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说说曹操求贤若渴的另类人才招聘手段

话历史 2023-07-19 06:15:37

二十一世纪什么最重要?人才。当然,此等思路,倘若搁在三国时代,同样是受用的。刘备、孙权缘何能在乱世之中分得汤羹,自然少不了孔明、周瑜等职业经理人的鼎力相助。当然,在三国时代能把“人才互动”运用到登峰造极的,应该还是曹操。见识了曹操的手段,难怪老对手孙权都曾大发感叹:“(曹操)御将,自古少有(《三国志》)”。

曹操对于人才饥渴的控制欲,似乎是超乎想象的。根据《三国志》的记录,曹操曾一生中就曾极其正式地三度发布求贤令,招聘启事的语法大体是这样的:

爱泡妞,爱文艺,

爱二五仔,也爱耍流氓,

我不是什么英雄,也不是谁的代言

我是曹阿瞒,我和你一样

你在哪,我在许都等你

(“若文俗之吏,高才异质,或堪为将守;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勿有所疑”《三国志》)。

看得出来,曹操的招聘手法,尽管有些另类(和建汉以来,主流的“唯德是举”引援思路是有冲突的),但这洋溢着小清新的“阿瞒体”,还是给曹操赢得了极高关注度。如此平易近人的领导,总是让人心头一暖,于是人才们相呼作伴,集体驶向曹操这座温情脉脉的灯塔。人才集体抱团求关注,甜蜜“互粉”最大受益者自然还是曹操,几个光景下来,当年在逐鹿中原的群雄们,竟悄然灰飞烟灭。

不过,凡事总有例外。即便曹老板在各大主流甚至小道媒体上,大肆投放如此人性化的招聘启事,也有人不给面子的。譬如接下来登场的阮瑀,就是不识抬举的一位。阮瑀这人,在历史上可是很有名的。这位文笔犀利精炼的文艺达人,不仅名入汉魏“建安七子”行列,还和当时的著名写手陈琳同志(就是吐槽曹操为赘阉遗丑的那位,建安七子之一),成立了“左琳右瑀”文宣组合,专门负责起草政府的统战文稿。在阮瑀的文艺熏陶下,儿子阮籍、孙子阮咸,后来也争气地跻身成为魏晋著名偶像天团“竹林七贤”成员。

对于这样一位浑身洋溢着“文艺细菌”的雅士,求贤若渴的曹操自然要张开双手,笑脸相迎的。不过,同后来的工作搭档,前脚刚吐槽、后脚就跳槽的陈琳同志相比,阮瑀的文人节操,似乎要坚贞许多。《文士传》是这样记载的:“太祖雅闻瑀名,辟之,不应”,曹操的热脸,贴上了冷屁股,脸上自然难堪。不过,我们的曹操,天生本就是个厚脸皮的人,于是拿出死缠烂打的招数,吩咐手下频繁地对阮瑀进行“短信骚扰”。接连几番,阮瑀终于不胜其扰,于是,寻了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卷起铺盖,跑路进了深山(“连见逼促,乃逃入山中”)。

乱世当道,朝不保夕,寻份工作本就难事,可这个不谙世事的书生,却放下到手的金饭碗,跑到山里装清高。阮瑀大胆的互动,让习惯了挑战的曹操顿时来了兴趣。不过,挑起曹操的兴致,绝对不是一件好玩的事情。于是,那座安静了千年的老山,终于受了连累,无端遭遇了一把火礼。原来,某日曹操闲来无事,心血来潮,忽然想见识一下阮瑀,于是遣了几个闲人,在山间四下燃起了火。阮瑀躲在山上一看阵势,急了,心里嘀咕道,曹操你这小子也太不文艺了,招人就招人,竟还随处搞火,烧着人事小,烧坏了那些花花草草,可就太伤感情了。经过一阵思忖,阮瑀整了一下衣领,搞了一下发型,顺便洗了个澡,告别了深山,半推半就地投向了曹操的“怀抱”(“太祖使人焚山,得瑀”)。

如此想来,当年诸葛亮忸怩地摆了个架子,三顾出山,其实出了只是茅房,阮瑀这架势,那才是名副其实的出山。当然,曹操放火烧山搞招聘,尽管不太环保,但恐怕还是出不了人命。但接下来的招聘动作,却差点要了人命。差点掉了脑袋的,不是别人,正是后来端了曹操老窝的司马懿。司马懿这人,原是士族大户出身,他的老爹司马防,是个不苟言笑古板严肃的正直官员(“性质直公方,威仪不忒”《三国志》),这在当时贪腐成风的官场,是很难得的。此外,司马防还有一个有趣的身份:曹操的老领导(司马防任洛阳令时,曾委派曹操为洛阳北部尉)。

曹操发达以后,忽然想起了司马防的好,于是寻思做个顺水人情,不妨安排导师那几个在家待业的儿子(司马防有八个儿子,时称“八达”),进入政府部门工作,吃上一碗大锅饭。可是,司马防的儿子中,那个叫司马懿的,却对父亲这位老部下的好意不太“感冒”,自觉接受传统家教,却在“赘阉遗丑”手下办事,传出去终是不太好听,于是推脱得了风瘫病,动弹不得,无法述职也就顺其自然了。

司马懿的病历报告,自然传呈到曹操手中。老领导怎没提过此事?曹操本就多疑,自觉疑点甚多,心中暗道,我看在导师的面子上,倒是开了后门,司马懿这臭小子,倘若蹬鼻子上脸,耍大牌驳面子,将来定要收拾。寻思之后,遣了个刺客,吩咐道,不妨到司马懿家中一探虚实。刺客收了曹操的钱,自然是要办事的,于是寻个黑夜,一个猫步,翻过高墙,进了卧房。说来也巧,此时司马懿正躺在床上闭眼思考人生,忽然脖子一凉,只见明晃晃的剑锋已在颌下。

眼逢轻抬之间,司马懿窥见刺客面相。暗夜来人,虽持利剑,可面上并无杀气,寻仇想必不是,莫非是曹操遣派,探我虚实。司马懿寻思至此,主意已定,继续闭着眼睛思考接下来的人生。床上躺着的淡定,提剑的倒是乱了手脚,胡乱地把司马懿从头到脚一身打量,拿着“体检报告”应付了曹操(“汉建安六年,郡举上计掾。魏武帝为司空,闻而辟之。帝知汉运方微,不欲屈节曹氏,辞以风痹,不能起居。魏武使人夜往密刺之,帝坚卧不动《晋书》)”。

尽管剑下留生,可司马懿也是吓得不轻,知道了曹操的招聘手段。于是打点了手下,竖起耳朵,但凡曹操有开大型招聘会,立马前来通报,也好洗个身子,躺在床上,迎接浩大的刀光剑影。未料,司马懿这一装,竟是整整七年,终于装不下去了。原来,曹操统一了北方,自任汉室丞相,意气风华地剑指江南。某日,曹操在玄武池畔视察水军操练,一阵清风吹来,不知为何,竟想起了瘫患在床的司马懿。

想着当年的招聘往事,曹操总觉隐约不对劲,于是板了脸色,对旁边的陪同官员说道:“司马懿这个年轻人嘛,扮猪挺像,做人太囧。我叫秘书准备一份聘书,你去跑一趟。倘若此人一再扮猪吃老虎,不给面子,就拿把大刀将他绑过来!”司马懿听闻风声,心思曹操动了真格,决不是一件有趣的事,一再拒绝,定难逃杀身之祸。于是,挥了挥衣袖,作别相伴多年的老床,慷慨赴职。

当然,曹操招聘老是玩得心跳,剑走偏锋,折腾久了,终于还是闹出了人命。赶巧的是,这事偏又和倒霉的皇叔扯上了关系。原来,刘备曾也跟了曹操一段时间,自觉没有出息,于是寻个机会出来单干(当年,刘备为吕布所袭,落魄之际曾投奔曹操)。可是,和曹操公开叫板以来,运气一直不好,冀州荆州一路流亡,寄人篱下有如丧家之犬。就在刘备山穷水尽之时,终于遇到了徐庶。徐庶这人,是个很有本事的热血青年。人才见面会上,“与将军共图王霸之业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三国志》”,徐庶一句激昂的职业规划,四十好几的皇叔,终于按捺不住心中久违的激动,老泪纵横。此时的刘备,似乎感觉多年笼罩头顶上的阴霾消散,明媚的阳光正在悄然绽放。

令刘备欣慰的是,徐庶不是一个喜欢说大话的人。不喜欢说话的人,办起事来自然靠谱,在徐庶的精心打理下,刘备的事业如预期所想,终于开始起色。刘备笑逐颜开,曹操自然不高兴了。眼见自己老对手悄然做大,心中忿然道,刘备你这小子,当年拆我的台,挪用公司资金另起炉灶,今天我可要挖你的墙角,给些颜色看看。曹操心思落定,自然就要搞出点事情,于是,一封聘书就此寄出。

不过,收到聘书的,不是徐庶本人,而是他的老娘。徐庶的老娘接到聘书的时候,正坐在曹操身边喝茶。原来,自从徐庶跟着皇叔混出了点名堂,心中寻思着给老娘安妥个好日子。无奈自己军旅生活,终日奔波在外,老娘毕竟年纪大了,一直颠簸也不是办法,于是向皇叔讨了空地,帮老太太搞了个“开心农场”,日子过得也算逍遥。

农场搞大了,不一定是件开心的事情。曹操得到消息,寻了几个跑腿,跑到农场偷菜,故意让老太太抓了正着。几个年轻人,不学济世之道,偏要行些偷鸡摸狗的勾当,老太太自然寻思讨个说法,未想一个理论,竟到了曹操的地盘,老太太一个抬头,满桌的杯具已经摆上了台面。老娘被曹操请去喝茶,徐庶自然急了,星夜向皇叔递了辞呈:“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无益于事,请从此别(《三国志》)”。公司好容易有了起色,人才却吵着离职,刘备听闻消息,急得哭了,心中暗骂道,曹阿瞒太不厚道了,平时玩玩女人就算了,竟然连人家老母也不放过。可事成定局,也只能徒叹奈何。

徐庶跳槽了曹操,老太太却不高兴了,心思自己的老糊涂,竟让儿子失了节操,一时想不开,竟然悬梁自尽。徐庶未想自己功名之心,竟要了老母亲的性命,心中懊恼不已,索性不发一语,终也在历史上落了“身在曹营心在汉”的好名声。有趣的是,花了大把聘金,淘了个摆设,做个冤大头的曹操却不生气,因为,这件摆设,是从老朋友刘备那里挖到的,这本身就是一件乐事。

曹操的《求贤令》,是为了招聘人才,还是另有深意呢?

中国这片土地,自古都是礼仪之邦,讲文明、懂礼貌一直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

在古代,德才兼备的?士?,是一个王朝治理天下的重要基石,所以历代的君王,都希望自己招募的人才,不光才华横溢,更要求他们明礼重德。但在东汉末年的三国时期,一代枭雄曹操,却下了一个非常非主流的?求贤令?,他只要求应聘的人有才,而不介意对方的品行,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

我们先来看下这篇《求贤令》的内容,为了节约大家的时间,和遵守相关政策,我就不全文照搬了,我直接用通俗的语言给大家翻译下:

自古以来,一个国家的初创之君,和中兴之主,都不是只靠自己的才智,就成就一番功业的,他们无一不是依靠那些辅助他们的人才。而这些特殊时期,起特殊作用的人才,往往都是君王们在基层发现的,这是巧合吗?当然不是,这是君王们主动去寻找的结果。

现在我也想找一些大才,要什么样的人呢?只要你有才,其它的都不重要。为什么我这样要求呢?我给大家举个例子,鲁国的孟公绰,人品杠杠的,孔子都非常敬重他,但是孔子依然说,这伙计品德不错,在大家族中,可以当个表率,但是管理国家他却不行,除此之外,齐桓公成就霸业,靠的是管仲等人,但是管仲在金钱方面,却作风一直都有问题,如果齐桓公对德行要求过严,那么他是不会用管仲的,那么齐桓公也就无法成就他后来的霸业了。

因此,如果你们中有像姜子牙一样,认为自己怀才不遇的,可以来投奔我,如果你们中有像?盗嫂受金?的陈平那样,自认为有才,但道德有瑕疵的,也一样可以来投奔我,我希望大家积极踊跃的报名,或者推荐有才华的给我,最后,我再强调一下,我招人,要求就两个字唯才?。

这篇?求贤令?在儒家思想独霸天下的古代,是不是非常的非主流,是不是非常的离经叛道,是不是非常的匪夷所思,是不是很符合曹操?宁可我负天下人?的枭雄气质。那么曹操这样做,真实的目的真的只是为了求才,而不择手段吗?

曹操的用人

在赤壁之战中,曹操吃了黄盖假投降的亏,上了一当,虽然史实并非完全如此。但小说家这样写,确实也符合曹操的性格,因为他的用人政策,是绝对不怕使用从敌方阵营投奔或投降于他的将领,只要你跑到我这儿来,我相信了你,就大胆使用,任情驱使,毫无隔阂,不分彼此。
说实在的,无大气度,也无此大胆识。惟有曹操,来者不拒,堪称善用人才,敢用人才的大手笔。在中国历史上,具有这样胸怀的领导者,极少。
后来一些帝王,出身小农者,常思想狭隘,偏执保守;文化不高者,便恐惧知识,嫉才妒贤;无德无能者,好猜忌怀疑,小肚鸡肠;自以为是者,必刚愎自用,无法容人。有的连一齐打江山的开国元勋,谋臣强将,都要想法整死,对于敌人阵营那边过来的人,不要说重用,能不杀头,留一条命,就是万幸了。
曹操能够把那些曾经和他厮杀过、较量过的对手,容纳在他的麾下予以重任,说明他对于人才的重视,和求贤若渴之心,关羽就是一个例子,捉了来,不但不咎既往,还三日一小宴,五日一大宴地殷勤款待这位降将,甚至关羽最后不辞而别,他还放他一马。这种用人之道,是他事业成功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终生受益不尽。虽然他一生中也杀过许多有才干的人物,但在他的手下,谋士如贾诩、袁涣、田畴、王修,将领如张辽、张_、臧霸、文聘,都是被他降服过来,然后加以重用的。这些人在曹操建功立业、南征北战数十年中,为他立下多少汗马功劳啊!其实早年曹操在山东时,把剿灭的黄巾余部,改编成他的青州军起,就尝到了化敌为友的甜头。当时,各路诸侯你争我夺,别看打得十分起劲,但粮饷是不能保证的,袁绍的部队饿得采树上桑shèn吃,袁术的人马只好到河里湖里捞鱼摸虾充饥。所以,曹操收编黄巾后,强者当兵,弱者屯田,这样,前方有精锐部队,后方有充足供应,这才使他得以战胜那些诸侯。
他的人才政策,在建安十五年的求贤令中,就明确地指出: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又得无有盗嫂受金而未遇无知者乎?已经表示出他的对于德才资选人标准的独特见解,他是根本不在乎什么门第、出身、成分、路线,以及什么立场、态度之类条条框框,他就认准一条——唯才是举。
到建安二十二年,在举贤勿拘品行令中,更进一步阐发了他的这种不拘一格的干部路线。昔伊挚、傅说出于贱人,管仲,桓公贼也,皆用之以兴。萧何、曹参,县吏也,韩信、陈平负污辱之名,有见笑之耻,卒能成就王业,声着千载。吴起贪将,杀妻自信,散金求官,毋死不归,然在魏,秦人不敢东向,在楚则三晋不敢南谋。今天下得无有至德之人放在民间,及果勇不顾,临敌力战;若文俗之吏,高才异质,或堪为将守;负污辱之名,见笑之行,或不仁不孝而有治国用兵之术;其各举所知,勿有所遗。正因为这个指导思想,他的人才优势,在三分天下的局势中,始终保持兴旺不衰。
当时,在许都,人文荟萃,风雅集聚,建安文学的主力,几乎全在曹氏父子周围,而蜀和吴,堪与匹敌的文化人,简直挑不出几个。尽管祢衡、孔融、杨修死在他的手中,但王粲、刘桢、徐干、阮yǔ,包括那个痛骂曹操祖宗三代的陈琳,和曹操用金璧赎回的蔡yǎn,都在邺下俊才云蒸,形成一代文风。对于文化人尚且如此招揽,那么政治、军事方面则更是众士归心了。
凡一个朝代衰微之日,便用人疑人,诸多防范,举措不定,百般禁忌了。如明代末期那样,动辄废处大臣,朝令夕改,狐疑猜测,文武不安,那气数也就差不多了。同样,在干部路线上,一旦以佞己阿附为德而量人,以伪饰曲从为能而用材,在一个国家,必为猥庸无为之君;在一个单位,定是碌碌低能之辈。
早在建安十四年,丞相掾和洽,曹操的私人秘书,向他反映:今朝廷之议,吏有着新衣、乘好车者,谓之不清;形容不饰,衣裘敝坏者,谓之廉洁。致令士大夫故污辱其衣,藏其舆服;朝府大吏,或自挈壶飧以入官寺。他认为,古之大教,务在通人情而已;凡激诡之行,则容隐伪矣!曹操立刻称善,由此可见他虽然唯才是举,但对那些装孙子,把自己裹藏起来的祸心叵测之辈,也是不感兴趣的。
所以,那些喜用小人之人,非但不敢比之曹操的豁达豪放,胆识过人,也不敢比之刘备谦恭逊和,从善如流;甚至不能和刘备的儿子阿斗比,刘禅虽然也近小人,远君子,但至少没有想方设法把诸葛亮干掉,这就是显得他比某些国君的水平高的地方了。
虽然黄盖诈降,赤壁败绩,但曹操求贤若渴的精神,不拘一格的擢用人才,甚至在战败袁绍后,检出书信一束,皆许都及军中诸人与绍暗通之书,他命尽焚之,更不再问,有这等气魄的大政治家,无论历史上的,还是小说中的曹操,确是一个非凡人物。既生瑜,何生亮既生瑜,何生亮?这是周瑜赤壁之战以后,被诸葛亮活活气死,弥留之际的一句名言。
从此,这就成了两雄并立,有你无我的充满嫉愤哀怨的自白了。其实,按正史三国志,并非如此。周瑜是赤壁之战的总司令,刘备的兵马本来不多,参战者则更少,诸葛亮在年龄上,比周瑜要小得多,顶多也是个参谋总部中的一员而已。曹操在赤壁战后,写给孙权的一封信里说过,因为我的部队里发生了传染病,我才烧船自退,徒然使周瑜获得虚名罢了!从这里看,曹操根本不认为赤壁之战,与诸葛亮的指挥,有多大关系。
但史实是一回事,而变成小说三国演义,则七实三虚,又是另一回事了。
按演义,自打诸葛亮到东吴当说客,孙权和、战不定时,周瑜由鄱阳赶回柴桑议事起,亮、瑜二人,实际是吴蜀联军司令部里的一号和二号首长。箭是他借的,风也是他借的,孔明的功劳甚至还要大些。包括火攻的主意,他也是和周瑜一起想到的。于是,这两位将也好,帅也好,是在一种既合作,又斗争,既共同御侮,又针锋相对的矛盾之中共事。没有诸葛亮,周瑜未必能大获全胜;没有周瑜,诸葛亮的奇才大略,也无法施展。所以,周瑜离不了诸葛亮,而诸葛亮也得依靠周瑜。由此形成了吴、蜀联盟的关系,协调了双方的军事行动,打退了曹操号称八十三万人马下江南的攻势,取得了空前的赤壁大战的胜利,从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局面。
周瑜尽管气量狭窄,不过作为一个政治家,还是很有预见性的。为东吴未来的安全计,他认为诸葛亮辅佐刘备,是比曹操还要危险的敌人。其实,周瑜对刘备,也很不放心,曾建议孙权用声色犬马来羁縻住他的。
潜在的敌对力量,极可能是明天的麻烦。有远见的政治家,都应有未雨绸缪的准备,消弭隐患于初起之际,免得养痈遗患。在三国演义中,周瑜一而再,再而三地置诸葛亮于死地,必杀掉他才罢手的狠绝,这不能不说是他的深谋远虑。
因此,他的具体措施无非两条:一、是争取诸葛亮为东吴效力;二、若不成,便用名正言顺的名目杀,例如立军令状,要他去造十万支箭;或者索性用非法手段杀,想尽一切办法要把诸葛亮干掉。杀,是主要的,争取是次要的,与诸葛亮有手足之情的诸葛瑾去劝说他,背叛刘备,投向东吴,也不过是奉命行事,走走过场罢了。
为什么周瑜更倾向于杀呢?这就是中国人的性格特点了。
与公与私来说,他都要消灭这个对手的。为吴国计,要杀他,为个人计,他也要杀他。嫉妒是人类的与生俱来的情感之一,他不能容许一个事事料定自己,处处胜过自己的人存在。要取得心理平衡,首先得保持双方力量上均衡,其次要设法使己方的力量胜过彼方。
如何达到这个目的呢?一种办法,是处于弱势一方的,使自己强大起来,超过原来的强者;一种办法,是使处于优势地位的,削弱到比弱势者还要弱,甚至不存在,不成为一种力量。由于失去竞争对手,天下唯我独尊,再弱之势,也就成为强势了。
这后一种行为,是很具有东方文化色彩的,不是不足者迎头赶上,在竞争中使自己的不足的部分改善加强,和足者齐步同进。而是我败让你也败,我穷你也别富,我不行,咱们一块不行。所谓保护落后,所谓平均主义,所谓吃大锅饭,所谓出头的椽子先烂,所谓鞭打快牛,从本质上讲,都是损有余来补不足,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就是这种汰强存弱的落后竞争方式,使历史停滞不前。
所以,那些喜用小人之人,非但不敢比之曹操的豁达豪放,胆识过人,也不敢比之刘备谦恭逊和,从善如流;甚至不能和刘备的儿子阿斗比,刘禅虽然也近小人,远君子,但至少没有想方设法把诸葛亮干掉,这就是显得他比某些国君的水平高的地方了。
虽然黄盖诈降,赤壁败绩,但曹操求贤若渴的精神,不拘一格的擢用人才,甚至在战败袁绍后,检出书信一束,皆许都及军中诸人与绍暗通之书,他命尽焚之,更不再问,有这等气魄的大政治家,无论历史上的,还是小说中的曹操,确是一个非凡人物。既生瑜,何生亮既生瑜,何生亮?这是周瑜赤壁之战以后,被诸葛亮活活气死,弥留之际的一句名言。
从此,这就成了两雄并立,有你无我的充满嫉愤哀怨的自白了。其实,按正史三国志,并非如此。周瑜是赤壁之战的总司令,刘备的兵马本来不多,参战者则更少,诸葛亮在年龄上,比周瑜要小得多,顶多也是个参谋总部中的一员而已。曹操在赤壁战后,写给孙权的一封信里说过,因为我的部队里发生了传染病,我才烧船自退,徒然使周瑜获得虚名罢了!从这里看,曹操根本不认为赤壁之战,与诸葛亮的指挥,有多大关系。
但史实是一回事,而变成小说三国演义,则七实三虚,又是另一回事了。
按演义,自打诸葛亮到东吴当说客,孙权和、战不定时,周瑜由鄱阳赶回柴桑议事起,亮、瑜二人,实际是吴蜀联军司令部里的一号和二号首长。箭是他借的,风也是他借的,孔明的功劳甚至还要大些。包括火攻的主意,他也是和周瑜一起想到的。于是,这两位将也好,帅也好,是在一种既合作,又斗争,既共同御侮,又针锋相对的矛盾之中共事。没有诸葛亮,周瑜未必能大获全胜;没有周瑜,诸葛亮的奇才大略,也无法施展。所以,周瑜离不了诸葛亮,而诸葛亮也得依靠周瑜。由此形成了吴、蜀联盟的关系,协调了双方的军事行动,打退了曹操号称八十三万人马下江南的攻势,取得了空前的赤壁大战的胜利,从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局面。
周瑜尽管气量狭窄,不过作为一个政治家,还是很有预见性的。为东吴未来的安全计,他认为诸葛亮辅佐刘备,是比曹操还要危险的敌人。其实,周瑜对刘备,也很不放心,曾建议孙权用声色犬马来羁縻住他的。
潜在的敌对力量,极可能是明天的麻烦。有远见的政治家,都应有未雨绸缪的准备,消弭隐患于初起之际,免得养痈遗患。在三国演义中,周瑜一而再,再而三地置诸葛亮于死地,必杀掉他才罢手的狠绝,这不能不说是他的深谋远虑。
因此,他的具体措施无非两条:一、是争取诸葛亮为东吴效力;二、若不成,便用名正言顺的名目杀,例如立军令状,要他去造十万支箭;或者索性用非法手段杀,想尽一切办法要把诸葛亮干掉。杀,是主要的,争取是次要的,与诸葛亮有手足之情的诸葛瑾去劝说他,背叛刘备,投向东吴,也不过是奉命行事,走走过场罢了。
为什么周瑜更倾向于杀呢?这就是中国人的性格特点了。
与公与私来说,他都要消灭这个对手的。为吴国计,要杀他,为个人计,他也要杀他。嫉妒是人类的与生俱来的情感之一,他不能容许一个事事料定自己,处处胜过自己的人存在。要取得心理平衡,首先得保持双方力量上均衡,其次要设法使己方的力量胜过彼方。
如何达到这个目的呢?一种办法,是处于弱势一方的,使自己强大起来,超过原来的强者;一种办法,是使处于优势地位的,削弱到比弱势者还要弱,甚至不存在,不成为一种力量。由于失去竞争对手,天下唯我独尊,再弱之势,也就成为强势了。
这后一种行为,是很具有东方文化色彩的,不是不足者迎头赶上,在竞争中使自己的不足的部分改善加强,和足者齐步同进。而是我败让你也败,我穷你也别富,我不行,咱们一块不行。所谓保护落后,所谓平均主义,所谓吃大锅饭,所谓出头的椽子先烂,所谓鞭打快牛,从本质上讲,都是损有余来补不足,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就是这种汰强存弱的落后竞争方式,使历史停滞不前。
因为在长期封建等级社会中,中国人缺乏公平竞争的客观条件和心理机制,容不得别人比自己强,都抱着三国演义中周瑜的既生瑜,何生亮的灭掉对手的减法,从不抱着既有瑜,又有亮而相得益彰的加法。所以,最好的减法,莫过于把对手从牌局中排除出去。而最佳的排除手段,莫过于喀嚓一刀。这也是中国历史上,常常没有什么游戏规则,多凭不正当手段而独霸天下的原因了。
所以,有了这句名言,周瑜从此不仅在文学中,甚至在日常生活中成为家喻户晓的,无丝毫容人之量的典型人物。其实,社会的进步是建筑在公平的竞争上的,你好,我要比你更好,你有,我要比你更有。在同一条跑道上,不是靠使绊子扳倒别人,夺得第一,而是靠光明磊落的竞争,走在前面,那才是真正的胜利。而纪录也只有在这样你追我赶的局面下,才能打破。如果既生瑜,何生亮,只你老哥一个,你会是永远的冠军,但纪录也永远停滞在那儿了。
说穿了,嫉妒,是弱者的行为,你有力量,你有信心,你有竞争的意志,你有必胜的把握,你还用得着去嫉妒吗?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633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