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秦末六国复国运动是什么(关东六国为何仇恨秦国,却能坦然接受汉朝的统治)

华里士 2023-07-19 01:49:08

魏国复国

陈胜起义称王后,被秦朝贬为平民的原魏国宁陵君魏咎,前来追随。陈胜派原魏国人周市带兵夺取魏国旧地。成功后,众人拥戴周市做魏王,周巿不肯;齐、赵两国派使者拥立周巿为魏王,周巿还是坚持拒绝,声称必立魏咎为王。周巿派人去陈县迎魏咎,开始陈胜不放,但周巿一连五次请求,陈胜终于答应。秦二世二年十一月,周巿从陈胜处迎回魏咎为王,魏国复国,周巿任相国。

秦二世二年端月(即正月,秦避始皇讳改正月为端月),章邯击败陈胜后,北上进攻魏国并围困魏王魏咎于临济(今河南封丘县东)。

秦二世二年四月,临济危在旦夕,魏咎派相国周市出使齐、楚两国求援。齐、楚两国分别派田巴、项它两将率军随周巿援魏。但章邯击败了周巿带来的援军,周巿亦战死。

秦二世二年六月,魏咎为了城中百姓安全向秦军约定投降。谈判成功后,魏咎自焚自杀。

秦二世二年七月,魏咎之弟魏豹逃往楚国(秦二世二年六月项梁立熊心为楚怀王,恢复楚国)。楚怀王给予魏豹数千人,令其再夺取魏地。魏豹带兵重新攻略魏地,打下了20多座城池。

秦二世二年九月,魏豹自立为魏王。

秦二世三年十二月(二世三年为前208年十月至207年九月),魏豹率军救赵。随后,魏豹领兵跟随项羽入关。

秦亡后,汉元年(汉初承秦制,以十月为岁首)十二月,项羽想拥有魏地,于是改封魏豹为西魏王,让其迁到河东(秦河东郡),都平阳(今山西临汾市西南)。

齐国复国

陈胜在陈县称王后,派魏国人周市北略魏地。周巿平定魏地后,继续东进到战国时齐国旧地狄县。秦朝狄县县令率军民固守县城。秦二世二年十月,原齐国王族田氏同族的田儋和堂弟田荣,趁机率领家奴,杀死县令。田儋以自己是齐王同族,因此自立为齐王,率兵击退了周巿。之后田儋趁势率领起义军东进夺取了齐国旧地,齐国复国。

章邯进攻陈县后,陈胜败逃中被杀,但各地义军尚不知其生死。秦二世二年端月,曾名义上归属陈胜的义军头领秦嘉立原楚国贵族景驹为楚王,并领兵到方与(今山东鱼台北),欲攻打定陶(今山东定陶西北)的秦军。秦二世二年二月,秦嘉派公孙庆出使齐国,想联合齐王一起进攻秦军。

齐王田儋说:“听说楚王陈胜战败,但不知生死,你们楚国怎么不请示我就立新王?”公孙庆反驳说:“你们齐国也没有请示楚国就立王了,楚国为什么要请示齐国才能立王?况且反秦是楚国首先起事,应该号令天下!”齐王怒,于是杀了公孙庆。

章邯击败陈胜后,北上进攻魏国并围困魏王魏咎于临济(今河南封丘县东)。秦二世二年四月,魏咎派相国周市向齐、楚两国求援。六月,齐王田儋率军救援魏王咎至临济。章邯命令士兵口中衔枚夜袭齐国、魏国的军队,齐、魏军大败,齐王田儋败死,田荣收集残部败走东阿(今山东阳谷县东北)。

秦二世二年七月,齐国人听说齐王田儋已死,就另立了原战国末代齐王田建之弟田假为新的齐王,并以田角为相国,以田间为大将,以抵御诸侯。

秦二世二年八月,章邯继续追击田荣到东阿,将城池围困起来。楚国项梁听说田荣危急,于是率兵来救,于东阿城下大破章邯军。章邯率部向西败退,项梁紧追不舍。

田荣解围后,听说齐人另立了新君,勃然大怒,于是回师攻击驱逐新齐王田假。田假不敌,逃到楚国,齐相田角逃到赵国。大将田间之前到赵国求救兵,如今也滞留在赵国不敢回来。田荣于是立已死的齐王田儋之子田巿为齐王,自己做相国,并任命自己的弟弟田横为大将,重新平定了齐地。

项梁追击章邯时,秦朝派兵支援章邯,章邯军势又盛。项梁于是遣使至赵、齐两国请求出兵共同对付章邯。田荣却表示,除非楚国杀了跑过去的田假,赵国杀了容留的田角和田间,齐国才会出兵。楚怀王不肯杀田假,赵国也不愿杀田角和田间,因此齐国发怒拒绝发兵相助项梁。秦二世二年九月,章邯趁项梁小胜后轻敌麻痹发动突袭,项梁大败身死,楚军向东败走。

章邯认为楚地已不足担忧,于是北上进攻赵国,围赵王歇于巨鹿。赵王向楚国和各路反秦诸侯求救,田荣仍不发兵。但田荣的孤立政策在齐国内部也引发了很多不满。秦二世三年十月,齐将田都反叛田荣,自行率兵前往援助赵国;二世三年十二月,原战国末代齐王田建之孙田安,也攻下济北郡几座城池,率军投奔援赵的项羽楚军。

项羽率军解巨鹿之围后,又迫降了章邯,然后率诸侯联军西行入关中。汉元年十二月(汉初承秦制以十月为岁首),项羽大封诸侯。因为田荣没有出兵援助在东阿救过自己一次的项梁,又没有出兵援助赵国和西攻秦地,项羽对其很不满,没有封其为诸侯王,还把田荣立的齐王田巿改封为胶东王,以即墨(今山东平度县东南)为都城。

而齐将田都因主动救赵,被项羽封为齐王,以临淄(今山东淄博市东北)为都城。田安也因随从项羽救赵有功,被项羽封为济北王,以博阳(今山东泰安市东南)为都城。

赵国复国

陈胜在陈县称王建政后,大梁人陈余劝说陈胜北略黄河以北之地,并自告奋勇愿领兵前往平定赵地。于是陈胜派以前交好的陈县人武臣为将军,以邵骚为护军,以张耳、陈余为左右校尉,给予3000兵士,北攻赵地。

秦二世元年八月,武臣自白马(今河南滑县东北)渡过黄河,一路扩充军队,得兵数万人,武臣被立号为“武信君”。武臣率军攻占赵地十余城,并杀了所下之城的秦朝官吏。于是赵地剩下的城池都据城坚守不降。武臣转向东北方攻打范阳(今山东梁山县西北)。

范阳人蒯通(本名蒯彻,汉避武帝讳改彻为通)游说秦范阳县令向武臣投降。之后蒯通又作为范阳令的使者劝说武臣,让他接受范阳令的投降封其为侯,然后让范阳令到燕赵之地驰游,给那些不降的城池看看。蒯通说如此以来燕赵之地的城池自然都会不战而降,可以传檄而定千里之地。武臣听从了蒯通的计策,让蒯通赐给范阳令侯印。赵地的各地听说后,有30多城不战而降武臣。

武臣等人到邯郸后,张耳、陈余听说周文西进到戏(今陕西临潼东)即败退,又听说诸将为陈胜出征略地,却有很多因谗言诽谤而获罪被杀,还又怨恨陈胜采纳他们的计策、不任命他们做将军而仅仅只授予校尉之职,于是劝说武臣自立为王。武臣于是自立为赵王,并封陈余为大将军,封张耳为右丞相,而封邵骚为左丞相。

陈胜得到了武臣自立为赵王的消息,大怒,原想杀尽武臣等人的家眷,但是上柱国房君(封号)蔡赐劝陈胜说,现在强秦尚在,如果杀了武臣等人的家眷等于又给自己制造出一个劲敌,不如乘机祝贺武臣等,而让他们赶快带兵西攻秦地。陈胜认为说的对,听从了蔡赐的建议,把武臣等人的家眷软禁在宫中,而封张耳之子张敖为成都君。接着陈胜派使者前往祝贺武臣称王,并命令催促他们发兵向西攻入函谷关。

但张耳、陈余又劝赵王武臣说:“大王您自立为赵王陈胜是不愿看到的,只不过是为了让您替楚国去西攻强秦,才来祝贺。一旦楚国灭了秦,陈胜必然来攻打赵国。希望大王不要向西进兵,而是北略燕地、代地,南收河内地区(今河南黄河以北地区,即秦河内郡一带),以壮大自己的势力。”赵王认为有理,于是没有向西进兵,而是派韩广攻燕地,李良攻常山郡(秦时本称恒山郡,汉避文帝讳改为常山),张黡攻上党郡。

韩广攻下燕地后,在当地民众的支持下,也有样学样,自立为燕王。赵王武臣大怒,率张耳、陈余进攻燕国。但是武臣一次微服出行时被燕军捕获,张耳、陈余数次遣使交涉使者都被杀。幸而赵军中有一小卒,自告奋勇出使燕营,声称燕将如杀了武臣则遂了张耳陈余心愿,武臣才被放回。

李良平定了常山郡后,赵王武臣又命他攻打太原郡。李良率兵至石邑(今河北石家庄市西南),秦兵扼守井陉关(今河北井陉县东南),李良不得前进。秦将诈称秦二世派人给李良一封信,在不封口的情况下递给李良,劝李良投降为秦效力。李良不信,但又无法破关,就返回邯郸请求增兵。

秦二世二年(秦以十月为岁首,二世二年为前209年十月至208年九月)十一月,李良回邯郸时于途中遇到武臣的姐姐外出,她的随从有骑兵百余人。李良误以为赵王外出,拜伏于路边。武臣的姐姐酒醉,不知李良是大将,仅派骑士来答谢。

李良平时自以为是显贵,这次觉得在自己的随从面前丢了脸。此时其随从中有一人又在其中挑拨,而李良先前得到劝降的秦书后本就有些动摇,于是李良大怒,杀了武臣之姐,率军袭击邯郸。邯郸方面毫无防备,于是一时间赵王武臣和左丞相邵骚均被杀,张耳陈余因耳目较多而逃出。

张耳、陈余收集军队,得数万人。其门客中有人劝张耳说,张、陈二人都是外国人,只有立原赵国王室之后才能于赵国立足。于是秦二世二年端月(即正月,秦避始皇讳改正月为端月),张耳、陈余立原赵王后裔赵歇为王。李良率兵攻打陈余,被陈余击败,李良败走后投降了章邯。

章邯在破项梁军后,渡河北上攻打赵国。秦二世二年后九月(闰月),赵王赵歇与张耳退守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秦将王离率边防军约20万围巨鹿。章邯攻占邯郸后,将邯郸城夷平,迁徙其民于河内。之后章邯驻兵棘原(邑名,在漳水以南),在巨鹿以南筑甬道,以运粮供给王离军。无奈之下赵王派使者向楚怀王以及各国诸侯求援。

赵将陈余北收常山郡之兵数万,驻军于巨鹿之北。张耳一再催促城外的陈余解围,但是陈余不敢也无力解围。数月过后,张耳大怒,派使者张黡、陈泽责问陈余,并以两人数十年的交情逼迫。陈余无奈,派5000士兵交给张黡、陈泽,命他们尝试攻击秦军围城部队,结果全军覆没。当时,各国将领来救赵国的有十余路人马,赵相张耳之子张敖也北收代郡之兵万余屯于巨鹿城北,可是他们害怕秦军强大,都扎下营寨,不敢跟秦军交锋。

秦二世二年后九月(闰月),楚怀王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率军数万北上以解巨鹿之困。楚军进至安阳(现在山东曹县东南)后,宋义逗留46天不前进。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8年)十一月,项羽矫诏杀宋义。楚怀王遂封项羽为上将军,并令英布和蒲将军两支楚军也归其指挥。

项羽先派遣部将英布、蒲将军率领两万人为先锋,渡过黄河(一说为漳水),小胜秦军。然后,项羽亲率主力渡河,并下令全军破釜沉舟,每人只带三天干粮,以示决一死战之决心。楚军过河后击败章邯军,章邯后退。齐、燕、魏等各路救赵军队皆作壁上观,待楚军大破秦军时,纷纷也冲出营垒助战,与楚军一起围攻王离军,最后俘获了秦军统帅王离,杀死秦将苏角,迫使秦将涉间自杀。巨鹿之困因而得解。

巨鹿解围后,赵王赵歇与张耳出城答谢诸侯。张耳见到陈余,责怪他不救巨鹿,并问张黡、陈泽的下落。陈余称自己给二人5000军士,他们进攻围城秦军时身死。张耳不信,以为是陈余杀了张、陈二人,仍一再追问。于是陈余怒解将军印交还张耳,张耳开始愣住未接,后在亲随的劝说下,也就顺势拿回了陈余的将军印,而且接收了陈余的部队。陈余于是率亲信数百人跑到黄河岸边的湖泽中捕鱼打猎去了。两个多年至交从此反目。

项羽随后率诸侯联军逼降章邯,又率军入关中,张耳率军跟从,赵王歇留在赵国镇守。

秦亡后,项羽改封赵王赵歇为代王,张耳以跟从入关之功被封为常山王,又将陈余所在的南皮(今河北南皮县北)附近三个县封给了陈余。

楚国复国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九月,项梁和项羽杀死会稽郡太守于吴(今江苏省苏州),号召楚国遗民起兵反秦,得精兵8000余人。

项梁、项羽率精兵8000渡江北上,势如破竹,连败秦军,起义军一路上吸收多支起义军,起义军人数迅速扩大到六、七万人。秦二世派章邯率军前来来镇压,在定陶(今山东省定陶县),项梁战死。

章邯败项梁后,率军渡河北击赵,赵地钜鹿被秦军所困,项羽率军北上救赵并与秦军展开激战。最后项羽大败秦军,全歼秦军主力。

刘邦时任泗水亭长,当时给县里押送刑徒前往骊山营造陵墓,半路上,很多刑徒逃亡了,刘邦索性把剩下的那些也给放了,并与之一起逃到芒、砀一带的山区里。陈胜吴广起兵后,刘邦亦起兵并攻下沛县,杀死县令,刘邦被推举为沛公。刘邦所领导的起义军迅速发展到几千人,并听从于项梁的指挥。

项梁战死后,刘邦趁项羽带兵渡河救赵之机,带兵西进关中并攻破武关,直捣到达灞上(今陕西西安东)。这时,秦王子婴白马素车,向刘邦的起义军投降,秦朝灭亡。

韩国复国

韩国贵族张良,在秦国灭韩后立志报仇复国。秦始皇二十九年(前218年),始皇东游,至博浪沙(今河南郑州市东北)中,张良令力士操铁椎狙击始皇,但可惜误中副车。始皇大怒,传令天下大规模搜索刺客,张良被迫逃亡,藏匿于下邳(今江苏睢宁县西北)。在此期间,张良曾于下邳圯桥遇黄石公,得《太公兵法》,谋略大长。后来项羽的叔父项伯犯了杀人命案,躲藏到下邳,曾得到过张良的帮助和掩护。

陈胜吴广起义后,张良也于下邳聚集了少年百余人起事响应。章邯于陈县击败陈胜后,陈胜出逃不知生死,陈胜部下义军将领秦嘉于是立楚国贵族景驹为代理楚王,以留县(今江苏沛县东南)为都城。

张良率领部属想去留县投奔景驹,正巧在路上碰到了刘邦,并且谈得投机,于是就没有去见景驹,而是跟从了刘邦,做了他的部将。后来张良跟着刘邦到了薛县,项梁等人共立了熊心为楚怀王。张良一向有复国之志,就劝项梁说:“您已经立了楚国的后代,而原来韩国的诸公子中以横阳君韩成为贤能,可以立其为韩王,以更多地树立党羽。”

项梁听从了张良的意见,派他去找到韩成,立其为韩王,并任命张良为韩国司徒,韩国复国。项梁又给了他们君臣千余兵马,让他们西去恢复韩国旧地。开始韩王成和司徒张良率军攻下了原韩地的数座城池,但旋即又被秦军夺回。韩王成和张良只得在颍川郡一带打游击。

秦二世二年后九月,楚怀王命令刘邦西征。秦二世三年三四月间,刘邦从洛阳往南走出镮辕邑(今河南偃师东南)时,张良又碰上刘邦并带兵跟从他,攻下了韩地十余座城池,并击破了秦将杨熊所部。刘邦就命令韩王成留守在阳翟(今河南禹县,秦颍川郡的郡治),将张良带在身边继续西进。

秦二世三年七月,赵将申阳(赵相张耳的部下)率军西进,攻占了原韩国的河南洛阳一带,并迎接接西进的项羽楚军于河上。

秦亡后,项羽把原战国时的韩国地区一分为二,继续封韩成为韩王,建都于阳翟,但不让韩成留在韩国执政,而是带着他东归到了彭城,后来杀了他;又把原韩国的大部分地区分封给了原赵将申阳,建立了河南国,建都洛阳。

燕国复国

秦二世元年(前210年十月至前209年九月)九月,秦末起义后首任赵王武臣,听从张耳、陈余“不要西进攻秦,抓紧北略燕代、南收河内以自广”的建议,派部将韩广北略燕地。韩广占领燕国旧地后,在当地民众支持下恢复燕国。

赵王武臣大怒,乃与张耳、陈余率军北攻燕地。但赵王武臣一次微服出行,被燕军捕获。燕军欲以赵王换赵国一半领土。张耳陈余多次派使者前往交涉,都被燕国杀死以求地。

二人无计可施之间,赵国一小卒挺身而出,跑到燕营,游说燕将说,张耳陈余都志向远大,能力超群,早想称王,燕国抓住赵王不放,正合二人心意;燕国杀了赵王,张陈二人正好可以瓜分赵国,并以为赵王报仇为借口攻燕,以二人的能力互相支持,灭燕就容易了。燕将信以为然,于是释放了赵王武臣。

秦二世二年后九月,秦军章邯、王离大军进攻赵国(时赵王为赵歇),围赵王和张耳于巨鹿。

秦二世三年十月,燕国派大将臧荼援救赵国。巨鹿大战后,臧荼随项羽西入关中。

秦亡后,燕国被项羽一分为二,韩广被项羽改封为辽东王;臧荼因随项羽入关,被项羽封为燕王,都蓟(今北京市西南)。

结果

项羽在秦将章邯投降后,率兵向咸阳进发,杀死了已经投降刘邦的秦王子婴,并火烧秦宫殿。前206年,项羽自行分封天下,封刘邦为汉王,辖汉中、巴、蜀之地,治南郑(今陕西汉中)。当年,田荣率军杀田市,逐田都,自立为齐王。然后援助陈余击败常山王张耳,重迎赵王,恢复赵国。项羽率军镇压。刘邦趁机“暗渡陈仓”,挺进三秦。开始了长达五年的楚汉战争。

关东六国为何仇恨秦国,却能坦然接受汉朝的统治

秦始皇去世后没多久,被他灭的关东六国就掀起了轰轰烈烈复国运动。不到一年,楚、齐、燕、赵、韩、魏全都复国了,秦国也在项羽、刘邦等势力的打击下土崩瓦解,秦朝的统一仅仅维持了14年。继之而起汉朝继承了秦朝大部分制度,却延续了三百余年。这是一个有意思的对比,六国人为何如此仇恨秦国,却又能坦然接受汉朝的统治呢?

六国人恨秦国,最直接的原因当然是秦国灭了他们的国。秦始皇大举推行郡县制,将六国和秦国的土地分成了36个郡,彻底废除了诸侯分封制度,他要做天下所有人的王。六国中楚燕都是延续了近千年的古国,即使是三晋和田氏齐国这样新贵,也有二百年的 历史 。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虽然还没有后世强烈,但已和春秋时期“只是换个王”的情景大不相同。复仇必然成为六国遗民的绝对政治正确。

除了将全天下纳入同一个行政规划,秦始皇还规定天下“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战国时期各国都有自己地方特色的文字,马车的轨距和对应的路宽也各不相同,甚至连重量和长度等计量单位都有所区别。秦始皇将这些差异强制全部抹掉,在后世看来是大功一件,奠定了天下统一的基础。然而在时人看来,就没有这么强的正当性了,这何尝不是在毁灭他们遵循了数百年的文化和习俗。所以六国人,从失去权柄的王室贵族,到被强制学习秦法的底层民众,对秦国都充满了愤恨。

当然,六国人对秦国的仇恨是相对的,随着时间的流逝,对故国的怀念和新制度带来的不便都会变的平淡,尤其是上面还有一位嬴政这样的雄主镇场。如果嬴政能在位更久,旧六国人可能都不会有机会发泄自己的愤恨。

可惜,嬴政没有活足够久,这才给了项羽、刘邦等豪雄机会。

刘邦没秦始皇那么决绝,他正式称帝后,虽然保留了很多秦朝制度,但在关键的分封制上,刘邦没有学秦,而是选择保留诸侯王。这就是所谓的郡国并存制,刘邦定都长安,直辖旧秦国十五郡,关东六国大部分土地都赐给各诸侯王管辖。所以,到了这一步,六国人已经达到了复国自治的目的,他们没有理由反对汉朝。

刘邦称帝时,关东地界从南到北依次是长沙王吴芮、淮南王英布、楚王韩信、梁王彭越、韩王韩信、赵王张耳和燕王臧荼。这些王中,只有韩王是旧韩国王室后裔,其他的楚王、赵王、燕王和旧王室毫无血缘关系,虽然和六国人设想的复国有些差距,但足够让刘邦来堵住那些遗老遗少的嘴了。

此时,刘邦在名义上恢复了周王朝的体制,只不过从天子到诸侯的爵位都升了一级。汉廷直辖关中和中原的战略重地,其他土地都交给各个王。刘邦并不直接统领一切,而是统领所有王,再由王来监管地方。

不管怎么样,刘邦帮旧六国人找到了新的效忠对象。至于他们更愿意效忠所属的王,还是中央朝廷上的皇帝,刘邦给予了很大的自主权。在不久的将来,关东民众就会发现,他们的故国也就那么一回事,新朝廷更靠谱。

刘邦所册立的旧六国只有楚韩赵燕,但在复国浪潮刚刚开启时,另外的魏齐两国并未缺席,只是他们都在楚汉之争中沦为了牺牲品。

陈胜吴广首举义旗后,带动了各地六国旧人纷纷揭竿而起,不到一年,六国便都复国了。六国的力量完全不对等,以楚齐赵三国最强。

楚国在亡国前,无论是疆域还是人口仅次于秦国,而且楚文化明显有别于其他六国,自成一体,向心力最为强大,所以复国意愿最强。齐国由于在统一战争中“及时”投降,损失很小,不论是王室还是民间力量都得到了最大程度的保全,因此复国潜力最大。赵国是秦国在战国后期的最强对手,尤其是经历了长平之战,两国堪称死敌,加上赵人剽悍尚武,故赵人也积极参与复国运动。燕魏韩等国就要差一些了,燕国王室在统一战争中几乎没有幸存者,连找个王室后裔都费劲,最后只能找了个异姓人,无法有效地吸聚人心。魏韩两国常年受秦攻击,早就和秦地融为一体,加上两国地处中原要冲,历来被秦人重点关照,所以也难有大的作为。

六国王室在统一战争中都蒙受了程度不一的损失,人才凋零,威望自不可同日而语。所以这些新王都很难有效掌控自己的部属,事实上六国的军队本就不是他们召集来的,军队都掌控在各个军阀手中。刘邦其实就算是楚国军届的一个小山头,项羽叔侄也是。这些军事将领在反秦作战中,不断加强了手中的权力,地位赶超本国国主。最终在攻破咸阳后,项羽在册封十八路诸侯时,将这一事实明确了下来,直接立有功将领为新王。

王由六个迅速变成了十八个,而领地还是那么大,所以导致的后果是王贬值了。项羽将“王”跟不要钱似的发了出去,“王”也就变的不值钱了。复国运动就此变味儿了,不再是六国王室的狂欢,而是六国人的盛宴。王室血脉已经不再是称王的限制因素,六国王室后裔渐渐泯然众人矣。

这里面有个例外,那就是实力一直并未受损的齐国。王室田姓在齐国各地开枝散叶,复国大潮开启后,各地田姓人都冒了出来领导齐国的复国。这和燕国乏嗣无后的窘境形成了鲜明对比,然而凡事物极必反,诸田都想主导复国,彼此之间不服,最后酿成内战不休的局面。人丁兴盛的齐国先是遭到平叛秦军的重点打击,后来项羽又牵扯进了齐国内斗几乎亡了齐国。后来屡遭蹂躏的齐人严守中立,对楚汉两不相帮,结果被立威心切的韩信亡了国。六国王室力量最强的齐国就这样在诸方打击之下没了主心骨,刘邦先是将齐地收归中央直辖,后来又立长子为新齐王,彻底断了旧齐人的念想。

王室力量强大的齐国尚且如此,其他几国的王室更不能掌控局势。楚王被项羽叔侄架空,赵国则是由张耳陈余把持,韩魏两国实力弱小,只能在楚汉之间摇摆。

刘邦消灭项羽后,赵国和齐国已被韩信攻灭,魏国因背叛汉国也被剿灭,楚国是项羽自己捣鼓没的,韩国和燕国则是汉国小弟。旧六国势力已经难成气候,刘邦也就顺势保留了韩国和燕国,还帮助赵国找了新王。

在汉朝初年的异姓王中,只有韩王韩信算是六国王室后人,尴尬的是韩国还是这些诸侯中实力最弱的,旧六国已经无法掀起浪花了。

到了汉朝,旧六国人既没了复国意愿,也没了复国能力,复国自然无从谈起。昔日的秦国人同样如此,早早就接受了汉朝统治的现实。

刘邦率先攻入关中后,和秦地民众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意思是暂时废除秦国过去一切苛法,只要遵守三条就够了:杀人者要偿命,打伤人的或者盗窃财物也要判刑定罪。刘邦为秦人定的新法只说三条刑法内容,其他赋税、徭役全都没提。刘邦这是向秦人宣示,他的军队不但不会骚扰地方,还将秦人在秦法下的欠账一笔勾销。谁要是能想象到房贷突然不用缴了后的狂喜,就能理解秦人对刘邦的欢迎程度。

当然,这个所谓的约法三章必然只能是过渡条款,不交税是不可能的,要不然刘邦以后咋供养军队。可是大话刚说出去,也不能立马反悔啊。就在刘邦不知道咋收场的时候,项羽来解围了。项羽进驻咸阳后,屠戮了幸存的秦国王室成员,将咸阳内外大肆劫掠了一遍。随后刘邦被项羽册封到了汉中,关中封给了秦军的三个降将。约法三章当然就此作废了,可秦人根本不会埋怨刘邦失信。对已经尝到新朝甜头的秦人来说,刘邦这个楚人要比章邯这些秦人强多了。这正是刘邦可以从汉中迅速平定关中的原因所在。

刘邦占据关中,立即东出同项羽争霸。汉军常年在外征战,自然需要稳定的后勤供应和充沛的兵源。而汉军要从关中得到这些支持,光靠之前的“约法三章”是不够的,大家也就默契地不再提这茬。相比残暴的项羽军,刘邦就算有些滑头,也是仁义多了,秦人也乐于支持他。

刘邦东出后,萧何坐镇关中,重建当地法制。规定秦人纳税交赋的义务,当也给了秦人很多甜头。比如开放旧秦国王室的庄园,赐给缺地少地农民,在各地选拔乡长,免除赋税,辅助当地官员教化地方。一套组合拳下去,秦人成了汉人。

在楚汉之争的五年中,刘邦多次遭受挫败,兵员损失惨重。壮丁本就捉襟见肘的关中多次发动老弱上前线,支援刘邦。战后不久,萧何又发动民众在极短时间内修建了恢弘的新皇宫。这要放在他朝,不知会逼反民众多少次了,可秦人就没有反抗的举动,这很能说明问题,除了刘邦和萧何统御手段高超,秦人和汉朝已经深度融合了。

除了认可汉朝,事实上秦人也没有别的选择了。

秦国宗室在秦时就被自己人祸害了不轻,胡亥诛杀了三十多位兄弟姐妹,其他宗室子弟更是数不清。后来项羽又在咸阳屠戮一番,秦国王室算是绝后了。至于项羽在关中立的三个新秦王——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这三个人的投降坑害了几十万关中子弟,而且和项羽走的很近,秦人对他们毫无认同感。相较而言,刘邦的汉则要亲切的多。

秦末的农民战争是旧六国势力最后的狂欢,就像蜉蝣的人生最后一段,极尽璀璨,而后迅速迎来死亡。在汉朝建立后,包括秦国旧贵在内的遗老遗少已经没有力量同新政权抗衡,这就有了强汉三百年。

吕不韦是项羽本纪人物吗

不是。属于秦始皇本纪吕不韦列传。吕不韦(?—前235年),姜姓,吕氏,名不韦,卫国濮阳(今河南省安阳市滑县)人。战国末年卫国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后为秦国丞相,姜子牙的二十三世孙。
早年经商于阳翟,将秦国质子异人带回秦国,扶植其成为秦庄襄王后,被拜为相国,封文信侯,食邑河南洛阳十万户。带兵攻取周国、赵国、卫国土地,分别设立三川郡、太原郡、东郡,对秦王嬴政兼并六国的事业作出重大贡献。庄襄王去世后,迎立太子嬴政即位,拜为相邦,尊称“仲父”,权倾天下。受到嫪毐集团叛乱牵连,罢相归国,全家流放蜀郡,途中饮鸩自尽。
主持编纂《吕氏春秋》(又名《吕览》),包含八览、六论、十二纪,汇合了先秦诸子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史称“杂家”。

秦末之际,山东六国纷纷复国,为何楚国成了天下共主?

? ? 首先解释一下“共主”的含义吧,“共主”指在国家形成过程中或产生后的各个部落共同体共同推崇的盟主或是各个王国效忠的中央政权。那么为什么楚国能够成为天下共主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条:第一,楚国的地盘最大,人口最多,其实力也最为雄厚。战国时期的楚国,地方五千里,军士就有百万人。这也是连横即秦称霸,合纵则楚国一统的说法来源之处。

? ? ? ? 第二,楚国率先起义,其他诸侯国能够复国也主要因为楚国给予的力量。秦末之际,陈胜、吴广等人将起义的热潮在全国进行了煽动。作为根基异常深厚的六个山东诸侯国,他们具备着无与伦比的调动大家积极性的能力。当时的有勇有谋之人,都觉得六个诸侯国的后人可以成为对抗秦国的中坚力量,所以也都追随后人进行了抗秦大业。

? ? ? ?第三,楚国在抗秦和灭秦大业中的贡献最大,所以能够为天下之共主。无论是起义先锋的陈胜、吴广,还是在当时的赵国力挽狂澜大败秦国主的项羽,或者是由于秦王投降之后能够率入主关中地区的刘邦,他们都是楚国人。由于楚国在抗秦大业中举足轻重的作用,所以楚怀王和能够和各位将领进行约定,谁能先打破关中的关卡就能够称王。

? ? ? ?项羽在巨鹿之战击败了秦军的主力部队,也令诸侯佩服,项羽率领进入关中后,尊楚怀王为义帝,自号为西楚霸王。?所以,楚国能成为天下共主,靠的不仅是根基深厚,也与众多义士、名将有密切的关系。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605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