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君权高度集中,为什么清代没有出现太监乱政的现象宦官是封建时代的畸形产物,宦官称为太监,是隋唐以后的事,地位高的称为太监。历史上,宦官把持朝政,胡作非为的事屡见不鲜。比如臭名昭著的赵高、魏忠贤等太监。
纵观历史,我们可以了解到,明代时期的宦官地位达到顶峰。宦官掌下的东厂和西厂作为监督部门,就算是文武百官也要对太监之首礼让三分。明代随着丞相制度的废除,奏折的数量随之增多,司礼监秉笔太监“批红”的制度就应运而生了。
司礼监秉笔太监是一个很关键的一个职位,审核奏折盖章,上传下达的作用特别明显。让太监担任这么重要的职位,有反派之心,善加利用职权乱政就不难理解了。然而相较于明代,清代并没有出现太监乱政的情况,这是为何?
一、明代太监专权是为制衡文官集团
中国古代历史大多是权力与权力之间的相爱相杀,而中国古代的政治权力最主要的就是皇权和相权。虽说明代朱元璋时期废除了丞相,皇权制度高度集中,但皇权只在朱元璋和朱棣身上体现了绝对的权威性,几乎不受制约。
而在明代多数时候,文官集团的权力很大,皇帝往往身不由己。比较著名的有嘉靖皇帝要追认自己的生父为皇帝,用了三年时间和文官斗争才搞定,史称“大礼仪之争”。
而万历想改立太子,用了二十多年直到死都没成功。足以见得文官的势力有多强。于是,“宦官集团”便应运而生。
明代宦官的权力,实际上是皇权的一种延伸,即皇帝将部分权力分给了太监,由他们来帮自己做事情,甚至是和文官集团进行斗争。
而明代出现宦官乱政的现象,最直接的就是与皇帝的放权有关。汪直、刘瑾、魏忠贤等出现这几个权监的时期,无一例外都是皇帝不太想管事,出现懒政的情形,这才让本就权力过大的宦官更加“无法无天”。
二、清代皇帝勤政,牢记明代亡于宦官的教训
相较于明代有些皇帝的懒政,清代皇帝的勤政可谓世人皆知。
无论是康熙、雍正,还是道光、咸丰,他们虽有种种缺点,但却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勤政。如顺治,顺治帝曾夜以继日“发奋读书”,并为之“呕血”。再如雍正,雍正帝登基后是“办事自朝至夜,刻无停息”。
如此勤政,自然是不需要宦官去协助他去处理朝中之事。清代的皇帝在勤政的同时,还时刻牢记着“明亡不亡于流贼,而亡于宦官”的教训,对宦官极其提防。
清入关后,只准许宦官干一些粗重的活,只有四品以上的才能出宫居住,而且不允许泄露任何关于皇宫的事件。
清代在创建初期,针对太监制定了一套宫规宫法,极大地削减太监人数,从明代的9000多与清代相对稳定的3000多。实质上就是对太监队伍进行大清洗,之后,即使有太监想“搞事”,也会因为自身群体力量的弱小而不敢造次,只能谨慎“工作”。
三、清代对宦官权力大大削弱
清代在制定了完善的制度体系后,宦官的权力便慢慢被削弱了。入关前,满清中央决策机构就是议政王大臣会议,努尔哈赤控制着整个决策层。入关后,清代开始实行中央集权制,开始设置内阁,加强皇权。
康熙时期设立南书房,设置了秘书处的翰林院,为皇帝提供政务处理方面的咨询,成为清代的决策中心。
雍正时期设立军机处,为皇帝提供军事上的咨询,太监一律不能逗留。
而且清代没有延续明代的厂卫政治,八旗子弟分散在全国各地,清代皇帝作为少数民族的统治者,所有的旗人都会对汉人有提防之心,这也就导致了全天下的旗人都可以是满清皇帝的密探。
此外,还有密折制度这种松散的情报组织。因此满清不需要厂卫政治,也就不需要宦官作为一股政治势力出现在朝堂上。
不仅如此,清代的宦官也不能参与撰拟谕旨,这就极大地限制了他们所参与的关于皇帝的政事上。
据《清史稿》记载,雍正年间,皇帝特在坤宁宫后立了一块铁碑,上书写“内监问及公事者斩”。太监问一句公事,就是死罪,由此可见,清代待内监之严。
四、清代皇帝界定太监身份卑贱
明代快要灭亡时,派的便是太监监军,瞎指挥。于是清军入关前期的很多帝王觉得太监误国,都非常痛恨太监,于是便要界定好太监的身份。康熙认为太监比下人还要低贱,他说:“太监最为下贱,虫蚁一般之人,如何见大人、侍卫竟不站立?”
雍正也说:“太监等乃是乡野愚民,至微极贱,得入宫闱,叨赐品秩,已属非分隆恩。”
雍正对太监的品级也做了规定,“定四品至八品,不分正、从。”到了乾隆时期继续跟进,“一凡宫内等处太监官职,以现今四品为定,再不加至三品、二品以至头品。”
宦官作为古代君主专制制度的一种伴生品,一直扮演着地位低下的角色。清代的很多太监之所以入宫,是为了能有口饭吃。他们在成为太监的时候,很清醒的话认识到就不能把自己当成人来看,就是伺候主子的奴才命。
不可否认,宦官对于封建王朝来说,是有存在的必要性的。总的来说,宦官乱政这问题是由于封建君主专制集团下政治需要所引起的。宦官之所以能乱政,在于皇帝身上,因为皇帝专制集权的需要,皇帝放权给宦官,让其作为耳目,对宦官赋予了高度信任。
而清代之所以没有出现像明代那样宦官乱政的问题,直接原因就在于,清代的皇帝勤政,不放权,让宦官失去干政的机会。这一点,清代比明代做得更好。
清代统治者吸取明代灭亡在于宦官乱政的教训,对宦官高度警惕和提防,严格限制宦官的身份地位,以及实际职权,森严的管理制度约束着清代的宦官在无乱政的机会。
清朝统治者对太监干政问题处理得相当成功了,太监没能在朝堂上兴风作浪,朝政被稳稳抓在在皇帝手中,文官集团辅助皇帝处理好国事,根本看不到太监参政的影子。不得不承认,清朝皇帝们在处理太监问题上颇有建树。那么清朝是如何解决宦官问题的呢?
清朝在对太监的管理上,对于太监的人选,清朝官员首先会考察他们的出身、人品等,确定没有问题才会招选,而且在对于太监的管理上也很严格,太监不准干政、不准和官员勾结、不准纵容家里人生事等等,从根本上消减太监的权利,太监在犯罪之后,对他们的惩罚也非常严格。
从制度上限制太监权力。明朝太监与皇帝朝夕相处,皇帝下达命令,都是由“司礼监的太监用朱笔记录,再交内阁撰拟诏谕,交由六部校对颁发。而清朝则将太监与皇帝隔开,皇帝之下是内务府。内务府之下,才是管理太监的“敬事房”。这样以来,皇帝就算想重用太监,也没那么容易。
严格限制太监的数量。明朝皇宫中太监最多的时候超过10万之多,而清朝的太监数量就远远不及。清朝初年,皇宫里的太监大约只有1000多个。后来,随着宫廷规模的扩大,太监数量有所增加,但也基本上控制在3000人左右。这么一点人,就算想要搞事也不成气候。
清朝吸取了教训,有了明朝的前车之鉴,防范的更严.限制更苛刻.明朝朱元璋是下过令,但是从成祖-永乐皇帝朱棣开始宦官势力不怎么防备了.因为朱棣篡位的过程中宦官出了大力.为更好巩固统治,朱棣就设置了东厂.因此朱元璋的命令就过时了.以后宦官势力就越来越强大了.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5477.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庚子国变处死官员的数量
下一篇: 清朝正一品官员待遇是什么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