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凤并一龙,相将到蜀中。才到半路里,凤死落坡东。风送雨,雨随风,隆汉兴时蜀道通,蜀道通时只有龙。
庞统的死,是刘备的一大损失,也是三国一大公案,而庞统与孔明之间的关系,是敌是友,也是一个有趣的问题。以下提出一点见解。
东汉末年,刘表割据荆州,他藉着与襄阳蔡家联姻和招揽荆州名士蒯氏兄弟来巩固本身在荆州的权威,并且也任用傅巽之类的流亡客,结合本地豪族与外来流亡客两股势力,雄霸一方,但是,庞统一家却没有被刘表延揽当官,庞统的叔父庞德公极为不满,遂结成了一股反对的势力,以品评人物为主要活动,这些人不当官,而以水镜先生司马徽与庞德公为首,孔明也是这股势力的一份子,他的妹妹嫁给庞德公的儿子庞山民。刘表的统治并非完全的稳固,孙坚就曾经受袁术的指派,进攻刘表,但却死在襄阳城下,刘表便与孙氏结下了大梁子。孙刘两方的怨仇,也给了庞家机会,庞家人就积极的与东吴来往,孙策孙权也乐得和其勾搭,所以庞统「英名」也远播至吴。【三国志蜀书第七庞统传】:「(周)瑜卒,统送丧至吴,吴人多闻其名。及当西还,并会昌门(昌门,地名),陆绩、顾邵、全琮皆往。……皆与统相结而还。」由此可见庞统与东吴渊源可谓深厚,陆绩是陆逊的堂兄,也是吴郡的豪门,顾邵则是顾雍的长子,全琮为孙权宠信的臣子,都是东吴的领导阶级,而且「吴人多闻其名」,也证明庞统在江东的知名度。
可是,二〇八年的形势改变极快,曹操入主荆州,刘表手下官员也纷纷归顺曹操,庞家此时面临了抉择,曹操极有可统一天下,但原本的对头也都投入其麾下,而孔明与徐庶则进了刘备幕中,庞统也可以前去投效,还有另一条路,就是入仕江东,不过投奔刘备或孙权,都冒了相当大的风险,因为二者可能会被曹操消灭。此时,庞统选择了按兵不动这条路。
赤壁之战後,荆州的情势迅速的稳定下来,刘备占领了大半个荆州,庞统也前去寻求个一官半职,刘备任命他为耒阳令,但庞统却因「在县不治」而被免官,此时,他的深厚关系也就派上了用场,【三国志蜀书第七庞统传】:「吴将鲁肃遗先主书曰:『庞士元非百里才(当县令的人才),使处治中(总务官)、别驾(行政官),始当展其骥(骥:千里马)足耳。』诸葛亮易言之先主,先主见与善谭(谈),大器之,以为治中从事。亲待亚於诸葛亮,遂与亮并为军师中郎将。」(唉!连凤雏也要靠关系升官)由此可知,孔明与庞统大致上是极为友好的,否则,孔明不会笨到去引荐一个敌人来夺自己的权,依我的想法,刘备重用庞统,除了庞统真有才干,应该是任用了庞统,也加强了荆州土豪对刘备的信心,他的做法,可以说是与刘表相当类似,任用孔明,得了流亡客的心;任用庞统,则抓住了荆州土豪,但玄德有刘表所没有的,刘表手下的荆州豪门分党成派,各怀鬼胎,刘备底下的只有一派,因为与庞家等人作对的豪门与流亡客,几乎都和曹操一同回到北方了。
事实上,刘备对庞统的器重更甚於孔明,这也是必然的,庞统对荆州人士的影响力和他与东吴的渊源,都是孔明所不及的。只是令人扼腕的是,前途一片大好的庞士元,却在雒城底下中箭身亡,这段情节,也被罗贯中改写成落凤坡的故事。
【三国志蜀书第七庞统传】说:「先主痛惜,为之流涕」可知刘备对庞统的倚仗。
罗贯中有诗叹曰:「古岘相连紫翠堆,士元有宅傍山隈;儿童惯识呼鸠曲,闾巷曾闻展骥才。预计三分平刻削,常驱万里独徘徊。谁知天狗流星坠,不使将军衣锦回。」
当日传下号令,军士五更造饭,平明上马。黄忠、魏延领军先行。玄德再与庞统约会,忽坐下马眼生前失,把庞统掀将下来。玄德跳下马,自来笼住那马。玄德曰:“军师何故乘此劣马?”庞统曰:“此马乘久,不曾如此。”玄德曰:“临阵眼生,误人性命。吾所骑白马,性极驯熟,军师可骑,万无一失。劣马吾自乘之。”遂与庞统更换所骑之马。庞统谢曰:“深感主公厚恩,虽万死亦不能报也。”遂各上马取路而进。玄德见庞统去了,心中甚觉不快,怏怏而行。
却说雒城中吴懿、刘璝听知折了泠苞,遂与众商议。张任曰:“城东南山僻有一条小路,最为要紧,某自引一军守之。诸公紧守雒城,勿得有失。”忽报汉兵分两路前来攻城。张任急引三千军,先来抄小路埋伏。见庞统死时所骑白马魏延兵过,张任教尽放过去,休得惊动。后见庞统军来,张任军士遥指军中大将:“骑白马者必是刘备。”张任大喜,传令教如此如此。
却说庞统迤逦前进,抬头见两山逼窄,树木丛杂;又值夏末秋初,枝叶茂盛。庞统心下甚疑,勒住马问:“此处是何地?”数内有新降军士,指道:“此处地名落凤坡。”庞统惊曰:“吾道号凤雏,此处名落凤坡,不利于吾。”令后军疾退。只听山坡前一声炮响,箭如飞蝗,只望骑白马者射来。可怜庞统竟死于乱箭之下。时年止三十六岁。后人有诗叹曰:“古岘相连紫翠堆,士元有宅傍山隈。儿童惯识呼鸠曲,闾巷曾闻展骥才。预计三分平刻削,长驱万里独徘徊。谁知天狗流星坠,不使将军衣锦回。”先是东南有童谣云:“一凤并一龙,相将到蜀中。才到半路里,凤死落坡东。风送雨,雨随风,隆汉兴时蜀道通,蜀道通时只有龙。”
”可是,仁德之君刘玄德,得到了诸葛亮和庞统两位大贤,却依然没有成就统一天下的大业。这是为什么呢?于是后人有了许多联想。有的人认为是诸葛亮忌妒贤能,故意打压庞统,于是1+1<2,甚至1+1<1,蜀汉集团一蹶不振,只能龟缩在川蜀之地了。也有人认为诸葛亮和庞统关系还凑合,关键是庞统早死,如果庞统多活几年,那刘备的结局就应该大不相同了。总之,在许多读者心目当中,庞统之死,是蜀汉集团无法挽回之重大损失。最实际的一个构想,就是庞统辅佐刘备平定益州,然后诸葛亮坐镇荆州,有关羽辅佐,如此荆州必不至失,而关羽也不至于大意失荆州,更不会出现刘备夷陵之战的惨败。 讨论历史问题,尽量应当以历史为主。也就是说,要分清楚正史和演义中庞统的不同面目。 “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是演义版,在正史当中并没有如此评价。罗贯中在演义中给庞统如此高的评价很明显是要抬高刘备仁德之君的地位。在演义中庞统最大的功劳是在赤壁之战时,向曹操提出连环计,促成赤壁火攻计策。可是,很遗憾,正史当中赤壁之战中并无庞统存在。 当然,要想真正理解庞统这个人物,还要立足于正史。 首先,正史和演义当中,对庞统的定位不同。 在演义中,诸葛亮也好,庞统也好,都是张良一流的谋士,可在正史中,诸葛亮“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在陈寿看来,诸葛亮是管仲和萧何一流的宰相之才——比起尊王攘夷的管仲、兴汉四百年的萧何还是要差一些。而庞统呢,“雅好人流,经学思谋,于时荆、楚谓之高俊”,“儗之魏臣,统其荀彧之仲叔”。在陈寿看来,庞统颇有才学,也比较会谋划,如果和魏国重臣相比,庞统当是荀彧(法正则是程昱、郭嘉)。荀彧对于曹魏的功劳很大,可以说是兴魏第一人。蜀汉地域狭小,仅有一州之地(蜀汉建国不久,荆州即失去),而夺取益州的第一功臣,当属庞统,于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庞统确实可以看成魏国的荀彧。不过,在陈寿看来,庞统也并非真正意义上的谋士,蜀汉人才缺少,相对而言,法正更像是刘备帐下军师,出谋划策,和程昱郭嘉相同。 在正史当中,司马徽对庞统的评价叫做“南州士之冠冕”,在荆州诸贤当中,司马徽最看好庞统,认为是最优秀人才。在诸葛亮的传记中,《襄阳记》记载,刘备拜访司马徽,询问天下大事,司马徽表示自己一介儒生,不懂得这些,可是“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司马徽自贬身份抬高诸葛亮和庞统。 不过,司马徽的评价有夸大嫌疑。司马徽本是好好先生,评价人物从来都是好字当先,加上司马徽和诸葛亮庞统乃是忘年之交,关系莫逆。庞德公是荆州名士,早年赞许司马徽为水镜先生。司马徽和庞德公多年知交,出入庞德公家就像自己家一样。而庞德公的女婿是诸葛亮,侄子是庞统。 益州刘璋饱受汉中张鲁的侵扰,于是邀请荆州的刘备进入益州,剿灭张鲁。当时,刘璋和刘备在涪陵会盟,庞统建议刘备在涪陵大会时,在宴会上杀掉刘璋,可是被刘备拒绝,“初入他国,恩信未著,此不可也”。庞统的这个计策,看起来很好,“将军无用兵之劳而坐定一州也”,刘备貌似不需要动兵,就可以除去刘璋,得到益州,其实不然。刘璋父子在益州统治十多年,虽然说刘璋暗弱,可是一直仁德爱民,颇得民心官心,就算是在刘备大举进攻成都之时,还有无数百姓官员表示愿意追随刘璋,为刘璋而死。用刘备的话来说,自己这次来到益州,根本的目的并非是劫掠财物,而是要长久统治益州。如此,争取人心是为首选,宴会之时,就算是能够杀掉刘璋,那也必然会激怒益州人士群起反抗。益州官员很可能拥立刘璋之子,坚决反抗刘备。而刘备此来,不过是带了一万来人马,强龙不压地头蛇,短期之内,根本都不过益州本土势力。可以说,庞统的计策过于短视。 当然,庞统的计策也有可取之处。后来,刘璋回到成都,而刘备前往平定张鲁,双反暂时保持和平。庞统向刘备献上三策。上策,暗中选择精兵,日夜行军进攻成都;中策,刘璋手下最重要的将领是杨怀、高沛,手下兵马甚多,并且一直很提防刘备,多次上书建议刘璋驱逐刘备。庞统认为刘备可以借口荆州有急事准备回军,借此召见,趁机除去二人;下策,退回白帝城,等待时机。 最后,刘备选择了庞统的中策。 应该说,刘备的选择是很明智的。 庞统的上策和之前涪陵暗杀计策一样,看起来刘备集团付出的代价最少,但是后患很大。至于下策,只是自保,刘备向来有天下大志,自然不会考虑。只有中策,花费不是很多,又可以让益州官民见识到荆州集团的勇武。与其杀掉刘璋,不如逼迫刘璋投降。只有刘璋主动投降,益州本土势力才会安心臣服,刘备才可能取代刘璋在益州进行统治。 其三、庞统深通权谋诈术,了解刘备内心,和刘备感情颇深。 杀掉了杨怀、高沛之后,刘备顺利攻占了涪陵。涪陵是益州重镇,且是前往荆州的关口。涪陵在手,荆州的援兵就可以持续进入益州,拿下益州,指日可待。刘备很高兴,在涪陵大宴宾客。当时,一些刘璋的降臣也在宴会上,;刘备喝了点酒,高兴的过了头,忘了掩饰自己的心里,说:“今日之会,可谓乐矣!”庞统一听,就知道不妙。作为一贯标榜仁德的刘备,怎么能够在攻占他人国家之后,宣称自己很开心呢。庞统说:““伐人之国而以为欢,非仁者之兵也。”刘备当时已经大醉,没有听出庞统言语中劝谏的意思,反而大怒反驳说,当日周武王伐纣,也是大兴歌舞,难道周武王就不是仁德之君吗?刘备以周武王自命,把刘璋看成残暴的商纣王,可以相见在座的刘璋降臣,心中是多么羞愧。而刘璋大营中的将士一旦知道这些话,必将同仇敌忾,反对刘备。刘备说:“卿言不当,宜速起出!”把第一功臣庞统竟然给当众哄了出去。不久之后,刘备也觉得自己做的过分,于是邀请庞统回来。刘备还有些自顾脸面,问庞统:“向者之论,阿谁为失?”刚才的事情到底是谁的过错呢?庞统回答:“君臣俱失。”咱们都有错。于是,刘备大笑,继续喝酒。 不久,刘备军队进攻雒城,雒城乃是益州最重要的要塞,雒城攻陷就可以直接包围成都。刘璋部下殊死抵抗,刘备军团围攻雒城前后一年有余。为避免时间延误,拖垮军团,庞统亲自上阵指挥。可惜在进攻之时,被流箭射中,不久死去,年仅三十六岁。 不过,庞统虽然死去,可是已经为刘备奠定夺取益州的根基。不久之后雒城拿下,刘璋旋即投降,益州平定。因此,在评定功臣之时,庞统法正被看成夺取益州的第一等功臣。 至于诸葛亮入川,确实是在庞统死去之后。但是,正史当中不像演义,并非是因为庞统去世,益州难以攻占,诸葛亮才前往辅佐刘备。而是益州大局已定,诸葛亮必须前往管理政事。诸葛亮最擅长的工作并非出谋划策,而是安邦定国。 也就是说,庞统的死去,对于刘备来说,确实是一个重大损失,于是刘备才会痛哭流涕。但是,庞统已经帮助刘备夺取了益州,在当时已经完成了诸葛亮隆中对策当中至关重要的一步。此时庞统去世,并不会影响刘备未来的谋划。 之后,法正帮助刘备夺取了汉中,在汉中会战当中成功斩杀曹魏大将夏侯渊,击败数十万曹军。当时的蜀汉虽然说只拥有益州、荆州两州之地,可是地势险要,物产丰富,隐然成为鼎立之中最强大的一国。 虽然说后来关羽战败,荆州被东吴夺取,可刘备随即发动伐吴大战,荆州地盘很快又被刘备夺回。可以说,庞统死亡也好,关羽败亡也好,其实都没有从根本上影响刘备集团的力量。在当时,刘备是很有机会也有实力灭掉东吴一统江南的。只是刘备过于自信,妄自尊大,轻视陆逊,结果兵败夷陵,使得蜀汉彻底失去了荆州之地。荆州一旦失去,蜀汉就必须从祁山出兵,敌人虽然难以进攻,可是出兵也路途遥远。
三国演义中的千古名句是什么
三国演义中的千古名句是什么,《三国演义》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小说家罗贯中。以下分享三国演义中的千古名句是什么?
三国演义中的千古名句是什么1 1、人中吕布,马中赤兔
一共八个字却称赞了两件事物,足可见微言大义的春秋笔法。而且朗朗上口,妇孺皆宜。后来关羽虽然也得到了赤兔,但也没听别人这么说过,估计作者肯定是吕温侯的FANS,否则也不会这么肉麻。
2、马氏五常,白眉最良
老马家五个儿子,为大家熟知的只有马良,马谡哥俩。马良的确才华出众,为刘备坐稳西川出了不少力,可惜死得较早。马谡虽说智商较高,也一度取得诸葛亮的赏识,只可惜后来一步棋走错,丢了街亭。因此当人读起这一句话时,一则叹马良死得过早,二则叹马谡聪明一世,糊涂一时。
3、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有人说《后出师表》不是诸葛亮写的,先不论是谁写的,这里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就是诸葛亮真实的写照,也是最能表现诸葛亮后期六出祁山无力回天时的心情,也成为现代人常挂在嘴边的一个词。
4、既生瑜,何生亮
在《演义》里,周瑜是心胸狭窄,永不服输的代名词,也只有当他病入膏肓,不久于人世时,才会由口及心地发出这样的感慨。只不过这句话过于自卑,长了诸葛志气,灭了自己威风。使得二人的形象在人们主中格式化了。
5、子龙一身都是胆也
这是赵云迷们最津津乐道的评语,原因是在《演义》里赵云并不是作者重点描写的对象,但由于他每回出场都是英姿飒爽,攻无不克,能得到主子这么一句肯定,当然是高兴得找不到北了。
不过也可以看出刘备没有知人之能:赵云跟了自己这么多年,到这时才知道他的胆识,平时只给他一些压粮运草,打扫战场,保护家属的杂活,真是埋没英雄。
6、卧龙、凤雏二人得一,可安天下
司马徽一向看好诸葛亮和庞统,曾经把诸葛亮比成姜尚,张良,所以这话从他嘴里说出来一点也不奇怪。二人倒也有些经天纬地的本事,因此这么说也不过份。奇怪的.是刘备二人皆得,反倒不能安天下了,不能不引人思考。
7、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
孙策当政时常常霸气有余而策略不足,想不到他倒还有些识人之能,前者信任太史慈回城招降众人,临死时还给孙权留下了这样的忠告,深刻看出了两人的处事风格。
事实也验证了他的准确性,张昭主外事时主张投降曹操;周瑜主内事时把孙权的妹子糊里糊涂地嫁给了刘备。而二人各行其事时却做得近乎完美。
8、生子当如孙仲谋
小时候看三国,很不明白这句话的含义,倒底是在夸孙权还是在骂孙权。稍大了一点后才知道,曹操其实和孙权他爹孙坚是一辈的,这么说没什么不可以。
另外曹操的`主要意思是夸孙权能守住父兄基业,跟袁绍和刘表的那几个败家子不同。怪不得辛弃疾很是欣赏孙权,并在自己的词里引用了这句话。
9、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
个人认为,在曹操说过的所有的话里面,这句话是最精辟的。难怪刘备会吓掉勺子,连苍天也打了个冷战,以为泄露了天机。其实曹操也就是这么一说,试探一下而已,后来又被刘备一糊弄,否定了自己有生以来说过的最正确的一句话。
10、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这一句话,不仅给曹操的一生定了性,也道出了曹操的能力,在治世是治国安邦之臣,在乱世则是独霸一方的军事首领。而曹操听到这话面露喜色的原因还有一点,就是没有说他能成为皇帝,而他也不愿登基称帝,在史书上成为王莽、董卓一类的人。
三国演义中的千古名句是什么2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又折兵。
——诸葛亮
志当存高远。
——诸葛亮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曹操
血染征袍透红甲,当阳谁敢与争锋! 古来冲阵扶幼主,只有常山赵子龙。
——罗贯中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诸葛亮
亮再不能兴兵讨贼,悠悠苍天何薄于我。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
不傲才以骄人,不以宠而作威。
——诸葛亮
女人如衣服,兄弟如手足。
——刘备
我观颜良如插标卖首耳。
——关羽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曹操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植
敌欲固守,攻其无备;敌欲兴阵,出其不意。
——诸葛亮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曹操
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
——诸葛亮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诸葛亮
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
——曹操
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
——曹操
孙策)轻而无备,性急少谋,乃匹夫之勇耳,他日必死于小人之手。
——郭嘉
我乃燕人张翼德也!谁敢与我决一死战。
——张飞
三日不见,变刮目相看。
——鲁肃
丈夫处世兮立功名,立功名兮慰平生,慰平生兮吾将醉,吾将醉兮发狂吟。
——周瑜
懵懂而死,与草木同朽;悟道而生,是为永生。
——马超
卧龙、凤雏二者得一可安天下。
——水镜先生
大丈夫生居天地间,岂能郁郁久居人下。
——罗贯中
大丈夫生于天地间,不识其主而事之,是无智也!今日受死,夫何足惜。
——田丰
既生瑜,何生亮。
——罗贯中
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罗贯中
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也。
——曹操
能用众力,则无敌于天下矣;能用众智,则无畏于圣人矣。
——孙权
独善其身尽日安,何须千古名不朽。
——罗贯中
为人者,有大度成大器矣。
——仲达
治病须分内外科,世间妙艺苦无多,神威罕及惟关将,圣手能医说华佗。
——罗贯中
不爱尺壁而重爱寸阴,时难遭而易失也。
——诸葛亮
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
——罗贯中
吾有上将潘凤可斩华雄。
——罗贯中
曹瞒兵败走华容,正与关公狭路逢,只为当初恩义重,放开金锁走蛟龙。
——罗贯中
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
——曹植
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
——曹操
卧龙南阳睡未醒,又添列曜下舒城,苍天既已生公瑾,尘世何须出孔明。
——罗贯中
前无去路,诸军何不死战。
——罗贯中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曹髦
周郎,周郎,小命不长。
——曹仁
仆虽一介书生,今蒙主上托以重任者,以吾有尺寸可取,能忍辱负重故也。
——陆伯言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
——诸葛亮
生子当如孙仲谋。
——辛弃疾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陈寿
与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
——程普
色厉胆薄,好谋无断;干大事而惜身,见小利而忘命:非英雄也。
——评袁绍
董卓乃豺狼也,引入京城,必食人矣。
——郑泰语
英雄露颖在今朝,一试矛兮一试刀,初出便将威力展,三分好把姓名标。
——罗贯中
为社稷之臣,不能匡君救主,空生天地间耳。
——罗贯中
三分虽然天数定,神机妙算亦刻图;倘若当年奉孝在,岂容西蜀与东吴。
——罗贯中
皆外宽内忌,好谋无决,有才而不能用,闻善而不能纳,废嫡立庶,舍礼崇爱。
——陈寿
孙坚、孙策)皆轻佻果躁,陨身致败。
——陈寿
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张角语
曹操奸雄世所夸,曾将吕氏杀全家,如今阖户逢人杀,天理循环报不差。
——罗贯中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罗贯中
临难仁心存百姓,登舟挥泪动三军,至今凭吊襄江口,父老犹然忆使君。
——罗贯中
勉从虎穴暂趋身,说破英雄惊杀人,巧借闻雷来掩饰,随机应变信如神。
——罗贯中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东汉·曹操
大丈夫处世,遇知己之主,外托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言必行,计必从,祸福共之。
——周瑜
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见机不早,悔之晚矣。
——罗贯中
七星坛上卧龙登,一夜东风江水腾,不是孔明施妙计,周郎安得逞才能。
——罗贯中
上盈其志,下务其功;悠悠黄河,吾其济乎。
——罗贯中
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罗贯中
十万貔貅十万心,一人号令众难禁,拔刀割发权为首,方见曹瞒诈术深。
——罗贯中
黄口孺子,怎闻霹雳之声;病体樵夫,难听虎豹之吼。
——罗贯中
皆轻佻果躁,陨身致败。
——陈寿
龙游沟壑遭虾戏,凤入牢笼被鸟欺。
——罗贯中
一凤并一龙,相将到蜀中,才到半路里,凤死落坡东,风送雨,雨随风,隆汉兴时蜀道通,蜀道通时只有龙。
——罗贯中
昔日战长坂,威风犹未减,突阵显英雄,被围施勇敢,鬼哭与神号,天惊并地惨,常山赵子龙,一身都是胆。
——罗贯中
斩将搴旗,威振疆场,亦偏将之任,非主公所宜也,愿抑贲、育之勇,怀王霸之计。
——张昭
刘备,人中之龙也,生平未尝得水,今得荆州,是困龙入大海矣,孤安得不动心哉。
——罗贯中
袁绍、刘表)皆外宽内忌,好谋无决,有才而不能用,闻善而不能纳,废嫡立庶,舍礼崇爱。
——陈寿
王朗负固守城,难可卒拔,会稽钱粮,大半屯于查渎;其地离此数十里,莫若以兵先据其内:所谓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也。
——罗贯中
夫将兵者,不战则守,不守则走,不走则逃,不逃则死。
——司马懿
夫处世之道,亦即应变之术,岂可偏执一端?用兵之道,亦然如此,皆贵在随机应变。
——仲达
吕布曰:量此鼠辈,合足数也,18路诸侯,布视之为草芥,大丈夫生于天地间,岂可久居人下?今生不能娶汝为妻,非英雄也,我匹马纵横天下,我怕谁来? ....
——吕布
主公之言,虽合天理,奈离乱之时,用兵争强,固非一道;若拘执常理,寸步不可行矣。
——庞士元
夫为治有体,上下不可相侵,譬之治家之道,………,其家主从容自在,高枕饮食而已,若皆身亲其事,将形疲神困,终无一成。
——杨顒
袁将军外宽而内忌,不念忠诚,若胜而喜,犹能赦我;今战败则羞,吾不望生矣。
——评袁绍
三国演义中的千古名句是什么3 《三国中的名言警句》
1之将亡!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刘备
2妻子如衣服 兄弟如手足 ——刘备
3听兄一言,使我茅塞顿开,如拨云见日 ——吕布(李肃说吕布反叛丁原后)
4 鸡肋,食之无肉,弃之有味 ——曹操(比喻有些事情,虽然做了也得益不大,但不做总觉得惜。)
5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也。 ——曹操
6龙能大能小,能升能隐;大则兴云吐雾,小则隐介藏形;升则飞腾于宇宙之间,隐则潜伏于波涛之内。方今春龙乘时变化,犹人得志而纵横四海。龙之为物,可比世之英雄。——曹操
7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 ——曹操以手指玄德
8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 ——评曹操
9凤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栖;士伏处于一方兮,非主不依。乐躬耕于陇亩兮,吾爱吾庐;聊寄傲于琴书兮,以待天时。——孔明
10大丈夫生于天地间,不识其主而事之,是无智也!今日受死,夫何足惜!——田丰 11为人者,有大度成大器矣!---仲达
12夫处世之道,亦即应变之术,岂可偏执一端? 用兵之道,亦然如此,皆贵在随机应变. ——仲达
13丈夫处世兮立功名;立功名兮慰平生。慰平生兮吾将醉;吾将醉兮发狂吟!——周瑜 14大丈夫处世,遇知己之主,外托君臣之义,内结骨肉之恩,言必行,计必从,祸福共之。——周瑜
15独善其身尽日安,何须千古名不朽!——※※
16将军外托服从之名,内怀疑贰之见,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孔明说孙权
17韩卢,东郭自困于前,而遗田交之获也。——
韩卢,天下跑的最快的猎犬,东郭是海内的狡兔,韩卢追东郭二者都精疲力尽,死于山下,过路的农夫不费一点力气把它们捡走了。
18十室之邑,必有忠信,何谓无人?——水镜曰刘备(语出《论语》尽管只有十来户人家的小地方也必定有讲忠信的人)
19枳棘丛中,非栖鸾凤之所。——关羽
20夫为治有体,上下不可相侵。譬之治家之道,………,其家主从容自在,高枕饮食而已。若皆身亲其事,将形疲神困,终无一成。 转至:——杨顒谏孔明 21(孙策)轻而无备,性急少谋,乃匹夫之勇耳,他日必死于小人之手。——郭嘉
22大丈夫生于乱世,当带三尺剑立不世之功;今所志未遂,奈何死乎 。——太史慈
23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 孔明对孙权( 鲁缟,鲁国的丝织品,据说是最薄的 。强力的弩剑到了射程终了时,已经没有力量了,即使是鲁缟也不能穿破。)
这是《三国志,庞统传》原文: 庞统字士元,襄阳人也。少时朴钝,未有识者。颍川司马徽清雅有知人鉴,统弱冠往见徽,徽采桑于树上,坐统在树下,共语自昼至夜。徽甚异之,称统当南州士之冠冕,由是渐显。后郡命为功曹。性好人伦,勤于长养。每所称述,多过其才,时人怪而问之,统答曰:“当今天下大乱,雅道陵迟,善人少而恶人多。方欲兴风俗,长道业,不美其谭即声名不足慕企,不足慕企而为善者少矣。今拔十失五,犹得其半,而可以崇迈世教,使有志者自励,不亦可乎?”吴将周瑜助先主取荆州,因领南郡太守。瑜卒,统送丧至吴,吴人多闻其名。及当西还,并会昌门,陆绩、顾劭、全琮皆往。统曰:“陆子可谓驽马有逸足之力,顾子可谓驽牛能负重致远也。”谓全琮曰:“卿好施慕名,有似汝南樊子昭。虽智力不多,亦一时之佳也。”绩、劭谓统曰:“使天下太平,当与卿共料四海之士。”深与统相结而还。 先主领荆州,统以从事守耒阳令,在县不治,免官。吴将鲁肃遗先主书曰:“庞士元非百里才也,使处治中、别驾之任,始当展其骥足耳。”诸葛亮亦言之于先主,先主见与善谭,大器之,以为治中从事。亲待亚于诸葛亮,遂与亮并为军师中郎将。亮留镇荆州。统随从入蜀。 益州牧刘璋与先主会涪,统进策曰:“今因此会,便可执之,则将军无用兵之劳而坐定一州也。”先主曰:“初入他国,恩信未著,此不可也。”璋既还成都,先主当为璋北征汉中,统复说曰:“阴选精兵,昼夜兼道,径袭成都;璋既不武,又素无预备,大军卒至,一举便定,此上计也。杨怀、高沛,璋之名将,各仗强兵,据守关头,闻数有笺谏璋,使发遣将军还荆州。将军未至,遣与相闻,说荆州有急,欲还救之,并使装束,外作归形;此二子既服将军英名,又喜将军之去,计必乘轻骑来见,将军因此执之,进取其兵,乃向成都,此中计也。退还白帝,连引荆州,徐还图之,此下计也。若沈吟不去,将致大因,不可久矣。”先主然其中计,即斩怀、沛,还向成都,所过辄克。于涪大会,置酒作乐,谓统曰:“今日之会,可谓乐矣。”统曰:“伐人之国而以为欢,非仁者之兵也。”先主醉,怒曰:“武王伐纣,前歌后舞,非仁者邪?卿言不当,宜速起出!”于是统逡巡引退。先主寻悔,请还。统复故位,初不顾谢,饮食自若。先主谓曰:“向者之论,阿谁为失?”统对曰:“君臣俱失。”先主大笑,宴乐如初。 进围雒县,统率众攻城,为流矢所中,卒,时年三十六。先主痛惜,言则流涕。拜统父议郎,迁谏议大夫,诸葛亮亲为之拜。追赐统爵关内侯,谥曰靖侯。统子宏,字巨师,刚简有臧否,轻傲尚书令陈袛,为袛所抑,卒于涪陵太守。统弟林,以荆州治中从事参镇北将军黄权征吴,值军败,随权入魏,魏封列侯,至钜鹿太守。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632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浅谈为什么只有关羽可以镇守荆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