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我们在上学期间学习历史,但其实历史的领域非常广阔,除了课本上的知识外,还有许多有趣的历史故事等待我们去发掘。今天我为大家整理的是关于兄死弟及痞子抢占先嫂子,朱元璋知道后做了什么?这一历史内容的详细介绍。
“兄死弟及”痞子抢占先嫂子,朱元璋知道后做了什么?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在古代的制度中皇帝是天下的主人,能够主管所有的事务,他治下的百姓都是他的子民,原则上他也要平等的对待。当然这种情况说的是最理想的状态,实际上皇帝也是人,也是有自己的感情偏向。
很多时候,皇帝身为最高统治者,会与官员们站在一起,如果有百姓与官员的意见相悖,倒霉的几乎都是百姓。当然皇帝中也有一些另类,朱元璋就算一个。
皇帝在评判事件的时候,经常会偏向官员,说起来也是人之常情,毕竟皇帝能接触到的就是这些大臣,而百姓与皇帝之间距离就很远了,就算是我们普通人,也会有一个亲疏远近。
另外,皇帝治理天下还需要靠这些大臣,更有很多皇帝根本就不知道百姓的苦处。但是这些问题,在朱元璋这边都不是理由,朱元璋是真的站在了百姓的立场上,为此还对为难百姓的官员动了手。
事情的起因并不复杂,就是民间的一件好事,阴差阳错走向了坏的方向造成的。有一户姓史的百姓,有一个女儿叫史灵芝,根据当时的习惯,从小许配给了与史家交好的唐家长子,也就是定下了娃娃亲。本来这是一件喜事,两家都很满意,但是没想到中间出了意外(夭折),这门亲事也就被大家默认取消了。
事情说起来也怪不到谁,那时候的生活医疗条件比较差,唐家的长子没能长大,年纪轻轻就夭折了。在当时的背景下,这虽然让人心痛,也不算太稀奇的事情,史灵芝就另嫁给了一个叫姚小五的普通人。
婚后的史灵芝一家,生活虽然不富裕,但是夫妻两人的关系很好,还生下了三个孩子,也挺让人羡慕。本来事情到这也就算是有了一个结果,可是没想到又出现了一个波折,那就是唐家还有个儿子叫唐闰山,这时候参军回来了。
这个唐闰山仗着自己有些人脉关系,又看史灵芝长得好看,就找了些人把史灵芝抢回家了。又因为他在军队中服役过,为了将事情做成铁案,就将这件事上报给了军方官员,官员们也就默许了他的行为。为此军部的人还给当地的地方官打了招呼,让县令不敢再管这件事。
姚家的人这么被人欺负,当然选择了报官,县令不敢管就继续向上级去告——这也是朱元璋定下的规矩,百姓是可以告官的,并且严令官员不能阻挠百姓。但是其他的官员也没有帮姚家的,或者是不愿意惹麻烦,或者是觉得不算什么大事,就没有人为姚家主持公道。
姚家没有放弃,最后告到了刑部。刑部了解了这件事情之后,也不以为然,觉得兵部的做法没什么大问题,并且还给找了个理由,说是兄死弟及这也是个风俗,然后写给朱元璋的奏折里面,就选择了支持兵部和唐闰山的立场。
但是朱元璋看到之后,简直要气炸了。兄死弟及这个风俗还真的有,但是它出自于元朝的法律,是将草原上未开化的民俗,带到了中原大地上。
朱元璋能够当上皇帝,就是赶跑了蒙古人才做到的,他对元朝有着很深的仇恨。建立明朝之后朱元璋花了大力气,来恢复汉人的文化,想要找回原本中原的生活方式和习俗。现在竟然有官员用元朝的法律,来裁决明朝的事务,还说的理所当然,这就撩起了朱元璋的怒火,事情不是这么干的!
朱元璋亲自过问,要御史去与刑部尚书交涉,将案件交给都察院来处理。刑部尚书可能是觉得自己的面子跟权力都受到了挑战,竟然将来人给骂了回去,还说这些来人对官员们没有同僚之谊,就是酷吏,不会有什么好下场。
朱元璋这回是真的忍不了了,他本来就是从最底层出来的,深知这些看似不大的事情,对百姓的伤害有多大。而自己的官员不光是拿前朝的法律来处置自己的百姓,还根本不将百姓当回事,这样下去的话,自己的王朝跟草原上来的蛮夷有什么区别?
在朱元璋的亲自主持下,发现事情已经不光是两家百姓的恩怨这么简单,官员们的处理方式已经触及了立国的根本。朱元璋下了狠手,将在案件中牵连到的几十个偏向唐闰山的官员,都处死了。做出了强抢史灵芝行为的唐闰山,也被判处死刑。
很多人觉得朱元璋的这种作为太过于粗暴,还有就是小题大做,不是一个仁义的君主,这种行为不可取。但是朱元璋的这种强硬举动,对中原风俗的恢复,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而且,公道得到伸张的姚家和史灵芝所代表的老百姓们,想来不会怪老朱在这件事上的粗暴吧。
在本文中,我们已经介绍了兄死弟及痞子抢占先嫂子,朱元璋知道后做了什么?的相关内容。如果你想要钻研更多的历史相关内容,我们推荐你关注。在上面你可以找到详尽的历史知识和有趣的历史故事,让你更好地理解过去,开阔视野,以及深化你对历史的理解和认识。
火烧庆功楼
相传朱元璋做皇帝后,担心那些与他出生入死打天下的兄弟们持功夺权,于是建造了一座庆功楼。庆功楼建成那天,他摆下宴席邀诸位文武功臣们前来赴宴庆功,暗地里却派人在楼下埋好大量火药和干柴,准备借机引火烧楼,以除后患。这事虽然做的很隐秘,但却被神机妙算的刘伯温看穿了。席上,刘伯温坐坐在了朱元璋旁边,悄悄将朱元璋龙袍的一角压在自己的坐椅上。当大家喝得酩酊大醉时,朱元璋悄然离席。由于有衣角牵动,刘伯温顿时警觉,于是跟随皇帝出了门。果然,朱元璋下楼以后,功臣楼便笼罩在滚滚烈焰中。可怜赴宴功臣,全部葬身火海。
尽管史学家早就证实这故事纯系后世说书人的杜撰,但却让朱元璋的故事生动了不少一些,不管怎么说,这个故事对朱元璋的性格刻画是大家乐于认同的。
详细如下
南京鼓楼岗的山坡上,从前有个功臣楼。这是明朝皇帝朱元璋登基以后,下令建造的。
听到造功臣楼,凡是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打下江山的开国功臣,无不深受感动,称赞太祖英明。只有军师刘伯温忧心忡忡,来到皇宫,见了朱元璋,恳求说:“如今王业已成,臣责已尽,但愿辞官归田。”朱元璋忙说:“军师随我辛苦半生,如今正当享福,为何就要归隐尸刘伯温说:“朝中政事劳神,臣年老力倦,只想过个清闲的晚年。”朱元璋再三挽留不得,便取出许多金银送给刘伯温,亲自送出宫外。
刘伯温出了皇宫,来到徐达府上,向他辞行。临别,刘伯温握着徐达的手说:“徐兄,小弟走了。有一句话望你牢牢记住:功臣楼庆宴之日,你要紧随皇上,寸步不可离开。”徐达一时不明白,想问个究竟。刘伯温说:“照此行事,日后便知。”
功臣楼建成了。这座楼,坐落在鼓楼岗的山坡上,楼身又宽又矮,看来很结实;窗户又高又小,看来很安全。朱元璋择定日子,邀请所有功臣前来赴宴。这一天,日头刚落,功臣楼里一片笙歌,灯烛辉煌。赴宴的功臣们互相恭喜、道贺,好不热闹。徐达心里记着刘伯温的临别赠言,哪有心思与众人寒暄。他举目望望楼顶,雕梁画栋,纵横相连;低头看看地面,方石成格,平滑如镜。忽然,他把耳朵紧贴墙壁,用手对墙敲了几下,觉得声音”咚咚”发嗡,他的脸“涮”的一下,白得像纸一样。这时,只听一声喝道:“皇上驾到!”百官肃立,躬身行礼。朱元璋昂然走进大厅,笑容满面,来到席前,忙叫免礼。众人纷纷直起腰来。
酒宴大开,热闹非凡。徐达平日酒量不小,今天却怎么也不敢多喝,一直盯着朱元璋的一举一动。酒正吃到兴头,朱元璋忽然站起身来,向门边走去。徐达连忙随后跟上。朱元璋发觉身后有人,回头一看,见是徐达,便问:“丞相为何离席?”徐达说:“特来保驾。”朱元璋说:“不必不必,丞相请回。”徐达哀戚他说:“皇上真的一个也不留吗?”朱元璋暗暗一惊,心想:好精明的家伙!我的机密已被他识破。徐达见皇上不言语,又说:“皇上如果执意,臣不敢违命,恳望日后妻儿老母得以照拂。”说毕,转身欲回。朱元璋忙说:“丞相随我来。”
他俩刚走出几百步,突然,“轰隆隆”一声巨响,功臣楼瓦飞砖腾,火光冲天,可怜满楼功臣,全部葬身火海。原来,朱元璋为了永保朱姓天下,才设下这火烧功臣楼的毒计。
徐达从功臣楼死里逃生,回到家里,整天饭不想吃,门不敢出,没有多久,忧郁成疾,背上还害了个瘩背,人瘦得脱了形。
一天,两名太监带人抬着一只清蒸公鹅来到徐达府上,说:“皇上闻知丞相贵体不佳,特命小人前来问安。”徐达知道,公鹅是发物,害了瘩背,再吃公鹅,岂不要命,这是皇上赐死啊。想着想着,两行热泪潸然而下,上前谢恩,收下了公鹅。没有多久,他就含恨死去。
明朝是我国的最后一个由汉人所建立的封建王朝,明朝的开国皇帝为朱元璋,朱元璋出身于一个贫民家庭,在幼年时期吃饭都是问题,朱元璋为了生计不得不去地主家放牛,后来由于元末的残酷统治,导致百姓们民不聊生,所以在全国各地爆发了许多的农民起义,在这时朱元璋也选择了加入农民起义军,后来朱元璋通过自己的努力拉起了一只属于自己的队伍,最后朱元璋扫清了所有的障碍成功称帝,成为了一国君主,也是名副其实的农民皇帝,那么朱元璋在登基之后主要有哪些功绩呢?
首先就是朱元璋结束了蒙元的统治,上文提到过,在蒙元的统治下百姓们民不聊生,在蒙元的统治下百姓们遭受着摧残,这时候朱元璋结束了蒙元的统治,让百姓们从那种残酷的生活中解脱出来,并且在推翻蒙元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的农民起义军,在那时候百姓们饱受战火的摧残,最后是朱元璋打败了所有的农民起义军,建立了明朝,将百姓们从水深火热之中解救出来。
朱元璋在称帝之后并没有贪图享受,而是励精图治,朱元璋在称帝之后开始以强制的手段开始推行新政,将政治制度进行了改革与创新,朱元璋这么做也促进了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进步,朱元璋也知道在蒙元的统治下百姓们的生活,所以朱元璋也推行了政策,就是轻税薄赋的制度,让百姓们可以休养生息,这样不仅可以让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日子,还可以稳定自己的统治。百姓们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自然不会像元末时期那样爆发农民起义,自己就稳固了自己的统治。
朱元璋在登基之后也开始整治官场,在明朝建立之后朱元璋处理了许多的官员,其中有许多都是在明朝建立之后贪污的官员,在处理贪官的时候朱元璋没有任何的心慈手软,以铁血手段去处理那些贪官,还有一些是开国功臣,有一些功臣在明朝建立之后开始变得居功自傲、目中无人,甚至有些功臣开始仗着自己的身份为所欲为欺压百姓,这是朱元璋不能容忍的,所以朱元璋还处理了一些功臣,这对百姓来说是一件好事,同事也能稳固朱元璋自己的地位。
朱元璋在登基称帝之后有许多的功绩,对后世也有很大的影响,朱元璋的事迹在历史上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明太祖朱元璋可谓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传奇,从一介布衣,落魄时甚至当过小乞丐,最后能成为大一统王朝的开国皇帝,其过程之艰辛可想而知,这番成就可谓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
朱元璋从一介布衣当上皇帝以后,是怎么对待封赏亲人的呢?
先说说朱元璋的亲友团,朱元璋有三个哥哥两个姐姐。众所周知朱元璋起于布衣,早年贫困到甚至要靠乞讨为生,他的兄弟姐妹自然也是生活不易,所以等到朱元璋打下天下,建立了明朝以后,仅仅剩下外甥李文忠了,还有李文忠的父亲李贞,也就是朱元璋的二姐夫。
原本侄子朱文正也可以活到开国以后,但是因为不忠被朱元璋软禁至死,还有一说是朱元璋亲自打死的。不过朱文正倒是留下了子嗣。
先说说朱元璋对这一侄一甥怎么样。
朱元璋起事以后,因为哥哥姐姐都死了,只剩下了侄子朱文正和外甥李文忠来投靠他,朱元璋对这二人可谓是视如己出,甚至将李文忠收养为养子,为这二人一个取名朱文正,一个取名朱文忠,可见对这二人也很重视。
朱文正在朱元璋夺取江南的过程中立下了不小功劳,在洪都保卫战中抵住了陈友谅六十万大军的进攻,也是个将才。后来因为对朱元璋给予的封赏不满,所以想要投奔张士诚,被朱元璋发现软禁至死。
其实朱元璋对朱文正封赏不多,应该是想借此给部下看看,我亲侄子立下大功,我都是这么点封赏,更不用说你们了,大家知足吧。但没想到朱文正年轻气盛,领悟不到这层意思,最后只能草草落幕了。
大明开国以后,洪武三年朱元璋分封诸子,将朱文正的儿子朱守谦分封为靖江王。
虽然只是郡王级别,但靖江王在明朝的地位特殊,明史记载:“禄视郡王,官属亲王之半”,洪武九年定“靖江王,每年米二万石,钞万贯,余物半亲王”。说白了就是靖江王的高于郡王,低于亲王的,介于两者之间。
朱元璋能对侄孙如此,是看在大哥朱兴隆的面子,也是念其侄子朱文正的功劳,可见朱元璋对于亲戚还是很不错的。
李文忠是朱元璋二姐的儿子,是明朝开国第三功臣,注意这个开国第三功臣并不是靠亲戚关系评的,而是靠着真正的战功评的,可见李文忠也是个能力很强的人。
李文忠十二岁时,因为母亲去世,父亲李贞带着他去投奔舅舅朱元璋,朱元璋见到李文忠后,将其收为养子,跟随自己姓朱。
李文忠在明朝开国过程中建功颇多,后来恢复了李姓。明朝开国以后,朱元璋追封二姐为曹国长公主,外甥李文忠被封为曹国公,李文忠死后被追封为岐阳王,谥“武靖”,配享太庙。
李文忠的父亲李贞是朱元璋称帝以后,唯一一个活着的同辈亲人。因此朱元璋对他赏赐很多,李贞先后被封为驸马都尉、右柱国、曹国公,去世以后被追封为“陇西王”,谥“恭献”。
再说说朱元璋那些没有活到开国的亲人。
明朝开国以后,朱元璋追封大哥朱兴隆为南昌王,列祀家庙。朱兴隆的儿子就是朱文正,孙子是首任靖江王,因此后来后被诏祀为靖江王始祖。
朱元璋追封二哥朱兴盛为盱眙王,列祀家庙,追封朱兴盛早逝的儿子朱旺为昭信王。
朱元璋追封三哥朱兴祖为临淮王。
朱元璋追封大姐为太原长公主,根据一些资料来看,朱元璋年轻的时候,二姐一家对他很好,所以他知恩图报。而大姐一家因为他反元的身份,害怕牵连到自己,所以并没有过多接济他,因此朱元璋开国以后并没有追封这位大姐,还是外甥李文忠有次提起以后,朱元璋才追封大姐为太原长公主。
最后总结来说,朱元璋的亲友团,活到开国以后的也就是外甥李文忠、二姐夫李贞,还有一个侄孙朱守谦,朱元璋对这三个人是相当不错。
早逝的几位哥哥姐姐,朱元璋是追封的追封,像大哥朱兴隆有后人在,就将这个后人朱受谦封为靖江王,可谓是仁至义尽,尽心尽力了。
不说朱元璋的好与坏,就说朱元璋对于亲人这点来说,是一个很好的人,并非冷血之人,可见这位乞丐皇帝,心中对于亲情也是很重视的。
本文地址:http://www.dadaojiayuan.com/lishitanjiu/85018.html.
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本站部分文字与图片资源来自于网络,转载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立即通知我们(管理员邮箱:douchuanxin@foxmail.com),情况属实,我们会第一时间予以删除,并同时向您表示歉意,谢谢!
上一篇: 商朝第一次迁都嚣
下一篇: 靖难之役的间接作战