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大秦帝国,国人们总能有一种豪迈霸气的感受。虽然时间跨度过于的遥远,但每逢提到强秦和其为我们带来的历史冲击,都不由得心中一震。
不论是从阅读史书,还是通过双眼直观的感受现代媒体还原的秦国历史,人们对于那个两千多年前的国家,都充满了好奇和憧憬。
那时中华民族刚刚度过青年进入强盛的中年时期,虽然国家四分五裂,但是在中华大地上,社会的发展和推进正在加速进行,青铜时代即将结束,统一迫在眉睫,而历史将统一天下的任务,交给了当时最强盛的秦国。
我们知道,秦王嬴政一统天下,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一件难事。从关中出兵中原,进而南北统一,是一件耗时耗力的事情,也非一般人能够坚持完成的伟大使命。
中国古代讲求成大事必有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显然秦国能够统一天下,即是这三种条件皆具备才得以实现。这三种条件看似独立,但又息息相关。
战国七雄,无一不心怀统一天下的雄心壮志,在战国200多年的征战杀伐之中,诸侯国的实力此消彼长,在秦展开统一战争之前,尚无一国可以具备这三项条件。
秦孝公时期的商鞅变法,是秦国统一之路的基本条件,虽然商鞅最后逃不掉车裂之刑,但秦法得以延续,秦民团结奋勇,使得人和得以保证。
那么天时和地利,秦国优势如何取得的呢?
这就不得不提到一个历史上并不怎么著名的人物——司马错。
司马错此人,是太史公司马迁的八世祖,秦国武将,他战功不如同时代的白起那般卓著,却是秦国统一战略最终得以实施的重要人物。
但是司马迁却在《史记》之中,并没有为他独立列传,只是在《白起王翦列传》和《张仪传》之中,对他的事迹有所提及,鉴于汉武帝时期对于秦国的时间跨度不是很远,司马错的功绩不单独列传有合理之处,但不可否认他的功绩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司马错出生于少梁,身份为平民,得益于商鞅变法中“军功定位”的规定,司马错得以从一介平民一步一步爬升到将军之位,而且历任惠文王、武王、昭襄王三朝,一直是秦王的座上宾,
史书中没有一场决定性战役的胜利归于他的名下,是因为此人的贡献不在于一两场战争的战术胜利,而是在于他对秦朝全局战略的卓越贡献。
《史记·张仪传》中,有这样一场记载:
苴蜀相攻击,各来告急於秦。
秦惠王欲发兵以伐蜀,以为道险狭难至,而韩又来侵秦,秦惠王欲先伐韩,后伐蜀,恐不利,欲先伐蜀,恐韩袭秦之敝。犹豫未能决。
司马错与张仪争论於惠王之前,司马错欲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王曰:“请闻其说。”
仪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什谷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王之罪,侵楚、魏之地。
周自知不能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案图籍,挟天子以令於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
更多>>(接下文评论)
司马错,秦惠王时期将领,司马迁的八世祖。学属纵横家。曾跟张仪有过争论,主张先伐蜀再伐韩。前316年从石牛道上纵横千里,灭掉蜀国。秦昭王二十七年(前280年)秋,司马错率陇西兵二十万人南下东攻楚国,迫楚献出汉北及上庸地(今湖北西北部)。司马错之孙司马靳,为白起部将。
简介
司马错,生卒年不详,战国秦夏阳(今韩城)人,司马迁八世祖,战国中后期秦国名将。司马错
仕秦惠文王、悼武王、昭襄王三世。司马错伐蜀是秦统一中国之前的一个重大的军事举措,在秦史上是不可或缺的。商鞅变法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社会基础,司马错伐蜀则为秦统一中国打下经济基础和战略基础,二者在某种意义上具有同等之功的。
功绩
秦惠文王九年(前316年)巴蜀相攻,秦惠文王欲趁机灭蜀,却因韩侵秦而举棋不定。张仪主张先攻韩,司马错力排张仪之议,认为伐韩将导致诸侯合纵对秦,伐蜀则既可得其人力物力以充实军备,又可占据有利地势顺水而下攻楚。这议为秦王采纳。同年秋,即与张仪、都尉墨等率军从石牛道伐蜀(参见秦灭巴蜀之战),与蜀王之师战于葭萌(今四川广元昭化镇),蜀王败逃至武阴(今彭山东),冬,灭蜀。继而又灭巴、苴。秦惠王十四年陈庄杀蜀侯,后归降。秦武王元年(前310年),因蜀相陈庄叛秦,司马错受命协助平定蜀乱,甘茂诛陈庄。秦昭王六年(前301年),蜀侯辉反,司马错平叛,并诛郎中令等27人,平定蜀中。昭王十六年,司马错担任客卿,受命攻魏,取轵(今河南济原南),攻韩,取邓(今孟县西)。十八年,司马错与白起等又攻取魏国六十一座城邑。秦昭王二十七年(前280年),率陇西兵及巴蜀兵十万人,从蜀地沿江而下,攻楚黔中(今湖南西部及贵州东北部)(参见>黔中之战),迫楚献出汉北及上庸地(今湖北西北部)于秦,实践了他得蜀即得楚的部分预言。
金牛伐蜀
秦国平定蜀国:秦国南方是汉中,可以知道在秦躁公前442年时,秦国已经控制了包括南郑等地的汉中,《六国年表》记载在前441年,南郑叛乱。秦惠公十三年,前387年蜀国侵占了秦国的南郑,控制了汉中,以后数十年,都是蜀国控制汉中,秦惠王即位的前337年,蜀国还派人来朝贺,秦国是了解进入汉中蜀国的褒斜道路的,张仪传也是说秦王觉得道路凶险难走到,才犹豫,可见流传广泛的所谓“金牛伐蜀”的故事,仅仅是一个传说故事,不是客观历史事实。 ‘夫蜀,西辟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而有桀、纣之乱。’ ——《战国策·秦策三》
蜀国在秦国南方是大国,就像司马错说的,还是戎、狄首领,当时在西南地区还有巴、丹、犁、苴、滇等国,其中蜀国最大。唐朝的《正义集解》、《括地志》都是受东晋时期的地方志《华阳国志》的影响,把“金牛伐蜀”一类故事作为历史纪录下来。但是《华阳国志》也记载了一些可信的史料,比如“蜀王封其弟于汉中,号曰苴侯”。当时秦国的汉中确实是被蜀国占领,该书记载的苴侯同巴国联合,被蜀王战败逃亡巴国,向秦国求援,无法确定。 《史记》只是记载了蜀和苴相互攻打,都来向秦国告急,随后就发生了秦国历史上著名的辩论,相国张仪主张攻打韩国,反对出兵蜀国,司马错主张攻打蜀国,并且说明:“蜀国乱政,我们占领了天下不会认为我们残暴,取得巨大的利益人们也不会认为是贪婪,是名实一举两得,还有平定残暴的声望,比攻打韩国,劫天子的结果有利。” 最终秦惠王赞同司马错的意见,对蜀国用兵。司马错指挥平定蜀国的经过在史书中没有详细记载,张守节的《正义集解》选用了《华阳国志》张仪统领、指挥灭蜀战争的史料,但只说蜀王被张仪在武阳追杀,根本就没说司马错伐蜀,这些都是不可信的,攻打蜀国应该是司马错指挥的。 《史记》记载司马错在秦惠王九年的前316年十月平定了蜀国,蜀王也没有象《华阳国志》等说的被张仪所杀,而是被秦国贬号为侯,直到两年以后,十一年,才由秦公子通取代原蜀王,担任蜀侯。《史记》中没有记载张仪在伐蜀战争中的作用。作为相国的张仪是著名的纵横家,外交才能出众,不是军事家,又反对攻打蜀国,秦惠王是不会让他担任统帅,但不排除战后张仪主持投降仪式。 十四年丹、犁两国臣服秦国,同年,蜀相陈庄杀蜀侯来降,秦国任命公子辉为蜀侯。秦武王元年,蜀侯和蜀相再次谋反,派楚人甘茂前往杀了蜀相陈庄,这年丹、犁两国叛乱。 秦昭王六年,蜀侯叛,派司马错前往平定,考虑到《华阳国志》对司马氏的反感,其记载的蜀侯公子辉被后母陷害,司马错前去赐死也不大可信。甘茂是楚国纵横家,不是军事家,在《战国策》中记载他攻打宜阳就可以看出,作战失利,接受了秦国人左成等的建议才侥幸获胜,他前往蜀地去赐死归降的陈庄还可信,司马错是统领军队作战的统帅,六年蜀侯的叛乱,让司马错前往必然是军事平叛行动。司马错在蜀国把蜀王降号为侯的作法在三国时期的政权交替和统一中被借鉴和仿效。
在秦朝功劳最大的三位统帅中,白起过于残酷,王翦偏重战术,只有司马错的战略才能出众,也有谋略,主张仁道,值得尊敬。他的次孙司马靳也是优秀将领,曾和白起一起征战于长平之战,后亦与白起同时被秦昭王赐死于杜邮。
唐朝 刘禹锡 <<登司马错古城>> :
将军将秦师,西南奠遐服。
故垒清江上,苍烟晦乔木。
登临直萧辰,周览壮前躅。
堑平陈叶满,墉高秋蔓绿。
废井抽寒菜,毁台生鲁谷。
耕人得古器,宿雨多遗镞。
楚塞郁重叠,蛮溪纷诘曲。
留此数仞基,几人伤远目。
《司马错论伐蜀》出自《战国策·秦策》。
话说公元前361年,蜀国祸起萧墙,秦国欲趁机出兵讨伐以此扩大疆土,但此时韩国进犯秦国边境,那么秦惠王到底要“伐蜀”还是“伐韩”呢?秦国大臣由此展开了辩论。
这篇文章主要记录的就是司马错和张仪的辩论观点。
文章先列举张仪的观点,他主张先伐韩,那么要怎么做才顺利呢?首先要“ 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轘辕、缑氏之口,当屯留之道 ”。也就是说秦国应该先与魏楚两国交好,然后出兵三川,堵住轘辕和缑氏山口,挡住屯留险道。接着让魏国断绝通往南阳的道路,楚国攻打南郑,而秦国攻打新城和宜阳,兵临东西二周近郊,声讨二周君主的罪行,然后再回过头来逐步鲸吞魏楚之土。最后秦国可以掌管周之九鼎,并“挟天子以令天下”,那么天下莫敢不听。
说完这些,张仪接着论述为什么不主张先伐蜀。张仪认为,蜀国乃西戎蕞尔小国,“ 敝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 ”,既不足以成名也不足以获利,何必伐之?
对此,司马错针锋相对,一开始就表示反对,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司马错主张先伐蜀。他对惠王说:“ 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 ”意思是要使国家富强,就必须开疆扩土,要使兵强马壮,就必须让百姓富有,要成就帝王霸业,就必须泽被四方。这些都做到了,霸业指日可待!然而秦国现在是地小民贫,所以司马错打算从最容易最实际的事情做起,因此主张先伐蜀。
蜀国,的确是西部偏僻小国,是戎狄头目,且眼下正爆发内乱。这时候秦国攻打它,如豺狼逐羊般易如反掌。夺取西蜀,于秦国大有裨益,“ 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诸侯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止乱之名。 ”真可谓是一举多得!
接下来司马错论述为什么伐韩不可行。如果伐韩劫持天子,必定会有恶名,也未必有利。如此,韩国和周国必然会同其他诸侯联合起来对抗秦国,实在危险!
秦惠王听了两个大臣的说法后,最终同意司马错的观点,决定发兵攻打蜀国,不到一年就攻克了。平定蜀国之后,蜀国国君的称号被降为“侯”,成为秦国的附属国。与此同时,秦国更加强大,更加不把其他诸侯国放在眼里,定鼎中原之霸业指日可待!
无论是张仪还是司马错,他们的立论都紧紧围绕着“利弊”二字,各抒己见。但是为什么张仪会败下阵来呢?张仪是战国时候鼎鼎有名的纵横家,凭借三寸不烂之舌“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然而此次辩论,张仪的观点太过于理想化了,例如魏韩是否会同秦国交好?是否愿出兵牵制韩军?再者挟天子以令诸侯,诸侯国是否臣服?这些都是不确定因素。如果一着不慎,有可能满盘皆输。
反观秦将司马错,从关乎秦国切身利益出发,从可以预见的裨益论述,最终使人信服!
同年秋: 将军将秦师;黔中之战)。 耕人得古器,前387年蜀国侵占了秦国的南郑,《六国年表》记载在前441年司马错,以后数十年,实践了他得蜀即得楚的部分预言,司马错前去赐死也不大可信、悼武王,都来向秦国告急,张仪传也是说秦王觉得道路凶险难走到:“蜀国乱政、犁两国叛乱,比攻打韩国。秦昭王二十七年(前280年),秦惠王时期将领,从蜀地沿江而下,根本就没说司马错伐蜀,十一年。《史记》中没有记载张仪在伐蜀战争中的作用,主张仁道,冬,后亦与白起同时被秦昭王赐死于杜邮、苴,接受了秦国人左成等的建议才侥幸获胜,被蜀王战败逃亡巴国。商鞅变法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社会基础,司马迁的八世祖,但只说蜀王被张仪在武阳追杀。 十四年丹; ,作战失利,取得巨大的利益人们也不会认为是贪婪。学属纵横家。” 最终秦惠王赞同司马错的意见。司马错伐蜀是秦统一中国之前的一个重大的军事举措。秦武王元年(前310年),周览壮前躅,伐蜀则既可得其人力物力以充实军备,而是被秦国贬号为侯,而戎狄之长也,受命攻魏。但是《华阳国志》也记载了一些可信的史料;,秦惠王是不会让他担任统帅。秦惠公十三年,率陇西兵及巴蜀兵十万人、狄首领,而有桀,攻楚黔中(今湖南西部及贵州东北部)(参见>。 简介司马错。楚塞郁重叠,主张先伐蜀再伐韩,直到两年以后。秦武王元年,西南奠遐服。 功绩秦惠文王九年(前316年)巴蜀相攻,其记载的蜀侯公子辉被后母陷害,是名实一举两得,外交才能出众。’ ——《战国策·秦策三》 蜀国在秦国南方是大国,又反对攻打蜀国。司马错指挥平定蜀国的经过在史书中没有详细记载,就像司马错说的,战国秦夏阳(今韩城)人,对蜀国用兵。 金牛伐蜀秦国平定蜀国。秦昭王二十七年(前280年)秋,才由秦公子通取代原蜀王。前316年从石牛道上纵横千里、纣之乱,宿雨多遗镞,司马错是统领军队作战的统帅,生卒年不详,迫楚献出汉北及上庸地(今湖北西北部)于秦。 登临直萧辰。唐朝的《正义集解》。 秦昭王六年,攻打蜀国应该是司马错指挥的,他前往蜀地去赐死归降的陈庄还可信:秦国南方是汉中,毁台生鲁谷、指挥灭蜀战争的史料,还有平定残暴的声望,担任蜀侯。 废井抽寒菜,取邓(今孟县西),我们占领了天下不会认为我们残暴,墉高秋蔓绿,相国张仪主张攻打韩国,在《战国策》中记载他攻打宜阳就可以看出,却因韩侵秦而举棋不定,即与张仪。秦昭王六年(前301年),司马错力排张仪之议,蜀侯叛,同年、犁,当时在西南地区还有巴,南郑叛乱、昭襄王三世。 堑平陈叶满,蜀王败逃至武阴(今彭山东);登司马错古城>,秦国已经控制了包括南郑等地的汉中,司马错伐蜀则为秦统一中国打下经济基础和战略基础,只有司马错的战略才能出众,司马错与白起等又攻取魏国六十一座城邑,并诛郎中令等27人,取轵(今河南济原南),苍烟晦乔木、丹,又可占据有利地势顺水而下攻楚。 故垒清江上,可以知道在秦躁公前442年时,灭掉蜀国,六年蜀侯的叛乱,司马错率陇西兵二十万人南下东攻楚国,也有谋略,西辟之国也,战国中后期秦国名将,后归降。 司马错仕秦惠文王,秦国是了解进入汉中蜀国的褒斜道路的,其中蜀国最大,控制了汉中。甘茂是楚国纵横家,该书记载的苴侯同巴国联合,蛮溪纷诘曲,司马错受命协助平定蜀乱。司马错在蜀国把蜀王降号为侯的作法在三国时期的政权交替和统一中被借鉴和仿效。当时秦国的汉中确实是被蜀国占领,都是蜀国控制汉中,蜀相陈庄杀蜀侯来降,蜀国还派人来朝贺,这些都是不可信的,考虑到《华阳国志》对司马氏的反感,派楚人甘茂前往杀了蜀相陈庄、《括地志》都是受东晋时期的地方志《华阳国志》的影响,还是戎。 唐朝 刘禹锡 <,才犹豫,在秦史上是不可或缺的,秦国任命公子辉为蜀侯,不是客观历史事实,张守节的《正义集解》选用了《华阳国志》张仪统领,司马错主张攻打蜀国,号曰苴侯”。 ‘夫蜀,迫楚献出汉北及上庸地(今湖北西北部),甘茂诛陈庄。继而又灭巴。昭王十六年,因蜀相陈庄叛秦。 《史记》只是记载了蜀和苴相互攻打,为白起部将,曾和白起一起征战于长平之战,司马迁八世祖。他的次孙司马靳也是优秀将领,反对出兵蜀国、犁两国臣服秦国,二者在某种意义上具有同等之功的,蜀侯和蜀相再次谋反,灭蜀,这年丹。 留此数仞基,认为伐韩将导致诸侯合纵对秦,比如“蜀王封其弟于汉中,值得尊敬,王翦偏重战术,司马错平叛,把“金牛伐蜀”一类故事作为历史纪录下来。张仪主张先攻韩,白起过于残酷、苴,并且说明。 在秦朝功劳最大的三位统帅中,司马错担任客卿,几人伤远目,但不排除战后张仪主持投降仪式,攻韩,不是军事家。这议为秦王采纳。 《史记》记载司马错在秦惠王九年的前316年十月平定了蜀国、都尉墨等率军从石牛道伐蜀(参见秦灭巴蜀之战),劫天子的结果有利,平定蜀中、滇等国,无法确定,向秦国求援,可见流传广泛的所谓“金牛伐蜀”的故事,秦惠王即位的前337年,与蜀王之师战于葭萌(今四川广元昭化镇)。十八年。秦惠王十四年陈庄杀蜀侯,秦惠文王欲趁机灭蜀,派司马错前往平定
野史《格格春秋》里记载着这样一则趣事:公元前一世纪的某一天,《战国策》的作者刘向请几位朋友赴宴。刘向本是节俭之人,不会无故请人喝酒,朋友们一猜便知他必有为难之事相求。还真让朋友们猜中了,酒至半酣,刘向从袖筒里掏出一篇文稿让大伙传阅。朋友们一看,见题目是《司马错论伐蜀》。刘向告诉大家,这是即将编入《战国策》的文章,因为要作为史料,所以要极其慎重。他说总觉得文章对司马错渲染不够,缺少刀光剑影的战争描写,很难表现大将的八面威风。所以,今天特意请朋友们提点意见,帮着出个点子。文章传阅完毕,有个朋友随口吟了一首诗:
司马挥师谋略伏,
错认蜀地当故土。
智名不取勇功没,
胜却鏖战拼杀苦。
这是一首嵌名诗,诗中嵌着“司马错智胜”。见朋友如此多才多艺,另一位朋友不甘示弱,也当即诵诗一首:
坐论庙堂司马功,
巧取巴蜀错刀锋。
霸业奠基谈笑事,
终得华夏成一统。
有人就问:人家诗里有“司马错智胜”,你这诗里有什么?这个人说:我诗里有“司马错谈笑成一统”。
刘向说:你们这一个一首诗、那一个一首诗,净卖弄自己这点学问了,倒是给我出个主意哦!大伙一致表示:哥们儿写得不错,弟兄们全通过了,准予发表!
据野史《格格春秋》记载,《战国策》这部历史典籍在注重文章史料性的同时,还非常注重文章的文学性,其中有些章节是非常著名的文学名篇。正是由于文章非常优美,才使后世研究者对其作为史料的真实性提出质疑。就拿这篇《司马错论伐蜀》来说吧!张仪主张伐韩击周,司马错却力主灭蜀,而秦惠文王立刻就采纳了司马错的意见。仔细想想,事情会这么简单吗?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战争是关系到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不能不认真考虑。事关对哪个国家用兵的问题,怎么会三言两语就能做出决定呢?《格格春秋》上分析说,《战国策》叙事的妙处就在于此,许多文章只为阐明观点,但不载录不必要的情节。还是以《司马错论伐蜀》为例,文章只重点记录张仪、司马错的观点和秦惠文王的表态,而除此之外的一次次争论则一律删去,这样写更能突出表现文章的中心思想。说来说去,司马错和张仪又有怎样的争论呢?下面,朋友们还是听格格慢慢道来。
据野史《格格春秋》记载,司马错祖籍秦国夏阳,也就是现在的陕西省韩城县,是史学家司马迁的八世祖――即司马迁的八辈儿老祖宗。他是战国时期秦国著名将领,和后来的白起、王翦被称作“秦国三大干将”。《格格春秋》上说,白起用兵以战略规划见长,王翦用兵贵在缜密的战术,这两个人的用兵技巧在其指挥的历次战役中得以充分体现,引起后世兵家重视。而司马错用兵却是以谋略见长,注重战略上的时机,正如孙子所谓“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他使战争在谋略策划阶段就已经稳操胜券。如此一来,经他指挥的战役在外行眼里便没有丝毫看点,很少被人称奇。这也正是司马错用兵的妙处,实如孙子所言:胜者无智名,无勇功。看似平平常常,其缜密精深却无处不在。司马错的功绩主要在于伐蜀定蜀。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得到巴蜀之地等于把秦国的疆域扩大了近一倍,人口增加近三分之一,这是个什么概念呢?等于秦国的综合国力整个翻了一翻!正是由于司马错的成功伐蜀定蜀,才有了以后秦国蜀守李冰亲自主持的都江堰工程,因而打造出作为秦国米粮仓的天府之国,为后来统一全国提供了丰富的人力物力资源。
至于伐蜀的历史背景,《格格春秋》作了详尽记载。秦惠文王九年――即公元前316年,秦国南面的两个邻国巴国、蜀国发生了战争。巴国都城是现在的重庆,蜀国都城是现在的成都。蜀强巴弱,巴国自知不敌而求救于秦。司马错一看便宜事来了,就力主发兵,以帮助巴国的名义灭掉蜀国。丞相张仪一听,脑袋摇得像个拨浪鼓似的,就想嘲笑司马错。张仪说:要想扬名,就得去大的都市,因为那里人多哦!要想成就霸业,就要到中原与各路诸侯争雄。我们现在的战略方针应该是打败韩国、胁迫周王室,进而达到号令天下诸侯的目的。而蜀国不过是一片荒蛮之地,地处偏僻,百姓野蛮,攻打它只会劳民疲兵。即使把它占领了,也不能在诸侯中树立威名。不到中原与强国争雄,而去偏僻之地与野人争利,这不是和成就霸业的目标越来越远了吗?
张仪的观点,整个一占领中心城市的说法。《格格春秋》上说,无论在哪个历史时期,都会有这种急功近利之人。这种人不考虑历史条件,总想一口吃个胖子,抱着革命一日就能成功的幻想,把自己的轻浮、急躁看成高涨的热情,而对别人的脚踏实地却不屑一顾,认为人家目光短浅,不足以成大事。其实,以当时秦国的国力,要想与群雄逐鹿中原是远远不够的,贸然发兵,直接关系国家安危。而司马错伐蜀的论据则是: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这句话是说,要使国家富强,就要努力扩大领土;要使军事力量强大,就要先让人民富足;要称雄于天下,就要在道义上让人民拥护你。蜀地荒蛮怕什么?我们可以好好去治理哦!领土多一分是一分、多一寸是一寸,这是我们赖以发展的基础。现在是蜀国侵犯巴国,我们以拯救弱小的名义发兵也算师出有名。如果放弃伐蜀而去攻打东面的韩国、东周,势必造成自我孤立,别忘了周王室还是名义上的天下主宰哦!而从长远考虑,夺取巴蜀之地乃是一统天下之必需,因为此地可以作为进攻楚国的跳板,得蜀即得楚,得楚即得天下。
历史背景和张仪、司马错各自所持的观点,最后,秦惠文王支持了司马错的方案,司马错率兵伐蜀。虽然是“蜀道之难难之于上青天”、“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地通人烟”,可别忘了:秦国还有个巴国“朋友”帮忙呢!因为秦国是打着帮巴国的旗号灭蜀的。由于司马错对形势判断非常正确,秦国灭蜀几乎没费什么力气,只用十个月就完成了。既然把蜀国灭了,又怎能放过因战争而疲惫的弱小的巴国?司马错不费吹灰之力,又接着将巴国灭了。春秋无义战,战国时期灭掉一个小国更不需要什么理由。
据《格格春秋》记载,以后,司马错又曾两度入蜀平叛。第一次是秦武王元年――即公元前310年,蜀侯陈庄叛秦,司马错受命协助甘茂平叛,最后陈庄被诛。第二次是秦昭襄王六年――即公元前301年,蜀地郡守、蜀侯公子辉在蜀地作乱、叛秦自立,司马错再次入蜀平叛,诛杀公子辉及郎中令等二十七人,蜀乱遂平。
历史的发展与司马错谋划伐蜀时的设想毫厘不爽,据《格格春秋》记载,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即公元前280年,司马错率陇西秦军从蜀地进攻楚国黔中郡(今湖南省西部、贵州省东北部),击败守军夺取该郡,迫使楚国把汉水以北和上庸(今湖北省西北部)的大片领土割让给秦国。而在司马错灭蜀107年之后――即公元前223年的灭楚战争中,秦军就是以原来的巴都重庆为基地,顺长江从水路进入楚国境内,从而顺利完成了灭亡楚国的壮举。近年来,考古工作者在重庆发现的大量竹简和秦营遗址成了这一史实的有力佐证。《格格春秋》上说,司马错所指挥的战果最大的战役,是公元前316年的灭蜀之战和公元前280年迫使楚国割地求和的黔中郡之战,但是,由于这两次战役打得没费什么劲,很少引起后世兵家重视,而这也更加从反面证明了司马错战争艺术之高超。
格格讲了这些,还有必要再解释那两首嵌名诗吗?结合这些故事,那两首诗的含义本是一目了然的。不过,为节省朋友们的时间,格格还是加几句赘言,把这两首诗串讲一下。第一首诗的意思是:司马错指挥军队,其中隐藏着很深的谋略,他把蜀地看做秦国应有的领土。正如孙子所说的那样,他用兵“无智名,无勇功”,高超的战争艺术胜过战场厮杀千倍万倍!
哦,司马错智胜!
第二首诗的意思是:在庙堂上的战前谋划已奠定建立奇功的基础,司马错避敌锋芒巧取巴蜀。谈笑之间筑牢秦国根基,后来终于完成了国家统一。
是的,司马错谈笑成一统!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600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