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竹书纪年》《汲冢琐语》记载的尧舜禅让

华里士 2023-07-18 18:15:33

据《竹书纪年》《汲冢琐语》记载的尧舜禅让:相传舜逼尧禅位于他并假意“谦让”博得好名声。上位后舜囚禁了尧并阻止丹朱见父亲,尧死后他才得以奔丧。舜“谦让”有德,大臣们全跑到南河朝觐舜而不朝觐尧子丹朱。于是舜便顺应民心登上帝位,此乃尧舜禅让也。(荀子、韩非子等皆有此说法)

荀子在《正论》中说:“夫曰尧舜禅让,是虚言也,是浅者之传,是陋者之说也。”《竹书纪年》认为:“尧德衰,为舜所囚。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父子不得相见也。”

尧-五帝之一

尧,我国古代帝王,五帝之一。名叫放勋,尧是他的谥号,《谥法》上说:翼善传圣曰尧。尧生于丹陵,养在母亲家伊侯之国,后来迁于祁地,所以称尧为伊祁氏,尧以祁为姓。
尧父乃帝喾,名_极,号高辛氏。帝喾在位七十年崩,传位给儿子挚。尧十三岁辅佐挚,封于陶地,十五岁改封于唐地,所以尧号曰陶唐氏。十八岁,尧代挚为天子,都于蒲阪。《通典》记载:尧旧都在蒲,《水经注》记载:雷首,俗亦谓之尧山,山上有故城,又曰尧城,《阚_十三州记》记载:蒲阪,尧都。盖尧帝亦都此,后迁平阳。《史记》说:尧帝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云。接近他如太阳一般,远望他如云霞一样灿烂。富有而不骄横,高贵而不傲慢。黄色的帽子,黑色的衣服,红色的车驾以白马。能明驯德,以亲九族。他命羲氏、和氏测定推求历法,制定四时成岁,为百姓颁授农耕时令。测定出了春分、夏至、秋分、冬至。
尧在位,天下洪水汤汤,用鲧治水,九年无功而返,又启用禹,使洪水得以治理。尧设置谏言之鼓,让天下百姓尽其言;立诽谤之木,让天下百姓攻击他的过错。他治天下五十年,问天下治与不治?百姓爱戴自己与否?左右不知,朝野不知。他于是微服访于民间,有一位老人含着食,鼓着腹,敲着土地唱道: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这首古诗称作《击壤歌》。
尧帝开创了帝王禅让之先河,在位七十年,认为儿子丹朱不成器,决定从民间选用贤良之才。尧问四方诸侯首领:谁能担负起天子的重任?四方诸侯首领说:有个单身汉,在民间。叫虞舜。于是,尧微服私访,来到历山一带,听说舜在田间耕地,便到了田间。看见一个青年,身材魁伟、体阔神敏,聚精会神地耕地,犁前驾着一头黑牛、一头黄牛。奇怪的是,这个青年从不用鞭打牛,而是在犁辕上挂一个簸箕,隔一会儿,敲一下簸箕,吆喝一声。尧等舜犁到地头,便问:耕夫都用鞭打牛,你为何只敲簸箕不打牛?舜见有老人问,拱手以揖答道:牛为人耕田出力流汗很辛苦,再用鞭打,于心何忍!我打簸箕,黑牛以为我打黄牛,黄牛以为我打黑牛,就都卖力拉犁了。尧一听,觉得这个青年有智慧,又有善心,对牛尚如此,对百姓就更有爱心。尧与舜在田间扯起话题,谈了一些治理天下的问题,舜的谈论明事理,晓大义,非一般凡人之见。尧又走访了方圆百里,都夸舜是一个贤良之才。尧便决定试一试舜。尧把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让两个女儿观其德;把九个男儿安排在舜周围,让九个男儿观其行。把舜放进深山之中,虎豹毒蛇都被他驯服。舜头脑清醒,方向明确,深山之中不迷失,很快就走了出来。尧先让舜在朝中作虞官,试舜三年后,让舜在尧的文庙拜了尧的先祖,尧便让舜代其行天子之政。
尧立七十年得舜,二十年后尧老,舜代替尧执政,尧让位二十八年后死去。
尧,伊祁姓,陶唐氏,名放勋,起初被封于陶,后迁徙到唐,所以又称唐尧,中国传说历史中的人物,是五帝之一。传说出生于三阿之南。道教中为天官大帝,三官大帝之一,诞日为上元节。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帝喾有两个儿子──挚和放勋;帝喾死后,以其年龄最大的儿子挚继承帝位,为帝挚。尧好学而能干,十三岁时就受命辅佐帝挚。帝挚才干平庸,未能妥善管理国家。而尧仁慈爱民,明于察人,治理有方,盛德闻名天下。于是各部族首领纷纷背离帝挚,而归附于尧。帝挚也自觉不如尧之圣明,终于在继位九年以后,将帝位禅让于尧。
相传尧继帝位时二十一岁,以唐县为都城,以火德为帝,人称赤帝。他性格仁慈,十分聪明,年轻有为,当上天下共主,也不因而骄横傲慢。他勤于政事,未敢休息。礼仪简单,生活俭朴,绝不浪费百姓的一分一毫。例如他只吃用陶簋盛的粗饭淡汤,只求能饱。
尧为了管治天下,制定法度,禁止欺诈。他设置谏鼓,让普通人都能对国事发表意见。他树立谤木,鼓励百姓批评自己的过失。他说:如果有一个人挨饿,就是我饿了他;如果有一个人受冻,就是我冻了他;如果有一个人获罪,就是我害了他。尧无微不至地关心百姓,轻徭薄赋,因此百姓都十分拥戴他。他又大力提倡道德与和顺,使天下百姓能融洽相处,使天下万国和谐一致。
帝尧任命羲和掌管天文,制定历法,授民农时。分派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分住四方,负责观察日月星辰万物生灵,以通报气候变化,使百姓能及时下种和收获。
发生洪水帝尧年老以后,到处都出现洪水泛滥,影响百姓生活,于是问四岳谁可以治好洪水。四岳说:鲧可以。帝尧说:鲧违背教命,败坏宗族,不行。四岳说:看法不同啊!让他试试,不成功再说。帝尧听从了四岳的意见,让鲧治水,鲧花了九年时间,还没有成功。
禅让帝尧与四岳讨论继承人问题。帝尧说:四岳,我在位已经七十年了,您几位中间有谁能承天命、继帝位呢?四岳齐声回答:我等鄙陋无德,不能辱没神圣的帝位。帝尧说:那么,把近亲贵戚和隐匿民间的大德大才的人都推荐上来吧!大家一致推举道:有个民间的鳏夫,叫虞舜。帝尧说:噢,我听说过。这个人究竟怎样?四岳说:他是一个瞎子的儿子。父亲固执,母亲放肆,弟弟傲慢,他却能以孝道使得家庭和睦,不至于出乱子。帝尧说:那就让他试试吧!于是帝尧将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来观察他的德性。舜让二妃回妫_家中,去侍奉公婆,尽行妇道。帝尧很满意,又让九个儿子跟随舜,来观察他处理社会事务的能力。帝尧派舜负责协调民间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这五种人伦关系,取得成绩,连帝尧的九个儿子也受到教育,变得更加淳厚谨敬。帝尧又派舜轮流到几个官府任职。舜都尽职尽责,制定制度,使各官府的行政走上了正规。帝尧又派舜接待四方朝见的部族酋长和使者,舜态度严谨和睦,处事得当,使者都很敬仰中朝。帝尧派舜到山林川泽中去,在暴风雷雨交加中,舜都没有迷路。尧觉得,权力传给舜,天下人会受益,却不利于丹朱;如果将权力传给丹朱,就会使丹朱得益,而不利于天下人。他想:我总不能让天下人受害而只对一个人有好处!于是他召见舜,说:你谋划事情详尽周到,言论意见都获得了实效,试用三年了,你就登上帝位吧!舜假意推辞道:我的德行不够,总觉得还不能稳妥地担当大任。最后舜接受了尧的禅让,登上共主之位。
也有部分古籍记载,帝尧受舜的挑唆,认为自己的儿子丹朱不行,不能将天下交给他。舜让人在尧的面前举荐自己,让尧觉得舜很圣明,终于尧决定将权力交给舜。
另外,尧曾计划把天下让给许由,许由没有接受,尧又要把天下让给子州支父,子州支父也没有接受。
尧让位后,继续关注国事,经常巡视天下,做了许多利国利民的事。禅位二十八年以后,尧以一百一十八岁的高龄逝世,安葬于济阴城阳。百姓们听到尧逝世的消息,无不悲痛万分,如丧父母。在此后的三年中,人们自动停止了各种娱乐活动,以表达对尧的哀思。三年丧期结束,舜提出让位给丹朱,自己避居于南河以南的荒野。人们都不服丹朱的号令,还是向舜朝觐,百姓照样讴歌舜的盛德。舜说:这是天意啊!于是重新回到国都,再一次共主之位。
后妃女皇,出自散宜氏,根据《世本》她是丹朱的母亲。《世本》:尧娶散宜氏之子,谓之女皇。宋忠:女皇是生丹朱。《帝系》《汉书》同。
女莹,根据《帝王世纪》她是丹朱的母亲。《帝王世纪》:女莹生丹朱。《汉书》亦云女莹。
子女娥皇,尧的女儿,嫁给舜。
女英,尧的女儿,嫁给舜。
丹朱,从小极受尧的宠爱,但其个性刚烈,欠政治智慧,被尧视为不肖之子。
还有九个儿子,名字不详。
其他传说《竹书纪年》中记载,舜将尧放逐到平阳囚禁,先立丹朱为帝,后夺取帝位。
关于舜胁迫尧父子让位,在古代并非只有竹书纪年孤证,战国时期的荀子、韩非子亦先后有类似说法。《荀子正论》:夫曰尧舜禅让,是虚言也,是浅者之传,是陋者之说也。而《韩非子说疑》: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人者,人臣弑其君者也。;而成书时代约略同期的《山海经海内西经》更称呼丹朱为帝,间接否定了尧直接禅位予舜的观点。因此后来的《汲冢琐语》依据《竹书纪年》,而对此提出了疑问:舜放尧于阳,而书云某地有城,以囚尧为号识者,凭斯异说,颇以禅受为疑。,从现实面来说,即使尧认为丹朱不肖而有让国的个人想法,但仍须面对整个家族利益集团的反对,因为在空间资源有限的情况下,这个举动会涉及到急遽的权利与资源重分配,必然产生新旧团体间的纷争。也因此即使是舜受禅观点,亦有三苗不服,舜于是发动战争解决的记载。无论如何,在西汉后独尊儒术、采纳单一史观的发展下,有关舜逼尧的说法逐渐隐没,而不为人所重视。
据传说,尧因命羿杀十日,夏人联合有仍氏、有虞氏复仇,灭戈,灭过,杀浇,尧王城成为一片废墟。
道教认为天官大帝为尧,与地官大帝、水官大帝,合称三官大帝。

尧舜禹的禅让与后来的世袭制

禅让有两种;一种是把权让给异姓,称为?“外禅?”;一种则是让给自己的同姓血亲,称为?“内禅?”,尧、舜、禹之间的禅让是前一种。禅让制的精髓是什么?就是尧说的一句话:?“终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意思是?“要把位子传给贤德之人,不能因为照顾亲戚而干损天下人之利来利一人的事情。?”尧践行了自己说出的话。

尧帝年老的时候,他多次召集?“班子成员?”讨论接班人的问题。会上,他说:?“大家都说说,谁可以接替我??”大臣放齐说:?“您的长子丹朱开明,我看能行。?”尧说:?“丹朱愚顽好斗,不行。?”大臣讙兜说:?“水官共工能够广泛动员群众,我看行。?”尧说:?“这个人花言巧语,欺上瞒下,不行。?”想来想去,有人想到了虞舜。当时他还没有结婚,虽在民间,但是道德很好,名声在外。尧说:?“嗯,把他的情况介绍一下。

有人对虞舜的情况简要地作了介绍。他说,虞舜这个人挺靠谱。他是黄帝的后人,只是家道衰落,到舜的父亲瞽叟,已经是平民。瞽叟是盲人,舜母早死,瞽叟娶后妻生了象。瞽叟喜欢后妻和象,想杀掉舜。他让舜去补房顶。舜到了房顶,瞽叟就放火烧房子。舜急中生智,用两顶斗笠当降落伞跳下房顶,躲过一劫。瞽叟见事不成,又让舜去挖井,瞽叟和象用大石头填砸,幸好舜在井里挖了暗道,顺利逃走。瞽叟和象以为舜已死,便瓜分舜的家产。当舜完好无损地回家,象和瞽叟很惊愕,以为有神助。象假意说:?”你怎么才回来?我和爸爸都非常想念你。?“舜丝毫不生气,依然孝顺父母,爱护弟弟。舜还耕田,从不和邻居争田埂的界限;舜捕鱼,周围渔民对他很友好;舜做瓦器,从不偷工减料。

尧说:?”既然他品德高尚,那我就试试他吧!?“于是,尧把自己的两个女儿嫁给了舜,以观察他能不能处理好家庭关系。舜教育媳妇们遵守妇道。尧让舜参与管理官吏,舜也干得很出色。尧又派舜去巡查山川,舜对国家地理环境非常熟悉,巡查工作圆满完成。尧对舜的表现相当满意,就把国家大事都交给舜处理。自己回家养老去了。

舜贤明勤劳,尧居家养老二十八年间,他把国家治理得井井有条;但是尧帝的儿子丹朱也想继承父亲位子,并且他在大臣中有很多亲信。尧临死前要定舜为继承人。丹朱不断阻挠,拥护丹朱的大臣也不断劝谏。尧说:?”把帝位授予舜,则天下得其利而丹朱不快;授予丹朱,则天下人不快而丹朱得其利。我不能以天下之不快而利一。?“尧德行高洁,胸怀博大,为了让人们能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没有把天子的位置传给自己的儿子,而是传给了德才兼备的舜。由于大禹治水有功,舜又把王位传给了禹。这就是我国古代历史上著名的?”禅让?“制,但后来为什么被世袭制所取代了呢?

大禹在治水中的丰功伟绩,大大提高了他在部落联盟首领中的威信和权力。于是,原始的民主气氛渐渐淡了下来了。

有一次,禹到东方视察,并且在会稽山(在今浙江绍兴一带)召集许多部落的首领。去朝见禹的人手里都拿着玉帛,仪式十分隆重。有一个叫做防风氏的部落首领到会最晚。禹认为他怠慢了,下令把防风氏杀了。各部落的首领们见大禹把防风氏杀了,竟然面面相觑,都不敢多说什么。

经过这次事件后,大禹事实上已经从部落联盟首领变成名副其实的国王了。禹年老后,按照传统的?”禅让?“制,指定伯益作为他的继承人。但此时,大禹的儿子启已经拥有相当大的实力,并在各部落联盟之间积极活动,企图代替伯益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

大禹死后,伯益继承了部落联盟首领的位置。后来启率领部下攻击伯益,并杀掉了他,当上了部落联盟首领。由于启本人德才兼备,所以各部落首领们也都拥戴他。这样一来,原始部落任人惟贤的?”禅让?“制正式被废除,开创中国近四千年世袭的先河。

一直以来各个部族集团之间对权力的争夺不曾停止。舜是东夷部落的领袖。而大禹则是华夏集团的领袖。二者之间的争权夺利是部族集团之间的争斗。在大禹死后,掌握政权的华夏集团为了不至于让权力落到东夷部落手中,将当选的东夷部落领袖伯益杀死,由禹子启继位。从而建立夏朝。以世袭制取代了禅让制。但是,在夏朝初期,启死后,仍然发生了由东夷集团的领袖后羿和寒促争夺权力的争斗。

部分学者对禅让存疑

《韩非子·说疑》记载战国末的韩非的言论道:?”舜逼尧,禹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者也。?“不仅否认了?”禅让?“之事,还说舜和禹继承帝位,是?”臣弑君?“的结果。另有唐代的刘知几在所著的《史通》中引《汲冢琐语》说:?”舜放尧于平阳?“,还说舜是给禹赶到苍梧而死的。后来还有司马贞引《竹书纪年》在其著作《史记正义》中说:?”尧德衰,为舜所囚。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父子不得相见也。?“

由于远古时代生产力极为落后,人类必须依靠集体的力量,共同劳动、平均分配食物才能生活下去,因此,人们需要选举出贤能、公正的人当首领,以带领大家抵御外来的侵袭,进行生产劳动和平均分配食物。

在实行?”禅让?“制度之前,即在?”三皇时代?“(公元前2607年-公元前2338年),实行的是?”父死子继、兄终弟及?“的?”血统继位制?“,形式上,禅让是在位君主自愿进行的,是为了让更贤能的人统治部落以求得发展。帝舜禅让大禹,还传给大禹十六字心法,谓之?”圣人心传?“,即?”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这是尧、舜、禹相传的个人道德修养和治理国家的原则。

?”人心惟危?“是指人心具有很多不确定性,人心是危险的,所以,一定要谨慎的把握住心性。?”道心惟微?“,?”道心?“乃天地自然之心,也就是先天的本性。人心战胜道心,就堕落而为小人;道心战胜人心,就上达而成君子,?”惟精惟一?“是说集中精神领悟道心守道心。?”允执厥中?“,?”允执”就是平心静气、静观执守。这十六个字也表明了原始部落时期帝王敬畏天地,安邦治国的心法。

第一个把禅让落到实处的君王禅让后,为何后世都被吓住了?

禅让在古代一直是一种备受推崇的政治榜样。后世的君王,如果某个君王做了禅让的事情,那么这个君王肯定会得到极大的颂扬。

不过,也有相反,当历史上有个君王做了禅让的事情以后,后世再也没有君王敢于轻易禅让了。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古代的禅让制)

先来说说,为什么禅让在古代是一种值得称道的政治榜样。

因为古代的皇权制,本质上是一种专权制,或者说集权制。这种集权制,就是把权力集中在皇帝一个人身上。

集中在一个人身上,这对于皇帝来说,自然是欢天喜地的一件事。但是这也就意味皇帝会霸占大臣的权力,同时皇帝也会霸占接班人的权力。就算是皇帝已经很年迈了,他也不愿意把权力交出来,这也就是霸占接班人的权力了。而当他在年老的时候,一边霸占着其他人的权力,一边他自己又花天酒地不理朝政,所以政务就做得非常糟糕。

对于朝中的大臣,以及后世的继任者来说,当然就要极力推崇禅让制了。

古人最推崇的禅让制,也就是“尧舜禅让”。尧年迈的时候,把帝位禅让给了舜;舜年迈的时候,又把帝位禅让给了禹。这样的方式受到后世极大的赞扬,后世把“尧舜禅让”作为一种伟大的政治榜样。如果某个皇帝禅让了,会受到肯定,就说这是“尧舜盛世”的再现。就算某个皇帝并没有禅让,如果他在位的时候干得好,也会有人认为这是“尧舜盛世”。

不过,后来有人认为,所谓的“尧舜禅让”,在历史上是没有发生过的,这不过是儒者和史学家们的一种人为编造。毕竟几千年前的事情,谁也不知道,也没办法去考证。所以儒者和史学家为了自己的利益,为了从君王那里分得更大的权力,就编造了这件事。


(尧)

有人甚至拿早于《史记》出现的《竹书纪年》进行验证,因为《竹书纪年》中,所讲的并不是“尧舜禅让”,而是“尧舜相杀”。也就是说,尧年老的时候,被舜武力驱逐;舜年迈的时候,又被禹武力驱逐。所以说,“尧舜禅让”其实是假的。

有人又说,并不能用《竹书纪年》来否定《史记》,就算《竹书纪年》比《史记》早,但也没有早多少。他们离尧舜时代,也都有几千年的历史。因此,两者可能都是一种想象,按照自己的理解,对先人生活的一种想象,并不能当真。

不过,在战国时代,确实有人按照禅让的方法,做了一次。但是他做的效果却非常差。他做了这一次以后,后人就再也不敢做了。即便要做,也非常谨慎了。这个人就是燕王哙。

燕王哙为什么会把君王的位置让给宰相子之?可以说,他完全是受了忽悠。

苏秦的弟弟苏代作为齐国的使者到燕国来出使。燕王哙为了表达他是一个厉害的君王,就问苏代,齐王如何?苏代就说,齐王不怎么样,因为他不信任他的部下,这样的君王是没办法做大的。

这样以后,燕王哙为了表明自己做得比齐王更好,于是就非常相信宰相之子。但是燕王哙不知道的,这其实是子之和苏代演的双簧,他用大量的金银贿赂苏代,因此苏代才这么说。

接着,这样的戏继续上演。有个叫鹿毛寿的大臣又对燕王哙说,你应该把国君之位禅让给子之。禅让给他,他肯定不会要。因为当年尧禅让给许由,许由就没有要。这样一来,别人就会觉得你有高尚的道德,在诸侯中影响就非常大。

(燕王哙)

燕王哙听到了这样的忽悠,觉得有道理,于是就把国君之位禅让给子之。谁知道子之竟然就接受了。

燕王哙心里有些不太舒服。但是既然让出去了,也就算了。反正之子对他巴结得不得了,大家也对他一通吹捧,他心里也很高兴。

后来,有人说,你把国君之位给了子之,但是,这没用啊,因为子之不能发挥作用。他不能发挥作用,因此就不能做出成就,做不出成就,你禅让的美名也传不出去。就像禹准备禅让给伯益,可是却把权力给了自己的儿子启。您不能这样做啊。

燕王哙竟然觉得也有道理。可能觉得一不做二不休,要做就做到底吧,所以就把朝中俸禄三百石以上官吏的印信都收起来,交给子之。这些人绝大多数是太子的人,现在就换成子之的人了。

经过了这一通忽悠,子之不但获得了国君之位,也把太子的权力夺过来了。

而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引发了太子严重不满,与燕王哙和之子发生矛盾。最终齐国介入,杀掉燕王哙。再接着太子在赵国的护送下,回国夺位。这个太子就是燕昭王。

正因为发生了这件事,所以后世的君王在禅让的时候,没有十足的把握,是不会这样做的。比如宋高宗和乾隆也做过禅让的事情。而他们完全是在确保权力不丢的情况下才禅让的,禅让只剩下一种形式。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560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