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伏羲氏后,神农氏是又一个对中华民族贡献颇多的人物。历代史书盛赞其发明了原始农业(工具)及医药,也因其以“仁”而治天下,被后世尊为三皇之一。
神农氏,也叫烈山氏,西汉以后人们又称其为炎帝、赤帝。相传其生于西北渭河流域的姜水(今陕西宝鸡境内),生下后,其母姜氏用九龙泉的水为其洗浴,后在瓦峪地方将其抚养长大。这是距今大约7000年左右所发生的事。
关于神农氏的功绩,历代经籍记载数不胜数。孔子在《周易•系辞》中写道:“包牺氏没,神农氏作,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利,以教天下”
《白虎通义》说:古代的人吃禽兽肉,到神农氏时,人口增加,禽兽不够吃的了。于是神农因应天地之宜,用木头制作了耒、耜(像犁一类的农具),教给人们用这种工具去耕地。
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说:“神农之挠木为耒,教民耕耨,民始食谷,谷始播种,耕土以为田,凿地以为井,井出水以救渴,田出谷以拯饥,天地鬼神所欲为也。”
从这些介绍中我们可知,在神农氏之前,人们基本上还是过着原始的鱼猎生活的。那时原始的畜牧业已经有了,刀耕火种式的原始农业才刚刚萌芽。西北黄土高坡上的生存环境实在恶劣,神农氏族当然也会象以前的伏羲氏所做过的那样沿黄河向下游迁陡,去寻找更好的地方。跟伏羲氏不同的是这次他们或许是赶着牛羊一块走的。他们终于在黄河的下游(今山东、河南、河北)中原一带找到了水草丰美的天堂。他们在那儿住下了,他们将这种农业技术传播给当地的原住部落及天下所有的人。
原始农业的诞生对于我们人类文明的进步是非常重要的。在当时的情况下,渔猎生活是没有保障、不能预期的,而粮食则是可以预期和保存的。我们说最原始的农业就是“刀耕火种。”人们只知将种子又播散进土里,然后等待其收成。收获粮食后(很少),人们就放火把地里剩下的作物杆、桔等烧掉,以为肥料,并不知翻耕。象这样的土地,往往第二年就不得种了。好在那时地也多,人们可以换一块地,再种。
神农氏的功劳在于发明了耕地的农具耒、耜。翻耕后的土地,来年还可继续长庄稼。人们虽劳累一些却不用再四处迁陡(换地)了。“凿地为井”这一发明也实在了不起。有了井不但人能喝上干净的井水了(增进人类的健康),灌溉后的庄稼也可以使劲长粮食。
了不起的神农氏还发明了制陶技术。《周书》记载:“神农耕而作陶”。在没有陶罐以前,人们吃的东西只能是烧、烤,陶的发明使人们可以“蒸”和“煮”了,更可以喝“开水”了。这一发明对于人类饮食来说确是非同小可。什么是文明?这就是了。象我们今天所谓高度发达之文明岂不就是建立在这样的(所谓低级文明)坚实之基础上吗?我们中国有精致而美仑美奂的美食文明,这是只有高度发达的文化才能结出的硕果。中国的美食是艺术,是我们中华民族贡献给全人类的瑰宝。
神农氏时代,没有医药,人类在面对瘟疫、疾病时是非常脆弱的,甚至一场小病也可能要了人的命。神农氏为了寻找医药,皆“尝而身试之,一日间而遇七十毒”。也有人说:神农氏尝百草之时一日百死百生,才知道三百六十种草的药性。(《通志三皇纪》)
东晋时干宝在其《搜神记》中有“神农以赭鞭鞭百草,尽知其平、寒、温之性,臭(嗅)味所生,以播百谷。”干宝是不忍心让神农氏那么辛苦,那么危险,才为其发明了“棕红色的神鞭”(赭鞭),拿着这样的鞭子去抽百草,而能知其性,当然好了。
神农氏—生好“仁”,不欲征伐。《庄子•盗石篇》称赞道:“神农之世……耕而食、纺而衣服,无有相害,此至德之降也。”
《商君书》也言:“神农之世••••••刑政不用而治,甲兵不起而王。”
神农氏一生只欲为人类造福,发明多多。最后竟因尝吃了“断肠草”,终于被毒死在秦岭的天台莲花山。
神农氏因大有功于人民,被后世赠以“牛首人身”(《帝王本纪》)的尊容,这不是在丑化他,实在是将其“神化”为具有牛之品格的“神”(农业之神)了。
《诗经》诗云:“民之质矣,日用饮食。群黎百姓,遍为尔德。”白话意即:日用饮食是民之根本,天下百姓莫不感戴你的恩德。这诗送炎帝神农氏,正好。
起因:神农看到人们得病,又到都广之野登建木上天帝花园取瑶草而遇天帝赠神鞭。
经过:神农拿着这根神鞭从都广之野走一路鞭一路回到了烈山。神农尝百草多次中毒,都多亏了茶解毒,因誓言要尝遍所有的草。
结果:最后因尝断肠草而逝世。
人们为了纪念他的恩德和功绩,奉他为药王神,并建药王庙四时祭祀。在我国的川、鄂、陕交界传说是神农尝百草的地方,称为神农架山区。
扩展资料:
神农氏为五氏出现以来的最后一位神祇,中国诸神创世造人,建屋取火、部落婚嫁、百草五谷、豢养家畜、种地稼穑等等一切为人民生活所做的准备全部完成了,中国神话时代结束,传说时代到来。
神农氏本为姜水流域姜姓部落首领,后发明农具以木制耒耜,教民稼穑饲养、制陶纺织及使用火,以功绩显赫,以火德称氏,故为炎帝,尊号神农,并被后世尊为中国农业之神。
神农看到人们得病,又到都广之野登建木上天帝花园取瑶草而遇天帝赠神鞭,神农拿着这根神鞭从都广之野走一路鞭一路回到了烈山。神农尝百草多次中毒,都多亏了茶解毒。
因誓言要尝遍所有的草,最后因尝断肠草而逝世。人们为了纪念他的恩德和功绩,奉他为药王神,并建药王庙四时祭祀。
扩展资料:
神农氏为五氏出现以来的最后一位神祇,中国诸神创世造人,建屋取火、部落婚嫁、百草五谷、豢养家畜、种地稼穑等等一切为人民生活所做的准备全部完成了,中国神话时代结束,传说时代到来。
神农氏本为姜水流域姜姓部落首领,后发明农具以木制耒耜,教民稼穑饲养、制陶纺织及使用火,以功绩显赫,以火德称氏,故为炎帝,尊号神农,并被后世尊为中国农业之神。
1. 神农尝百草文言文原文和翻译 在远古时代,人类是靠采集打猎获取食物,以维持生命。
为 了叫人们不挨饿,有位叫神农的天神降临到人间,教人类怎样播 种五谷,用自己的劳动,保障有足够的生活资料。 神农是慈爱的天神,他长的是牛头、人身,力大无穷,他常 常帮助穷苦人家耕种,像牛一样,辛辛苦苦为人类服务。
人类跟 神农学会了种地,有了足够的粮食,从此不愁挨饿一事。可是, 不少人吃饱饭之后,常常会生病。
有的人患了病,很长时间也不 好,只能挺到死亡为止。 这类事情被神农知道之后,他感到很焦急,他不相信巫医问 卜,但他也没有治疗疾病的办法。
于是,他便与不少人商讨,怎 样才能把人们患的疾病治好,使他们摆脱疾病的困扰。他想了很 多办法,如火烤水浇、日晒、冷冻等等,虽然能使某些疾患的症 状有所缓解,但效果却不理想。
有一天,神农来到山西太原金冈一带,品尝草木,发现草木 有酸甜苦辣等各种味道。他就将带有苦味的草,给咳嗽不止的人 吃,这个人的咳嗽立刻减轻不少;把带有酸味的草,给肚子有病 的人吃,这个人的肚子就不疼了。
神医尝百草是十分辛苦的事,不仅要爬山走路寻找草木,而 且品尝草药还有生命危险。神农为了寻找药品,曾经在一天当中 中毒0次,神农被毒得死去活来,痛苦万分。
可是凭着他的强壮 的体力,又坚强地站起来,继续品尝更多的草木。 大地上的草木品种多得很,数也数不清,神农为了加强品尝 草木的速度,使用了一种工具,叫“神鞭”,也叫“赭鞭”,用 来鞭打各种各样的草木,这些草木经过赭鞭一打,它们有毒无毒, 或苦或甜,或寒或热,各种药性都自然地显露出来。
神农就根据 这些草木的不同赋性,给人类治病。他在成阳山上,曾经使用神 鞭,发现不少疗效显著的草药,如甘草可以治疗咳嗽,大黄可以 治疗便秘,黄莲可以消肿等等。
所以对成阳山,后人管它叫神农 原,也叫药草山。 人类在世界上生活,所患的疾病很多,而神农所发现的草木 有治病功效的不多,他为了治疗更多的疾病,便不停地去品尝更 多的草木。
一次,他在品尝一种攀援在石缝中开小黄花的藤状植 物时,把花和茎吃到肚子里以后,没有多久,就感到肚子钻心地 痛,好像肠子断裂了一样,痛得他死去活来,满地打滚。最后神 农没有能顶得住,被这种草所毒死。
神农虽然被毒死,却用他的 生命,发现了一种含有剧毒的草,人们给它起名叫断肠草。
2. 中考文言文阅读 神农尝百草的内容 作者是刘丹 昔者,神农尝百草,一日三中毒;扁鹊不治六邪,华佗宁死阿瞒,仲景不做良相,时珍不恋太医,希波克拉底誓言震砾古今。
然则先贤不敌恶政,誓言竟成笑谈。何欤哉? 论者谓:国朝医政之改革,成少败多;医政之有司谓:成多败少。
余则谓:二者皆非也。夫改者,易也;革者,兵也,以兵革之凶付诸医政,大谬也。
医道,关天之政,活人之业也,只可润泽之,呵护之。弊端者,改良之;仁善之本陪固之,医者天职守正之。
如此则国不可卸其责,朝不可推其任。税赋之入,反哺于民者,天之道也。
富邦之民得免其医费,穷国之邦亦保其草民,凋敝如阿富汗、穷困如印度等竟得如此善政,则我朝煌煌泱泱,竟尔听任医政之恶乎? 是这个么?。
3. 求《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神农尝百草的文言文 女娲补天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滥(lǎn)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
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 *** 。苍天补,四极正; *** 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背方州,抱圆天。
后羿射日 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 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
猰貐yà yǔ、凿齿、九婴、大风、封豨xī、修蛇皆为民害。 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邱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修蛇于洞庭,擒封豨于桑林。
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 神农尝百草 民有疾,未知药石,炎帝始草木之滋,察其寒、温、平、热之性,辨其君、臣、佐、使之义,尝一口而遇七十毒,神而化之,遂作文书上以疗民疾而医道自此始矣。
4. 《山海经》中神农尝百草的传说是如何描述的 炎帝神农氏是中华民族的祖先。
他牛首人身,是一位慈爱的天神。传说当时有丹雀 衔九穗禾飞过炎帝头顶,正好掉落了几颗,炎帝将这几颗稻谷拾起来,在合适的季节种 在田中,等禾苗成熟后又将其分给百姓,并教他们耕种的方法,从此人间有了农耕,告 别了茹毛饮血的时代,于是人们便称炎帝为“神农”。
炎帝不仅是农业之神,还是医药之神, 他有一条赭鞭,只要用它来鞭打各种各样的 药草,这些药草有无毒性、或寒或热的性状便能自然呈现出来,他便根据这些药草的不 同秉性,给人们医治百病,并从中挑选出能吃的草,教百姓种下,使食品日益丰富。有传说炎帝为了辨别各种药草的药性,曾经亲自去尝药草,一天之内就中毒七十佘 次,但幸好他的身体乃玲珑玉体,是透明的, 能看见五脏六腑,所以虽然中毒,却能一眼就能看出中毒在什么地方,从而对症下药, 找到解毒的药方。
但有一次,炎帝尝到一种剧毒无比的断 肠草,终于肠子烂断,无药可解,从而献出 了生命。还有人说炎帝在尝药时尝到了一种百足虫,这虫一吃到肚里,一只脚变成一条 虫,新变出来的虫的脚又变成虫,以致千变万化,变成了数不清的百足虫,从而杀死了 炎帝。
炎帝对人类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不幸去 世后,人们将他葬在湖南茶陵,代代祭祀,以 感念他的恩德。
5. 历史上真有“神农尝百草”吗 说起我们的历史,我们总是自豪地说“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如今”,中 医学也习惯从神话传说开始讲述自己的历史,神农尝百草就是其中之一。
神农也就是炎帝,是中国的农神,他和伏羲、女蜗是古史传说中的“三皇”,与 “五帝”并称为中华民族的始祖。 据《论衡》等古代文献记载,神农大约生活于原始 社会的农耕时代,当时的人过着茹毛饮血、采野果、食禽肉的原始生活,时常遭受 疾病虫毒的侵害。
到神农氏作为部落首领时,他感民生之多艰,始因天之时,分地 之利,制耒耜,教民农作,播种五谷,于是就有了农业。 相传神农氏时代,人们还 发明了制陶技术,能制造斤斧等。
而神农氏与医药的发明有直接关系的记载主要见于《淮南子》、《帝王世纪》等 古籍,即神农尝百草的传说。当时药食不分,神农率先尝百草,他使用了一种叫 “赭鞭”的神鞭,来鞭打各种各样的草,了解它们的色泽、性味等,熟知它们有无毒性,无毒者可就,有毒者当避,并为之正名。
传说中神农氏还有一灵异的“药兽”, 为他衔百草。 神农不仅尝百草,据《路史》记载,他还优化了火的使用和促进了酒的发明。
优化火的使用,使人类开始注意饮食卫生,火的使用使得人们开始吃熟的食物,少 得腹泻一类的胃肠疾病,对保护人体健康、治疗疾病起到积极作用。 酒可以养生, 可以治病,神农氏促进酒的发明,改善了人类的养生治病条件,对增进人类的健康 长寿是有裨益的。
所谓常在河边走,哪能不湿鞋?神农氏尝百草,最后也因此而身亡。传说神农 晚年,巡视南方,视察民情,为民治病,不幸误尝断肠草,中毒而亡,“崩葬长沙茶 乡之尾”,也就是葬在今天的湖南省株洲市炎陵县鹿原陂。
为纪念神农氏的伟大功勋,炎帝神农氏的子孙把他神化了,尊他为“农神”。中 药学的第一元典也冠以神农之名,被称为《神农本草经》。
那么,历史上真有这么一位叫“神农氏”的圣人吗?笔者认为这些故事显然有 太多的浪漫渲染。人类历史上的每一次进步都是与人类群体智慧的结晶分不开,圣 人的故事吸引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是因为像神农氏这样的圣人是中华民族精 神的象征。
很久以前,有个人名叫神农,他为了找草药给人们治病,一人尝遍百草,找到了很多可以食用和治病的草药,因此十分受人尊敬。有一天,他尝到一种翠绿色的草,吃了之后突然口吐白沫倒在地上,临死前,才知道那是一种断肠草。神农去世之后,有人将他的事迹记录了下来,让大家将他的功德铭记于心。
《神农尝百草》的故事
神农氏本是三皇之一,出生在烈山的一个石洞里,传说他牛头人身。由于他的特殊外形和勤劳勇敢,长大后被人们推为部落首领,因为他的部落居住在炎热的南方,称炎族,大家就称他为炎帝。有一次他见鸟儿衔种,由此发明了五谷农业,因为这些卓越的贡献,大家又称他为神农。
我们的古人,世世代代都用草药治病。可是人们怎样晓得各种草药具有不同的药性呢?这也要归功于我们的祖先神农氏了,他不但是一位伟大的农业之神,还是一位令人可歌可敬的医药之神。
神话故事中,神农亲自上山采药,亲口尝过各种各样的草药,为了辨别药性,他曾经在一天内中毒70次,都被他那玲珑玉体内的肝肺肠胃给化解了。他还有一条叫做“赭鞭”的神鞭,用它来鞭打各种各样的草药。这些草药经赭鞭一抽打,有毒无毒,是寒是温,各种药性自然表现出来了。
神农就根据各种草药的药性,去给人们治病,为人们解除痛苦。所以“神农尝百草”的故事成为美丽动人的佳话,千百年流传至今。
可是不幸的事情终于发生了。一次,神农在山中尝到了一种有剧毒的断肠草,他的肠子一截一截烂断了。这位伟大的医药之神,为了解除人民的痛苦,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人民自然不会忘记他的大恩大德,世世代代纪念着他。传说山西太原附近有个神釜冈,那里还存放着神农尝药时用过的鼎。又说在咸阳的山中,还可以看到当年神农鞭药的地方,那地方名叫“神农原”或“草药山”。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5583.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