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量的清代影视剧当中,我们就能够得知,清代的官吏等级制度是什么样的?什么正一品从一品之类的,就是清代的官员等级。这种官员等级制度是沿用了自汉魏六朝以来的九品十八级基本制度,每一品有正、从之别,如前面所说的正一品、从一品。
当然,能够做到正一品官员,那是相当有难度的。在清代时期,也只有少数职位属于正一品官员,比如说文职京官类的太师、太傅、太保、殿阁大学士、协办大学士;文职外官类的经略大臣、大学士衔总督;另外还有武职类的京官:领侍卫内大臣、掌銮仪卫事大臣;武职类的外官:伊犁将军、绥远将军等。
像我们熟知的两江总督李鸿章,他这个职位还仅仅属于正二品。正一品官员比如鳌拜、遏必隆这一类的人物,基本上都是满族人。
能够当上正一品官员,首先是薪水上的待遇要远超他人。
首先是工资方面,正一品每年的俸银为180两,禄米为90石,一石相当于现在的28千克,一两白银按照当时的购买力来换算,相当于现在的170元,也就是说,正一品一年的俸禄,大概就是30600元和2520千克的大米。
这么来看,其实并不高,至少比我们想象中的要低得多。毕竟在电视剧中,那些达官贵人,动辄就是千两万两白银,他们哪儿来得这么多钱?
当然,他们确实不只是靠这份工资生活。自雍正皇帝时,朝廷就发明了一种养廉银。所谓养廉银,本意是想通过高薪,来培养鼓励官员廉洁习性,并避免贪污事情发生。一般来说,养廉银通常为薪水的10倍到100倍。
光绪《清会典事例》记载:总督为13,000至20,000两,巡抚为10,000至15,000两,布政使为5,000至9,000两,按察使为3,000至8,444两。
例如,台湾巡抚刘铭传的年薪为155两银,养廉银则高达10,000两银。
按照当时白银的购买力来计算,大概相当于现如今的170元人民币。换算下来,这就是170万人民币一年,那还是在清代时期,可见有多富裕。
这还只是一位正二品官员的养廉银,正一品的官员每年养廉银的数量大概为16000两,换算成人民币将近300万。
除了工资和养廉银以外,这些官员也会有很多的灰色收入。作为官员的天花板,下属自然要讨好这些一品官员,那自然也就少不了行贿的事情发生。所以,清代的养廉银制度非但没有起到好的作用,反而加重了财政负担,助长了歪风邪气。这些灰色收入,也是他们正常工资的很多倍。
除了有很多很多用不完的钱以外,朝廷还会保障这些一品官员的生活。他们的住所是由皇帝分配的,房间有多达20间,要是住在北京的话,那就是三进的大四合院,十分气派。
后代方面,正一品官员的孩子从小就可以进入国子监学习,并且不用进行乡试,就可以直接参加会试,而且,他们的录取率也会比普通人的高。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一些如养老,重新聘请为京城顾问,允许朝见皇帝,提出政策意见等。这些都是清代正一品官员可以享受到的特殊待遇。
各个朝代的官员制度是不太一样的,在清朝可能一品官员就是真实存在的,是具有实际意义的,就像内侍大臣和军机处长官,这些都是一品大臣,他们每年收入银两180两,大米180斛,甚至清朝为了防止官员腐败还有巨额的养廉金,这个数字可是基本工资的十几倍呢,相当于现在的280万,更何况还能在北京拥有一块很大的土地,地位很高,可以说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唐朝的官员制度就和清朝的不太一样,首先,唐朝的很多官职并不是真实存在的,也就说活人基本上拿不到很高地位官职,那个时候施行的是三省六部制,基本上内阁大臣和六部尚书就是最大的官职了,这些也只不过是正三品的官职;再看看正二品,这里面有上柱国和镇国大将军,上柱国也就是程咬金拿过,这还是因为他是开国老臣,而且直接服侍了三代皇帝,这才由此殊荣。
正一品那真是给那些去世的人的殊荣,正一品也就是一个谥号,虽然好听但是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当然,能得到太傅这一类官称的,基本上都是政治世家了,子孙也能跟着享享清福。再说回清朝,一品大员是真实的官职,而且因为前朝的例子,让清朝皇帝很害怕底层腐败,所以他们会有很高的养廉金,这也造成了清朝整体国库不富的状况。
其实用脑子想想也知道,皇帝是国家领导者,皇帝之下基本上就是太师一类的,要在朝中做官基本上一品就到顶了,不可能封王的,现如今也很好算,省部大员或者副国级基本上就是如此,稍微再往上就是国级官员了,这类就是王侯一类的。省部大员能拥有一套很高档的房子和很高级的待遇,这不是很正常的吗。
对于清朝知县而言,他们在退休后,如果在任时期,表现极好,退休时主动告老还乡,一般可以享受每年45两白银的退休俸禄。
如果在任时期,被提前退休的,每年可以享受22.5两白银的退休俸禄。要是被强制退休的话,就没有退休俸禄。
对于嘉庆以后,那些立下军功的知县,可以提早退休,并有机会享受原有待遇。道光时期,那些在任上被革职降级的知县,也能享受原有待遇。这都是在不同时期,清朝知县退休待遇的变化。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小小的知府都能赚这么多银子,那清朝的一品大员们,他们在清政府承担了举足轻重的角色,会享受什么待遇呢?一品大员的标配基本上都有个大宅子,三妻四妾再加上官家女仆,各房的小丫鬟,一大家子的开销算下来,预计也得是一个较大的数字。
很多人也会存在这样的疑问,这得赚多少钱,才能养得起这么一大家子人?古代多以纹银或者粮食等折算工资,许多对历史不熟悉的朋友,没办法很好的折算出那些东西放在现在值多少钱。那下面咱主要就聊聊,清朝的一品大员,在清政府的统治下领多少钱的工资,折算成人民币大概得多少钱?
清朝的管理制度一起来了解一下查阅相关记载,清朝的官吏登基可分为“九品十八级”,影视作品中经常出现的“九品芝麻官”就是这里面提到的九品官员。清朝的官吏制度基本延续了汉魏以来的等级制度,九品为最低,一品为最高等级,每品里面又分为正职与副职。
在一品之上还有一些亲王贝勒,那些人放在一个大企业来算的话,应该属于“关系户”们了。在清朝官员基本框架组成上,官员还分为“京官”、“地方官”、“文官”、“武官”之分。正一品的京官是我们在影视作品中常听到的太师、太保、太傅,即“三公”,除此之外还包括内阁大学士、领侍卫内大臣、掌銮仪卫事大臣等职位。
地方官有伊犁将军和绥远将军两个职位,总督需要特别的提一句,总督是正二品官阶,属于地方的一把手,但允许其兼任大学士,等于是拥有了京官与地方官的双重身份。
那文官中的一品与武官中的一品谁大呢?清朝基本也继承了宋朝之后文官节制武官的策略,文官一品压制武官一品一头。历代的统治者都看到了,武官本就手里有兵,如果在朝堂上地位再大一些,后果不堪设想。
那一品大员们到底能领多少工资呢从清朝的工资制度来看,清朝官员的待遇是由“俸禄”和“禄米”两个部分组成,等级不同,数量自然不同。
根据记载,清朝大员的工资为180两/年,米90石/年。在清朝乾隆年间,1两纹银可以购买大米150斤左右,按照现在的市场价来算,大约为300块钱。1石米折算下来大约为59.2kg,大约是120斤。那么折算下来一品大员的工资为:180×150×2+90×120×2=75600元
这年薪不足八万块的一品大员,你信吗?鲁豫:我不信。
8万块的工资能够买得起大宅子,娶得起三妻四妾,如果真的这样,我想说,我特别想穿越。皇帝:爱卿别慌,这只是工资,你们还有奖金加提成呢。
那下边聊一聊一品大员的奖金与提成。
根据制度,清政府还为不同品阶的官员发放“养廉银”,一般为工资的10倍到100倍。原来绩效考核,调动积极性的做法那么早就已经施行了。根据这个倍数来算,假如一位一品大员表现优秀,深得皇帝喜爱,奖金发放倍数定到了100倍。
75600×100=7560000元,合计人民币756万。
那么将近800万的年薪,放到现在基本上也可以过上上流社会的日子了。运气差点的,不受皇帝待见的,基本也能有300-500万的收入了。正当来源的工资,就能满足他们的生活了。这也是皇帝为了避免官员贪污腐败,额外给他们足够的钱,让他们好好为国家办事。
可人又怎么会得到满足呢?贪心也是推动社会发展于人类进步的一大因素,如果人总处于满足的状态,那吃饱肚子睡大觉就好了,也就别发展了。可作为官员的贪心,却利用到了搜刮钱财的方向上。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工资不多就靠捞,一个小小的知府都能捞这么多钱,那作为一品大员,额外的灰色收入就海了去了。清朝著名的和珅,不就是个典型代表?有着和珅跌倒,嘉庆吃饱的说法。
时针说如果单纯是这些官员,好歹他们贪完钱还在为朝廷做着事,如果能适当引导,也不至于会将国家吃空了。最关键的是,国家还要供养着那些八旗子弟贝勒爷们,他们什么都不需要做,拿的钱还不少,数量又特别多,斗鸡跑马不干正事,还花着大把大把的银子,国家就这样被吃空了。
百姓食不果腹,官员与皇亲国戚们坐吃山空,最终清王朝在人民的浪潮中灭亡,消失在历史的尘埃中,留给人们声声叹息。
本文地址:http://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547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清朝为什么没有出现宦官干政
下一篇: 清朝没有外来侵略还会灭亡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