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包括中文维基百科上有一种说法——秦军士兵只要砍下一个敌人的脑袋,就能晋升一级爵位,得到一倾田产、九亩宅基地、一名奴仆,还有望被选拔为官吏。
秦朝军功爵有二十级,那么是不是在一次战斗中狂砍二十名敌兵,就可以晋升到最高爵位“彻侯”了呢?
然而,在商鞅变法的时代,军功爵只有十八个等级,其中授予正规军人的爵位才十七个等级,最高的爵位是第十七级大良造。按照网上的算法,只需要杀十八个敌人就能成为秦孝公麾下爵位最高的将军。这个目标简直是手到擒来。
但是,笔者可以负责任地说,秦军功爵法绝没有那么简单粗暴。就连军功爵法的制定者商鞅自己都是花了很多年才晋升到顶的。这里面有很多关卡影响你“提干”。
秦军作战单位的构成
先来说说秦军的基本作战单位。秦军以五人为一个“伍”,由伍长指挥;十人为一个“什”,由什长指挥;五十人为一个屯,由屯长指挥(陈胜吴广在反秦前做过秦军屯长);一百人为一个“卒”,由“百将”指挥;五百人设一名“五百主”;一千人设一名“二五百主”。
在此之上,还有军候、都尉、将军等军职。越往上,岗位越少,竞争越激烈,所以能当上都尉、将军的人少之又少。
在秦国做军官,军功爵是少不了的。想要做将军,最起码要获得第九级爵位——五大夫。邯郸之战第一个出阵的秦将王陵就是五大夫爵。但是,你千万不要以为只要在战斗中砍了九个敌人的脑袋就能成为一步高升五大夫。因为商鞅设计制度时设置了门槛。
军公爵具体怎样升迁赏罚
打仗讲究团队战术配合,每一级作战单位都有自己的技战术要求。作为一名无爵的普通士兵,必须服从伍长的指挥,而不能自顾自地猛冲猛打。
秦军军法,每个伍若有一人阵亡,同伍的四人有罪,如果每个人能杀死一个敌兵就能免罪。为此,你必须与同伴们密切配合,先保护同伍其他四人不战死,然后才考虑如何消灭敌人。
而伍长又必须服从什长的指挥,什长则受屯长的节制,屯长则听百将的号令。让你摆防守阵型就摆防守阵型,让你突刺就突刺,不会让你像打擂台那样跟敌兵单挑。
普通士兵在战斗中实际接触的,往往只是敌军的什伍小队。就算把对方全灭了,也就十颗脑袋。所以,很多士兵在战斗中连一个敌人都没杀死,而那些从什伍中脱颖而出的勇士,能斩首一两级就很难得了。
假如你斩首两级,晋升了两级爵位,就有资格当伍长或什长。这时候,你会发现自己不得不开始把心思用在指挥什伍小队上,不能只顾个人表现。随着战功的累积,你做了屯长,能指挥更多人来斩首敌军。但先别高兴,军功爵法的奖励标准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按照秦国军法,屯长和百将在战斗中必须得到敌兵首级,否则自己就要被处斩。想要再晋升一级爵位吗?光砍一个敌人是不够的,百将必须率领百人队斩首敌兵三十三人以上,才能“盈论”(达到奖励标准)。百将和屯长才可以各赐爵一级。
理论上,平均每个士兵杀三分之一个敌人就能达标,但实战是不能这么计算的。百将要指挥调度自己手下的百人队结阵而战,不被敌方冲垮,并且击溃敌军的百人队。不仅要保证打赢,还要斩杀相当于己方兵马三分之一以上的敌军。
另一个隐藏条件是己方损失少于敌方,否则无法盈论。这无疑对百将的战术素养要求很高。如果过不了这道坎,再勇敢的锐士也提不了干。
普通士兵只需斩首一级就能晋爵一级,指挥官的升迁以全队的战绩为依据,这就是商鞅为秦军立下的规矩。同时期各国也按人头计算“首功”。
比如,齐国军法同样以首级为记功标准,但不管打胜仗打败仗都一视同仁地发钱,只要有人头就行。这就给士兵留下很多作弊空间,只挑软柿子捏,不敢打赢仗,跟强敌硬碰硬的时候,容易率先失去战心。
秦国军法不仅鼓励斩首,还要求基层指战员以指挥为本。一仗打下来,士兵们斩首晋爵,百将则可能因没有指挥部队完成盈论指标而原地踏步。
秦军曾经以“散而自战”著称,士兵贪功冒进,与指挥官脱节的情况时有发生。兵家亚圣吴起曾经利用这点大破秦军。商鞅通过上述军法把秦军锻炼成一支战术纪律严明的军队,使之面貌焕然一新。
据《商君书》等史料记载,秦国将军有“短兵”卫队四千人,指挥的兵马从数万到数十万不等。他们虽身居高位,晋爵一级的难度却令百将和屯长望尘莫及。
商君之法把斩首分为攻城围邑战与野战两个考核科目。指挥攻城围邑战的统兵大将要斩首八千以上的敌军才能盈论,野战只需斩首二千就能盈论。只要达到标准,上至统兵大将,下至后勤杂役士兵都能得到奖赏。
也就是说,秦国将军不仅要打胜仗,并且歼灭至少数千敌军才有晋爵的资格。
商鞅同学自己达标了吗?
那么问题来了,商鞅自己达到了这个盈论标准吗?从史书的记载来看,恐怕没有。
秦国在商鞅入秦后主要发动了六场战争:
秦孝公八年,秦军与魏军在元里交战,斩首敌兵七千,顺势攻取了少梁城;
秦孝公十年, 秦孝公任命商鞅为大良造,派他攻打魏国旧首都安邑,安邑魏军最终被迫投降;
秦孝公十一年,商鞅包围了魏国新建的固阳城,迫使守军投降;
秦孝公二十二年,商鞅挥师东征魏国河西,俘虏魏将公子卬,大破魏军,扩地至黄河岸边,他也因此被封为商君;
秦孝公二十三年,秦军与三晋联军在岸门激战,俘虏敌将魏错;
秦孝公二十四年,秦大荔围攻合阳城,半途而废,因为秦孝公在这一年去世,商鞅则被秦惠文王车裂。
在上述战争中,只有秦孝公八年的元里之战明确记录斩首七千,低于“攻城围邑斩首八千以上”的盈论标准,但远超野战斩首二千盈论的标准。此战的目标是攻占河西之地的交通枢纽少梁城。秦军先野战后拔城,完全符合野战盈论标准,统兵大将可以连升几级爵位。
问题是,指挥元里之战与岸门之战的秦将姓名失载,我们不好直接算作商鞅本人的军功。合阳之战尚未分出胜负,秦孝公和商鞅就先后去世。
确系商鞅统兵的三次伐魏作战,没有留下斩首纪录。我们不知道他在大败公子卬的魏军时有没有达到斩首二千的野战盈论标准。迫降安邑之战与迫降固阳之战无疑属于“攻城围邑”的情况,但这两仗兵不血刃,说不定一颗首级都没砍。
由此可见,商鞅自己在攻城围邑之战中都未曾达到“盈论”标准,哪怕把斩首最多的元里之战算作他的战绩,也还差一千颗首级。
不过,细心的朋友已经注意到,商鞅在统兵伐魏时已经是军功爵级别最高的大良造了。那时候的秦国还处于爵职不分的阶段,许多爵位也正是官职。比如,商鞅刚变法时担任的左庶长,就是军功爵的第十级爵位。
大良造是秦国传统官职,秦孝公任命首席执政大臣商鞅为大良造,利于统筹军政,赢得对魏战争。由变法总设计师直接担任统兵大将,这实际上已经跳过了普通士兵逐级升迁的常规轨道,具有特殊性。
至于商鞅后来因战功而得的商君封号,其实不在早期军功爵的序列中,那是秦孝公特赐的诸侯待遇。直到秦统一前后,秦国才在军功爵制了增加了彻侯、关内侯等高爵,把十八级军功爵发展为二十级军功爵。这是后话了。
攻城标准为何比野战高得多?
新的问题来了,商鞅为什么把攻城围邑的盈论标准定得比野战高那么多呢?既然新军法以斩首授爵为核心,为什么他自己反而更多选择不战屈人的迫降战法呢?
一切都是战争形势的需要。秦孝公时代最主要的作战任务是收复被魏国占领的河西之地。为此,秦军必须攻克魏国在黄河西岸设置的所有边城。
在这个背景下,秦魏的军事较量往往是围绕城池攻防展开的。魏军凭借坚固的城防能以一当十,但在野战中,兵力或战斗力占优的一方胜算更大。对于秦军而言,野战比攻城要轻松多了。
攻城战的盈论标准,连商鞅自己都做不到,野战的盈论标准却相对容易实现。所以,秦军诸将为了立功受赏,会尽可能地选择跟魏军进行野战,将敌人引出城来打。
比如,前面提到的元里之战,秦军就是先在野战中歼灭七千魏军,然后再北上进攻少梁城。商鞅攻打河西之战,也是先在野战中大破主将被俘的魏军,然后趁胜吞并大片地盘。
如果遇到了必须攻城围邑的情况,比如进攻安邑与包围固阳两个战役,商鞅并不会考虑强攻硬打。那样也许能提高斩首数量,达到盈论标准,但势必会增加己方的伤亡。
秦孝公时代的秦国地盘偏小,人口也没后来多,以最小的代价来打赢同魏国的边城拉锯战,才能确保变法成果不因战损而流产。为此,商鞅攻城围邑时选择不流血的迫降战术,而不会为了达到斩首八千的指标而强攻硬打。
商鞅设计了一整套鼓励斩首的军法,自己却在实战中采取了流血最少的战法,真是鲜明的反差。事实证明,他的做法是正确的。秦孝公时代的战争斩首记录不多,但胜率很高,收益很大,为秦国霸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商君之法的引导下,秦军越来越注重强化野战能力,涌现出一批擅长打歼灭战的名将,举世皆曰“虎狼之师”。
秦军去前线打仗,杀敌可以加官进爵,但是需要士兵自己准备资金、武器和装备,并且土地和人口的赋税相当繁重,大量的壮丁被迫去前线搏命,才能有一线生机。
秦国的强大在于变法,在于商鞅的锐意改革,他的改革成功的把蛮夷之地的秦国变为无人能敌的战争机器。商鞅的做法对秦国的发展和未来有利,对新贵族有利,是福音;但是他的变法对于老秦人、对于老贵族、对于老百姓来说,是灾难。
大多数人都知道商鞅的?军功爵位制?,这个制度激励士兵奋勇杀敌,斩杀1个敌人,你就能上升一级爵位,并且你杀敌数越多,杀的敌军身份越尊贵,你的奖赏也就越丰厚,最高可以加升为彻侯。意思就是你仅仅依靠杀敌升级,就能从最基层的百姓变成高级的侯爷,活脱脱的屌丝逆袭人生剧本啊!
这样的奖励,又有谁不心动呢?这样战场上的敌军就不再拿着武器的夺命恶鬼了,而是会移动的金币和爵位,是白花花、金灿灿的金银财宝!这样看似美好的奖励制度背后,其实是无比残酷的。
士兵参军的武器装备和军饷都是自备的,是需要从家里索取的,朝廷并不负责发放这些物资。商鞅此举相当于空手套白狼,他只是扮演一个中间商的角色,投资者是秦国的百姓和士兵,收益的来源是敌国,获得收益的时候是秦国士兵和朝廷一起分享。并且?军功爵位制?看似简单,其实是设有很多门槛的,晋升到一定程度必须要斩杀敌军重要人物才能继续升职。
但是士兵也没有办法,假如他们在家务农的话,根本没有出路,只有把脑袋别裤腰上,自己出资到前线杀敌才能拼出一条夹缝之中的活路。
商鞅的变法是把秦国变成了一个大型的战争机器,所有人都是机器的一部分,向着六国横扫而去。
提起来商鞅变法,每个人都知道少不了秦孝公的功劳,但是商鞅能够变法成功,并不全都是秦孝公这一代人的功劳,在秦孝公之前的秦献公,其实付出的功劳和心血一点也不比秦孝公少,可以说如果没有秦献公在这之前的铺垫,很可能秦国的变法在一开始就很难推行,所以说商鞅能够顺利变法成功是两代人的功劳。 秦孝公之前都发生了什么 秦献公立志振兴秦国 秦献公名连,所以也称公子连,在当国君之前曾在魏国流亡,时间达二十九年之久,而这时候的魏国还是魏文侯当政,正是国力最为强盛的时候,而反观秦国则是国力疲弱,多次被魏国打败,失去了很多土地,甚至有亡国之危,而且秦国的国君一代不如一代,秦献公有感于秦国积弱,立志要振兴秦国。 公元前385年,在长久的谋划之后,秦国庶长迎立公子连为君,是为秦献公,在稳定君位并回到秦国之后,秦献公开始着手振兴秦国,立志要恢复秦国在秦穆公时候的霸业。 秦献公的改革 秦献公回国取得政权之后第一年就开始了改革,励精图治。先是废除了活人殉葬制度,然后将都城迁到了靠近河西之地的栎阳,表明自己坚决夺回河西之地的决心。除此之外,秦献公还依次进行了行政规划、工商业、法治制度的改革,并且暂时不参与对外的征战,在这段期间秦国的国力得到了很大的增长,军事实力也得到了增强。 只要是改革,就会触及一部分人的利益,秦献公的改革无疑是触犯了奴隶主的利益,于是秦国国内奴隶主和地主阶级的矛盾越来越大,在这种情况之下,秦献公选择了对外扩张来缓解这种矛盾。 对外征战 公元前366年,韩魏两国威胁周天子,秦献公起兵秦王,并且打败了韩魏两国的军队,得到了周天子的赞赏,秦人的目光被秦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吸引过来,国内的矛盾也得到了缓解,在这之后,秦献公开始频繁对外征战。 公元前364年,秦国大败魏国,斩首六万,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大胜利。公元前362年,秦国在少梁之战中打败魏国,并且俘虏了魏国的将领公叔痤。 少梁之战之后的第二年,秦献公去世,秦献公的儿子嬴渠梁继位,是为秦孝公。 秦孝公上位后做了什么 通过之前秦献公的事迹我们可以知道,其实在秦孝公上任之前,秦献公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秦国积弱的状况,只是因为后来连年征战,之前的积累又逐渐被消耗掉了,但是无论如何从精气神上来说,从根本上来说,秦国远远要比秦献公执政之前强的多。而且秦献公已经进行了一定程度上的变法改革,所以可以说秦献公为商鞅的变法铺了一半的路。 那么秦孝公继位之后又做了哪些事情为商鞅变法提供了帮助呢? 稳定边境局势 秦孝公继位之后,由于秦献公的连年征战,所以之前积累的一部分国力又遭到了损耗,在加上秦孝公新继位,外敌都认为这时候是进攻秦国的最好时机,这个时候,西方犬戎蠢蠢欲动,另外还有韩赵两国想要趁机攻打秦国。 在这个时候,秦孝公拿出来了果断的决策,兵分两路,先是以雷霆之势打败了西戎,稳定了秦国的大后方,然后一心防范韩赵联军,秦国的边境局势得到了暂时的安稳。 发布求贤令 这个时候的秦国因为国力不强,又地处西陲,早就没有了秦穆公时期的荣光。其他的诸侯们疏远秦国,对待秦国都像对待蛮夷那样。秦孝公希望能够改变这种状况,壮大秦国,恢复秦国穆公时期的荣光,于是向全部诸侯国发出求贤令,不分国籍寻求贤才。 而商鞅,也是在听闻秦孝公的求贤令之后,来到了秦国。 抗衡守旧派 秦孝公想要重用商鞅推行变法一开始受到的最大的阻力就是来自于守旧派的大臣。秦孝公坚定的站在商鞅这一边支持商鞅,让商鞅能够以一个刚刚来秦国的新人的身份能够在朝堂之上和以甘龙、杜挚为首的守旧派针锋相对,最后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将守旧派驳斥的哑口无言,变法得以正式开展。 说了这么多,为什么现在这么多人都认为商鞅变法成功,秦孝公居功至伟但总是会忽视秦献公呢?很大一部分原因可能就是《大秦帝国》这部文学作品对于秦献公的描写非常少,以至于让人们忽视了秦献公的贡献,另一方面则是在商鞅变法期间,秦孝公的确是自始至终都在不遗余力的支持,奉献极大。但是我们不能就这样忽视前人的铺垫,若是没有秦献公打下的基础,可能秦国的变法也会像很多国家那样,在刚刚开始的时候,就因为阻力太大、实力太弱而夭折了。
斩获一颗首级就晋升一级爵位,那砍20个脑袋岂不是直接满级了?别净想美事,商鞅的“套路”,远比你想象中的还要多。
商鞅前后共进行了两次变法,第一次是在公元前356年,当时秦孝公任命商鞅为左庶长,其上任之后,展开了第一次变法。
第二次是在公元前349年,在第一次变法已经取得明显的初步成效后,再次展开了内容更为详尽的变法行动。
而
在商鞅变法之前,秦国的爵位都是世袭的,也就是说,父亲是什么爵位,将来儿子还是什么爵位,这就造成许多世家子弟,不需要做什么,就可以靠着血统获得常人得不到的高官厚禄。
而那些平民就比较悲催了,即便是再奋勇杀敌,表现再优异,到死也只能是平民,根本没有任何逾越的可能。
而商鞅通过变法,破除了西周以来,凭血缘继承爵位的体制,他想打造的,就是一个功绩制社会,一切都靠功绩来说话,不管你的出身是什么,只要奋勇杀敌,就都有成为贵族的可能。
而其中,斩获一颗首级,就能晋升一级爵位,就是整个军爵制度中,最大的亮点。
“商君之法曰:斩一首者爵一级,欲为官者为五十石之官;官爵之迁与斩首之功相称也。”
这样一来,所有人都处在一个起跑线上,想要往上一步,那就去看战场上的表现,从某种程度上来讲,商鞅的这种军爵制度,缔造了一个新社会。
在商鞅的规定中,爵位一共分为20等,从最低的“公士”开始,逐一上升,那么,获得这些爵位,有什么好处呢?
首先,相应的爵位,都有相应的土地赏赐
以最低的“公士”为例,其能获得的,是田一顷,另外再加宅基地一处,这一处宅基地可不小,足足有九亩之多。
再往上一级,就是“上造”,田地就变成了1.5顷,而宅基地,同样也变成了1.5。
以此类推,越往上,获得的田地和宅基地的面积就越大,要知道,赏赐土地,可要比赏赐别的东西实在得多,尤其是在古代,不是谁不谁都能拥有土地的,很多平民终其一生,都只是给别人种地。
要不那句“上无片瓦遮身,下无立锥之地”怎么来的,许多人一辈子的目标就是,能够有一块安身立命之所。
而现在,不需要你拿天价的钱去买,也不需要你花一辈子的时间,只需要上战场杀敌,砍掉敌人的脑袋,就能够完成祖上几辈子都可能完不成的梦想。
最重要的是,没有身份门槛限制,任何人都可以。
你说,如此条件,怎么能不让那些身无长物的平民们,犹如打鸡血地去报名参军?怎么能不让他们在战场上嗷嗷直叫,看见敌人犹如饿虎扑食的杀敌?
其次,拥有爵位的人,可以申请一名“庶子”
这个“庶子”不是儿子,而是类似于仆人一样的身份,说白了,就是朝廷允许获得爵位的人,拥有一名仆人,并且,还是不用发工资那种。
这个“庶子”都需要干什么呢?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在没有战事的时候,那么这名“庶子”需要每个月有六天的时间,来伺候自己的主人,做一些端茶倒水,捏腿捶背的服侍工作,但如果有战事的时候,那么这名“庶子”,就需要跟着主人行军打仗,不仅要鞍前马后,还要护卫主人周全。
也就是说,这名“庶子”,不管是尊严地位,还是人身安全,都是没有保障的,一切都要以主人为重心。
“庶子”的拥有数量,与爵位高低直接挂钩,低等的“公士”可以拥有一个,同样也是以此类推,越往上越多。
可别小看这名“庶子”的作用,关键时刻,他就相当于主人的第二条命。
另外,有爵位的人,还能获得不同的食邑以及其他福利
根据部分史料记载,秦国的20级爵位,配置的有不同户数的食邑,这就相当于,有几十到上百,甚至上千户平民,用他们所缴纳的税,来供养这个相应爵位的人。
比如,第九级的“五大夫”这个爵位,其所能拥有的食邑,就达300户,换而言之,就是300户平民,供养他一人。
而到了能拥有600户食邑的时候,就可以组建属于个人的团队了,也就是我们常见的门客。
这个待遇,比赏赐土地更具诱惑,试想一下,到了某个级别的爵位,除了拥有大量的土地之外,出门还有一大帮人前呼后拥,帮助你打理产业,出谋划策,这该是多么风光的一件事。
不仅如此,升级到不同的爵位,朝廷连身后事都给你安排得明明白白。
秦国规定,从“公士”爵位开始,每一级可以在死后,坟墓前栽种一棵树,往后级别越高,就能种的树越多。
这个福利,在“事死如事生”的古代,也是一种很高的荣耀,并且,当时秦国规定,墓葬必须按照要求来,不得僭越,这样一来,谁的爵位高,死后坟墓上的排场就越大。
因此,死后能种一排树,那绝对是倍儿有面子的事。
上述只是秦国军爵奖励制度中的一部分,还有不少其他的各种福利,总之,只要能在战场上奋勇杀敌,就有极大地可能晋升爵位,今日之小兵,明日之将军,这在当年的秦国并非不能实现,因此,在这么多实实在在的赏赐之下,秦国的士兵才会在战场异常英勇,之所以大秦军称之为“虎狼之师”,部分原因也是因为如此。
同样,问题就来了,既然爵位赏赐如此之丰厚,那么参与其中的人自然不少,按照斩获一颗首级的规定,是不是斩获20颗,就能直接满级呢?
如果真的这样想,那只说是想瞎了心,一旦如此,秦国的爵位别说有含金量了,直接都是注水了。
商鞅在设计军爵晋升制度的时候,已经同时设置了要求和标准,其目的就是为了防止爵位泛滥,以及部分投机取巧的人通过滥杀,来冒领军功。
要求一,斩获的首级有具体要求
在《商君书》中,提到商鞅的军爵记功标准,是要求斩“甲首”,何为甲首?简单点来说,就是小头目、小军官。
“能得甲首一者,赏爵一级,益田一顷,益宅九亩“---《商君书》
也就是说,不是说上战场后,随便拉一个人将脑袋砍下来就算军功的,至少得是对方的一个低级军官才行。
这就无形中增加了完成此项任务的难度,毕竟能在当时混上低级军官的,大多都是一些有真本事的人,最起码也是那种孔武有力的,要在乱军中,成功击杀这么一个人,还要把脑袋切下来,还真是有些难度。
这样设置的另一个好处就是,防止有些人滥杀,如果没有身份限制,那么一些投机取巧的人,可能就会杀一些平民来充数,如果这样的话,就会造成极为恶劣的后果。
想蒙混过关?大秦的军法可不是吃素的,很少有人能在这上面作假。
所以,拿不到“甲首”,就没有办法晋升,想晋升,那就只能玩命儿,寻找机会干掉对方的低级军官,别无其他选择。
要求二,一甲首升一级不错,但只针对首功
什么意思呢?其实很简单,就是说,从普通士兵升级到最低等的“公士”爵位,只需要斩获一颗“甲首”即可。
但若是从“公士”再往上升,那就可不是斩获一颗“甲首”这么简单了。
这就像我们在玩那种打怪升级的游戏,从新手村出来的时候,可能只需要杀掉两三只怪物就能升一级,但越往后,所需要的经验值就越多,这就逼迫你不得不寻找那些经验值高的怪物击杀。
但同样的,经验值高的怪物所蕴含的风险也就越大,随时随地都可能让你GAMEOVER,而在战场上,游戏结束就意味着失去性命,没有重头再来的机会。
所以说,秦国的士兵,崇尚“首功”,因为这个相对而言,还是比较容易获得的,再往上的爵位,不仅需要强大的实力,还需要运气,一个不慎,就会战死沙场。
因此,高收益就意味着高风险,想晋升?加倍努力吧。
要求三,强调团队作战,不提倡个人英雄主义
按照秦国的军制,会将数量不等的士兵编成各种作战单位,并且,大小作战单位,都有一个长官,如每五人就设置屯长一名,每百人则设置将一名。
这样的编制,便于进行管理,号令也能做到快速的上传下达,同时,也能有效地考核军功。
假如进行一场战斗,身为长官的屯长或者将,没有斩获敌人首级的话,那么他们就会因此被斩首,并且,该作战单位之下的士兵,也不能进行爵位晋升。
除非这个作战单位,从上至下,尤其是军官,都按质按量地完成了斩首任务,那么才能让所有兵士跟着晋级。
这就相当于,你自己完成还不行,还需要帮助别人完成,这样大家伙才能都加爵一级。
团队作战,不提倡个人英雄主义,这个理念即使放在现在,也是相当有用的,因此,古人的智慧,真的不容小觑。
通过以上种种条件,就会知道,在秦国想晋级升爵,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它不仅需要有真材实料,还需要付出极大地勇气,以及一定的运气,才会达到目标。
因此,秦国的爵位含金量,才会这么高,赏赐才会这么丰厚,实在是获取它太不容易了。
但即便是如此不易,还是有不计其数的秦国勇士们,亲赴后继地冲上战场,拼了命地奋勇杀敌,因为这已经是当时最容易让一个平民一步登天的途径了,不管是土地,还是荣耀,或者是其他福利,如果没有军爵晋升制度,这些东西,是普通百姓做梦都不敢想的。
小结:
商鞅规定秦国时并斩获一颗首级就能晋升一级爵位,其实还有不少相应的条件,并非简单的杀一个人就完成任务的,这里面包括杀敌的对象、杀敌的数量以及协同作战等多个要求,一颗首级就能升级,只是针对低级的爵位,越往上要求就越高,也越复杂,因此,秦国的爵位含金量,一点都不低。
斩首一颗晋爵一级,这个只不过是一个名号,到了中上层的爵位时,再想往上升就必须要立下更大的战功,这样的话才有机会得到更高的爵位。斩首一颗晋爵一级,这样的军功制度是商鞅首先提出来的,这是为了激励秦国的将士们能够奋勇杀敌。
自然爵位并不多,而秦国的将士又人满为患,在这样的军工制度下难免会出现僧多粥少的状况,当然商鞅是不会犯这种低级的错误,这种情况肯定是会首先就考虑过的。秦国的军功一共分二十级。而斩首一颗就能够获得一级的爵位,是在没有任何爵位的前提下,假若升得了一级的爵位,要想再继续升下一级的爵位的话,就必须比之前的战功要多。
在一级爵位的情况下要杀得五人才可获得第二级的爵位,若想获得第三级的爵位就必须斩首九人。而除了爵位还会有钱财和土地的封赏。秦国的战神白起杀敌数百万人,却只获得了第十六级不良造的爵位,这说明越往上,升官晋爵的难度就越大。
一般人升的三、四级也就是普通的水准。蒙鹜、樊於期、李信、蒙恬、蒙毅、王贲这一些历史上著名的将军都在白起的地位之下,说明这个军功制度还是很残酷的,所以就不会出现秦国的土地不够分的情况。不得不说商鞅的智慧还是了得的,这样一来秦国很快就强大起来,所以才有了后来秦国一统天下的局面。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6169.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