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官是古代官名,古代盖为议郎、中郎、侍郎、郎中等官员的统称。战国始有,本为君主侍从之官。《史记·袁盎晁错列传》等有相关记载。
东汉以尚书台为政务中枢,分曹(相当于后世的部和司)设尚书郎。郎官遂从侍从官变为各行政部门长官,不再隶属光禄勋。此外,汉朝郎官亦称山郎。除议郎外,郎官均须执戟宿卫殿门,号为轮流当值,其实非出钱送礼,取得文书,不能出外。时人以山为财用所出,号郎官为“山郎”。故豪富之郎常出游戏,贫者终年不得休假。后杨恽为中郎将,乃罢山郎之弊。(见《汉书·杨恽传》及张晏注)
魏、晋除尚书郎中,又有秘书郎、著作郎、黄门郎等,以郎为官名的范围渐泛。
隋以侍郎为六部尚书之副。
唐六部以郎中、员外郎为司官。历代沿置。此外,郎又为散官官阶名称,如隋、唐有朝议郎、通直郎、将仕郎等名目,位列各级大夫之下。以后历代均沿其制,惟具体各目不同。
清朝侍郎递升至从二品,与尚书(从一品)同为各部的长官。兵部尚书对于全国一切军事,他该负责计划,军队他可以下令调动,侍郎只是他副手,事权该由首长负责。清代则要满汉分开,有一个汉尚书,一定还要有一个满尚书。有两个汉侍郎,一定还要有两个满侍郎。
黄门侍郎,又称黄门郎,即给事于宫门之内的郎官,是皇帝近侍之臣,可传达诏令,明清时期为从二品官员,负责协助皇帝处理朝廷事务。
扩展资料 历史上官职侍郎有很多种,具体有黄门侍郎、中书侍郎、左侍郎、右侍郎、吏部侍郎、工部侍郎、礼部侍郎、兵部侍郎、刑部侍郎、户部侍郎。
1、中书侍郎,中书侍郎是中书省的长官,副中书令,帮助中书令管理中书省的事务,是中书省固定编制的宰相。是从汉朝开始设置的官职,之后各个朝代曾改过名称,但大都有类似官职设置。
2、吏部侍郎,吏部副长官,明代正三品,清代为从二品。在吏部仅次于尚书,主管丞相御史公卿之事,主选举祠祀。
3、工部侍郎,清朝六部之一工部副长官,明代正三品,清代从二品。工部为管理全国工程事务的机关。凡全国之土木、水利工程,机器制造工程,矿冶、纺织等官办工业无不综理,并主管一部分金融货币和统一度量衡。
参考资料:—侍郎
问题一:古代的郎中是什么官?郎中属员外级, 就是分掌各司事务,其职位仅次于尚书、侍郎、丞相的高级官员。郎中本是处名,即帝王侍从官的通称。其职责原为护卫、陪从,随时建议,备顾问及差遣。战国始有,秦汉治置。后世遂以侍郎、郎中、员外郎为各部要职。郎中作为医生的称呼始自宋代。尊称医生为郎中是南方方言,由唐末五代后官衔泛滥所致。
百科
问题二:清朝郎中是什么官职郎中
拼音:lang zhong
基本解释
官名。清朝六部以下设司,司设长官郎中。
始于战国。隋唐到清,朝廷各部均设郎中,是帝王的侍从官,为司的长官。《明史》卷七十二《职官一》载工部下设“营缮、虞衡、都水、屯田四清吏司,各郎中一人(正五品),员外郎一人(从五品),主事二人(从六品)”。清代因之。
问题三:执戟郎中是什么官就是宫门侍卫长。
执戟郎是指古代警卫宫门的官员。但是,因为古代都是冷兵器,所以说守宫门的警卫人员也属于武官,但是属于中下级武官。差不多属于排级大门警卫员这么个意思、《史记?淮阴侯列传》:“臣事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秦汉郎宫中有中郎、侍郎、郎中等,负责执戟宿卫殿门,故称执戟郎。《汉书.百官公卿表》“郎掌守门户,出充车骑,有议郎、中郎、侍郎、郎中,皆无员,多至千人。议郎、中郎秩比六百石,侍郎比四百石,郎中比三百石。”
希望帮到你,还有问题就追问我。
致亲爱的提问者:每一个对你的提问认真回答的人都怀着一颗助人为乐的温暖的心。对于提问者的你或我来说,我们是在虚心求教而不是不耻下问,多数回答者所期盼并不是积分而是学以致用,帮助他人的那种快乐。知识与信息的共享原本不是迅速和免费的,但知道给了我们这种偏得,在我们接受了回答者的馈赠而节约了时间和精力时,我们是否应该回应以起码的谦逊和感恩呢?寻求帮助的人啊,只要你的一句感谢和几个点击,就能让更多闪耀着人性光辉的问答在这里持续发生。不要让懒惰和情绪成为一盆最终浇灭助人之火的冰水,及时去采纳那个认真帮助了你的回答者的善意吧,无论这个人是我与否。
问题四:古代官职郎中是在做什么的郎中属员外级, 就是分掌各司事务,其职位仅次于尚书、侍郎、丞相的高级官员。郎中本是官名,即帝王侍从官的通称。其职责原为护卫、陪从,随时建议,备顾问及差遣。战国始有,秦汉治置。后世遂以侍郎、郎中、员外郎为各部要职。郎中作为医生的称呼始自宋代。尊称医生为郎中是南方方言,由唐末五代后官衔泛滥所致。
汉初,官吏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按军功爵位的高低,选任各级官吏,二是选自郎官,即郎中令属下的中郎、侍郎、郎中、议郎等。郎官的职责是守卫宫殿和做皇帝随从,经过一段时间,中央或地方官有缺额,即可由郎官中选用。军功地主到武帝时已经没落。郎官多出自“任子”或“赀选”,难于选拔真正的人才。
问题五:郎中在古代的官职你好!
郎中是古代的一种官名,各个朝代的职权也不一样,后来主要是讲三省六部制时各部所辖司的长官。各部长官称尚书,如同现在的副总理或者国务委员,副长官为侍郎,有的侍郎有实权,有的侍郎只是赠职,权力比现在的部长大,但是没到国务委员的级别。各部下设司,各司的长官称郎中,除了户部和刑部因涉及到地方而按省设司以外,其他四部都是按职能分工设司,郎中的级别和现在的部长差不多,或者说稍微弱一点,因为没有廷议的资格,极少能直接面圣。
欢迎采纳
问题六:汉代的郎中,尚书郎是什么官职,相当现在什么尚书郎:尚书台内负责起草文书的官员。东汉选孝廉中有才能者入尚书台,满一年称尚书郎,三年称侍郎。
尚书郎相当于今天的“中央办公厅的秘书”。
郎中最早出现在春秋战国时,先秦郎中的职任大致有三项:
(1)近侍左右,参与谋议。( 2)执兵宿卫。 (3),奉命出使。
由于郎中常在君主左右,处亲要之位,不仅可以参与制定政策,影响君主所作出的各项重要政治决定,有时甚至可以形成一种重要的政治势力。另外,如秦国的公孙衍,李斯,缪毒均由此进身封侯拜相,成为当时政治上举足轻重的人物” 另外在楚汉时期郎中亦是很重要的位置,比如刘邦的亲信樊哙,灌婴都曾经为郎中,后为独当一面的大将。韩信在项羽手下时也被项羽封为郎中。
郎中大概相当于今天的?中央政治局的智囊班子的成员吧。
问题七:郎中 相当于现在什么级别的官?进士相当于什么级别的公务员?郎中属员外级, 就是分掌各司事务,其职位仅次于尚书、侍郎、丞相的高级官员。郎中本是官名,即帝王侍从官的通称。现在来说就是相当于中央部委的司长,大致对应市级(厅局级)。
进士只是相当于通过了古代公务员考试,可以进入官员序列了而已,但是因为古代官员较少,进士进入官场起始还是较高的,最开始就有可能是副县级。
问题八:水部郎中是什么官唐朝有水部衙门的,属于工部的内设机构。工部一般设有:尚书一人,正三品;侍郎一人,正四品下。掌山泽、屯田、工匠、诸司公廨纸笔墨之事。其属有四:一曰工部,二曰屯田,三曰虞部,四曰水部。水部设郎中、员外郎,郎中既为主事官员,为正五品。
问题九:古代的郎中是什么官?郎中属员外级, 就是分掌各司事务,其职位仅次于尚书、侍郎、丞相的高级官员。郎中本是处名,即帝王侍从官的通称。其职责原为护卫、陪从,随时建议,备顾问及差遣。战国始有,秦汉治置。后世遂以侍郎、郎中、员外郎为各部要职。郎中作为医生的称呼始自宋代。尊称医生为郎中是南方方言,由唐末五代后官衔泛滥所致。
百科
问题十:清朝郎中是什么官职郎中
拼音:lang zhong
基本解释
官名。清朝六部以下设司,司设长官郎中。
始于战国。隋唐到清,朝廷各部均设郎中,是帝王的侍从官,为司的长官。《明史》卷七十二《职官一》载工部下设“营缮、虞衡、都水、屯田四清吏司,各郎中一人(正五品),员外郎一人(从五品),主事二人(从六品)”。清代因之。
侍郎位置相当于今天的副部长、次长。
侍郎,官名。汉代郎官的一种,本为宫廷的近侍。东汉以后,尚书的属官,初任称郎中,满一年称尚书郎,三年称侍郎。自唐以后,中书、门下二省及尚书省所属各部均以侍郎为长官之副,官位渐高。相当于现在的部长、副部长级别。
引证解释
古代官名。
秦 汉郎中令的属官之一。《汉书·百官公卿表上》:“郎中令, 秦 官,掌官殿掖门户,有丞。 武帝太初元年更名光禄勋。属官有大夫、郎、谒者……郎掌守门户,出充车骑、有议郎、中郎、侍郎、郎中,皆无员,多至千人。”《后汉书·百官志二》:“五官侍郎,比四百石。本注曰:无员……凡郎官皆主更直执戟,宿卫诸殿门,出充车骑。” 清赵翼《馀丛考·侍郎郎中》:“葢本执兵侍卫者。侍郎之官,至 汉 始有。”
2.古代官名。
汉 制,郎官入台省,三年后称侍郎。 隋 唐 以后,中书、门下及尚书省所属各部皆以侍郎为长官之副。至 清雍正时,递升至正二品,与尚书同为各部的堂官。《后汉书·百官志三》:“侍郎三十六人,四百石……主作文书起草。” 刘昭 注蔡质《汉仪》:“尚书郎初从三署诣台试,初上台称守尚书郎,中岁满称尚书郎,三年称侍郎。”
唐韩愈《赠马侍郎》诗:“红旗照海压南荒,征入中台作侍郎。”《宋史·胡铨传》:“近者礼部侍郎曾开等引古谊以折之, 桧 乃厉声责曰:‘侍郎知故事,我独不知!’”明孔贞运《明资政大夫兵部尚书节寰袁公墓志铭》:“上不听,旋以平莲功加(袁可立)秩兵部侍郎。”郑观应《盛世危言·书吏》:“自大学士、尚书、侍郎及百司尹,唯诺成风,皆听命于书吏。”
3. 古代官名。
晋 制,诸王国皆置侍郎,大国四人,小国二人,专司赞相及通传教令。
扩展资料:
历朝职能:
汉代
郎官的一种,本为宫廷近侍之职。东汉以后,尚书的属官,初任者称郎中,满一年称尚书郎,三年称侍郎。汉代称为黄门侍郎。黄门侍郎:黄门即宫门,黄门侍郎为任职于宫门之内的官员,内朝官之一,负责侍从皇帝,传达诏命。级别不高,却是距离皇帝最近的官员。
唐代
中书省、门下省及尚书省所属各部均以侍郎为长官之副,官位渐高。称为中书侍郎。唐初为内史侍郎,武德三年(620),复称中书侍郎。高宗曾改西台侍郎。武则天曾改凤阁侍郎,玄宗曾改紫微侍郎。唐中书令缺,侍郎即为长官,品级亦高于前代为正三品。中唐以后,中书令常缺,且不轻易授人,中书省事务实际由中书侍郎主持。
明代
正三品。明朝在中央设置吏、户、礼、工、刑、兵六部,与前代相比,明朝最初在每部增加尚书侍郎各一。胡惟庸案之后,朱元璋废丞相之职,取消中书省。六部因此地位得到了提高。每部只设一个尚书,两个侍郎,原有的各科尚书降为郎中。各部尚书和侍郎的官阶也上升。其中以吏部(主管文官升迁)最为重要,户部人员最多。礼部(主管祭祀大典)与工部(主管公共建设)地位较低。
清代
递升至从二品,与尚书(从一品)同为各部的长官。清代的六部尚书,也沿袭明制。可是明代六部尚书的权相当大,尤其是吏兵两部。全国用人调兵,都归这两部管。皇帝上谕下颁,要经六部,全国事情上去,也要经六部,兵部尚书还有权下命令给督抚。清代的六部,权就小得多。六部尚书已经不能对下直接发命令,六部尚书已经不成其为行政之首长。更不同的是六部尚书侍郎对皇帝皆得单独上奏这一点。
照理讲,兵部尚书对于全国一切军事,他该负责计划,军队他可以下令调动,侍郎只是他副手,事权该由首长负责。现在兵部尚书也只能对皇帝上一个条陈而止,而且尚书可以单独上奏,侍郎也可以单独上奏,这样一来,尚书就管不着侍郎。从前的六部,每部一尚书,一侍郎,本来是正副长官。清代则要满汉分开,有一个汉尚书,一定还要有一个满尚书。有两个汉侍郎,一定还要有两个满侍郎。于是一部就有了六个长官,六部长官就有三十六个。每个人都可以单独向皇帝讲话。
参考资料:-侍郎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592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秦灭六国的顺序是什么
下一篇: 长平之战后赵国为什么还能撑那么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