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项羽阵前欲煮刘邦父亲刘邦一句话没心没肺却解父亲于危难

话历史 2023-07-18 12:10:05

我们国家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拥有着悠久的历史,是唯一一个未曾中断过历史的国家。在悠久历史和文化中,包含着大量的历史事件、故事、人物和文化,这些都是宝贵文化遗产。今天,想要为您讲述的是项羽阵前欲煮刘邦父亲,刘邦一句话没心没肺却解父亲于危难!的相关内容。

项羽阵前欲煮刘邦父亲,刘邦一句话没心没肺却解父亲于危难!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说起项羽,大家心目中都应想起“力拔山河气壮兮”威猛将军形象。项羽在我国军事历史上是一位带兵打仗出色的将军。从当初的吴中起义,再到后来破釜沉舟的巨鹿之战,都为项羽增加了不少传奇色彩。要说项羽,那么肯定就离不开刘邦,作为那个时代的两个杰出代表人物,两人之间的事情也是异彩纷呈。

项羽和刘邦作为同时期的杰出人物,两人在反秦的起义战争中,都展现出了出色的带兵打仗能力。不过俗话说的好“一山不容二虎”,反秦的起义结束了,新的问题就出现了,到底是项羽统一全国,还是刘邦统一全国呢?本应是英雄惜英雄,却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问题——两人之间只能留一个人称王称帝。

要论起义过程中,或许是项羽的功劳略微显大,毕竟项羽本身就是名将项燕之后,家庭基础好,起义过程也是一呼百应,反秦战争打起来更是容易些。而刘邦则可以说是“泥腿子”出身,没有良好的身家背景做支撑,起义过程更是一点一点的打拼下来。不过刘邦有一点做得比项羽要好,那就是发掘人才,任用人才,不刚愎自用。相较于项羽的自大性格,刘邦这一点为后期的胜利埋下了巨大铺垫!

反秦起义战争已经胜利,那就该好好谈谈称王称帝问题了。项羽和刘邦的之间的对峙也随之出现,两人之间的矛盾也是越来越大。项羽和刘邦二人在各自领域划界为邻,楚汉争霸不断升温。双方之间军队小规模摩擦,已经成了平常事。不过后来发生的一件事情,让刘邦感到措手不及!

楚汉争霸快到了决胜时刻,项羽迫不及待的想要与刘邦进行战斗,以此来消耗刘邦的实力。在楚汉争霸初期,刘邦的实力是不如项羽的。刘面对城外叫嚣的士兵,心里虽是烦躁不堪,但还是忍住了冲动,不能给项羽消耗自己的机会!数月间,面对楚军的叫嚣,刘邦命令士兵坚守城池不出。项羽这边快不行了,现在的粮草消耗很大,再不攻下城池,自己军队就是不战而败。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项羽想到一个办法。

项羽命令楚军在刘邦城前建起了一口大锅,刘邦看到项羽的所作所为也是一脸糊涂。可后面楚军使者前来说的一句话,让刘邦坐立不安。原来刘邦的父亲被项羽抓到了,项羽现在的意思就是,现在要不你我军队决一死战,要不我就把你父亲煮了,到底怎么办刘邦你自己选择吧!项羽自认为用刘邦的父亲来逼迫刘邦,肯定会大胜一场。不过事情并没有如项羽所期待的那样发生。

刘邦来到阵地前,不慌不忙的回复道:“吾与羽俱北面受命怀王,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幸分我一杯羹!”刘邦说这话什么意思呢?就是我和你项羽之前就是好兄弟,我爸就是你爸,你想煮了我爸,那不就是煮了项羽你爸?如果你非要这么做,那么别忘了给我分一杯汤喝。这可把项羽气急了,气愤之下真想杀掉刘邦父亲,以解心头之恨。一旁的项伯及时阻止了刘邦的冲动行为。

以上就是有关项羽阵前欲煮刘邦父亲,刘邦一句话没心没肺却解父亲于危难!内容的全部了,想要了解更多有关的历史趣闻故事、历史人物和历史文化相关文章的话,就请持续关注。

史记中项羽为何要烹刘邦父亲

原文: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彩,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却……”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张良曰:“谨诺。”当是时,项王军在鸿门下,沛公军在霸上,相去四十里。沛公则置车骑,脱身独骑,与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持剑盾步走,从郦山下,道芷阳间行。沛公谓张良曰:“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沛公已去,间至军中。张良入谢,曰:“沛公不胜桮杓,不能辞。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玉斗一双,再拜奉大将军足下。”项王曰:“沛公安在?”良曰:“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独去,已至军矣。”项王则受璧,置之坐上。亚父受玉斗,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曰:“唉!竖子不足与谋。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吾属今为之虏矣!”

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

译文:

沛公(刘邦)的军队驻扎在霸上,没有能跟项羽相见。刘邦的左司马曹无伤就派人去告诉项羽说:“刘邦想占领关中称王,让子婴做(他的)国相,(相所有的)珍珠宝器都归为自己所有。”项羽(听了)非常生气地说:“明天用酒肉犒劳士兵,要(让他们)打败刘邦的军队。”

在这时,项羽的军队有四十万人,驻扎在新丰县鸿门;刘邦的军队有十万人,驻扎在霸上。范增劝告项羽说:“刘邦在山东时,贪图财物,受好美女。现在进入关中,财物一点都不要,妇女一个也不亲近,这(表现)他的志向不小。我叫人去看过他那里的云气,都是龙虎形状,成为五彩的颜色,这是天子的云气啊。(你)赶快功打(他),不要失掉时机!”

刘邦第二天带领一百多人马来见项羽,到达鸿门,谢罪说:“我和将军合力攻打秦国,将军在黄河以北作战。我在黄河以南作战,然而自己没有料想到能够先入关攻破秦国,能够在这里再看到将军您。现在有小人的流言,使将军和我有了隔阂……”项羽说:“这是你左司马曹无伤说的。不然的话,我怎么会这样呢?”项羽当天就留刘邦同他饮酒。项羽、项伯面向东坐;亚你面向南坐──亚父这个人,就是范增;刘邦面向北坐;张良面向西陪坐。

范增多次使眼色给项羽,举起(他)所佩带的玉玦向项羽示意多次,项羽默默地没有反应。范增站起来,出去召来项庄,对项庄说:“君王的为人(心肠太软),不忍下手。你进去上前祝酒,祝酒完了,请求舞剑助兴,顺便把刘邦击倒在座位上,杀掉他。不然的话,你们都将被他所俘虏!”项庄就进去祝酒。祝酒完了,说:“君王和沛公饮酒,军营里没有什么可以用来娱乐,请让我舞剑助兴吧。”

项羽说:“好。”项庄就拔出剑舞起来。项伯也拔出剑舞起来,并常常用自己的身体,掩护刘邦,项庄(终于)得不到(机会)刺杀(刘邦)。刘邦已经出去,项羽派都尉陈平去召呼刘邦(回来)。刘邦(对樊哙)说:“刚才出来没有告辞,这怎么办呢?”樊哙说:“做大事情不必顾虑细枝末节,讲大礼不必讲究小的礼让。现在人家正象切肉的刀和砧板,我们是鱼和肉,为什么(还要)告辞呢?”于是就走了。就叫张良留下(向项羽)辞谢。

张良问道:“大王来时带些什么(礼物)?”(刘邦)说:“我拿一对白玉璧,准备献给项王,一对玉酒杯,要送给范增。正赶上他们发怒,不敢献上去,你替我献给吧。”张良说:“遵命。”在这个时候,项羽的军队驻扎在鸿门,刘邦的军队驻扎在霸上,相隔四十里。

刘邦丢下随从的车输、人马,离开这儿,独自一人骑马,同持剑拿盾徒步跑着的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等四人一起,顺着骊山脚下,取道芷阳,抄小路逃走。刘邦(行前)对张良说:“从这条路到我军营不过二十里罢了。请你估计我到了军营,你再进去(见项王)。”

刘邦已经走了,(估计)抄小道(已经)回到军中,张良进去辞谢,说:“沛公不能多喝酒,已经醉了,不能(前来)告辞。谨叫我奉上白玉璧一对,敬献给大王;玉杯一对,敬献给大将军。”项羽说:“沛公在哪里?”张良说:“听说大王有意责备他,他脱身独自离开(—鸿门),已经回到了军中。”项羽就接受了白玉璧,放到座位上。范增接受玉杯,丢在地上,拔出剑砍碎了它,说:“唉!这小子不值得和他共谋大业!夺走项王天下的一定是沛公。我们这些人就要被他俘虏了!”

刘邦回到军营,立即杀掉曹无伤。

扩展资料:

《鸿门宴》文章叙述的是秦朝灭亡后(公元前206年)两支抗秦军队的领袖项羽和刘邦在秦朝都城咸阳郊外的鸿门举行的一次宴会。

全文以刘邦赴项营请罪为核心,连同赴营以前和逃席以后分为三个部分,以曹无伤告密、项羽决定进攻始,以项羽受璧、曹无伤被诛终,按项羽是否发动进攻、刘邦能否安然逃席两个问题逐层展开故事。情节跌宕起伏,形象生动鲜明,组织周密严谨,语言精练优美。

-鸿门宴

刘邦的父亲如果被项羽煮了,刘邦真的会喝肉汤么?

项羽曾经以烹煮刘邦父亲刘煓(刘执嘉,又被尊称为刘太公)作为威胁,以图让其投降,可刘邦却喊出了?分我一杯羹?的雷人之语,让后人疯传了两千年。如果项羽真的煮了刘太公,再分给刘邦?一杯羹?,刘邦究竟会不会喝他爹的肉汤呢?如果您想知道,今天小编就来给您揭秘。




公元前204年,此时暴秦已经被诛灭,天下形势已经变成了楚汉相争的局面,双方一直处于军事拉锯战之中。刘邦集团对项羽集团内部进行了分裂游说,刘邦手下大将彭越也时常骚扰楚军粮道,致使项羽时常处于被动的状态。

为了摆脱这种不利的态势,项羽只想着跟刘邦一决雌雄,然而刘邦这个滑头,根本不与项羽发生正面冲突。项羽一时间没有办法,只好在两军阵前拉出被俘的刘太公(刘邦父亲),威胁刘邦投降,若是不从便用大鼎?咕嘟嘟?地煮了他爹。


刘邦的回答很轻松,说道:?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意思就是说,咱们哥俩当年在楚怀王面前结拜为兄弟,我爹也就是你爹,你项羽今天若是烹煮了我爹,别忘了给我来一碗尝尝咸淡。

刘邦说这句话的时候,是一幅什么嘴脸很简单泼皮牛二的嘴脸!

项羽算是彻彻底底的尝到了?青皮混混被老流氓欺?的感受。在两个人针锋相对的较量中,项羽虽然被封为战神,屡次都能将刘邦打得狼狈逃窜,可刘邦却还是能在短时间内迅速崛起,再以打不死的小强的姿态,继续跟项羽进行PK。


这一次,刘邦能说出?分我一杯羹?的雷语,也印证了刘邦?地痞无赖?的嘴脸。不少人一直在质疑该事件的真实性,不过小编觉得其真实性还是很可靠的,毕竟此时的项羽已经到了无计可施的地步,把刘太公老爷子搬出来也算是重要的斗争筹码。

然而刘邦却不吃这一套,这让项羽多少有些尴尬,要不是项伯在旁求情让其就坡下驴,项羽还真的不好收场。此时有一个问题出现了,项羽究竟敢不敢烹煮刘太公?小编告诉您,绝对敢,世上还没有项羽不敢做的事情,当年的暴秦都是他一手推翻的,更何况面前这个孱弱发抖的糟老头子呢?不过小编话没说完,项羽也肯定不会烹煮刘太公,为何呢?有三点原因。


首先,项羽出身名门,项家是楚国的贵族,项羽的祖父是楚国大将项燕,因此他从小受到的是贵族教育,这一点与草根出身的刘邦有着本质性的区别。其实,项羽对于自己的做法,应该是非常鄙视的,要不是逼到一定程度,他才不会做出如此令人耻笑的事。用杀死刘邦亲人的方式威胁已然是项羽的道德底线了,若是再让他真正的烹煮刘太公,他是万难做到的。

其次,项羽历来义字当头自视甚高,当刘邦说出?吾翁即若翁?的话语时,也是在暗中拉近自己与项羽两个人的关系。一旦项羽将刘太公烹杀,所带来的后果必然不堪设想,甚至可能连自己的士兵都会颇有微词,项羽虽悍勇却不傻,这种赔钱的蠢事他是不会做的。


最后,项羽和刘邦的矛盾是政治与军事矛盾而非私仇,古人打打合合的事情再正常不过了,毕竟都是为了江山。可一旦项羽烹煮了刘邦的父亲,便会将矛盾激化不了调解的地步,若是刘邦再借此事大做文章,项羽将更加难以收场。

项羽之所以会想出如此?卑鄙?的做法,完全是因为他清楚刘邦的为人。刘邦本就是一个?地痞无赖?,想要对付流氓,就得用流氓的办法。不过很可惜,项羽不是流氓,他学得了流氓的皮毛却学不到流氓的精髓,在刘邦这位老流氓眼里,项羽?煮爹?的小混混水平的把戏实在是太小儿科了。


但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假如项羽真的冲动过头把刘邦的老爹炖了汤,再分给刘邦一杯羹,刘邦会喝吗?当然不会,刘邦是不可能喝的,动物尚且不吃同类又何况是以人杰自居的刘邦呢?只能说,烹煮刘太公的这出戏是刘项二人的心理战,只是刘邦要比项羽?厚黑?的多,在较量中更胜一筹而已。

当然,历史不容假设,毕竟项羽最终没有烹煮刘太公。此次事件中也把刘太公吓的够呛,不知道事后刘太公会不会大骂刘邦是?不肖子孙?,不过小编觉得,刘邦的做法虽得罪了自己的老爹,却应对的实在巧妙,不失为一种高超的智慧。

谁有对刘邦项羽评价的资料

项羽,自然是一位英雄。天生神力,“吴中子弟皆惮之”。其志向博大高远。一日,始皇游会稽,项羽脱口而出:“这个人可以取而代之呀!”其叔项梁因此奇之。其后,举事而起,从者云集。破釜沉舟,救赵破秦,令诸侯“莫敢仰视”。及自封西楚霸王,众王反叛,更见其骁勇:讨伐乎东西,征战乎南北,往来翕乎,未知疲倦。他很讲信义,只因允诺了项伯“善遇”刘邦的进言,他不顾亚父“示之者三”,于鸿门宴上放走了罗网中的刘邦。当兵败乌江时,他拒绝登上乌江亭长的救生船,面对身后的丛林干戈,他笑对死亡,气概何其豪迈。真正的勇士,是无法被震慑的。

英雄项羽最终自刎死掉了……耳畔怆然响起悲歌一曲:“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折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项羽至死将失败的原因归之为时运不济。然而,真的只是时运不济使然吗?

有人说:项羽最大的失误,就是在鸿门宴上未听从谋士范增之言,以至放“虎”归山,招致最后的失败。此语本人实不敢苟同。

细读史书,透过一幕幕细节,就会清楚的发现,项羽性格中存在着极为严重的缺陷:他空有高志却目光短浅;他爱慕虚荣,不乏自满自得的小农意识;凡事勇在先,智在后,残忍有余,仁善不足;缺乏从谏如流、宽宏大量的领袖气质。这就决定了他的一生,只宜做一名叱咤风云的将军,却不具备一种帝王的气度。他真正的失误不在于杀没杀刘邦,而是误在自身不能克服的性格弱点上,就算他于鸿门宴上杀了刘邦,以后也一样会败于张邦、王邦、李邦……

不信吗?我们且来看一下《史记》中的几个小片断:
新安。章邯率部归降。项羽不是对降兵善加督导,化为己用,反因害怕降卒不服而“夜击坑秦卒二十余万人”。
新丰鸿门。闻刘邦欲关中称王,项羽大怒,欲以四十万大军击压刘邦十万军。刘邦恐,急笼络项羽季父项伯,卑曲称臣,高颂项王。项羽显然沾沾自喜,颇以为得意,遂听从项伯言而“善遇”刘邦。这就有了鸿门宴上范增“数目项王”而“项王默然不应”的千古遗憾。

入关后。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令“秦人大失望”。
既灭秦。有人劝说项羽:“关中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羽此时却心怀东归意,说:“人富贵了不回归故乡,就如同穿着好衣服在夜里行走一样,谁能知道呢?”劝者见项羽目光如此短浅,不由意冷心灰,说:“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羽闻之,大怒,“烹说者”。
汉二年冬。因封侯不当,田荣起兵反叛。项羽平叛后,“皆坑田荣降卒,系虏其老弱妇女,徇齐至北海,多所残灭。”
……………………
这样的例子不必一一列举下去。
项羽的性格弱点贯穿了一生的始终,他似乎并无意加以改变,这对一个有着远大抱负和理想的英雄来说,是不可思议的。他的成长过程,只是一部勇猛成长史,却忽略了对更高层次人格的追求和塑造。他的失败是必然的失败。尽管司马迁怜惜地将之列入本纪记载,他也终不过是一名威猛的勇士而已。

再看刘邦。他天生的性格是狡黠、油滑,爱吹牛皮,颇象个混混儿。“不事家人生产作业”、“好酒及色”。他的出身极其普通,其父母的名字不为世人所确知,当然不及项羽的名将后裔身份。在一贯重视光环和背景的人们心目中,刘邦显得黯淡,这使得二人在刚起兵的时候,刘邦只能落个从属的地位。但刘邦自有他的一套。狡黠和油滑自然不是领导者的气质,沛公却善于不断拔高自己。他自比“信陵君”,从而给自己定出了人生的高度。他常不自觉地模仿信陵君的处世、行为方式,为自己的性格添加了理性和工于心计的优秀的一面,这使得他的人生成为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的一生。他也因此受到乡里人士的敬重。

刘邦到底从信陵君那里学到了哪些优良品质呢?我觉得不外乎以下几点:
一是笼络手段极为高明。用现在的说法,就是善于根据情势揣摸人的心理,润滑人际关系,有较强的凝聚力,能够吸引他人为己所用。
史记载:刘邦先行入关后,项羽闻讯,欲击之。是时,刘邦自忖以十万军不敌项羽之四十万军,乃急笼络项羽季父--项伯,恭敬地“以兄事之”,并“奉卮酒为寿”,与之约为婚姻。项伯遂感于厚爱,力劝项羽“善遇”刘邦,并于鸿门宴上拔剑与项庄对舞,“常以身翼蔽沛公”,使得范增的杀“邦”计划全盘落空!
从表面看,刘邦似乎无甚特殊才能,但其麾下人才济济,萧何、韩信、陈平……皆忠诚效命,连自视甚高的张良也敬佩的对人说:“沛公殆天授也”。以一个平民出身的“浪子”,团结着一大批才高气傲的谋士、将军为之效力,岂一般的手段所能致?

二是宽容、仁慈、有大量。
与项羽“诸所过无不残灭”之举相反,刘邦做事较有分寸。楚国长老皆赞曰:“沛公,长者也。”史记载:汉元年十年,沛公兵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符节,降轵道旁。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咸阳。
项羽兵败死后,刘邦以鲁公礼葬项羽谷城。“汉王为发哀,泣之而去。诸项氏枝属,汉王皆不诛。”

三是遇事冷静,喜用智不斗力。

楚汉久相持未决,项羽曾对刘邦说:“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汉王笑谢曰:“吾宁斗智不斗力。”以己之短敌彼之长,这样的傻事,刘邦自然不会做。

攻打宛城时,为免强攻损兵之弊,刘邦听从陈恢的建议,许原宛守为殷侯(相当于现在的港人治港)。其后刘邦以此法引兵西,“无不下者”。

四是坚忍克己。刘邦入关后,从樊哙、张良谏,封秦重财物于府库,不取分文。并当众宣布:“父老苦秦苛法久矣……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同时派人到各县乡村广而告之。秦人大喜,献上牛羊酒食犒劳军士。沛公又推辞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这样秦人更加高兴了,唯恐沛公不为王。这一点,聪明的范增看的十分清楚:“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刘邦的本性也是贪财好色的,但是为了达成目标,他变得很能克制自己。这与项羽每攻城破镇后遂“收其货宝妇女”形成鲜明的对比。

“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为了做成大事,刘邦常能忍受相当的痛苦,做出惊人之举。楚汉荥阳对峙时,项羽欲烹刘邦之父以迫其退兵,刘邦竟说:我们已约为兄弟,我父亲即你父亲,如果要烹你父亲,“则幸分我一杯羹”。项羽惊怒,要胁计划因之破产。

总结起来,争霸中的项羽与刘邦俱怀统一江山的大志,项羽禀赋优于刘邦,可惜的是他不注重自我管理,动辄怒、大怒,遇事率性而为,毫无克制,这是成功的大忌。相反,刘邦在起初表现平平,但他善于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不断以高标准来完善和要求自己,培植优秀品质,克制天性中的不良成份。他的成功不是偶然的,绝不只是靠运气得来的。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5234.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