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来小编带你追寻历史上真实的朱棣,探索发生在他们身上的历史故事。
朱元璋是布衣皇帝,小时候当过和尚要过饭吃了不少的苦头,所以他称帝之后,为了让子孙后代永享荣华富贵,将自己的二十多个儿子都分封到各地做藩王。可能朱元璋自己也没有想过,他这样的做法会给明朝带来什么样的后果。在他刚刚去世不久,明朝就爆发了一场严重的危机。
朱元璋将儿子们都分封到各地做藩王,原本是想要子孙后代都能永远享受荣华富贵。可是朱元璋却没有想过,这样的做法对于刚刚登基为帝的朱允炆来说,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
朱允炆是已故太子朱标的长子,被朱元璋破格选为皇太孙,成为大明王朝的继承人。朱元璋在世的时候,各地的那些实力雄厚的藩王尚且不敢说什么,可是等到朱元璋一去世,这些虎视眈眈的藩王就让朱允炆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朱允炆为了坐稳皇位,唯一的选择就是像后来的康熙皇帝一样实行削藩。
当时的那些藩王大多数都是朱允炆的叔叔辈,他们的藩王之位也都是朱元璋亲自册封的。可是现在侄子朱允炆要削他们的藩王之位,这是他们绝对无法答应的。可是他们纵然不答应也无济于事,因为朱允炆是皇帝,占据了大义的名分,他们就算百般不愿,也只能答应朱允炆的削藩。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去世,朱允炆继位为帝,他登基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削藩。当年八月,朱允炆将削藩的第一个目标定在了燕王朱棣的胞弟周王朱橚身上,下旨将朱橚“废为庶人,徙云南。”朱允炆在废掉周王朱橚之后,先后又废掉了湘王、齐王、代王等人。
在朱允炆登基的第一年里,就先后削掉了大明朝的5位藩王。正当朱允炆认为他的削藩大业快要成功时,却不知不觉中就踢到了铁板。建文元年,朱允炆在削除其他藩王的同时,也没有忘记对皇位威胁最大的燕王朱棣。他在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的建议下,在燕王驻守的北平城周围驻扎重兵,然后又以戍边为名,将燕王府的精兵护卫调至塞外驻守,为接下来削除燕王朱棣做准备。正当朱允炆准备削除燕王朱棣时,却想不到自己的这位叔叔竟然敢提前发难。
建文元年八月,燕王朱棣在北平誓师,打着“清君侧”的旗号起兵“靖难”。战争初期,燕王朱棣只占有北平一隅,军队数量也不过十万余人。而当时的朱允炆不但拥有数十万大军,还占领着明朝大部分土地,朱元璋当初所封的藩国也被他削除了五个。从力量对比上来看,双方之间可谓是实力悬殊。
虽然朱允炆实力雄厚,但是他手下却没有能够匹敌朱棣的能臣猛将,再加上还有曹国公李景隆这样的猪队友,因此燕王的军队节节获胜,很快就攻入到了金陵城下。曹国公李景隆在燕王军队刚到城下,就打开城门投降了,朱允炆则不知所踪。
很多人可能都很纳闷,为什么当初朱元璋要传位给朱允炆,为啥不把皇位直接传给朱棣?在历史专家眼中看来,皇位传给谁都行,就是不能传给朱棣。这主要有两个原因:
原因一:朱元璋登基之初,就定下了嫡长子继承制的,这是他自己立下的继承制度,所以他是不可能违反规则将皇位传给朱棣的;原因二:刚刚成立的明朝也需要修生养息,而朱棣在朱元璋眼中看来,他身上的杀伐之气太重,并不是一位守成之主。两相比较之下,性格仁慈的朱允炆无疑更适合继承皇位。
自从太子朱标去世之后,朱元璋就将朱允炆立为皇位继承人,可是此时朱元璋已经没有时间来培养朱允炆了。因此,为了朱允炆能够坐稳皇位,朱元璋先后将那些对皇位有威胁的功臣全都铲除,只留下了黄子澄、齐泰这样的庸才。朱元璋以为自己已经为朱允炆继承皇位奠定了基础,殊不知这样反而害了朱允炆。
朱元璋千算万算,就是没有算到燕王朱棣会这么快造反。而且,朱元璋恐怕也没想到朱允炆在皇位还未坐稳的情况下就敢削藩。早知如此的话,朱元璋恐怕会后悔将开国武将一网打尽。如果朱元璋当初随便留下一个蓝玉或者傅有德这样的开国武将,哪怕再不济给朱允炆留下一个定远侯王弼,朱棣恐怕连一丝一毫的胜算都没有。
其实,朱元璋的失策之处不仅仅是没有给朱允炆留下能臣猛将,他当初封的那些藩王,在数百年之后也将大明江山吃了个精光。这一点,恐怕也是朱元璋当初没有想到的。
明惠帝朱允炆,明太祖朱元璋的长孙,太子朱标的长子。
洪武二十五年皇太子朱标病逝,朱元璋不得不重新考虑皇位的继承问题,在此期间,他曾想到了皇四子朱棣,因为朱棣又许多地方都与自己非常相似,但向群臣咨询的时候,大臣刘三吾提出,如立皇四子,那么将皇二、三子立于何地?当时朱元璋已经分封了诸王,而且皇二、三、四子分别被封为了秦、晋、燕王,三人的封地都是边境重镇,而且手握重兵,一但由于争储而出现内讧,后果将非常严重。因此朱元璋只得将朱标的次子朱允炆立为皇太孙(朱标长子早逝)。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病逝,朱允炆正式即位,改明年为建文元年。从年号上不难看出,一个建文,一个洪武,二位皇帝的性格截然不同,而且朱元璋不愿立皇太孙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朱允炆像他的父亲一样,过于柔弱,过于仁慈,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太严重,恐怕日后会吃大亏。
建文帝即位之后,一改洪武时期的紧张气氛,使中国大地吹过了一阵清风,他重用黄子澄、齐泰、方孝儒等文人,对先朝的政治实行改革,为无论是百姓,还是官吏都创造了一个宽松的环境。 在改革中的一项重要措施就是削番,当时的番王多是朱允炆的叔叔,而且手中都有兵权,他们在自己的番地为非作歹,有的甚至摩拳擦掌准备造反。燕王朱棣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位,当时朱元璋的前三个儿子都已经亡故,朱棣成为了皇子中的最长者,而且随着朱棣在对蒙古作战的过程中不断壮大,他已经成为了皇权最大的威胁。
朱元璋虽然意识到,朱棣英武果敢,雄才大略可堪重任,但他并没有将皇位传给朱棣,反而传给他的次长孙朱允炆,其中的原因,据后人分析主要有三种考虑: 首先,封建王朝实行的是"嫡长制",皇帝老子死了,一般规律是由长子、长孙继承皇位,这是历朝历代的传统,朱元璋也没办法改变。朱元璋为他百年之后,谁能继承皇位问题,曾多次征求大臣们的意见,大臣们众口一词:推举朱允炆。因为朱允炆是太子朱标的次子,朱标死,其长子又早夭,皇位自然应传给朱允炆。尽管大臣们知道朱允炆生性柔弱,缺乏魄力,如宋徽宗一样吟诗作画还行,当皇帝,治理国家,不太合适。但传统的力量如此之大,众大臣又执意如此,朱元璋有口难言,只好同意。 其次,怕引起兄弟之间内战。朱棣身为皇四子,太子朱标虽死,但上边还有兄长朱樉、朱棡二人,虽然他们的文韬武略,不如朱棣,但朱元璋真要是将皇位传给朱棣,他担心朱樉、朱棡不服,怕他们联合其他几个弟弟,一起反对朱棣当皇帝,引发内战。 再次,晚年没有及时纠正。朱元璋年老体衰时,朱棣的长兄朱樉、朱棡相继病死,届时朱元璋改弦易辙还来得及,将皇位传给朱棣也名正言顺了,可是朱元璋没有这样做。一是他过早的当众宣布了皇位继承人的诏书,怕引起朱允炆及其众大臣的不服,二则朱元璋老迈昏聩,已无精力操办这件大事。这样朱元璋死后,就由皇太孙朱允炆继承皇位了。 朱允炆继位仅仅半年,就引发了朱棣与他的皇位之争。朱元璋生前的担心,终于变成血淋淋的皇位争夺之战。这场内战,史学家称为"靖难"之战。
朱元璋培养的接班人皇长子朱标之死给朱元璋带来了巨大的伤痛,这是出乎预料的事,等于朱元璋的心血付诸东流了。中国历史上上向来在皇位继承上只有两种成例:一是有嫡立嫡,无嫡立长。二是兄终弟及。朱元璋建国后,为了集中皇权,以猛治国,大肆杀害屠戮文武功臣,胡蓝案,空印案、郭恒案几大案杀得昏天血地,共计有十多万人在案件中被朱元璋杀害。
要知道,朱元璋杀害的都是什么人?要么就是武将,要么就是文人,基本上都属于知识分子,即古人所说的“士人”,士人向来都是“可杀不可辱”之人,但是如此杀戮,也是寒了天下士子的心,所以,当庙堂之上,朝野机关,几乎没什么人上班了的时候,朱元璋几乎是采取抓捕的形式,抓捕凡是有点文化的人到朝廷上班。在这个血腥的时代,纵有一身知识,很可能都会小命不保,不如一个种田的农民,这是怎样的一种情形啊?
朱元璋是堂堂一个皇帝,靠实力打下的江山,能不知道这样的情况吗?所以,洪武二十五年后,他将锦衣卫裁撤,这说明朱元璋的内心已经起了比较明显的变化,什么变化呢?光杀人震慑是不行的,还得依靠知识分子来治理国家,不然朝廷都难以运转了。
而与此同时,朱元璋随着年龄的增长,性情也在开始变化,敏感,多疑,猜忌裹挟着这位老皇帝。依着之前朱元璋的脾性,杀了这么多人,难道我想立个什么样的储君还有谁敢说不敢吗?可是老来的朱元璋不再愿意杀戮,他希望平缓猛烈治国的思路,朱标虽然死了,但是受到良好儒家教育的皇太孙朱允炆却入了朱元璋的法眼,带着对朱标的复杂心态,朱元璋精心教育朱允炆,希望他能做个守成之君。
这里面,朱元璋在杀人如麻的后面,却又装载了若干历史古制的思考。前面说过,几大案后,有名望的文臣武将都已经屠戮殆尽,朱元璋其实想立谁就立谁,谁还敢说半个不字吗?但是他却又担心千秋史册在后,对他朱元璋所评非益,既然老大死了,就应该立老二,“兄终弟及”嘛,但是老二明显所托非人,朱棣虽然与自己很像,但是他是老四啊,如果立了他,后世会怎么评说朱元璋?所以,朱元璋一时忘记自己已经天下无人敢反对,却又拘泥于历来的传统古制难以自拔,在内因综合因素的影响下,他倾向了朱允炆。
外因驱动是朱元璋没立朱棣的次因。自宋朝以来,文官势力在朝廷逐渐崛起,到了明朝朱元璋时代,这个草根出身的皇帝却大开杀戒,将文武官员杀得大气不敢出,这样杀戮的后果几乎是灭种式的。但是朱元璋也没闲着光杀人,他也在建立另外一支文官队伍,那就是国子监,这是一个很容易被人忽视的机构,相当于大明朝官员的“摇篮”,和以前所谓太学等学校不同的是,朱元璋的国子监是以“八股文”为基础的教学,朱元璋甚至撕毁了孔孟有关很多篇章,形成了朱元璋式的教学体案,如果大家有兴趣,可以了解一下当时国子监的教学内容。
这学说明什么呢?说明了朱元璋为了实现自己的统治,从学术思想禁锢官员思维,以更好的为自己服务。正如前所述,“士可杀不可辱”,文人集团在朱元璋的大肆杀戮下,如何实现自保成为他们的一致利益,并且在此基础上,如果能够推翻朱元璋严酷的治国理念,那是再好不过了。
所以,文官士大夫们也在开动脑筋,缓和朱元璋带来的猛烈,一方面,作为朱允炆老师的方孝孺,黄子橙等,努力教化他以仁治国。另一方面,从侧面影响朱元璋。
这里有一个历史例子可以证明朱元璋曾想立朱棣为储君。据说,朱元璋问翰林学士刘三吾:我想立朱棣为储君,你们认为怎么样?(注意,这口气难道不是说我想立谁就立谁,谁敢有什么反对吗?)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58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602607956@qq.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