的时间里,何进被杀,董卓进宫后以此为借口而掌控朝政,为了能够真正的摆脱对自己不利的局面,他废掉少帝刘辩而立刘协为帝是为汉献帝,同时也是整个大汉王朝的最后一位天子,虽刘协一生没有得到实权以傀儡而著称但毕竟代表了汉朝最后的象征,就连后来的曹操也不敢取而代之,却很奇怪的为曹操之子曹丕所篡权称帝,那么曹丕是如何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呢,其实有着深层次的原因?
曹丕,曹操的次子,年纪比汉献帝刘协小了几岁,按古代的尊卑地位的话,曹丕算是金贵之身,他是曹操与正室卞夫人的嫡长子(古代的宗法制很重,而且嫡庶分的很明晰),按照这样的一个排位的话,就算曹操称魏王时传位也是传给曹丕而非真正的大儿子,话又说回来,曹丕自小非常聪明,博览群书,文武双全,受到曹操的喜爱和器重。而根据传说当时曹丕出生的时候天上出现异象,青色的云彩绕在苍穹之上,被视为帝王之相。
曹丕虽说为嫡长子,但竞争对手在早年的时候还是不少,因为他前面有大哥曹昂,后面有弟弟曹植和曹冲,而且这几个人要么能武要么聪明绝顶,曹丕在众兄弟中并不是最突出的,但也是才华横溢。大哥曹昂早死,公元197年随曹操征张绣时为救曹操断后和典韦一起被杀,因曹昂正值20出头,这可把曹操给疼的可以说要了命,因为曹昂的早死所以就对曹丕构不上威胁了。在曹操几个儿子中其实他最喜欢的当属有着“曹冲称象”典故的小儿子,他自小过目不忘,似神童转世,不过却没有活过10岁,因此对于曹丕也是没有威胁的,而当曹操晚年时对魏王世子的选择主要存在于两个人中间曹丕和曹植。
曹丕和曹植的世子之争在中国历史上也是非常有名的,说到一首诗大家肯定熟悉《七步诗》这就是以当时魏王世子之争为背景而做的诗文,其实一开始曹植蛮占优势的,因为拥护他的人群中有杨修,此人被称为“三国奇士”,作为曹操的主簿,经常能够接触到核心机密,因为消息的灵通,在夺嫡之争中曹植占了优势,几乎有八九成把握可以当成魏王太子,只是才华横溢的曹植个性张扬,平时对自己不太节制,后来发生了醉酒私闯司马门的事件曹操知道后非常生气,公元217年曹丕在司马懿、吴质等大臣的拥护帮助下顺利的战胜了弟弟曹植,曹丕成为世子之后曾在建安二十四年即公元219年成功的平叛了魏讽的叛乱,同时为了笼络人心而鼓励文学创作,成为了建安文学史中特有的气象。
公元220年,已经六旬的曹操没能扛过疾病的侵袭而去世于洛阳,曹丕从邺城回到洛阳继任了父亲的魏王称号和丞相之位,此时的曹丕感觉代汉时机已到,自己要完成父亲的遗业,遂于当年胁迫汉献帝刘协禅让而登基称帝,同时假惺惺的上演了一出“三辞让”的戏给世人看。其实曹丕在篡汉称帝的时候遭到最大的反对并非汉献帝和刘氏家族的成员,而是来自自己妹妹曹节,当时的曹节已经嫁给了刘协成为了皇后,当曹丕去宫内索要传国玉玺的时候,曹节坚决不让,甚至当着世人的面将玉玺狠狠的摔在了地上,说了句“你(曹丕)不会长久的”。
曹丕代汉其实也是历史趋势,当时的汉献帝所谓的皇帝实则早已为傀儡一个,早于董卓时臣子以其为旗帜而号令天下成为了众所周知的事情,曹操一直没有称帝,因为他一直以汉臣自居,虽有贼心却无贼胆,特别是曹操晚年被封为魏王后,所有仪仗及冠冕规制和帝王几乎没有区别,在古代异姓王非常少,而如此之为的更是少之又少。曹丕在曹操去世后没有了父亲被人唾骂的口实,为了实现曹氏的宏图霸业而毅然决然的取代汉献帝,曹丕代汉后改元为延康。
其实曹丕对汉献帝还是蛮礼遇的,将退位的刘协封为山阳公,并给予封国山阳公国,所有钱资任其使用,同时在山阳之地,刘协是可以奉汉朔行汉制的,曹丕及后来的继任者没有杀他,直到其善终,这在中国古代礼遇末代皇帝也是很少见的。
曹丕满怀抱负,称帝之后对内政外交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曾一度将东吴的孙权打到了近岭南之地,对于蜀汉政权也是有大胜之举,不过老天不给曹丕一个大一统的命,仅仅当了皇帝七年就病逝了,或许也印证了妹妹曹节的那句狠话,去世时年仅40岁,可谓是英年早逝(关于曹丕40岁而终有一个故事,说当年曹丕还担任五官中郎将的时候,曾于一次的宴会上请非常有名的相士朱建平来询问自己的阳寿,朱建平说:“80岁的面相,但40岁是一个坎,如果能迈过去将会平安一生,否则将会殒命。”后来曹丕果然四十而去世。)。
曹丕没能完成自己的夙愿,却在内政外交上有一个完美的展现,与民休养生息,对外解决了青徐割据,真正的统一了北方,北击鲜卑并多次胜利,同时作为“建安文学”代表的曹丕对文人对诗词歌赋也是极力发展,使得文化也是欣欣向荣。在三国里,曹魏政权无论是经济文化还是政治都是最领先的,曹丕在临终前进行了托孤,不过怎么也让他想不到的就是因为这次托孤而给后来司马家族掌控政权提供了契机,同时使曹魏政权被司马氏所灭提供了基础。公元226年黄初七年,曹丕病重,命镇军大将军陈群、中军大将军曹真、征东大将军曹休、抚军大将军司马懿受领遗诏,共同辅佐嗣主曹?薄H煤蠊?珂隆⒄岩且严碌亩几鞴槠浼摇?梢钥闯觯?な俚乃韭碥捕院罄吹恼?局影响可以说起了很大的作用,因此可以说曹丕的托孤是一次彻底性的败笔之作。
一、虽然很多人都说曹操是一个特别好色的人,但是曹操对于自己儿子来说却是特别大方的,那么曹丕第一眼就看中了甄姬,所以说他是特别喜欢他的,那么对于一个父亲来说,他知道自己儿子喜欢,所以说他不会和自己的儿子争夺。这也就是为什么曹操会将甄姬赐给自己的儿子,实际上这就是作为父亲对儿子的爱而已。
二、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因为曹丕是一个特别有能力的人,那么是曹操非常想要重用的人,那么对于继承位置来说,他是特别钟情于曹丕的,所以说他会把好的东西给曹丕。也就是为了让他更加的努力去辅佐自己。希望他不要有篡位的心理。所以说他才会把一个绝世美女主动让给曹丕。这也是为了他的事业着想。
三、曹丕是一个特别小心眼的人,是一个有仇必报的人,不管对方是谁,那么如果他特别记恨他的话,肯定会想办法去对付这个人,那么曹操对于儿子这一点性格是特别了解的,他不会去和儿子争抢,毕竟他已经老了,所以说他怕曹培以后会把他当敌人一样,那为了稳定曹丕不让曹培当自己的敌人,所以说他就会这么慷慨大方。
所以说曹操愿意把美人让给自己的儿子,并不是说他并不想得到这个美人,只是因为他怕自己的儿子对他做出不利的事情,所以说才会选择把这个美人让给自己的儿子。这也就是说曹操是一个比较会审时夺势的人。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6350.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将诈术运用到出神入化境界的三国政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