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惠王将女儿嫁给燕国太子,这一年,恰好燕文侯去逝,太子登基,成为燕易王(公元前 329 年)。燕易王刚即位,齐宣王就趁燕国国丧之际,出兵攻燕,占据了十座城。燕易王对苏秦说:“当初你来到燕国,我父亲帮你,使你见以赵王,才完成六国合纵的大业。如今齐国却先攻打赵国,然后又攻打燕国。你主持六国合纵的大业,天下都在笑你了。你能为燕国取回齐国侵略的土地吗?”苏秦很惭愧地说:“请让我为大王效劳。”苏秦见到齐王,一拜再拜,先低头庆贺,然后爷头哀掉。齐王说:“怎么一下子庆贺,一下子又哀掉呢?”苏秦说:“我听说饥饿的人之所以下吃鸟嘴一口就吃掉的食物,是因为吃了与饿死没有两样。现在燕国虽然弱小,却是秦王的女婿。大王贪图燕国十座城,却与强大的秦国结仇;就好像当燕国是雁阵,却设想到秦国躲在背后,袭击燕国,却招来天下的精兵;这不等是饥饿的人吃下乌食一般吗?”齐王脸色一变,说:“那该如何是好呢?”苏秦说:“我听说,古时候善于处置事情的人,能转祸为福,反败为胜。大王如果真的能听我的,就立刻归还燕国的十座的城。燕国无缘无故地收回十座城,一定十分高兴,秦王如果知道是因为秦国关系而归还燕国的十座城,也一定高兴,这种做法齐国少了仇人却是到知交,而一旦燕、秦一同臣服于齐国,那么大王号令天下,谁敢不从?大王让秦国得到虚谷,而大王却用十座城取得天下,这就能够取得天下,这就能够完成称霸的大业了。”齐王说:“好。”于是归还燕国十座城池。
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真可谓单凭一张嘴,就能影响天下局势。最有名的纵横家之一苏秦,将语言魅力发挥到极致,何止是能说出花来,简直能把黑的说成白的,把死的说成活的,把铁板钉钉的事再给你说黄了。
啥叫舌灿莲花,苏秦靠一己之力游说赵、韩、魏、齐、楚、燕6国联合抗秦,获得各国诸侯王赞许,兼任6国相位,简直就是交际天才。不过,因为苏秦游走在各国之间,太过风光,因此召来了很多人忌恨,也召来他真心效力的燕国国君的猜疑。
合纵瓦解之后不久,苏秦继续为燕国效劳,成功说服齐国无条件归还攻占燕国的十座城池。有人在新登基的燕易王面前诋毁苏秦,说:“苏秦是个左右摇摆、出卖国家、反复无常的人,他回燕国恐怕要制造乱子。”等苏秦回到燕国后,本以为燕易王会更加器重他,没想到燕易王竟然把他的官职都撸了。于是,苏秦求见燕易王,与燕易王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辩论。
苏秦说:“当初我只是东周的一个粗鄙之人,没一点功劳,先王却在宗庙里郑重授予我官职,在朝廷上礼遇我。现在我为大王说退了齐国的军队,又收回来十座城池,您应该对我更加亲信才是。可您却不再任用我,想必是有人中伤我不忠信。其实我的‘不忠实’,正是大王的福气啊。”
燕易王简直要“呵呵”,怎么你的不忠信还成了我的福气?
苏秦接着说:“我听说所谓忠诚信实的人,所作所为都是为了自己的目的;而奋发进取的人,才是一切都为别人努力。况且我游说齐王,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也没有欺骗他啊。我把老母亲丢在东周老家,本来就不打算为自己立名,而是决心帮助别人进取。现在,假如有像曾参一样孝顺,像伯夷一样廉洁,像尾生一样守信的人,让这三种人侍奉大王您,您认为怎么样?”
燕易王说:“很好啊,这我就满足了。”
苏秦却说:“可是,像曾参那样孝顺的人决不会离开父母在外面过上一夜,您怎么指望他远行千里,到弱小的燕国效力?像伯夷那样廉正的人,不愿作孤竹君的继承人,不肯作周武王的臣子,不接受封侯而饿死在首阳山下,这种人怎会听您的差遣到齐国做说客?像尾生那样守信的人,和女子相约在桥下见面,女子没按时来,可洪水来了,他却不肯走,抱着桥柱被水淹死,这种人您能指望他退去齐国大军吗?我就是因这种所谓的‘忠诚信实’才获罪的。”
燕易王倒是没被绕进去,说:“你自己不忠诚信实罢了,难道还有因为忠诚信实而获罪的吗?”
苏秦说:“有,当然有。举个例子,有一个远在他乡任职的官员就要回家了,他妻子和别人私通,情夫很害怕事泄,妻子就打算毒死丈夫。官员回家后,侍妾听主母命令端毒酒给他。侍妾想告诉主父酒有毒,又怕他因此赶走主母,可不说,又怕他毒死,于是她假装跌倒,把酒泼在地上。主父大怒,打了侍妾五十板。侍妾既保住了主父,又保住了主母,可自己却挨了板子。她若忠诚信实,不是主父被毒死,就是主母被赶走,因此怎能说她不是因忠诚信实获罪的呢?我跟她的遭遇类似。”
燕易王一听,好有道理,竟无言以对,只好说:“既如此,先生就官复原职吧。”此后,燕易王更加亲信苏秦,甚至苏秦跟他寡居的老妈燕太后私通,都选择性无视了。
译文:现在大王让想要土地的人管理玺(权力),让想要权力的人管理土地,(那么)魏国的土地不(完全)丧失,(他们)就不会知道停止的。
原文:《战国策·魏策》:“以地事秦,譬如抱薪而救火也,薪不尽而火不止。”
启示:面对着强秦的步步紧逼,胆小懦弱的魏安釐王看不清其虎狼的本质,一味地只知道妥协退让,割地求和,换取短暂的安宁,这无疑是抱着柴草去救火,结果只会让强秦的贪婪欲火越烧越旺,最终只落得个国破家亡的惨剧。
这残酷的教训告诉我们用错误的方法去消除灾祸,不但不能消除灾祸,反而只会使灾祸继续扩大。它告诫我们解决问题或消除灾祸,只有看清事物本质,认真分析研究,找出正确的方法去处理,才会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和灾祸的消除。
扩展资料
出处
《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学著作,又称《国策》。书中记载了西周、东周及秦、齐、楚、赵、魏、韩、燕、宋、卫、中山各国之事。记事年代起于战国初年,止于秦灭六国,约有240年的历史。《战国策》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主要记述了战国时期的游说之士的政治主张和言行策略,也可说是游说之士的实战演习手册。
该书亦展示了东周战国时代的历史特点和社会风貌,是研究战国历史的重要典籍。《战国策》一书的思想倾向,因其与儒家正统思想相悖,受到历代学者的贬斥。
《战国策》曾被斥之为“邪说”、“离经叛道之书”。“《战国策》基本上自成一家。其道德哲学观多取道家,社会政治观接近法家,独与儒家抵牾不合,因而为后世学者所诟病。”
作者并非一人,成书并非一时,书中文章作者大多不知是谁。西汉刘向编定为三十三篇,书名亦为刘向所拟定。宋时已有缺失,由曾巩作了订补。有东汉高诱注,今残缺。宋鲍彪改变原书次序,作新注。吴师道作《战国策校注》,近代人金正炜有《战国策补释》,今人缪文远有《战国策新校注》。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5895.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张仪连横六百里地变六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