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首页 >> 诸子百家 >> 历史探究

裴光庭:唐玄宗时期宰相任相期间提出循资格(第三节亲佞远贤危机渐生)

话历史 2023-07-18 11:59:24

我们国家上下5000年历史悠久,大部分人在上学时期只能在课本中获得有限的历史知识,实际上,历史是一个广阔无边的海洋,里面蕴含着无限的故事和奇闻异事。今天,我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关于裴光庭:唐玄宗时期宰相,任相期间,提出“循资格”的历史内容,来探索这个海洋中的一部分历史。

裴光庭出身河东裴氏中眷房,以门荫入仕,历任太常寺丞、郢州司马、司门郎中、兵部郎中等职。任职期间建议突厥参与封禅,迁鸿胪少卿,拜兵部侍郎。开元十七年(729年),裴光庭拜相,授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次年迁侍中,裴光庭任相期间,提出“循资格”,以资历作为擢用官吏的标准,还建议向吐蕃传播中原典籍,监修国史,后封正平县男。开元二十一年(733年),裴光庭病逝,时年五十八岁,追赠太师,谥号忠献。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裴光庭虽然幼年丧父,但因母亲厍狄氏深受武则天的宠信,得以累迁至太常丞。唐睿宗年间,裴光庭因是梁王武三思的女婿,被贬为郢州司马。

累职升迁

唐玄宗开元年间,裴光庭历任右率府中郎将、司门郎中、兵部郎中。他沉默寡言,不善交游,但工作严谨,受到时人的推崇。

开元十三年(725年),唐玄宗到泰山封禅。中书令张说担心夷狄会趁机入侵,欲加强边防军备。裴光庭表示反对,认为有违封禅本意,会使封禅之举名不副实。他道:“夷狄之中,突厥实力最强,也有与我大唐修好之意。若遣使赴突厥,让其派人参加封禅之行,必会欣然从命。突厥若来,诸蕃君主必相继而来。到时我们就算偃旗息鼓,也能高枕无忧。”张说采纳了他的建议,并改任他为鸿胪少卿。东封结束后,裴光庭升任兵部侍郎。

担任宰相

开元十七年(729年),裴光庭升任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御史大夫,后又改任黄门侍郎。 当时,宇文融因善于敛财,被罢去宰相之职。唐玄宗鉴于朝廷财政困难,对宰相道:“如今国库用度不足,你们认为应该怎么办?”裴光庭无言以对。他担心宇文融被起用,便行使御史大夫职权,弹劾宇文融交游朋党,并称其子贪赃受贿。宇文融最终被贬到平乐县(在今广西)。

开元十八年(730年),裴光庭升任侍中,兼吏部尚书,并加弘文馆学士。他撰写《瑶山往则》、《维城前轨》各一卷,对玄宗加以讽谏。唐玄宗下诏褒奖,赐绢帛五百匹,并命皇太子李瑛在光顺门接见裴光庭。裴光庭还引荐李融、张琪、司马利宾等人入值弘文馆,打算按照左传的体制编写《续春秋经传》,并请玄宗撰经。但《续春秋经传》最终未能完成。

开元十九年(731年),吐蕃遣使入朝,以金城公主的名义求取《诗经》、《春秋》、《礼记》。秘书正字于休烈上疏反对:“东平王刘宇是汉成帝的亲弟弟,他求取《史记》、《诸子》,成帝尚且不给,何况吐蕃是我大唐之仇敌。若授以经典,使其知用兵韬略,变得更加狡诈,会对中国不利。”唐玄宗与宰相商议,裴光庭道:“正因吐蕃愚昧顽固,方要赐以诗书,让他们受到教化。于休烈在书籍之中只看到权略变诈,却没有看到忠信礼义。”唐玄宗遂将典籍赏赐吐蕃。

病逝任上

开元二十年(732年),唐玄宗命裴光庭与中书令萧嵩分统南衙左右厢兵。 同年十一月,裴光庭随唐玄宗祭祀后土,加授光禄大夫,封正平县男。

开元二十一年(733年),裴光庭病逝,时年五十八岁。唐玄宗废朝三日,追赠他为太师,命张九龄为他撰写神道碑文。太常博士孙琬建议给裴光庭定谥号为克(一作克平),但玄宗却赐谥忠献。

以上就是关于裴光庭:唐玄宗时期宰相,任相期间,提出“循资格”的全部内容了,小伙伴如果觉得不错,还想要了解更多有关历史类的相关的小知识、小趣闻和人物故事的话,欢迎大家关注我们。

第三节亲佞远贤危机渐生

开元年间,唐玄宗在早期重用贤才,使得国家鼎盛,百姓安居乐业。在开元后期,张九龄是一代贤相。然而,由于此时的玄宗怠于政事,听信谗言,任用奸佞,最终使得朝政混乱,危机四伏
张九龄字子寿,韶州上曲江人。少年时聪明伶俐,擅长写作,十三岁时,因为写信给王族,使得后者认为他必成大器。后来在二十岁的时候中了进士,官任校书郎。唐玄宗做太子时,曾召集饱读书籍之人亲自策问,张九龄因表现出众,升为左抬遗。曾经和任右拾遗的赵冬曦负责吏部选试,人们都认为他公允不偏。开元十年,张九龄升任司勋员外郎。当时宰相张说十分器重他,称他是后出词人之冠。开元十一年,拜中书舍人。他曾上书玄宗,认为应重视地方官人选,纠正重内轻外之风;选拔官员应注重他们的品德和本领,而不应该看资历,多被采纳。在张说罢相后,他受牵连改官太常少卿,后被贬为冀州刺史。张九龄以老母亲在家乡,河北又太远,无法尽孝道为由,请求换到江南的地方任职。不久以后,他便被改任为洪州上都督,又转为桂州上都督、岭南道按察使。开元十九年,玄宗召为秘书少监、集贤院学士、副知院事,又升为中书侍郎。开元二十一年,以中书侍郎为相,第二年又被封为中书令。张九龄当上宰相后,仍是公正无私,坦诚直率,辅佐唐玄宗也尽心竭力,从不见风使舵,违心取悦别人,遇事以国家社稷利益为重,坚守原则
开元二十三年,幽州节度使张守大破契丹,立下战功,玄宗非常高兴,想要任命他做宰相。张九龄进谏说:宰相是代表天子治理天下的,不是为了赏功而设置的官位。玄宗说:只让他挂宰相的虚名,而不让他掌握实权,不知是否可以?张九龄回答说:即便如此也不妥,天子所掌管的权柄官位怎能随意授之与人。再则张守只不过是击败契丹,皇上就要任他为相,那么将来倘若他灭掉奚与突厥,皇上还能授予他什么官职呢?玄宗于是打消了拜相的念头。二月,张守来到东都报告了取得大捷的消息,被封为右羽林大将军,兼御史大夫,两个儿子也被授于官位,得到很多赏赐
对安禄山,张九龄认识得也非常清楚。安禄山当时为平卢讨击使、左骁卫将军。开元二十四年,幽州节度使张守琏派遣安禄山讨伐反叛的奚与契丹,安禄山由于骄横轻敌而吃了败仗。四月初二,张守琏上奏请求依法斩杀安禄山。安禄山在临刑前大声喊造张大夫你难道不想消灭契丹国吗?为何要杀掉我安禄山!安禄山的确骁勇善战,张守琏爱惜人才,不忍杀他,于是把他送到了京师。张九龄在奏文中批道:春秋时代齐国的大将穰苴杀了骄横的监军庄贾,吴国的孙武杀了不听命令的宫子。如果张守琏已下了军令,安禄山不应该免死。玄宗爱惜安禄山的才能,下诏废去了他的官位,安禄山成了无官位的将领。张九龄坚持说:安禄山违令败军,依照军法,不可不杀。再说我观其面貌有反相,不杀必为后患。玄宗说:你不要像晋朝王夷甫看百勒那样看安禄山,白白陷害了忠诚有德的人才。最后竟赦免了安禄山
唐玄宗即位之初,为扭转唐中宗以来朝政弊端,曾励精图治,锐意改革,使朝政日益走上正轨,开创了开元盛世的局面。但是长久的太平盛世冲淡了玄宗的进取心,到开元后期,他开始纵情享乐、荒疏政事。看到这种情况,张九龄十分担忧,等待规劝玄宗的机会。开元二十四年八月初五千秋节。是玄宗寿诞,群臣纷纷向玄宗进献宝镜。张九龄却认为以镜自照可以见形容,而以人自照可以知吉凶。张九龄在书中对于玄宗近期施政的失误之处以厦由于府兵制废除,边将掌握军权形成的内轻外重局面而埋下隐患等情况,或提出委婉的规劝,或恳请玄宗有所防备,文中处处流露出他的忠心与对社稷安危的关注。尽管玄宗当时也下诏褒奖赞美九龄此书,但实际上只是做表面文章罢了
随着玄宗骄奢厌政,他对正直之士的忠言恳论渐摩排斥之心,对谀美逢迎之声却欣然接受,这直接影响他用人的态度。他开始重用亲近奸诈、善于溜须拍马的小人,而渐渐疏远了那些正直忠诚的大臣,李林甫便是这个时期奸佞的代表
李林甫小字哥奴,是宗室子弟,曾祖父李叔良是唐高祖李渊的从父弟。林甫以家世入仕,为千牛直长,很得其舅楚国公姜皎的疼爱。姜皎常常为他在朝廷上说好话。姜皎的妹妹嫁给侍中源乾曜的侄孙源光乘。一天,源乾曜的儿子源洁对父亲说:李林甫求作司门郎中。源乾曜回答:郎官应该由有才华名望高的人担任,哥奴怎么能做郎官?虽然如此,李林甫还是凭借姻亲的帮忙,升为太子谕德和国子司业
开元十四年,御史中丞宇文融推荐李林甫为御史中丞。李林甫又任刑、吏部二侍郎。他为人狡猾难测,工于心计,善于钻营,谙熟宫廷内的事和做官的学问,用尽心思在自己周围编织一张巨大的关系网,巩固在朝中的势力。为了解皇帝的好恶与意图以便迎合取媚,他广交宦官和妃嫔,对玄宗的一举一动了如指掌,所以喜事时往往称旨,很得玄宗的喜欢。那时,武惠妃集后宫三千宠爱于一身,于是李林甫对其极尽巴结之能事。武惠妃想立自己的儿子寿王李瑁做太子,与太子李瑛之间产生了矛盾。李林甫认为投靠武惠妃的机会来了,便通过和他关系密切的宦官把愿意帮助寿王做太子的意思传达给武惠妃。武惠妃正需要外廷士大夫的支持,自然十分高兴,因此一有机会就在玄宗面前盛赞李林甫,使玄宗越来越信任他。李林甫与侍中裴光庭之妻、武三思之女有私情,裴光庭死后,武氏请求玄宗亲信的宦官高力士在皇帝面前为李林甫说情,代替其夫的职位。高力士的养父高延福和武三思是好友,高力士与武三思家的关系也很密切,但在任用宰相的大事上,高力士没有草率应允。中书令萧嵩举荐右丞韩休为相,玄宗同意了。正在起草诏书时,高力士将消息透露给武氏,并让李林甫转告韩休。韩休做相后很感激李林甫,向上推荐他有任相之才,武惠妃也暗地里帮他说好话,使原就对李林甫印象颇好的玄宗动了心,拜李林甫为黄门侍郎,其官位改为宰相
开元二十二年,玄宗以黄门侍郎平章事裴耀卿担任侍中,中书侍郎平章事,张九龄担任中书令,李林甫也同时登上相位,拜官礼部尚书、同中书门下三品,并加银青光禄大夫散阶。此前玄宗欲拜他为相时曾征求张九龄的意见,张九龄坚决反对说:宰相身系国家安危,臣担心李林甫做相后会危害社稷。李林甫因此对张九龄心怀怨恨。张九龄文采极佳,朝廷的诏敕文件,多出自他的手笔,极受重用。李林甫一时难以撼动他的地位,所以表面上仍然装作服从张九龄,背后则在玄宗面前恶语中伤,同时百般讨好玄宗以巩固自己的地位。耿直的张九龄对玄宗的变化有所觉察,更加事无巨细,据理力争,使玄宗十分不悦。

裴行俭有几个儿子

早年得名将苏定方教授用兵奇术。高宗废王立武时,裴行俭因私议论,被贬为西州都督府长史。麟德二年(665)拜安西大都护,在西域时,诸部多慕义归附。后来还朝,与李敬玄、马载同掌选事十余年,甚有能名,时称?裴、李?、?裴、马?。

调露元年(679)西突厥十姓可汗阿史那匐延都支与李遮匐反叛,侵逼安西。当时裴行俭受命册送波斯王子泥涅师归国,途经西州时,募得万骑,便假为畋猎,以计俘都支,将吏于碎叶城为他立碑纪功。同年,率军平定突厥阿史德温傅、阿史那伏念的叛乱。

开耀元年(681),以反间计逼伏念执温傅来降,余众悉平。永淳元年(682)四月,裴行俭病逝,享年六十四岁。追赠幽州都督,谥号宪。

裴行俭善于识拔人才,军中提拔的将领如程务挺、王方翼、郭待封、黑齿常之等,都成为一代名将。著有文集20卷和《选谱》。又撰《草字杂体》及营阵、部伍、料胜负、别器能等46诀,今均佚。

裴行俭有三个儿子,分别是裴延休、裴庆远、裴光庭。

子:裴延休,并州文水令。

裴庆远,协律郎。

裴光庭(678年-733年),字连城,绛州闻喜(今山西闻喜东北)人,唐朝宰相,隋朝礼部尚书裴仁基之孙,右卫大将军裴行俭之子。裴光庭出身于河东裴氏中眷房,早年以门荫入仕,历任太常寺丞、郢州司马、司门郎中、兵部郎中等职,后因建议让突厥参与封禅,升任鸿胪少卿、兵部侍郎。开元十七年(729年),裴光庭拜相,初授中书侍郎同平章事,次年又升任侍中。他任相期间,提出?循资格?,以资历作为擢用官吏的标准,还建议向吐蕃传播中原典籍,后封正平县男。开元二十一年(733年),裴光庭病逝,时年五十八岁。追赠太师,谥号忠献。

孙:裴稹,唐玄宗时起居郎。

曾孙:裴均,唐宪宗时宰相。

?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5202.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