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1066年二月底,姜太公与周武王率军伐纣攻入朝歌,商军战败,血流飘杵。武王斩纣头,杀妲己,报了囚父之恨。战争结束后,周武王宣布周朝建立,准备将商地分封,可是他又一转念,周本是商王朝的一个西方属国,如今取代了纣王的统治地位,殷商遗民会不会服周的统治呢?于是周武王马上召集师尚父姜太公,召公和周公商议这些问题,姜子牙分析了当时的形势及其处境,他说:“殷商的顽固分子及敌视西周的大臣,立即处死,不能姑息养奸,留下后患。”周公不同意姜太公的看法,他说:“对于殷商的大臣,应加以区别,罪大恶极,民愤极大的杀;无罪者不杀,还应利用。”最后,周公提出了分化利用的主张,他说:“既要进行武力监视,又要施以笼络才是。”周武王听了频频点头。最后采纳了周公的建议,决定由殷纣王的儿子武庚来统治殷商的余民。
周武王命令整修了商纣宫殿,让武庚居纣宫,继续统治商民。姜太公考虑到武庚受纣王的影响,是不会脱胎换骨,立地成佛的。于是建议周武王要对武庚严加防范,在朝歌周围没邶(今汤阴邶城)庸(今卫辉市倪湾乡)卫(今浚县卫贤集)三国,周武王将自己的弟弟康叔封镇这三国,来监视武庚。周武王又封了姜太公为齐国国君。再说姜太公被封于齐国,但他仍心系西周,他觉得让武庚再来掌权,是一大隐患,一旦气候适应,他就会东山再起,卷土重来,复辟殷商王朝,时常都不要放松对武庚的警惕。果然,不出姜太公所料,当周武王罢兵西去不久,武庚竟然居纣宫(今西坛,云海一带)续殷祀。然后又带领尚臣来到鹿台,玉门(玉女观)祭祀父亲在天之灵,同时他又收拢殷商遗民之心,暗地联络东夷方国部落,磨刀霍霍,十分嚣张。消息由姜太公传到镐京(今西安市)。恰在这时,也就是周王朝建立第二年,周武王去世了,年幼的成王还管理不好国家大事。周武王之弟周公旦便代摄国家大事。对此,管叔,蔡叔,等大臣极为不满,散布流言蜚语,说周公打算谋害成王篡位,企图起兵造反。因此朝内大臣勾结起来,联合东夷中的徐、奄、薄姑、熊、盈等方国部落,发动了大规模的叛周复殷战争,声势之大,使周的西土出现了骚动和不安。为了尽快平息这场暴乱,周公和召公彻夜难眠,积极部署作战计划,最后在姜子牙的倡议下,由周公以成王之命率军东征。姜太公亲临现场辅助周公,再一次返回牧野,杀向朝歌。早有准备的武庚,亲自带殷商努奴隶主贵族疯狂反扑,负愚顽抗。但终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失掉军心的武庚,终究不能唤起将士的斗志,因而军心不齐,不战而溃,全部瓦解。武庚、管叔被处死,蔡叔被流放,霍叔遭贬斥。周公将这次叛乱平息后,以成王之命封康叔为卫君,建都朝歌。
周武王建立周朝仅仅两年就因病去世了,留下了年幼的儿子周成王继位。由于周成王才13岁,难以独自管理国家,于是由周成王的叔叔周公旦辅佐。在周公的辅佐之下,周朝实现了强盛,于是历史上就把从周成王亲政到他儿子执政的几十年的一段时期称为?成康之治?。周公在辅佐成王的时候尽心竭力,他在辅佐期主要是平定了武庚叛乱和辅佐成王7年。
武庚不服周公辅政发动叛乱,周公三年平叛。在周公辅佐成王之后,作为王室宗族的管叔等人到处说周公有野心,想取成王而代之。这种谣言也让殷商贵族武庚蠢蠢欲动,他决定趁这个机会发动叛乱,企图恢复殷商的统治。武庚联合了管叔、蔡叔还有一些殷商贵族搞起叛乱来,周朝的几个蛮夷部落也勾结武庚等人。在这种情况下,周公在朝廷里表明自己绝没有篡位之心,得到了召公的支持,然后他让太公望去征伐武庚等人的叛军。经过三年的讨伐,武庚等人的叛乱被平定,周朝恢复了和平。
周公在平定叛乱之后,辅佐成王到20岁,然后功成身退。周成王继位的时候才13岁,周公从旁指导成王如何治理国家,如何使用帝王之术。为了保持国家机器的正常运转,他制定了一套制度,将国家的各项事务通过制度的形式规定了下来。等到成王20岁的时候,周公主动把权力交给了成王,自己功成身退。
从上面我们看出,周公在辅佐周成王期间做了非常多有利于周朝统治的事情,并且懂得功成身退的道理。
大家好,我是我,说起鲁隐公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
鲁国是一个古老的诸侯国,它和周王室一样是“姬”姓,这说明鲁国和周王室一样,出自于同一血缘集团。有一件青铜器,名字叫“刚劫鼎”,这个鼎上的铭文提到了武王的弟弟、成王的叔叔周公姬旦东征奄国的事。奄国是个嬴姓国,地理位置在曲阜以东,奄国原本是商的盟国友邦。武王立周后很快去世,武王的儿子年幼的姬诵继位,就是周成王。成王成幼,周公辅政,这时封于殷旧都的殷纣之子武庚叛乱,地处东夷的奄国响应武庚。奄国最后被周公所灭,成王把奄国封给了周公,周公之子伯禽就国,这就是鲁国的第一位国君。
鲁隐公是鲁国的第十四位国君,这时已经是东周,在位的周王是周平王。鲁隐公姬姓,如果按照当时的习俗,以国为氏,可以说鲁隐公是姬姓鲁氏,名字叫息姑。鲁隐公的父亲是鲁惠公,名字叫弗皇。鲁惠公在位的时间很长,有四十六年。鲁惠公的元妃,也就是元配夫人,称作“孟子”,意思就是子姓家里的老大。宋国是殷商后裔的子姓国,“孟”就是排行老大的意思。
孟子死了,没有儿子。《左传》说鲁惠公孟子死了以后续娶了声子。“声子”也不是名字。子是姓,“声”是谥号。也有的人说声子是孟子的妹妹。《史记*鲁周公世家》说“声子”是鲁惠公的“贱妾”。如果是声子是孟子的妹妹,应该就是陪嫁的媵,媵的地位比妾要高,就不会是贱妾。声子给鲁惠公生了一个儿子,这是鲁惠公的庶长子,就是息姑,后来的鲁隐公。反正不管怎么说鲁隐公都不是鲁惠公的嫡子。本来鲁惠公没有嫡子,公子息也大约是被认定了作为将来的继承人。但是事情起了戏剧性的变化。
公子息长大了,到了适婚的年龄,于是鲁惠公又向宋国为公子息求娶宋女。这个宋女到了鲁国,鲁惠公看到宋女十分美丽,于是就把原本打算给儿子娶来的妻子自己夺而妻之。并且这个宋女还给鲁惠公生了一个儿子公子允。鲁惠公以宋女为夫人,以公子允为太子,于是公子息既失去了原定的妻子,又多了一个作为竞争对手的弟弟。不知道公子息的心情是怎么样的。
公子允生下不久,他的父亲,也就是公子息的父亲鲁惠公就去世了。公子允是名正言顺的太子,但是年龄太小了没办法当国君,是于作为庶长兄的公子息“立而奉之”,意思就是摄政以待,等他的这个弟弟太子允长大成人。所以说,鲁隐公只是摄位称公,就像当初他的先祖周公姬旦摄位称王一样,他并不是真正的鲁国国君,只是在暂时在这个位置上替自己的弟弟守着这个位置而已。从《左传》里也能看出来这一点,比如说就没有记载隐公即位,因为他只是摄政。
鲁隐公并没有像他的先祖周公姬旦一样到了成王长大就很痛快地还政,而是一直处于矛盾之中。他的内心矛盾被一个很有权力的鲁国宗室看出来了,就是公子翚,字羽父。羽父向鲁隐公提了一个建议:索性杀掉他的弟弟太子允,然后名正言顺做国君。读《左传》就会发现,为了争夺君位而在父子兄弟之间仇杀有非常多的例子。但是鲁隐公没有接受羽父的建议。问题是以后他仍处于一种犹豫不决之中,如果说要还政,就定下来时间。如果不还,那么打算怎么办?隐公觉得自己该还政,但显然不想还,于是祸患就在他的犹豫里发生了。
羽父是个讲究利益的小人,要求“太宰”的官职,他可以帮着把太子允杀了。鲁隐公拒绝了他的建议。他说“使营菟裘,吾将老焉”,已经在菟裘这个地方建造房子,然后在那里养老。菟裘在现在山东泰安一带。但是鲁隐公没有处置羽父。羽父的阴谋落了空,他自己处于危险的境地,于是反过来又去给太子允出谋划策,在太子允面前说鲁隐公不打算再还政,并打算杀了太子允。
太子允不像他的兄长隐公,他相信了羽父说的话,于是和羽父合谋。事情就发生在钟巫之祭的时候。之前的狐壤之战鲁隐公还是鲁国公子,他被俘之后被郑国囚禁在尹氏家里。隐公向尹氏家的钟巫神主前祷告,希望能逃出去。他贿赂了尹氏,和尹氏一起逃回了鲁国。于是从此以后鲁隐公年年十一月必祭钟巫神。
这一年,他生命的尽头就终止在钟巫之祭。鲁隐公祭祀之前在社圃斋戒,住在大夫寪氏家里。羽父就在寪氏家里安排了刺客。于是隐公在寪氏家被杀,太子允继位成了国君,即鲁桓公。而倒霉的寪氏被指为凶手。
隐公之死后如何被安葬,史书里没有记载。桓公当然不会按国君的礼节为自己的庶长兄隐公安葬。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580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下一篇: 成康之治(列举治世盛世的史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