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夫差假称天子(史记中的一个小故事)

历史典故 2023-07-18 22:49:47

晏婴出使吴国。吴王对外交官员说:“我听说晏婴是北方的辩士,熟悉礼节。你让接待人员接待他的时候,称我为天子。”第二天,晏子有事求见吴王。外交官员说:“天子召见。”晏婴感慨再三,说道:“我受敝国国君之命出使吴国,不才实在感到迷惑,竟然来到天子的朝廷。请问吴王在哪里?”外交官员传报了这番话,吴王才说:“对晏婴说夫差请他进来。”晏婴于是以诸侯之礼晋见。

史记中的一个小故事

破釜沉舟
秦朝末年,秦军大将章邯攻打赵国。赵军退守巨鹿(今河北平乡西南),并被秦军重重包围。楚怀王于是封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副将率军救援赵国。 宋义引兵至安阳(今山东曹县东南)后,接连46天按兵不动,对此项羽十分不満,于是要求进军决战,解困赵国。但宋义却希望秦赵两军交战后待秦军力竭之后才进攻。 但此时军中粮草缺乏士卒困顿,而宋义仍旧饮酒自顾,项羽见此忍无可忍,进营帐杀了宋义,并声称他叛国反楚。于是将士们则拥项羽为上将军。项羽杀宋义的事,威震楚国,名闻诸侯。 随后,他率所有军队悉数渡黄河前去营救赵国以解巨鹿之围。项羽在全军渡黄河之后他下令把所有的船只凿沉,打破烧饭用的锅,烧掉自己的营房,只带三天干粮,以此表决一死战,没有一点后退的打算。 正是这样已无退路的大军到了巨鹿外围,并包围了秦军和截断秦军外联的通道。楚军战士以一当十,杀伐声惊天动地。经过九次的激战,楚军最终大破秦军。而前来增援的其他各路诸侯却都因胆怯,不敢近前。楚军的骁勇善战大大提高了项羽的声威。以至战胜后,项羽于辕门接见各路诸侯时,各诸侯皆不敢正眼眼看项羽。 后来,“皆沉船,破釜甑”演化为成语“破釜沉舟”,以比喻拚死一战,决心很大。

“卧薪尝胆”是我国家喻户晓的典故。说的是春秋时期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打败后,力图雪耻,激励自己,在屋内悬一苦胆出人、坐卧都要尝尝,使不忘受辱之苦。睡觉时不用床铺和被褥,睡在木柴上面,使不忘亡国之痛。经过这样多年的磨砺,终于使越国强盛起来,打败了吴国。 但是,卧薪尝胆的典故始于何时?据有关吴越史料的书籍,战国时期的《左传》中“定公”和“哀公”篇中,有越王勾践和昊王夫差的详细记载,而没有勾践卧薪尝胆之记录。另一战国时的著作《国语》中,也无勾践卧薪尝胆之说。 至东汉期间,《越绝书》和《吴越春秋》著作中,只有在“勾践归国外传”中,有勾践“悬胆于户,出人尝之,不绝于口”之句,而无“卧薪”之说。 “卧薪尝胆”作为成语,最早见于北宋大文豪苏轼所著的《拟孙权答曹操书》游戏性的书信体裁文中,设想孙权在三国鼎立之时,曾经“卧薪尝胆”,但这与勾践毫无关系。到了南宋,吕祖谦在《左氏传记》书中,曾有吴王夫差“坐薪尝胆”,但只是“坐薪”,不是“卧薪”,只是“夫差”,不是“勾践”。到了明代,张博在《春秋列国论》书中,也是“夫差即位,卧薪尝胆”,虽有“卧薪尝胆”,但亦是指夫差。后来,在真德秀的《戊辰四月上殿奏扎》,和黄震的《古今记要》、《黄氏日抄》两书中,才开始有勾践“卧薪尝胆”之说。明末,梁辰鱼所著《浣沙记》剧本中,将勾践“卧薪尝胆”作为传奇,加以渲染。冯梦龙也在《东周列国志》中多次讲到勾践“卧薪尝胆”之事。清初,吴乘权编的《纲鉴易知录》,亦有“勾践反国,乃苦身焦思,卧薪尝胆”之句。从此,越王勾践“卧薪尝胆”之故事,就愈传愈广,成为我国的成语典故了。

负荆请罪

“负荆请罪”这则成语的荆是落叶丛生灌木,高四五尺,茎坚硬,可作杖。背着荆杖,表示服罪,向当事人请罪。形容主动向人认错、道歉,自请严厉责罚。

这个成语来源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战国时代,赵惠文王因蔺相如办外交有功,拜蔺相如为上卿,官位在廉颇大将之上。廉颇因此心中不快,觉得自己功劳卓著,很不服气,扬言要当面侮辱蔺相如。相如知道后,不愿意和廉颇争位次先后,便处处留意,避让廉颇,上朝时假称有病,以便回避。 有一次,蔺相如乘车外出,远远望见廉颇的车子迎面而来,急忙叫手下人把车赶到小巷里避开。相如手下的人便以为相如害怕廉颇,非常气愤。蔺相如对他们解释说;“秦国这样强大,我都不怕,廉将军又有什么可怕呢?所以我想,强横的秦国今天之所以不敢对我们赵国轻易用兵,只是因为赵国有我和廉将军两人。如果我和廉将军两人不能和睦相处,互相攻击,像老虎一样相斗,结果必定有一虎受伤,秦国就会趁机侵略赵国。我所以对廉将军避让,是因为我把国家的安危放在前头,不计较私人的怨恨。”

蔺相如这番话,使他手下的人极为感动。相如手下的人也学习蔺相如的样子,对廉颇手下的人处处谦让。 此事传到了廉颇的耳中,廉颇为相如如此宽大的胸怀深深感动,更觉得自已十分惭愧。于是脱掉上衣,在背上绑了一根荆杖,请人领到相如家请罪,并沉痛地说;“我是个粗陋浅薄之人,真想不到将军对我如此宽容。”

蔺相如见廉颇态度真诚,便亲自解下他背上的荆杖,请他坐下,两人坦诚畅叙,从此誓同生死,成为至交。

历史丨阖闾、夫差、勾践到底算不算春秋霸主

中国有一本书,名叫《春秋》,作者是东周时候的鲁国史官,具体是谁已经不知道了,不过肯定不是一个人记载的,因为这部书记载了从鲁隐公元年(前722年)到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年)的历史,很明显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了的,之后经过了孔夫子的整理修订,就变成了我们现在所熟知的“六经”之一《春秋经》。

这本书的历史文化价值,在此不再赘述,我们主要来聊聊因此书得名的一段历史时间,东周的前半段,春秋时期。

春秋时期,简称春秋,前770年 前476年(另一说,前770年 前403年),属于东周的一个时期,春秋时期天子的势力减弱,诸侯群雄纷争,我们从小所熟知的郑庄公姬寤生、齐桓公姜小白、晋文公姬重耳、秦穆公嬴任好……都是当时雄霸一方的人物,由此就有人提出了“春秋五霸”这个概念,在这段礼崩乐坏的时代中挑出了五位枭雄,作为时代的代表。但在群雄并起的时代,真正具有代表意义的,可不仅仅只有五位,因此不同的典籍中,对春秋五霸的界定也有不同。

在不同时代的不同典籍中,对春秋五霸的记载,来回回最后形成了七种不同的版本,如下:

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宋襄公—《史记索隐》

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郑庄公—《辞通》

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越王勾践—《四子讲德论》

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吴王阖闾—《白虎通·号篇》

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吴王夫差—《汉书注·诸侯王表》

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越王勾践—《荀子·王霸》

齐桓公、晋文公、晋襄公、晋景公、晋悼公—《鲒崎亭集外编》

我们现在课本上一般采取的《史记》或者《荀子》的记载,我在写《每晚一个历史故事》的时候,也兼顾了这两个版本,但那时为了故事性,从严格意义上来讲,这个事情还可以再细究一下。

我们可以把这些枭雄分为三个梯队。

第一梯队:齐桓公和晋文公,这二位是绝对的霸主,不论用什么标准,这二位都是无可争议的霸主;

第二梯队:秦穆公、楚庄王,这二位虽然有一点争议,但是大部分典籍也都认可他们为霸主;

第三梯队:郑庄公、宋襄公、吴王阖闾、吴王夫差、越王勾践、晋襄公、晋景公、晋悼公,这八位共同争夺最后一个名额。

就因为这么一种尴尬的局面,后世就有人说,五霸的“五”为虚指,并不是实数,好吧,这个这种和稀泥的说法可以解决一切问题。

霸,政之名,即伯,音转为霸,又称州伯、方伯,即诸侯之长,其职名为会诸侯、朝天子,实为挟天子以令诸侯。

这其中有两个很关键的点:

第一:会诸侯,就是你必须得有绝对的实力,叫的动其他枭雄。

第二:朝天子,即便你称霸,但是在宗法制的社会里,你可以时不时欺负一下势弱的天子,但是面子上还得过得去才行。

关于这两点,我们可以看看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怎么做的,齐桓公当时打出的口号“尊王攘夷”,首先就是得尊王,我是帮天子打仗的,得把“朝天子”做在前边。

其次,齐桓公召集诸侯国在葵丘会盟,“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周王室也派人参加,正式承认了齐桓公的霸主地位,成为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

春秋晚期地域图

春秋晚期的争霸,其实主要集中在晋楚之间,而吴国的发展和晋国分不开,是晋国在楚国身后扶持的抗楚势力。

而越国的发展,则和楚国分不开,是楚国在吴国身后扶持的抗吴势力。

这三个人中,阖闾和夫差都是吴国君主,而勾践是越国的君主,大家仔细看,会发现这三个人可都称王了。而春秋第一个称王的是谁?

就是大名鼎鼎的楚武王芈熊通,他称王是因为当时的周天子不承认他,他就自立为王了,也是春秋第一个称王的君主,这在中原文化中是不认可的,做了如此违反礼法的事情,为什么楚庄王进入第二梯队呢?这是因为楚庄王有绝对的实力,在整个春秋历史上,楚庄王时期不论国土面积、还是军队战斗力,楚庄王都是跳不过的人物。

而吴王和越王,就不一样了,在中原文化不认可的情况下,也敢称王,这就是受到了楚文化的影响,也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了,吴越两国的兴起就是中原争霸战争的结果。

再从之前两个称霸标准来看,“朝天子”就算了,周天子是王,这三位也是王,平起平坐了。

“会诸侯”的角度看,阖闾称霸是因为把强国楚国给打趴下了,笔者并没有找到阖闾会盟天下诸侯的记录。

夫差倒是有黄池之会(公元前482年),是春秋末年吴国倾全国之兵逐鹿中原与晋会盟的一次历史事件(注意:这里夫差会盟的重点国家就是晋国)。吴国在西破楚、北败徐、齐、鲁之后成为东南一霸。遂向西北进军,会晋定公于黄池(今河南省新乡市封丘县南)。吴军“万人以为方阵,皆白裳、白旗、素甲、白羽之矰,望之如荼。左军亦如之,皆赤裳,赤旟,丹甲,朱羽之矰,望之如火。”在吴王夫差与中原诸侯歃血为盟时,远在千万里之外的吴都姑苏为越偷袭。黄池之会达到了吴国北伐称霸的目的,但也标志着吴国霸业的终结。

勾践有徐州会盟(公元前472年)。当时,越国趁吴王率军攻打晋国之机,出兵截断了吴国的后路,从而灭掉了吴国,疆域北扩到了琅琊地区。至此,年逾五十的越王,在徐州与诸侯会盟,与诸国共同尊辅周室,当上了春秋最后一代霸主,被周元王封为“越伯”。有意思的是这个封号,是“越伯”,可连“公”都算不上。

吴王夫差祖先与周天子同姓「 ”姬”,断发纹身的吴国人如何建国江南

远在江南的江苏常熟郊外虞山东麓有座古墓名「 ”仲雍墓”,墓里埋的是个三千年前从陕西而来再也没回过故乡的陕西人「 ”仲雍”。 仲雍的父亲史称其为「 ”古公亶父”,是殷商时期的先周首领,周之先公。《诗经*大雅》里有一首诗「 ”绵”记载了这位周人首领的伟大功绩,「 ”古公亶父,来朝走马,率西水浒,至于岐下。”「 ”岐”指的是陕西岐县。古公亶父率领周族迁居于岐山周原,在此建立了先周的旧京,考古发现了岐山周原的先周宫殿、宗庙。 古公亶父的长子,后称为「 ”太伯”,《论语》里也叫「 ”泰伯”,次子就是「 ”仲雍”也称为「 ”虞仲”,三子称为「 ”季历”,后来也称「 ”王季”。季历的儿子就是周文王。《史记*吴太伯世家》说「 ”季历贤,而有圣子昌,太王欲立季历以及昌”。「 ”太王”指的就是古公亶父。季历很贤德,而且有一个让太王很中意的孙子姬昌,所以太王很想立自己的小儿子季历为嗣,但这和立长的风俗是相悖的,何况太伯与仲雍无过。 太伯和仲雍体会到了父亲的心思,为了成全父亲和弟弟,于是兄弟二人「 ”乃奔荆蛮,文身断发,示不可用,以避季历。”太伯和仲雍主动离开,到了江南一带未开化的地方,离开了岐山的周原。太伯和仲雍剪了头发,身上以纹路修饰,表示自己再不会再为周后继。《左传》里也说仲雍,「 ”断发文身,祼以为饰”,就是说仲雍改从当地古越风俗,剪断头发,赤祼身体,身上刺画鱼龙,表示融入了当地,不再承嗣于周。 太伯在荆蛮之地自立,称为「 ”句吴”,荆蛮之人从之,所以后来才称为「 ”吴太伯”,这就是吴国的建立。太伯没有儿子,他死后就由弟弟仲雍继承了他。其实太伯也曾经「 ”端委以治周礼。”就是穿着周的礼服,戴着周的礼帽,想推行周礼治国,但是恐怕没有成功。所以后来仲雍才「 ”断发文身,祼以为饰”,可能正是因为改变了策略,吴国才得已延续下来。 此后吴国在中原和礼仪之邦的东方一直被认为是夷蛮。春秋末年,吴王夫差西破楚,北败徐、齐、鲁而称霸,与晋国会于黄池。但是仍然被认为是「 ”夷狄之国也,祝发文身。”这时的吴国「 ”藉于成周”,即向周王室进贡,以示尊周天王。吴国这时是东方大国,「 ”累累致小国以会诸侯,以合乎中国。”屡次召集小国家会盟,向中原文明靠拢。吴王夫差说,「 ”好冠来”,意思是希望能穿戴周的礼服礼冠,是对周礼的向往。孔子却说,「 ”夫差未能言冠而欲冠也。”夫差根本就不明白周礼,却想着要利用周礼了。 《史记*吴太伯世家》说,「 ”太伯自作吴,五世而武王克殷,封其后为二:其一虞,在中国;其一吴,在夷蛮。”季历的孙子,也就是太伯、仲雍孙子辈的姬发终于建立了周朝,这时吴国已传至五世。武王姬发封同为姬姓的仲雍之后周章为吴国诸侯,封周章的弟弟虞仲在虞国,在周之北。 姬姓的吴先居于太湖之滨,后蔓延于江苏、安徽两省以及浙江北部,在春秋末期成为最强大的诸侯国之一,独特辉煌的吴文化也随之建立而流传后世。

机智善辩的文言文答案

1. 机智善辩文言文,潘京,字世长 潘京字世长,是武陵汉寿人。

二十岁左右时,郡府征用潘京为主簿,太守赵廞很器重他,曾经问他:“贵郡为什么名叫武陵?”潘京说:“鄙郡本名义陵,在辰阳县界,与夷人接壤,多次被夷人攻打,光武时往东迁移,得以保全,大家共同商议改变郡名。《传》中说止和戈合在一起就是武,《诗》中称又高又平为陵,于是郡名就叫武陵。”

潘京被州府征用,因而去谒见刺史、被问策,抓到“不孝”二字,刺史对潘京开玩笑说:“征用的是不孝之人吗?”潘京立即举版回答说:“如今做忠臣,就不能再做孝子。”潘京的机智善变都类似于此。

后来朝廷修造太庙,各个州郡都派人前去祝贺,潘京对太守说:“修造太庙,移动神主,应该问讯,不该祝贺。”太守于是让潘京做了篇文章,派他送到京师,并以此作为常规。

2. 关于晏子机智善辩的文言文 晏子使楚

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楚人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bīn )者更道,从大门入。

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使子为使。”晏子对曰:“齐之临淄(zī )三百闾(lǘ),张袂(mèi )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乎?”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晏子将使楚。楚王闻之,谓左右曰:“ 晏婴,齐之习辞者也。今方来,吾欲辱之,何以也(倒装句)?”左右对曰:“ 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王曰‘ 何为者也?’对曰‘ 齐人也。’王曰‘ 何坐(倒装句)?’曰:‘ 坐盗 。’”

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hān),吏二缚(fù)一人诣王。王曰:“ 缚者曷为者也(倒装句)?”对曰:“ 齐人也,坐盗 。”王视晏子曰:“ 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 婴闻之,橘(jú)生淮(huái)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王笑曰:“ 圣人非所与熙也,寡(guǎ)人反取病焉(yān) 。”

晏子辞千金

晏子方食,景公使使者至,分食食之,使者不饱,晏子亦不饱。使者反,言之公。公曰:“嘻!晏子之家若是其贫也!寡人不知,是寡人之过也。”使吏致千金与市租,请以奉宾客。晏子辞。三致之,终再拜而辞曰:“婴之家不贫,以君之赐,泽覆三族,延及交游,以振百姓,君之赐也厚矣,婴之家不贫也。婴闻之,夫厚取之君,而施之民,是臣代君君民也,忠臣不为也;厚取之君,而不施于民,是为筐箧之藏也,仁人不为也;进取于君,退得罪于士,身死而财迁于它人,是为宰藏也,智者不为也。夫十总之布,一豆之食,足于中,免矣。”

景公谓晏子曰:“昔吾先君桓公以书社五百封管仲,不辞而受,子辞之何也?”晏子曰:“婴闻之,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意者管仲之失而婴之得者耶?故再拜而不敢受命。”

晏子谏景公

景公之时,雨雪三日而不霁。公被狐白之裘,坐于堂侧陛。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闻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矣。”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者。令所睹于途者,无问其乡;所睹于里者,无问其家;偱国计数,无言其名。士既事者兼月,疾者兼岁。孔子闻之曰:“晏子能明其所欲,景公能行其所善也。”

晏子谏杀烛邹

景公好弋,使烛邹主鸟而亡之。公怒,诏吏杀之。晏子曰: “烛邹有罪三,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公曰:“可。”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曰:“烛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而轻士 ,是罪三也。”数烛邹罪已毕,请杀之 。公曰 :“勿杀,寡人闻命矣 。”

晏子使吴

晏子使吴,吴王谓行人曰:“吾闻晏婴,盖北方辩于辞、习于礼者也。”命傧者曰:“客见则称‘天子请见’。”明日,晏子有事,行人曰:“天子请见。”晏子蹴然。行人又曰:“天子请见。”晏子蹴然。又曰:“天子请见。”晏子蹴然者三,曰:“臣受命弊邑之君,将使于吴王之所,所以不敏而迷惑,入于天子之朝。敢问吴王恶乎存?”然后吴王曰:“夫差请见。”见之以诸侯之礼。

希望楼主满意~

3. 小时了了大未必佳的阅读答案1.标题中的“了了”是什么意思 原文:小时了了,大未必佳 孔文举①年十岁,随父到洛.时李元礼有盛名②,为司隶校尉.诣③门者,皆俊才清称④及中表⑤亲戚乃通⑥.文举至门,谓吏曰:“我是李府君⑦亲.”既通⑧,前坐.元礼问曰:“君与仆⑨有何亲?”对曰:“昔先君⑩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是仆与君奕世为通好也.”元礼及宾客莫不奇之.太中大夫陈韪后至,人以其语语之,韪曰:“小时了了,大未必佳.”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韪大踧踖(cù jí).注释:1孔融(153-208),字文举,鲁国(治今山东曲阜)人,东汉文学家,“建安七子”之首.家学渊源,是孔子的二十世孙,太山都尉孔宙之子.少有异才,勤奋好学,与平原陶丘洪、陈留边让并称俊秀.献帝即位后任北军中侯、虎贲中郎将、北海相,时称孔北海.在郡六年,修城邑,立学校,举贤才,表儒术.建安元年(196),征还为将作大匠,迁少府,又任大中大夫.性好宾客,喜抨议时政,言辞激烈,后因触怒曹操,为曹操所杀.能诗善文.散文锋利简洁,代表作是《荐祢衡疏》.六言诗反映了汉末动乱的现实.原有文集已散佚,明人辑有《孔北海集》.2.即李膺,字元礼,东汉颍川襄城(现在河南襄城)人.当时颇有盛名,士有被其接纳者,名为“登龙门”.因与太学生首领郭泰等结交,反对宦官专权而被诬入狱. 3.诣:前往,到. 4.清称:有清高的名称. 5.中表,古代父亲姐妹的儿女为外表,母亲兄弟姐妹的儿女为内表,合称中表. 6.乃通:才(予以)通报. 7.府君:李元礼曾任渔阳太守,故称“府君.” 8.既通:通报之后.既,已经. 9.仆:我,谦称. 10.先君,死去的祖先. 11.仲尼:孔子,字为“仲尼”. 12.伯阳:即老子,姓李,名耳. 13.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伯阳有师资之尊:过去我的祖先仲尼曾经拜访您的祖先伯阳为师.先君,死去的祖先.师资,老师.当年孔子曾问礼于老子,所以说“有师资之尊”. 14.奕(yì)世为通好:世世代代互相友好往来. 15.莫:无 16.语:告诉他 17.小时了了(líng lì):小时聪明.了了:聪明,有智慧 18..踧踖(cùjí):非常局促不安.译文:孔融十岁的时候,跟随父亲到洛阳.那时李元礼名气很大,做司隶校尉.到他家去的人,都是些才智出众的人、有清高称誉的人以及自己的亲戚才被通报.孔融到了他家门前,对下边的人说:“我是李府君的亲戚.”已经通报上去,上前坐下来.李元礼问:“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关系?”孔融回答说:“从前我的祖先孔子曾经拜您的祖先老子为师,所以我和您是世代通好.”李元礼和他的那些宾客没有不对他的话感到惊奇的.太中大夫陈韪后来才到,别人就把孔融说的话告诉给他听,陈韪说:“小的时候很聪明,长大了未必很有才华.”孔融听后说:“我猜想您小的时候一定很聪明吧.”陈韪听了恭敬而不安,手足无措.解读:全文分三层. 第一层 写洛阳李元礼名气很大,寻常人等都无缘登门拜访.这里对李元礼名气之盛的描写,为后文孔融成功地以年仅十岁、无官无名之身成为李元礼的座上宾提供了一个背景和基础. 为后 *** 铺垫,衬托孔融的智慧 第二层 写孔融聪明机智地拜访了李元礼,人皆称奇.这里孔融巧妙地运用了“亲戚关系”这个概念,将孔夫子与老子二人之间的师生关系延伸到自己与李元礼的关系上,不可谓不机巧,其思维不可谓不敏捷. 第三层 写孔融机智地反驳陈韪的刁难,再次表现出他聪明机智的特点. 陈韪显然是轻视孔融,认为他不过是一个乳臭未干的孩童,故意出语刁难,意为:你这时年龄小,虽然聪明,也别得意太早了,长大后未必就有出息.孔融巧妙地利用陈韪批评他的话来逆推,使陈韪陷入窘困的境地,这也再一次显示了他的敏捷和机智.正所谓“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至此,孔融年龄虽小但机智异常的性格已体现得淋漓尽致.成语释义:说明人不能因为少年时聪明而断定他日后定有作为,指不能只看到事物或人的表面现象.道理:后来的人就引用这段故事中的两句话,将“小时了了”引成成语,来说明小孩子从小便生性聪明,懂得的事情很多.但因为下文有“大未必佳”一语,故这句成语的意思便变成了:小时虽然很聪明,一到长大了却未必能够成材的. 故表面上虽是赞扬的话,骨子里却是讥诮人、轻蔑人的.所以我们应用时便不能将它来称赞别人,否则将被人误解你有心讥剌、轻视人了. 一个小孩子,先天的聪明自然是好的,但若无后天的培养和努力,也会变成一块无用的材料,就像方仲永那样;很多人自恃生性聪明,不肯好好学习,聪明反被聪明误,长大后反会变成最无用之人. 在另一方面,再说别的不足时,是不是应该仔细的思考一下呢?不假思索 有时候也是不能随便运用的阅读题:1.解释加点的字人以其语语之大未必佳韪大踧踖2.孔文举是采用什么方式来辩驳陈韪的?3.试谈谈本文表现了孔文举怎样的性格特点?4.陈韪的“小时了了,大未必佳”言外之意是什么?文举曰:“想君小时,必当了了.”言外之意是什么?答案:1话语 告诉 长大 很2.以子之矛攻子之盾,逆向反推,假定对方的命题成立而且又肯定我方的命题正确:陈现在“不佳”,来反推出陈韪小时了了.3.聪明机智、能言善辩、出言不逊、恃才傲物4.孔文举以后未必聪明;陈韪现在很。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587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