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朝在最后的二百七十多年间,定都于殷,即今河南安阳,故此商朝又名殷朝。我们称这二百七十多年为商朝的后期,我们所以确知商朝已有文字记录乃因为公元一八九九年以来殷都遗址——即所谓殷墟——的发展和发掘。
殷墟出土的遗物,除了大批的铜器、陶器、骨器、石器外,最引史家注意的是无数刻有文字的龟甲和兽骨(至少有十万片以上)。这些甲骨差不多全是占卜所用的,乃王室卜人所保存的档案。原来商人要预测未来的吉凶,或探问鬼神的意旨,便拿一块龟腹甲(间有用背甲的)或牛肩胛骨(间有用肋骨的),在一面加以钻凿,却不令穿透,然后在钻凿处灼火,另一面便现出裂纹,这叫做“兆”。
卜人看兆而断定鬼神或一种神妙的势力对于所问的反应。所问的事情,有时连日后的“应验”,就刻在兆的旁边,这可称为卜辞。卜辞的内容以关于祖先的祭祀的为最多,如卜祭祀的日期、用牲的种类、用牲的数目等;在关于气象的,如卜雨、晴、风、雪等;有关于岁收的丰歉的;有关于征伐、渔猎和出行涉川之利否的;有关于疾病、胎孕和梦征的;有所谓卜旬和卜夕的,即于一旬之末卜下一旬有无灾害,和于日间卜是夕有无灾害的。还有别的事项这里不能尽举。
卜辞以外,甲骨文书中也有少数短短的记事,例如记颁发矛若干,某人取贝若干,某日某人入觐之类;又有田猎获兽的记录,刻在兽头骨上的。甲骨文书全是商朝后期的遗物。根据甲骨文书、甲骨文字的分析、其他商朝的遗物遗迹和后人关于商朝的记载,我们可作一商朝的文化的速写如下。
商人是以农业为主要的生产方法。农作物有黍、稷、稻、麦、蚕桑。卜辞中“卜黍年”、“贞(卜问)我受黍年”、“贞其登黍”的记录很多,而此等处的黍字从未见有用别的植物名来替代的,可知黍为商人主要的农作物。帛、巾、幕等字和若干从糸的字的存在,证明丝织工艺的发达。有酒,以黍酿造。
商人已有铸造青铜(铜锡合金)器的工艺,铸造工场的遗物曾在殷墟找得,有可容铜液十二三公斤和陶制炼锅,有铜制的型范,有铜矿石,有炼渣。商人的兵器及工具大部分已用铜制,但也有一部分仍用石或骨角制。殷墟遗物中有铜制的戈头、矛头、瞿、箭镞、锛、小刀、针;石制的矛头、枪头、箭镞、刀、斧、粟凿;牛角或鹿角制的矛头、箭镞和骨锥。骨角制的兵器也许是仅作明器用的。
商人铸铜技术之最高的造就,乃在王宫和宗庙里所陈列的供饮食和盛载用的种种器皿,如尊、卣(盛酒用)、爵(酌酒用)、觚(饮器)、罍、(食器)、方彝、巨鼎(盛食物用)等等,都是具有很缛丽的花纹的。兹根据他人参观(民二十六年夏教育部第二次全国美术展会所陈列者)的报告,略记二器,以见一斑。一为提梁卣:器分三层,上层为一盖,以练系于梁间,下层为卣的本体,中层搁上是一盖,取下来却是一觚,提梁的两端,各有一生动的兔形的兽头,全器周围是细致的花纹。一为盂形的器:当中有一柱,柱顶成莲花形,其旁四龙拱绕,两龙锐角,两龙钝角,四龙相连,可以环柱为轴而旋转,孟身和柱周围也是细致的花纹。此外殷墟铜器之可注意的有盘、壶、铲、勺、漏勺、筷子等,还有战士戴的盔。
殷墟的陶器包括种类繁多的饮器、食器、盛器和烹饪器,其质地有灰色、红色的粗陶,黑色、白色的细陶和一种经高度烧加釉的陶;其纹饰多数是刻划的。细陶的纹饰极复杂,其母题有动物形,几何图案和图案化的动物形。
商人牙、骨、玉、石雕刻工艺在殷墟的遗迹也很丰富,举其特别可注意的:有镶嵌绿松石的象牙鸱尊;有一种雕纹的(也有绘纹的)骨制玩器,仿佛后世“如意”一类的东西,长形略曲,其花纹为龙、凤或蝉形,偶或嵌着绿松石;有各种式的佩玉,或作圆圈,或作半圆,或作长筒,或双龙相对成一圆形,或两鱼相对成一半圆,或状人物、人面、兽头、虎、兔、象、鸮、燕、鸽、鱼、蛙、蝉、长尾鸟、蝙蝠等;又有巨大的大理石的立体雕刻品,状人物、虎、龟、鸮、蟾、双兽等,以供陈设之用的。
从状人物的雕刻品和其他遗物,我们知道商人是席地而坐的;知道当时一部分人的服装是交领、右衽、短衣、短裙、束带、其鞋翘尖;知道当时女人脸上涂朱;头饰极复杂,左右两鬓或额间的头巾上缀骊绿松石砌成的圆形物;准确性中间束一骨圈;发上戴雕纹嵌绿松石的象牙梳;又簪骨制或玉制的笄,小的一两枝,多的几十枝;笄头雕各式各样的(现已发现四五十种)兽头和花纹;她的头饰比头还高。
关於商人的居室,我们也有一些推想的根据。有殷墟曾发现版筑的遗迹,那是房屋的基址。有一处基址作长方形,四围有许多大石卵,其相互间的距离,大略相等。这些石卵大约就是柱础,原来上面是安柱的。有一基址长三十公尺,宽九公尺,石柱础之外,并有铜柱础十个。殷墟绝无砖瓦,房顶想必是用茅草编成的。古人所谓“茅茨土阶”,大约就是商朝宫殿的写照。又发现一座纯黄土筑成的大台基,面向正南,与罗盘所指的完全相合。又从墓中的遗迹推之,可知原来墙壁的内面是嵌镶着许多纹饰和涂着红色的。
商人的交通用具,有牛、马、牛马或象驾的车。除普通的车外,又有兵车,其形式大略是舆作半圆形,由后升降,一辕驾四马,两服两骖,与后来周朝的兵车无多差异;这是从殷墟发现的铜质车饰推知的。据卜辞的记载,商人出征有时远行至三四十日。
商朝文化的发展可谓是到了鼎盛时期,而商朝的青铜器也成为了考证商朝商业发展的重要文物,也算是给后代留下了宝贵的财富。
1、商朝的形成与疆域。
商人的始祖契(音谢)的母亲是简狄,据说她是见玄鸟堕其卵,吞食而生契。契只知其母不知其父。但他又是一个族群的始祖,这说明他正处于从母系向父系时代的过渡期。契与夏禹、周弃大约是同时代的人。曾被帝舜封于商,赐姓子氏。契的子孙便以商为氏族名号。
商族在夏代为诸侯,契的六世孙冥就做过夏的治水官。在成汤建国前,商族为寻求生存空间,自契至汤八迁。到契的八世孙上甲时,战败有易人,商族得到了发展。至契的十四世孙成汤时,商族力量强大,最终打败夏桀,灭夏。汤乃践天子位。
商朝从商汤建国到帝辛(纣)亡国,历十七世三十一王。共496年。时间约在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其疆域以今河南全省、河北南部、山东西部、陕西东部为中心。商代的历史可分为早、中、晚三个时期,早期从成汤到雍己历十四王,国都在西亳(音勃),即今河南偃师县尸乡沟的商城遗址。中期从仲丁到小辛,历十王。此时由于王族内部争夺王位,国力削弱,致使多次迁都,到南庚时迁于奄(音眼),即今山东曲阜。晚期从盘庚到帝辛,经十一王。迁都于殷,即今河南安阳西小屯村。据粗略估计,商朝初期人口大约为400-450万人,至商朝晚期增至780万人左右。
2、商朝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
从社会分层看,主要分为王族与贵族、平民宗族与奴隶家族。其中王族与贵族都居住在城市及统治中心区。平民则分布居住在城区内或四周。有手工业家族,商人家族,更多的是农民家族。中国古代奴隶与古希腊、罗马奴隶制不同,他们主要不是生产奴隶,而是家内奴隶。从居住空间看,商王族居住在统治中心区,只是派亲信到各地巡视监督。各地诸侯方伯也都居住在自己的领地内,通常是些相对小些的城,管理着自己的族众。而真正的农民则居住在田野村落中。当时的手工业者大都居住在王畿或其他小城内。中国商业不发达,手工业者始终都主要为统治者服务。他们的手艺都是世代相传,父职子继。王族到平民乃至奴仆,都是以家族为基本生存单位,而且是世代传承,很少流动,社会阶层极其稳定。
商朝,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 ,也是在中国头一个有同一时期书面记录的朝代。
商国君主商汤,在鸣条战役中率领军队消灭夏朝,并以“商”的名义在毫建立了商朝。
商朝也被后人称为“殷”或“殷商”!据说商朝一共经历了17世,共有31任王,持续了由500多年的历史。
商朝最后一任皇帝也就是我们熟知的纣王在让周王击败后自杀。
殷墟的发现证实了中国商朝的存在 。
商朝是奴隶制的鼎盛时期,奴隶主的贵族属于统治者,形成了很大的官僚机构和军队。
甲骨文与金文的记载是中国最早发现的系统书写符号。
商朝时期,长江流域也出现了非中原的文明。
商对群众谦恭、关怀,在争取人民、巩固统治、积累消灭夏人的武装方面发挥了非常重发的作用 。
他的行为不仅赢得了自己人民的支持,也使夏朝人民和其他国家非常向往。
因此, 之后就有了之后民心所向的局面 !
商朝的建立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使古代文明的进步向更好的方向发展。
商吸取了夏朝灭亡的教训,对百姓的疾苦非常的重视,所以是民心所向。
商朝的政权也是非常稳固的!商代农业和手工业发展非常的快速。
随着各种经济作物的出现,使经济发展变得更加快速, 民营经济私有制度进一步完善。
商朝的衣服,无论地位如何,男人和女人都是由上下两部分组成的。
衣服穿在身上,下面穿的裳。
后人称的衣服就是由此而来。
裤腰和袖子的设计基本都是紧窄的,长度在膝盖处,易于移动。
商 朝时期形成了中国古代服饰在服饰下的特点和合适的裙装 。
“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诗经·商颂·玄鸟》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数千年的风云变幻之间兴盛、毁灭了许多王朝。作为最初的几个王朝,夏、商、周一直合称“上古三代”,成为中华文明黎明时代的代名词。
在三代之中,作为一个出现在公元前17世纪的远古国家,商王朝一直具有着浓厚的神秘色彩。
传说商人始祖名为“契”,是三皇五帝之一“帝喾”之子,舜时代建立商国,至契的六世孙王亥时商国通过发展以物易物的商业贸易而逐步繁荣起来,成为较强的国家。因为商国人善于经商,所以后世中国人直至今日仍将生意人称为“商人”,可见在当时商国贸易发展影响之深远。
积累了国家实力之后,商国终于在成汤作首领时一举击败强大的夏王朝,逼死夏朝最后一代君主“桀”,成为黄河流域的文明领袖,缔造了兴盛一时的王朝。商汤灭夏的事件被后世一些学者称为“革命”,其实此时的“革命”可能为“变革天命”之意。
商朝建立以后,由于自然灾害等原因而不得不多次迁都。到“盘庚”在位时代都城迁到了“殷”并就此稳定下来,后世商朝因此也被称为“殷”或“殷商”。
盘庚迁都后数十年,商王“武丁”励精图治,在内政及对外军事行动上都实现了巨大突破,商王朝的各个方面实力都达到了鼎盛时期,这一阶段也被称为“武丁中兴”。
武丁中兴之后的商王朝并未能够延续强盛的国势,在原本臣服于商的周国逐步强大起来之后商王朝实力却逐步衰弱。最终,末代商王“纣王”的大军在牧野之战中被周武王姬发击败,商王朝至此灭亡。
“纣王”实际应被称作“帝辛”,根据记载来看其实是为具备一定能力的君主。然而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商王朝的衰落已经是一个长期过程,此消彼长之下周灭商几乎已成定局,而帝辛也不得不接受“纣王”这个恶名。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5711.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商朝法制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下一篇: 商朝的都城都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