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汉朝削藩政策介绍

华里士 2023-07-19 04:02:44

削藩,意思是削夺藩王封地,是封建制度下君主为了收回诸侯或地方割据势力手中的部分或全部权力而实施的政策。中国历史上有四次著名的削藩之举,分别是汉景帝削藩、唐朝四代统治者削藩、建文帝朱棣削藩和康熙帝削藩,他们的目的都是削弱藩王的势力,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今天小编就为大家讲讲历史上的第一次削藩。

汉朝削藩政策介绍

晁错是西汉初期的一位政治家,他学贯儒法,知识渊博。深受文、景两帝的器重和宠信。汉景帝前元三年,晁错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巩固大汉王朝的千秋大业,向汉景帝上书《削藩策》。汉景帝为了汉朝的长治久安,听从了晁错的建议,开始了“削藩”。但是就在晁错的政治理想就要实现之时,他却被腰斩于长安东市。

我们知道,当时的藩国,它是独立王国,它是有独立主权的,有自己的财税,有税收,有军队,有领土,有政府,这么一个东西,你说它在这个中央政府外面,说它能保卫中央,这个事情不大靠得住,这就要抑制它,抑制的办法就是削减它的领地,不要让它这么大,今天切一点,明天再切一点,后天再切一点,一点一点把它的地方切小,这个就叫做削藩。

经历了楚汉争霸之后,汉高祖刘邦建立了汉朝。国家必须施行有效的制度来保卫自己的皇权,实行周朝的分封制,还是实行秦国的郡县制,大臣们议论纷纷。周朝实行分封制,延续了八百年;秦朝实行郡县制,延续了短短的十三年。于是刘邦就想到了他自以为是个绝妙的好方法——郡国并行制,同时实行两种制度,实行郡县制的同时分分封了九个诸侯王和其他一些异性诸侯王。

随着汉朝朝政的稳定,刘邦发布了“非刘氏不得称王,否则天下人共击之”的政策。随着时间的增长,日益膨胀的的诸侯王成为了威胁汉朝中央的一股重大势力。诸侯王与中央的关系日渐疏远,有些骄奢淫逸至阴谋造反,削弱诸侯王的势力已经是刻不容缓了。汉文帝时期,文帝在贾谊的建议下,对诸侯国采取强硬政策,削减过于庞大的领土,重新调整他们的疆域版图,缩小他们的势力范围,便于控制。

汉景帝时期,汉景帝接受晁错的建议,进一步削藩。晁错太过激进,削藩政策一出便引起了诸侯国的反抗。最终爆发了名为“诛晁错,清君侧”为口号的“七国之乱”,差点汉朝中央政权被推翻。晁错也因此被斩,但是削藩政策还是进一步的进行了下去,虽然过程很惊心动魄。

汉武帝时期,主父偃的推恩令成为了汉武帝的削藩之策,也是最受诸侯王子欢迎的政策。什么叫推恩令?就是诸侯王让自己的恩泽推广,将自己的的封地不仅仅分给自己的嫡长子,其他世子也有封地。这项政策受到了广大欢迎,实行的很顺利。这样做看似没什么,但实际上大大削弱了诸侯的势力,已经没有实力与朝廷对抗。汉朝还在诸侯国之间设置了郡县,把守重要位置,进一步强化了中央集权。

纵观三朝,武帝实行的最顺利,最受欢迎,也最有成效、

汉景帝为什么一定要削蕃,甚至不惜引发诸侯叛乱?

汉景帝削藩引发的一系列祸乱,源头并不在汉景帝这里,而是从楚汉之争时就已经出现的问题,当初刘邦实力远弱于项羽,为和项羽斗争,只能拉拢其他诸侯分封了异姓王,刘邦战胜项羽后,为了制衡异姓王而分封了同姓诸侯王,汉朝逐渐走上正轨,实行郡国并行制度。

汉初,吕氏外戚干政,吕后死后,在大臣和诸侯们合谋下,吕氏外戚被铲除,大臣们拥立刘恒称帝,为汉文帝,不过也是在这期间,诸侯们的势力开始崛起,对中央形成了威胁,这也就让刘恒的统治并不稳定。

在汉文帝执政期间,刘氏诸王已经经过了几代的血脉更替,血缘关系逐渐疏远,汉文帝本身是庶子继承皇位,并非嫡子,因此他的统治地位也受到了严重挑战,济北王,淮南王等人相继起兵谋反,诸侯王和汉朝中央的矛盾不断加剧。

汉文帝为了缓解矛盾,稳固自己的统治,制定了一系列削藩的方针,他要求诸侯们回到自己的封国,将自己的儿子们进行分封,将原来面积辽阔的诸侯国,拆分成多个小国,来确保自己始终处于有利的位置。

汉文帝驾崩后,刘启继承王位,为汉景帝,而汉朝中央和诸侯国之间的矛盾在刘启这里突显了出来,诸侯国中,国力最强的是吴国,吴王刘濞在汉景帝统治时期,吴王太子刘贤代父朝见汉文帝,结果入宫后陪太子刘启下棋,刘启下输棋后,抬起棋盘将刘贤砸死,从此吴王不在朝见天子,

在汉景帝继位后,诸侯国和汉朝中央的矛盾更加明显,特别汉景帝和吴王还有杀子之仇,而汉景帝重用晁错更是对削藩的政策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汉景帝继位第二年,晁错就迫不及待给汉景帝上疏《削藩策》,为汉景帝深刻剖析了诸侯国势力不断壮大对中央皇权的威胁,

汉景帝也正担心这一点,立刻接纳了晁错的建议,开始谋划削藩,楚王,赵王,胶西王的封地先后被削减,诸侯们人人自危,而朝中的大臣们对晁错也十分不满,并不赞同汉景帝削藩,吴王刘濞也担心这样没完没了的削藩,早晚会轮到自己,因此他开始联络各路诸侯,筹划起兵谋反。

削藩的政策是在汉文帝时期就已经定下来了,汉景帝继位时,诸侯国的实力已经严重威胁到汉景帝的统治,加上晁错不断上疏,更加坚定了汉景帝削藩的决心,在最初削藩楚王,赵王进展也还算顺利,让汉景帝误判了形势,所以当吴王刘濞联络各路诸侯,以“清君侧”为由起兵时,汉景帝顿时乱了阵脚。

朝中的大臣们大多不主张迎战,而要求汉景帝杀晁错,汉景帝为了稳定局面,只能除掉晁错,也让大臣们看清楚,吴王等人“清君侧”是假,起兵谋反才是真的。

汉景帝统治时期,削藩已经是势在必行了,因为藩王的势力再不加以遏制,很可能皇位就要易主了,不过汉景帝一系列削藩举措引起了诸侯们的警惕,最后让吴王刘濞有机可乘,鼓动了各路诸侯起兵。

对于皇帝来说,皇权的地位是绝对不容挑战的,汉景帝不惜一切代价削藩的根本原因也就在这里,这也反应出了郡国并行制度,以及分封制的问题,设置诸侯国,虽然所诸侯都接受天子的领导,但却是地方的统治者,这等于将皇权分裂了,当中央无法对地方有效管理,那么中央的权威就会遭到挑战,最后也必然会导致诸侯国和中央之间的冲突。

汉武帝削藩政策“推恩令”,为什么到了东汉末期还出现夺嫡之争呢?

西汉汉武帝的?推恩令?,和东汉末期的夺嫡之争,根本就是两回事,没有什么必然关系。?

西汉初期汉武帝的?推恩令?。是汉武帝为加强中央集权的一个手段,一项政策。

因为汉景帝时期,诸侯国势力日益强大,发生过吴楚七国之乱。

汉武帝时期的?推恩令?,主要功能是削弱藩国势力,避免诸侯国反叛。

一个朝代到了末期濒临灭亡之时,一定是内忧外患,且夺嫡之争从来都是历代皇室斗争的必然产物,不过是东汉末年。夺嫡之争凸显更惨烈些。

东汉到了末期也一样,皇子、宦官、外戚等一干人都前赴后继的赶来争夺皇位,也不算奇怪的事。

推恩令是汉武帝时期实行的一项法令。意在消除庞大诸侯国对中央政府的威胁。

西汉和东汉其实是两个朝代,中间隔了个新朝,且不说两者之间相隔的年代久远,汉武帝的法令到了几百年后的东汉末年必然欠缺影响力。就说推恩令其实是针对诸侯国的法令,对中央政府是没有约束力的。皇帝的儿子还是改当太子的当太子,该封王的封王。所以推恩令不论是在西汉还是在东汉的皇室都是没有影响力的。

凡是皇子,对九五之尊的宝座自然有那么点想法,所以每一代的皇子之间的夺嫡之战都是不可避免的,只是惨烈程度不同而已。

诸侯王原本是将王位和封地传给自己的世子(姑且不论是不是嫡长子),这样诸侯国的势力可以在更迭的时候较好的保存下来,经过一代又一代的发展积累和发展,诸侯国会越来越强大。

而推恩令则是将诸侯王的爵位土地分给所有儿子。除了世子继承王位之外,其余诸子都在诸侯国内裂土封疆封为列候。列候是汉朝王爵之下的爵位,拥有自己的封地,但是没有实际的控制权,只是把封地的税收给他们而已。这些新生的候国不再接受原来的诸侯国管辖,而是接受中央的管辖,推恩令实际上就是变相的削藩。

无悔华夏大汉削藩政策在哪?

1.
削藩位置 削藩位于“政治”科技树中,我们点到郡国并行和藩国铸币就可以研究削藩政策了。
2.
削藩效果介绍 政道倾向:王道 腐化立即增加10点 每有100万居民:[腐化减少1点] 上述就是《无悔华夏》削藩政策位置介绍攻略了,小伙伴们现在应该清楚这个政策的位置了吧,赶紧去试着点击一下这个政策吧。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619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