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商鞅的生平经历商鞅为何成为秦国功臣,

人生百味 2023-07-18 23:57:52

商鞅是卫国国君之后,姬姓公孙氏,本名公孙鞅,又称卫鞅。后受封于商地,故称商鞅。一个卫国的贵族,为何要委身到他国任职?

这要从卫国开始说起,卫国作为大周的诸侯国之一,在周平王的时候也曾盛极一时,成为诸侯国的首领之一。但好景不长,东周以来,由于卫懿公的骄奢淫逸,国力亏空,卫国日益衰落,终于卫懿公被狄人所杀,卫国被灭。后虽借助齐国复国,但卫国已千疮百孔,沦为在各诸侯国之间周旋的小国。春秋晚期更是被卫庄公蒯聩与卫出公辄父子争国的事件耗尽了几百年来的积累。由此看来,商鞅在卫国是很少有机会有一番建树的。若商鞅安于当一个以吃喝玩乐为终身目标的贵族便罢,偏他是一个有野心有抱负的人,怎会受其限制?

但商鞅离开卫国后也并未到秦国任职,而是选择了魏国作为他的第一个去处。魏国和卫国读音相同,但地位却千差万别。魏国是春秋战国时期最先强盛的国家,其地位只有齐国才能和它相提并论,其国家积累可想而知。商鞅先选择了这样一个强国,其野心也昭然若揭。

但奈何,魏国对商鞅并不重视,商鞅空有一腔抱负却不得施展。此时,魏国只有一位有识人之能的相国公叔痤看到了他的才能。公叔痤在他病重时对魏国国君魏惠王推荐这位人才,希望魏惠王能够重用商鞅,如若不能重用,也必定要早日铲除,不能为他国所用。公叔痤作为臣子,向国君提议后,又作为老师告诉商鞅,让他赶紧逃。可商鞅却十分淡定,说:“他既然没有听从你的建议任用我,也必定不会听从你的建议杀掉我。”

果然,魏惠王并没有把公孙痤的话放在心上。虽然商鞅在魏国没有生命危险,但是他也不打算在魏国再待下去。

随后,秦孝公发布求贤令,商鞅感觉到这是一次机会,但由于在魏国的经历,他也并未立马答应,而是经过三次试探后,才来到了秦国。对于商鞅来说,秦国确实是最好的选择。秦国作为边陲小国,受中原影响较小,贵族势力较弱,为商鞅变法提供了较好的环境。而且,秦国的军事力量也日益强盛,正迫切地需要一个助力,帮助秦国走向强国。再者,秦孝公也想有一番作为,于是两人一拍而和,共同开始了一个历史的创举——商鞅变法。

商鞅虽然最后结局凄惨,但也算实现了抱负。而秦国,也由此走上了发展的第一步,为成为大秦帝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商鞅成为秦国的第一功臣,当之无愧。

作为战国改革最成功的人,商鞅是如何成为掌舵者

如果要数战国谁变法改革最为成功,那商鞅排第二,没人敢排第一了。事实胜于雄辩啊。大秦帝国就是在商鞅变法后,一步一步走向辉煌,最终统一六国的。
商鞅本来是卫国人,姓公孙,所以大家又叫他卫鞅、公孙鞅。后来商鞅在秦国立了战功,被封到了商这个地方,这才叫商君,商鞅。
那商鞅是如何得到当时秦国老大秦孝公的信任,成为变法掌舵者的呢?其实,商鞅本来并不打算去秦国。因为,秦国在当时还属于偏远地方,可没多少人愿意去那里喝西北风。

商鞅也不例外,刚开始选择了中原当时的No.1魏国,投靠了当时魏国的宰相公孙痤。公孙痤非常欣赏商鞅,可惜这时他年纪大了,病得不轻。
魏国的老大魏惠王就问他,万一你不行了,谁能代替你地位呢?公孙痤就说,商鞅可以。这人老有才了。如果你不用他,那就杀了他吧,免得给别的国家用了,对魏国不利。
魏惠王认为公孙痤是病糊涂了,商鞅能有什么才,听都没听过,就不理他。公孙痤看到魏惠王没用商鞅的意思,就赶快回去对商鞅说,你快逃跑吧,我跟老大说,不用你就杀了你。
商鞅根本没当回事。商鞅心想,不听你的话提拔我,那肯定也不会听你的话杀了我啊。果然,魏惠王根本不鸟商鞅。

商鞅得不到重用,待在魏国也没意思啊。这时,秦国的秦孝公正在大力招揽人才,准备大干一番,恢复秦穆公时期的霸业。商鞅就跑到了秦国,通过秦孝公的宠臣景监见到了秦孝公。
商鞅跟秦孝公说了一大堆治国之道,听得秦孝公都睡着了。秦孝公很不满意,把景监叫来狠狠训了一顿。
秦孝公说,你叫来这个人什么玩意?说的都是远古尧舜时期的故事。现在还玩这一套,那不被人灭了才怪,真是没用的东西。

景监就回去告诉商鞅,你跟老大说那些没用的干啥?商鞅说,我是想让老大学习古时候帝王的品德啊,谁知他不感兴趣。我还有更好的说给他听。
景监说,老大现在正在气头上,过几天吧。几天后,商鞅又去见秦孝公。商鞅又讲了大禹、商汤、武王的故事。秦孝公还是不满意,又把景监批了一通。

景监很生气,对商鞅说,What are you 弄啥咧?害我又被老大骂了一顿。商鞅说,我对老大讲的都是治国的王道啊。你再给我一次机会,这次我给老大讲如何称霸,保证让老大满意。
景监经不住商鞅的请求,就对秦孝公说,商鞅还有大招没放呢,他还懂称霸之术。秦孝公想,这我倒是挺感兴趣的。于是,他们又进行了一次会面。
这次,商鞅给秦孝公讲了春秋五霸的故事,秦孝公听得是津津有味。这才是我想要的嘛。齐桓公就是我的榜样,我就是少了个管仲。

秦孝公和商鞅讨论了几天几夜,十分投机。秦孝公在商鞅的劝说下,准备变法,又怕别人议论,迟迟下不了决心。
商鞅就对他说,犹豫不决就干不了大事了。况且变法这种事情本来就是常人难以理解的,人家议论很正常啊。只要能成功,不比在乎别人的看法,也不用拘泥于旧礼法。
好多大臣站出来反对商鞅。有一个叫甘龙的就说,聪明人都是遵循祖宗的礼法的,这样国家才容易治理,官员也习惯,百姓才安定啊。
商鞅就说,你看春秋五霸哪一个遵循祖宗礼法了?聪明人是制定法律的,愚蠢的才被法律限制。有能力的人就会打破旧体制,普通人才会被体制束缚。

另一个大臣杜挚说,没有百倍十倍的利益,变什么法呢?遵循旧体制总是没错的,至少不会混乱啊。
商鞅反驳说,治理国家哪里有一成不变的方法?只要有利于国家,我们就可以拿来用。成汤和周武王懂得变革才称霸。夏桀和纣王一成不变就扑街了。

这商鞅也是舌战群臣,说得头头是道,彻底打消了秦孝公的顾虑。秦孝公这下毫不犹豫的让商鞅主持变法。从此,商鞅一展才华,开始为大秦帝国打下坚实的根基。
商鞅遇事灵活变通,魏国不行就去秦国;受到挫折也不气馁,被秦孝公拒绝了几次,还是坚持进言;他还力排众议,为了目标勇往直前。这些都是其成功的关键啊。

商鞅明明是魏国人,为什么要去秦国做官?

秦国弱小适合改革

? 商鞅是战国中期的著名文臣,当时的秦国还不是后来的秦国,有着强大的国力和战斗力强大的军队,而当时的秦国是十分弱小的。秦国虽然在秦穆公时期有着争霸的能力,算是一个强国,但是秦穆公死后秦国大臣全部被秦穆公拉去陪葬,导致秦国一时间混乱了起来,经过了好几代秦国国君昏庸,导致秦国彻底成为了一个边陲小国,秦献公即位后秦国有所改善,但是依旧国力弱小,曾经五十万大军进攻魏国被五万魏武卒击败,国家贫穷国力弱小,适合商鞅大展身手。

秦国国君贤明

? 秦国虽然弱小,但是有着一个贤明的君主,那就是秦国霸业开始的秦孝公嬴渠梁。秦孝公是秦献公的儿子,秦孝公即位后一心想要寻求让秦国强大的方法,向六国颁布了求贤令,求贤令的语言恳切,一时间六国有许多人才涌入秦国,但是其中也有一些枯名钓誉没有真才实学的人,但是秦孝公依旧一一接待,这打动了商鞅,于是进入秦国向秦孝公提出了变法改革的想法,而这让秦孝公眼前一亮,最终选择全力支持商鞅,开始了秦国的霸业之路。

魏国没有留住人才

?商鞅是魏国人,在战国中期魏国是十分强大的,魏国经过李悝变法,任用吴起进行对军队改革,国力强大,又有着一支强大的军队,而商鞅一开始也想要在魏国大展身手,在魏国丞相公叔痤手下做门客,公叔痤感受到了商鞅身上的才能,于是把他举荐给魏惠王,但是魏惠王当时十分自大,手下又有庞涓等等人才,于是对商鞅并不上心,后来公叔痤死后商鞅就看到了秦孝公的求贤令,并且分析了秦国国情,才认为秦国能够让自己大展宏图,最终选择从事秦国。

商鞅的人物生平

公元前362年,秦孝公继位。当时黄河和崤山以东的战国六雄已经形成,淮河、泗水之间有十多个小国。周王室势力衰微,诸侯间用武力相互征伐吞并。秦国地处偏僻的雍州,不参加中原各国诸侯的盟会,被诸侯们疏远,像夷狄一样对待。秦孝公继位后以恢复秦穆公时期的霸业为己任,在国内颁布了著名的求贤令,命国人、大臣献富国强兵之策。
公叔痤死后,商鞅听说秦孝公在国内发布求贤令,便携带李悝的《法经》投奔秦国,通过秦孝公的宠臣景监见孝公。商鞅第一次用帝道游说秦孝公,孝公听后直打瞌睡并通过景监指责商鞅是个狂妄之徒,不可任用。五日后,商鞅再次会见秦孝公,用王道之术游说,孝公不能接受并再次通过景监责备商鞅。商鞅第三次会见秦孝公时用霸道之术游说,获得孝公的肯定但没有被采用,但商鞅此时已领会孝公心中的意图。最后商鞅见孝公时畅谈富国强兵之策,孝公听时十分入迷,膝盖不知不觉向商鞅挪动,二人畅谈数日毫无倦意。 景监不得其解,向商鞅询问缘由。商鞅说秦孝公意在争霸天下,所以对耗时太长才能取得成效的帝道、王道学说不感兴趣。 公元前359年,秦孝公打算在秦国国内进行变法,又害怕国人议论纷纷,所以犹豫不决。秦孝公召开朝会命臣工商议此事。
旧贵族代表甘龙、杜挚起来反对变法。他们认为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无过,循礼无邪。”商鞅针锋相对地指出:“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复,何礼之循?”“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汤、武之王也,不循古而兴;殷夏之灭也,不易礼而亡。然则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礼者未足多是也。”从而主张“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语出《商君书·更法篇》、《史记·商君列传》)。这是以历史进化的思想驳斥了旧贵族所谓“法古”“循礼”的复古主张,为实行变法作了舆论准备。 颁布垦草令
主条目:垦草令
变法之争结束后,秦孝公于公元前359年命商鞅在秦国国内颁布《垦草令》,作为全面变法的序幕。其主要内容有:刺激农业生产 、抑制商业发展(现代解释错误,应该解释为鼓励商)、重塑社会价值观,提高农业的社会认知度、削弱贵族、官吏的特权,让国内贵族加入到农业生产中、实行统一的税租制度 等改革方略。
第一次变法
主条目:商鞅变法
《垦草令》在秦国成功实施后,秦孝公于公元前356年任命商鞅为左庶长,在秦国国内实行第一次变法 。其主要内容有:改革户籍制度 实行什伍连坐法、明令军法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度 、建立二十等爵制 、严惩私斗、奖励耕织重农抑商、改法为律制定秦律、推行小家庭制 等改革方略。
第二次变法
咸阳(今陕西省咸阳市东北)位于关中平原中部,北依高原,南临渭河,顺渭河而下可直入黄河,终南山与渭河之间可直通函谷关。为便于向函谷关以东发展,秦孝公于公元前350年命商鞅征调士卒,按照鲁国、卫国的国都规模修筑冀阙宫廷,营造新都,并于次年将国都从栎阳(今陕西省渭南市富平县东南)迁至咸阳,同时命商鞅在秦国国内进行第二次变法 。其主要内容有:开阡陌封疆 ,废井田,制辕田,允许土地私有及买卖 、推行县制、初为赋 、统一度量衡、燔诗书而明法令,塞私门之请,禁游宦之民 、执行分户令禁止百姓父子兄弟同居一室 等改革方略。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太子驷即位,即秦惠王。 公子虔等人告发商鞅“欲反”,秦惠王下令逮捕商鞅。商鞅逃亡至边关,欲宿客舍,客舍主人不知他是商君,见他未带凭证,告以商君之法,留宿无凭证的客人是要治罪的。商鞅想到魏国去,但魏国因他曾生擒公子卬,拒绝他入境。
商鞅回秦后被迫潜回封邑商,发动邑兵攻打郑县(今陕西省华县)。秦惠文君派兵攻打,结果商鞅失败战亡。 其尸身被带回咸阳,处以车裂后示众。秦惠文君同时下令诛灭商鞅全族。商鞅虽然被害,但新法并未被废除。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594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