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长平之战后赵国为什么还能撑那么久

人生百味 2023-07-18 23:37:43

长平之战后赵国苦撑38年,是不是有很多人都好奇赵国为什么还能坚持这么久?针对秦、赵两国之间爆发的这次战争,秦国最终以坑杀近乎45万赵国将士来结束了这次战斗,那么当初实力强大的赵国在损兵折将45万人的情况下,确实是实力大打折扣、国力几近亏空,如果秦国再组织一次大规模的战役的话,那么恐怕这偌大且虚弱的赵国便就再难以抵挡住了。

但是事实的确不是这样,赵国在面对秦国之后的多次打击,仍然紧咬牙关撑了过去,而且凭己之力,竟然苦苦支撑了38年,这个数字不得不让后世所惊诧。

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爆发长平之战,此战是中国古代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攻坚战,秦国虽然坑杀了赵国45万人而获得了最终的胜利,但是秦国却也是“伤敌一千,自伤八百”。

《史记.武安君列传》称:起虽胜,然折兵50万,另有一说为,《史记.淮阴侯列传》称:信言于何(萧何)曰“起战长平,损秦军30万”,不管30万也好、50万也罢,终究秦国惨胜而归,这个数字的伤亡的确也够强势的秦国喝一壶的。

据此,我们来分析一下题中所问:

其一:“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渡阴山”

在此我所着重强调的一点就是“赵国名将”的存在,我个人认为,赵国飞将在很大程度上促使了赵国末期“短暂中兴”局面的出现,主要包括:廉颇、李牧和庞煖。

1、长平之战中,赵括取代了廉颇,继而以战略失误葬送了45万军队,全军覆没;②长平之战后的邯郸大战中,赵王重新起用老将廉颇,廉颇率领“童子军”大败燕军,并且一度包围了燕国都城;

2、廉颇因事奔赴魏国后,由老将庞煖取而代之,庞煖屡屡重创兴兵来犯的燕军和秦军,令六国所悍然;

3、同时期的李牧更为厉害,李牧先是率军狠狠打击了齐国,后又于宜安之战再度重创秦军,“李牧死,赵国亡”的名声就出于此。

另外,同时期的白起因罪遭到秦王对其的落狱而死。如此看来,白起的丧命,廉颇、庞煖、李牧等人的鞠躬尽瘁,着实为苟延残喘的赵国延续了命数。

其二:“兄弟齐心,其利断金”

在此我主要强调的是长平之战后的邯郸大战,正是由于邯郸之战的出现,才使得秦国稍事休息了数十载。如果说长平之战是使得赵国元气大伤的战役,那么邯郸之战就是令秦国元气大伤的战役。

公元前259年,20万秦军发动了对赵都邯郸的进攻,秦王此意“欲以此功于一役”。面对虎狼之师的秦军,赵国任用廉颇组织了由童子军和残兵败将组成的十万军队誓死抵抗。

公元前258年,“毛遂自荐”后楚国发兵十万救援赵国;同年,赵平原君又出使魏国,成功求得八万军队前去救应赵国。公元257年,秦军在“内有赵,外有楚、魏”的夹击战势下大败,20万秦军死伤过半,从而推迟了秦国兼并六国的步伐。与此同时,邯郸之战的结束,也促使赵国出现了“短暂中兴”局面的出现。

赵国为什么在长平之战后还能延续40多年

赵国为什么在长平之战后还能延续40多年?真相是什么

秦国灭亡六国,除了先拿弱小的韩国开刀外,排在第二位的就是赵国,因为赵国从很早之前就是秦国的死敌,两国结怨已久。无论是从国家恩怨,还是东征的盟军齐国的地理位置,赵国都是秦国首选的征讨目标。

但是早在四十年前的长平之战中,秦国就几乎将赵国的主力都给尽数歼灭。而且最为凄惨的是,赵国在长平之战中还没来得及喘息,还遭到了燕国的偷袭,国家的根基可谓是摇摇欲坠。

那么为何秦国不乘胜追击,一举歼灭赵国,而是近乎在四十年之后才扫清赵国的残余势力呢?这个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原因还是在秦国方面。

从很基础的层面来讲,长平之战虽然是秦军大胜,但是还不至于说是完胜。进行了这样一场超大战役的秦国,显然也需要一段时间的休养生息。

战争的损伤从来就是双方的,况且我们可以看见,一旦秦国去攻占了赵国,在它上方的燕国必然不会放过这个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好机会,从燕国后来偷袭赵国来看,燕国对这块土地也很是觊觎许久。

一旦选择了全面侵占赵国,秦国不但要面临赵国的临死反扑,甚至还有可能要应对赵国与燕国联手的可能。考虑到了这些因素,直接占领赵国显然是不太明智的了。

如果当时没有去占领赵国,那么休养生息一段时间的后的秦国为什么不直接发兵把赵国攻占了呢?要知道,新政之后的秦国,生产力水平以及兵力都是绝非一个落败后的赵国可以比拟的。

赵国有名将李牧,但是秦国要攻取赵国还是不会费太大力气的,损耗的兵力与赵国大片的土地比起来不值一提。这里依旧是秦国自身的原因,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即位的秦庄襄王还没有坐稳自己的位子就去世了,太子政是幼年即位,朝中追名逐利之人也不在少数,使得秦国无人能决策统领兵权。尤其是在当时吕不韦与赵太后的势力做大,幼年的嬴政并没有多少实际的兵权。

直到后来,嬴政在秦国羽翼渐丰,逐步拔除了吕不韦的势力,收回了秦国的兵权,也在长平之战的三十年后开始了统一天下的征战之旅。嬴政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平定四方蛮夷,那么作为最先要解决的目标赵国,为什么彻底灭亡赵国又花了接近十年的时间?

其中不得不说一说赵国灭亡的一些不同之处了,因为在赵王迁八年(前228),赵国的都城邯郸就已经被攻破了,但真正灭亡赵国的时间却要再往后延六年。那个时候的赵王迁被秦军抓住了,但是赵王迁的兄长公子嘉带领残余的势力,在靠近燕国的赵国北部建立了政权,称为代国。真正赵国灭亡的时间是以代国被秦军攻陷的时间为止的。

攻陷邯郸的秦军没有第一时间去收拾赵国的余党,最大的原因还是在燕国身上。当时的燕国虽比不上全盛时期的秦国,但是因为地理位置的原因,可以切断秦国与齐国的联系,更会在秦国与魏国、楚国的战役中使秦军腹背受敌。

而另外一个原因在于,秦军当时朝燕国方向进发,原本也可以清剿余党势力的代国,然而燕国的一个举动却彻底激怒了嬴政,使他加快了对燕国的讨伐。

燕国的这个举动便是著名的荆轲刺秦王。荆轲当时持燕国地图,献上樊於期头颅给秦王,以此靠近秦王行刺,但最终无功而返,连他本人也殉难秦国。

对燕国的战役绝对会是场硬仗。且不说燕国的国力如何,一旦南方的剩余两国发觉事情的严重性,对秦出兵,秦国瞬间就会变成腹背受敌的局面。所以能够迅速解决燕国,集中兵力处理最后的楚国,对秦无疑是一个好消息。但是荆轲刺秦之后,秦王震怒,攻占燕国那叫一个雷厉风行。燕国彻底沦陷之后,秦军也不会在北方留下什么隐患,顺带就把代国给解决了。这个时候,才是真正的赵国灭亡时间。

可以说,赵国在长平一战中损失不可谓是不大,青壮年几乎战死了大半,剩下的都是老弱妇孺,已然成为败势。

而后名将李牧本来凭着兵法牵制住了秦军,却因为赵王昏庸,中了秦国的反间计,直接导致了都城的沦陷。赵国之所以那么久没有被灭,主要还是因为秦国自身统治阶级的断代导致的。

长平之战后赵国苦撑38年,赵国为何还能坚持这么久呢?

在长平之战之后,赵国损失了几十万年轻力壮的士兵,却仍然可以苦撑三十八年之久,那么为什么赵国在损失了全国基本上所有的有生作战力量之后,还可以凭借着一群老弱病残存在长达三十八年呢?我认为这其中主要的原因便是由于赵国末期赵国是出现了诸多的名将的,而这些老弱病残在名将正确的指挥之下,赵国也得以残喘延息了长达三十八年之久。

其实如果当年的长平之战,赵国不去听信秦国的谣言,不用赵括取代廉颇,那么是否还会损失四十余万的军队、秦国是否在最后可以统一七国这还尚未可知。在长平之战,赵国惨败之后,燕国去进攻赵国的邯郸。而在这场邯郸之战当中,赵王重新任用廉颇,而廉颇也是带领着赵国的一群老弱病残,抵抗住了前来偷桃子的燕军,甚至还一直打到了燕国的都城。后来廉颇因为犯了事情逃往了魏国,赵国也仍然是有将军取而代之的,后来人带领着军队,继续抵御侵犯的燕军和秦军。

除此以外的赵国,在同时期还有一个更厉害的人,那就是李牧。再加上幸运的是秦国的名将白起因为反对秦王的命令而被秦国赐死,在这短时间之内,秦国在一时之间也没有什么名将打的过赵国的李牧,因此赵国也获得了一个可以继续存在的机会。

但是赵王在有着廉颇因为他赵王听信谣言而罢免廉颇,然后导致长平之战惨败的先例在前,赵王他还是不知悔改,后来李牧居然也是因为同样的原因被赵王不再信任而被撤离了官职,就此赵国也就失去了抵抗秦国的最大的依仗,最后很快就被秦国灭亡了。所以赵国从一个强国而衰败,也不是没有原因的。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592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