伐三苗之战 – 在尧、舜、禹统治时代,华夏部落联盟与苗蛮部落联盟为了争夺中原地区而发生的战争。战争持续数十年,与战争相伴的是文化的碰撞。战争后,华夏部落联盟在中原取得优势,华夏部落联盟与苗蛮部落联盟在血统、文化上进一步融合。伐三苗之战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在我国,古文献中记述的五帝时代是是军事民主制时期。五帝,即黄帝、颛顼、帝喾、尧、舜五人。这时,我国从松花江流域到珠江流域,到处分布着许多大大小小的部落。仅农业发展较早的黄河流域,就有“万国”之多。当然,所谓国,实际上是部落;所谓万国,不过是形容其数量众多。在古文献中,有大量关于这一时期战争的记载。除了人所共知的黄帝战炎帝及黄帝战蚩尤外,《山海经?大荒西经》还记有颛顼与孟翼之战。《淮南子?天文训》记有颛顼与共工之战。《史记?楚世家》记有帝喾与共工之战。《孙膑兵法?见戚王》记有尧伐七个不服从部落的作战。《荀子?议兵》和《战国策?秦策》记有尧伐洖兜之战。《吕氏春秋?召类》记有尧与南蛮之战。《庄子?人世间》记有尧攻从、枝等部落之战。《鹖冠子?世兵》记有尧伐有唐之战。《荀子?议兵》记有舜伐有苗之战。《尚书?大禹漠》记有禹攻三苗之战。《庄子?人世间》记有禹攻有扈氏之战等。总之,当时的社会,部落之间的战争是相当频繁的。
华夏族是在三大部族集团的长期交流和战争中融合、同化而最终形成的。其中炎帝部落的势力曾经发展到陕西关中,黄帝部落也发展到靠近河北南部的地方。后来东夷的帝俊部族和炎帝部族走向衰落,但炎黄部落联盟得到极大发展,为了改变这样的局面,东夷的蚩尤决定逐鹿中原,但被黄帝在逐鹿之战中彻底打败,从此建立了包括华夏和东夷两大集团在内的庞大部落联盟,从此东西两大部族集团融合速度加快。至尧、舜、禹时期,中原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渐趋一致。从这一过程来看,华夏族的血统不但混合了以三大部族集团为主的血统,而且也融合了其他部族的文化,形成独特的华夏族历史文化。
1.阪泉之战
简介:阪泉之战是炎帝和黄帝部落在阪泉发生的三次战争。
性质:阪泉之战是黄河中游的华夏集团内部争夺领导权的战争。
影响:战争以黄帝“三战而得其志”而告终,黄帝成为部落联盟首领,黄帝部落兼并炎帝部落,炎黄部落的融合是华夏族的主体和前身。
来源:阪泉之战曾见载于春秋时期的史籍中。后来司马迁,收集民间传说并进行实地考察,参证文献记载写成《史记·五帝本纪》,复原了阪泉之战的历史过程。
2. 涿鹿之战
简介:华夏的炎黄和东夷的蚩尤在涿鹿发生的一场大战。
性质:两个集团(炎黄集团,东夷集团)争夺中原的战争。
影响:黄帝领导的炎黄集团战胜蚩尤领导的东夷集团,炎黄集团得以占领肥沃的中原之地,为从游牧变成农耕奠定了基础,生产力获得了大发展,不断的壮大,兼并周围的部落最终形成华夏族。
来源:关于涿鹿之战的记载较阪泉之战丰富得多,其中时代最早的是《逸周书·尝麦》,后多以《史记·五帝本纪》为主。
3.甘之战和钧台之享
简介:夏禹去世后,儿子夏启赶跑了夏禹的继承人伯益,成为新的部落联盟首领,这种行为引起了有扈氏的不满,于是夏启讨伐不服他的有扈氏,在甘这个地方发生的战争。夏启打败有扈氏后在钧台举办会盟,确定了天下共主的身份(其实在禹的时代就开始布局,通过讨伐三苗,不断扩大自己的权利,有了一支强大的私军,并且在涂山会盟时,禹分九州,任土作贡,通过根据土地情况将天下分为九州,不同的州上贡的赋税不一样,以此加强对部落的控制和获取更多的财富。夏禹给夏启留下了很多财富和支持者,为夏启的夺权奠定了基础)。钧台之享后,废除传统的部落禅让制,开始了家天下时代。
性质:甘之战和钧台之享是一场家天下和公天下的争夺之战。
影响:夏启在甘之战打败有扈氏,家天下代替了公天下,在天下共主的继承制上世袭制代替原始的部落制选举制。
来源:甘之战的主要文字记载来源《尚书·甘誓》,也是中国古代史上最早有记载的战役,后多以《史记·五帝本纪》为主。
原始时期战争年表
(约前30世纪—前22世纪)
约公元前30世纪 神农氏攻斧燧氏之战
约公元26世纪 黄帝征服中原各族之战
约公元前26世纪 阪泉之战
约公元前26世纪 涿鹿之战
约公元前25世纪 颛顼与共工之战
约公元前24世纪 帝喾攻共工之战
约公元前23世纪 尧攻驩兜丹水之战
约公元前22世纪 舜攻三苗之战
约公元前22世纪 禹攻共工之战
约公元前22世纪 禹攻三苗之战
夏商时期战争年表
(约前21世纪—前1057年)
相传帝禹时期(约公元前21世纪) 夏禹攻有扈氏甘之战
夏王启时期(约公元前21世纪) 夏启攻益之战
夏王启时期(约公元前21世纪) 甘之战
夏王启时期(约公元前21世纪) 夏启攻河西之战
夏王仲康时期(约公元前20世纪) 夏胤攻羲氏和氏之战
夏王相时期(约公元前20世纪) 夏相攻东夷之战
夏王少康时期(约公元前19世纪) 夏少康复国之战
夏王相时期(约公元前20世纪中后期) 浇灭相之战
夏王少康时期(约公元前19世纪后期) 夏少康灭浇之战
夏王少康时期(约公元前19世纪后期) 夏季杼灭豷之战
夏王少康时期(约公元前19世纪后期) 夏伯靡灭寒浞之战
夏王少康时期(约公元前19世纪后期) 夏季杼攻东夷之战
夏王槐时期(约公元前18世纪) 洛伯与河伯之战
夏王芒时期(约公元前17世纪) 商上甲微灭有易氏之战
夏王不降时期(约公元前17世纪) 夏不降攻九苑之战
夏王桀时期(约公元前16世纪) 夏桀攻有施氏之战
夏王桀时期(约公元前16世纪) 夏桀攻有缗氏之战
夏商之际(约公元前16世纪) 商灭夏的战争
夏商之际(约公元前16世纪) 商汤灭葛之战
夏商之际(约公元前16世纪) 商汤灭韦顾之战
夏商之际(约公元前16世纪) 商汤灭昆吾之战
夏商之际(约公元前16世纪) 鸣条之战
商王中丁时期(约公元前16世纪) 商中丁攻蓝夷之战
商王河亶甲时期(约公元前14世纪) 商河亶甲攻蓝夷班方之战
商王阳甲时期(约公元前14世纪末) 商阳甲西征之战
商王武丁前期(约公元前13世纪) 商武丁攻周边各国的战争
商王武丁前期(约公元前13世纪) 商武丁攻甫之战
商王武丁前期(约公元前13世纪) 商武丁攻沚之战
商王武丁前期(约公元前13世纪) 商武丁攻周之战
商王武丁前期(约公元前13世纪) 商武丁攻巴方之战
商王武丁前期(约公元前13世纪) 商武丁攻下危之战
商王武丁前期(约公元前13世纪) 商武丁攻?方之战
商王武丁前期(约公元前13世纪) 武丁攻宙方之战
商王武丁前期(约公元前13世纪) 商攻?方之战
商王武丁前期(约公元前13世纪) 化攻?之战
商王武丁前期(约公元前13世纪) 雀攻?之战
商王武丁前期(约公元前13世纪) 商武丁攻缶之战
商王武丁前期(约公元前13世纪) 子方攻基攻缶之战
商王武丁前期(约公元前13世纪) 商武丁攻亘方之战
商王武丁前期(约公元前13世纪) 商武丁攻?之战
商王武丁前期(约公元前13世纪) 商武丁攻荆楚之战
商王武丁前期(约公元前13世纪) 商武丁攻归、佣之战
商王武丁前期(约公元前13世纪) 商武丁攻?方之战
商王武丁前期(约公元前13世纪) 商武丁攻?方之战
商王武丁前期(约公元前13世纪) 商武丁攻虎方之战
商王武丁时期(约公元前13世纪) 商武丁对西北游牧民族的战争
商王武丁时期(约公元前13世纪) 商武丁攻土之战
商王武丁时期(约公元前13世纪) 商武丁攻?方之战
商王武丁时期(约公元前13世纪) 商武丁攻方之战
商王武丁时期(约公元前13世纪) 商武丁攻洋方之战
商王武丁时期(约公元前13世纪) 商武丁攻羌方之战
商王武丁时期(约公元前13世纪) 商武丁攻北羌之战
商王武丁时期(约公元前13世纪) 商武丁攻?方之战
商王武丁时期(约公元前13世纪) 商武丁攻?方之战
商王武丁时期(约公元前13世纪) 商武丁攻龙方之战
商王武丁时期(约公元前13世纪) 商震攻鬼方之战
商王武丁时期(约公元前13世纪) 商武丁攻人方之战
商王廪辛、康丁时期(约公元前12世纪) 廪辛、康丁攻危方之战
商王廪辛、康丁时期(约公元前12世纪) 廪辛、康丁抗击羌方之战
商王武乙时期(约公元前12世纪) 商武乙攻召方之战
商王武乙时期(约公元前12世纪) 商武乙攻人方之战
商王武乙时期(约公元前12世纪) 周季历攻西落鬼戎之战
商王武乙二十四年(约公元前12世纪) 周季历灭程之战
商王文丁时期(约公元前12世纪) 周季历攻燕京戎之战
商王文丁时期(约公元前12世纪) 周季历攻余无戎之战
商王文丁时期(约公元前12世纪) 周季历攻始呼戎之战
商王文丁时期(约公元前12世纪) 周季历攻翳徒戎之战
商王帝乙时期(约公元前12世纪) 周文王攻商之战
商王帝乙时期(约公元前11世纪) 商帝乙攻人方之战
商王帝乙时期(约公元前11世纪) 商帝乙帝辛攻盂方之战
商王帝辛时期(约公元前11世纪) 商帝辛攻东夷之战
商代末年(约前12世纪末至前11世纪初) 周灭商的战争
商王帝辛时期(约公元前11世纪) 周文王攻犬戎之战
商王帝辛三十二年(约公元前11世纪) 周文王灭密须之战
商王帝辛三十四年(约公元前11世纪) 周文王攻耆之战
商王帝辛三十四年(约公元前11世纪) 周文王灭邗之战
商王帝辛时期(约公元前11世纪) 周灭崇之战
商代末年(约公元前11世纪) 牧野之战
西周时期战争年表
(约前11世纪—前771年)
西周初年(约公元前11世纪) 周公东征
西周初年(约公元前11世纪) 周公灭武庚之战
西周初年(约公元前11世纪) 周公平管蔡之战
西周初年(约公元前11世纪) 周公攻东国之战
周成王时期(约公元前11世纪) 周成王攻录国之战
周康王二十五年(约公元前11世纪) 周康王攻鬼方之战
周昭王十六年(约公元前10世纪) 周昭王攻荆楚之战
周昭王十六年(约公元前10世纪) 周昭王攻东夷之战
周穆王十二年(约公元前10世纪) 周穆王攻犬戎之战
周穆王十七年(约公元前10世纪) 周穆王攻徐之战
周穆王三十七年(约公元前10世纪) 周穆王攻群舒之战
周共王元年(约公元前10世纪) 周共王灭密之战
周孝王元年(约公元前9世纪) 周孝王攻西戎之战
周懿王时期(约公元前9世纪) 周懿王攻犬戎之战
周夷王十七年(约公元前9世纪) 周夷王攻太原戎之战
周厉王时期(约公元前9世纪) 武公攻玁狁之战
周厉王时期(约公元前9世纪中) 周厉王攻戎之战
周厉王时期(约公元前9世纪中) 周厉王与淮夷之战
周厉王十七年(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 周国人爆动
周共和二年(公元前840年) 周抗玁允荆蛮之战
周宣王五年至三十九年(公元前823—前789年) 周宣王对周边各族之战
周宣王五年(公元前823年) 周宣王攻玁狁之战
周宣王五年(公元前823年) 周宣王攻楚荆之战
周宣王六年(公元前822年) 周宣王攻戎之战
周宣王六年(公元前822年) 周宣王东征
周宣王二十二年至三十八年(公元前805—前790年) 晋穆侯攻戎之战
周宣王三十一年(公元前797年) 周宣王攻太原戎之战
周宣王三十二年(公元前796年) 周攻鲁之战
周宣王三十六年(公元前792年) 周宣王攻条奔戎之战
周宣王三十八年(公元前790年) 晋攻北戎之战
周宣王三十八年(公元前790年) 戎攻姜之战
周宣王三十九年(公元前789年) 千亩之战
周幽王二年(公元前780年) 周子多父攻郐之战
周幽王三年(公元前779年) 周攻六济戎之战
周幽王五年(公元前777年) 秦攻戎之战
周幽王十一年(公元前771年) 犬戎攻周之战
春秋
春秋(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
公元前770年 周平王迁都洛邑 东周开始
公元前707年 郑庄公击败周桓王,成为春秋早期中原的小霸
公元前683年 齐桓公即位,以管仲为相
公元前656年 齐桓公率齐、鲁、宋、陈、卫、曹、郑、许八国军队,兵临楚国,与之定盟于召陵,取得霸主地位
公元前651年 齐桓公大会诸侯于葵丘,周王使者在盟会上,正式承认桓公的霸主地位
公元前638年 宋襄公欲继齐称霸中原,与楚战于泓水,结果宋军大败,霸业未成
公元前636年 晋公子重耳即位,称晋文公
公元前632年 晋军在城濮大败楚军,战后,文公大会诸侯于践土,成为中原的霸主
公元前627年 晋秦肴之战,秦军全军覆没,转而向西发展成为西方的霸主
公元前598年 楚晋战于邲,晋军大败,楚庄王饮马黄河,雄视北方
公元前594年 楚围宋,晋不敢出兵,楚庄王成为中原霸主
公元前579年 第一次弭兵
公元前577年 孔子生
公元前546年 第二次弭兵,晋楚平分霸权
公元前506年 吴王以孙武为将,伐楚,攻入郢都,楚国失去霸主地位
公元前494年 吴王大败越国,攻入越都会稽,勾践向吴求和
公元前490年 田乞发动政变,操纵齐国军政大权
公元前482年 吴王大会诸侯于黄池,夺得霸主地位
公元前479年 孔子亡
公元前473年 越灭亡吴国,大会诸侯于徐州,成为东南霸主
战国时期战争年表(简)
周定王十四年至十六年(公元前455—前453年) 晋阳之战
周威烈王七年至十八年(公元前419—前408年) 魏攻秦河西之战
周威烈王十八年至二十年(公元前408—前406年) 魏灭中山之战
周赧王八年至十九年(公元前397—前296年) 赵攻中山之战
周安王十三年(公元前389年) 阴晋之战
周烈王七年(公元前369年) 浊泽之战
周显王三年至四十七年(公元前366年—前322年) 秦收复河西之战
周显王十五年至十六年(公元前354—前353年) 桂陵之战
周显王二十八年(公元前341年) 马陵之战
周慎靓王三年至秦王政六年(公元前318—前241年) 合纵攻秦之战
周慎靓王三年(公元前318年) 函谷关之战
周慎靓王五年(公元前316年) 秦灭巴蜀之战
周赧王三年(公元前312年) 秦楚丹阳、兰田之战
周赧王七年(公元前308年) 宜阳之战
周赧王十四年(公元前301年) 垂沙之战
周赧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93年) 伊阙之战
周赧王四十二年(公元前273年) 华阳之战
周赧王五十五年(公元前260年) 长平之战
周赧王五十六年至五十八年(公元前259—前257年) 邯郸之战
赵孝成王十五年(公元前251年) 鄗代之战
周赧王三十一年(公元前284年) 燕攻齐之战
周赧王三十年(公元前284年) 济西之战
周赧王三十一年至三十六年(公元前284—前279年) 即墨之战
周赧王三十五年(公元前280年) 黔中之战
周赧王三十六年至三十七年(公元前279—前278年) 鄢郢之战
周赧王四十六年(公元前269年) 阏与之战
周赧王五十一年(公元前264年) 陉城之战
魏安厘王三十年(公元前247年) 河外之战
赵悼襄王元年(公元前244年) 赵破匈奴之战
秦王政六年(公元前241年) 蕞之战
秦王政十一年至二十六年(公元前236—前221年) 秦灭六国的战争
秦王政十四年(公元前233年) 肥之战
秦王政十五年(公元前232年) 番吾之战
秦王政十六年至十七年(公元前231—前230年) 秦灭韩之战
秦王政十八年至二十五年(公元前229—前222年) 秦灭赵之战
秦王政二十年至二十五年(公元前227—前222年) 秦灭燕之战
秦王政二十一年至二十四年(公元前226—223年) 秦灭楚之战
秦王政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 秦灭魏之战
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 秦灭齐之战
秦朝时期战争年表(简)
秦始皇三十三年至三十四年(公元前214年—前213年) 秦蒙恬攻匈奴之战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七月至二年十二月 陈胜、吴广农民起义
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九月 戏之战
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三月至三年九月 项羽、刘邦灭秦之战
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十二月 巨鹿之战
秦二世三年(公元前207年)七月(秦制,十月为岁首) 漳污之战
西汉时期战争年表(简)
汉高帝元年(公元前206年)八月至五年(前202年)十二月 楚汉战争
汉高帝元年(公元前206年)八月至二年六月 刘邦还定三秦之战
汉高帝元年(公元前206年)八月 陈仓之战
汉高帝二年(公元前205年)四月 彭城之战
汉高帝二年(公元前205年)四月至四年八月 成皋之战
汉高帝二年(公元前205年)八月至四年十一月 韩信破代、赵、燕、齐之战
汉高帝二年(公元前205年)八月 安邑之战
汉高帝三年(公元前204年)十月 井陉之战
汉高帝四年(公元前203年)十一月 潍水之战
汉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 )十二月 垓下之战
汉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至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 西汉与匈奴的战争
汉高帝七年(公元前200年)十月 白登之战
汉高后八年(公元前180年)九月 汉平诸吕之乱
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 汉平七国之乱
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二月 下邑之战
汉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144年) 上郡之战
汉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 马邑之战
汉武帝元朔二年(公元前127年) 河南之战
汉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至六年 漠南之战
汉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 河西之战
汉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 漠北之战
汉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秋至元鼎六年冬 汉平南越之战
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秋至元封元年(前110年)冬 汉平东越之战
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十月 汉平西羌之战
汉太初三年(公元前102年) 汉攻大宛之战
汉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 浚稽山之战
汉征和三年(公元前90年)三月 燕然山之战
汉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四月至十一月 赵充国平西羌之战
汉建昭三年(公元前36年) 陈汤灭郅支单于之战
新莽天凤四年(17年)至更始三年(汉建武元年,25年)九月 绿林起义
新莽天风五年(18年)至东汉建武三年(27年)正月 赤眉起义
新莽地皇三年(22年)十月 成昌之战
新莽地皇四年(汉更始元年,23年)六月 昆阳之战
东汉建武二年(26年)九月 杜陵之战
东汉建武三年(27年)正月 湖县之战
东汉建武三年(27年)闰正月 崤底之战
东汉建武三年(27年)闰正月 宜阳之战
东汉时期战争年表(简)
新莽地皇四年(更始元年,23年)十月至东汉建武二年(26年) 刘秀统一河北之战
汉更始二年(24年)冬至东汉建武三年(27年)三月 刘秀攻关中、洛阳之战
东汉建武元年(25年)十月至十二年十一月 东汉统一战争
东汉建武二年(26年)三月至六年正月 东汉统一关东之战
东汉建武二年(26年)春 漳水之战
东汉建武二年(26年)四月至三年七月 睢阳之战
东汉建武三年(27年)七月至五年六月 黎丘之战
东汉建武五年(29年)十月 祝阿、临淄之战
东汉建武六年(30年)四月至建武十年十月 东汉平陇西之战
东汉建武六年(30年)至东汉末(公元185年) 东汉与羌的战争
东汉建武八年(32年) 天水之战
东汉建武九年(33年)至延熹元年(158年) 东汉与匈奴的战争
东汉建武十一年(35年)春至十二年十一月 东汉灭蜀之战
东汉建武十一年(35年)三月至十月 东汉攻公孙述之战
东汉建武十一年(35年)十二月至十二年十一月 广都、成都之战
东汉建武十八年(42年)三月至十九年春 马援征岭南之战
东汉建武二十一年(公元45年)至中平三年(186年) 东汉与鲜卑的战争
东汉永平十六年(73年)至汉灵帝末年(175年) 东汉与西域各国的战争
东汉水平十八年(75年)二月至建初元年(76年)正月 疏勒城之战
东汉永元元年(89年)六月 稽落山之战
东汉元初二年(115年) 赤亭之战
东汉中平元年(184年)至初平三年(192年) 黄巾农民起义
东汉光和七年(184年)四月 长社之战
东汉中平元年(184年)八月至十月 广宗之战
东汉中平元年(184年)十一月 下曲阳之战
《苏秦以连横说秦》是《战国策》中的名篇,主要讲述了战国时期,著名说客苏秦见秦王时献连横之策,秦王没有采纳,于是苏秦发奋学习纵横之术、终于成功当上赵相,并且以功名显于天下的故事。下面,我为大家分享《苏秦以连横说秦》文言文翻译,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原文
苏秦始将连横说秦惠王曰:“大王之国,西有巴、蜀、汉中之利,北有胡貉、代马之用,南有巫山、黔中之限,东有肴、函之固。田肥美,民殷富,战车万乘,奋击百万,沃野千里,蓄积饶多,地势形便,此所谓天府,天下之雄国也。以大王之贤,士民之众,车骑之用,兵法之教,可以并诸侯,吞天下,称帝而治。愿大王少留意,臣请奏其效。”
秦王曰:“寡人闻之:毛羽不丰满者,不可以高飞,文章不成者不可以诛罚,道德不厚者不可以使民,政教不顺者不可以烦大臣。今先生俨然不远千里而庭教之,愿以异日。”
苏秦曰:“臣固疑大王之不能用也。昔者神农伐补遂,黄帝伐涿鹿而禽蚩尤,尧伐驩兜,舜伐三苗,禹伐共工,汤伐有夏,文王伐崇,武王伐纣,齐桓任战而伯天下。由此观之,恶有不战者乎?古者使车毂击驰,言语相结,天下为一,约从连横,兵革不藏。文士并饬,诸侯乱惑,万端俱起,不可胜理。科条既备,民多伪态,书策稠浊,百姓不足。上下相愁,民无所聊,明言章理,兵甲愈起。辩言伟服,战攻不息,繁称文辞,天下不治。舌弊耳聋,不见成功,行义约信,天下不亲。于是乃废文任武,厚养死士,缀甲厉兵,效胜于战场。夫徒处而致利,安坐而广地,虽古五帝三王五伯,明主贤君,常欲坐而致之,其势不能。故以战续之,宽则两军相攻,迫则杖戟相橦,然后可建大功。是故兵胜于外,义强于内,威立于上,民服于下。今欲并天下,凌万乘,诎敌国,制海内,子元元,臣诸侯,非兵不可。今不嗣主,忽于至道,皆惛于教,乱于治,迷于言,惑于语,沈于辩,溺于辞。以此论之,王固不能行也。”
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羸縢履蹻,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犁黑,状有愧色。归至家,妻不下紝,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苏秦喟叹曰:“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
于是乃摩燕乌集阙,见说赵王于华屋之下,抵掌而谈,赵王大悦,封为武安君。受相印,革车百乘,锦绣千纯,白璧百双,黄金万溢,以随其后,约从散横以抑强秦,故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
当此之时,天下之大,万民之众,王侯之威,谋臣之权,皆欲决苏秦之策。不费斗粮,未烦一兵,未战一士,未绝一弦,未折一矢,诸侯相亲,贤于兄弟。夫贤人在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从,故曰:式于政不式于勇;式于廊庙之内,不式于四境之外。当秦之隆,黄金万溢为用,转毂连骑,炫熿于道,山东之国从风而服,使赵大重。且夫苏秦,特穷巷掘门桑户棬枢之士耳,伏轼撙衔,横历天下,廷说诸侯之王,杜左右之口,天下莫之能伉。
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除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妻侧目而视,倾耳而听。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苏秦曰:“嫂何前倨而后卑也?”嫂曰:“以季子之位尊而多金。”苏秦曰:“嗟乎!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人生世上,势位富厚,盖可忽乎哉?”
译文
苏秦起先主张连横,劝秦惠王说:“大王您的国家,西面有巴、蜀、汉中的富饶,北面有胡貉和代马的物产,南面有巫山、黔中的屏障,东面有肴山、函谷关的坚固。耕田肥美,百姓富足,战车有万辆,武士有百万,在千里沃野上有多种出产,地势形胜而便利,这就是所谓的天府,天下显赫的大国啊。凭着大王的贤明,士民的众多,车骑的充足,兵法的教习,可以兼并诸侯,独吞天下,称帝而加以治理。希望大王能对此稍许留意一下,我请求来实现这件事。”
秦王回答说:“我听说:羽毛不丰满的不能高飞上天,法令不完备的不能惩治犯人,道德不深厚的不能驱使百姓,政教不顺民心的不能烦劳大臣。现在您一本正经老远跑来在朝廷上开导我,我愿改日再听您的教诲。”
苏秦说:“我本来就怀疑大王不会接受我的意见。过去神农讨伐补遂,黄帝讨伐涿鹿、擒获蚩尤,尧讨伐驩兜,舜讨伐三苗,禹讨伐共工,商汤讨伐夏桀,周文王讨伐崇国,周武王讨伐纣王,齐桓公用武力称霸天下。由此看来,哪有不用战争手段的呢?古代让车辆来回奔驰,用言语互相交结,天下成为一体,有的约从有的连横,不再储备武器甲胄。文士个个巧舌如簧,诸侯听得稀里胡涂,群议纷起,难以清理。规章制度虽已完备,人们却到处虚情假意,条文记录又多又乱,百姓还是衣食不足。君臣愁容相对,人民无所依靠,道理愈是清楚明白,战乱反而愈益四起。穿着讲穿服饰的文士虽然善辩,攻战却难以止息。愈是广泛地玩弄文辞,天下就愈难以治理。说的人说得舌头破,听的人听得耳朵聋,却不见成功,嘴上大讲仁义礼信,却不能使天下人相亲。于是就废却文治、信用武力,以优厚待遇蓄养勇士,备好盔甲,磨好兵器,在战场上决一胜负。想白白等待以招致利益,安然兀坐而想扩展疆土,即使是上古五帝、三王、五霸,贤明的.君主,常想坐而实现,势必不可能。所以用战争来解决问题,相距远的就两支队伍相互进攻,相距近的持着刀戟相互冲刺,然后方能建立大功。因此对外军队取得了胜利,对内因行仁义而强大,上面的国君有了权威,下面的人民才能驯服。现在,要想并吞天下,超越大国,使敌国屈服,制服海内,君临天下百姓,以诸侯为臣,非发动战争不可。现在在位的国君,忽略了这个根本道理,都是教化不明,治理混乱,又被一些人的奇谈怪论所迷惑,沉溺在巧言诡辩之中。象这样看来,大王您是不会采纳我的建议的。”
劝说秦王的奏折多次呈上,而苏秦的主张仍未实行,黑貂皮大衣穿破了,一百斤黄金也用完了,钱财一点不剩,只得离开秦国,返回家乡。缠着绑腿布,穿着草鞋,背着书箱,挑着行李,脸上又瘦又黑,一脸羞愧之色。回到家里,妻子不下织机,嫂子不去做饭,父母不与他说话。苏秦长叹道:“妻子不把我当丈夫,嫂子不把我当小叔,父母不把我当儿子,这都是我的过错啊!”于是半夜找书,摆开几十只书箱,找到了姜太公的兵书,埋头诵读,反复选择、熟习、研究、体会。读到昏昏欲睡时,就拿针刺自己的大腿,鲜血一直流到脚跟,并自言自语说:“哪有去游说国君,而不能让他拿出金玉锦绣,取得卿相之尊的人呢?”满一年,研究成功,说:“这下真的可以去游说当代国君了!”
于是就登上名为燕乌集的宫阙,在宫殿之下谒见并游说赵王,拍着手掌侃侃而谈,赵王大喜,封苏秦为武安君。拜受相印,以兵车一百辆、锦绣一千匹、白璧一百对、黄金一万镒跟在他的后面,用来联合六国,瓦解连横,抑制强秦,所以苏秦在赵国为相而函谷关交通断绝。
在这个时候,那么大的天下,那么多的百姓,王侯的威望,谋臣的权力,都要被苏秦的策略所决定。不花费一斗粮,不烦劳一个兵,一个战士也不作战,一根弓弦也不断绝,一枝箭也不弯折,诸侯相亲,胜过兄弟。贤人在位而天下驯服,一人被用而天下合纵,所以说:应运用德政,不应凭借勇力;应用于朝廷之内,不应用于国土之外。在苏秦显赫尊荣之时,黄金万镒被他化用,随从车骑络绎不绝,一路炫耀,华山以东各国随风折服,从而使赵国的地位大大加重。况且那个苏秦,只不过是出于穷巷、窑门、桑户、棬枢之中的贫士罢了,但他伏在车轼之上,牵着马的勒头,横行于天下,在朝廷上劝说诸侯王,杜塞左右大臣的嘴巴,天下没有人能与他匹敌。
苏秦将去游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听到消息,收拾房屋,打扫街道,设置音乐,准备酒席,到三十里外郊野去迎接。妻子不敢正面看他,侧着耳朵听他说话。嫂子像蛇一样在地上匍匐,再三再四地跪拜谢罪。苏秦问:“嫂子为什么过去那么趾高气扬,而现在又如此卑躬屈膝呢?”嫂子回答说:“因为你地位尊贵而且很有钱呀。”苏秦叹道:“唉!贫穷的时候父母不把我当儿子,富贵的时候连亲戚也畏惧,人活在世上,权势地位和荣华富贵,难道是可以忽视的吗?”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5606.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舜做《箫韶》歌颂大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